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可与公司债市场匹敌 5二、资产证券化兴起的背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错配 71、住房贷款资金不足,房地产刺激政策遭遇瓶颈 72、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储贷协会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临流动性风险 93、成立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发行住房抵押担保证券 11三、从现金流转付到资产池主动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推陈出新 131、1970年至1986年,早期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较为简单 14(1)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PT:产品期限极其不确定 14(2)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首次引入分级思想 152、1987年至今,多档分级结构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17(1)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基础现金流可再分配 17(2)债务抵押证券CDO:资产池内产品可进行主动管理 19四、从信贷资产到未来现金流,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不断拓展 231、RMBS的基础资产演变:从机构担保贷款到非机构担保贷款、次级贷款 232、CMBS出现,基础资产从个人住房贷款拓展至商业房屋贷款 263、CLO兴起,房屋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进入基础资产池 274、跳出信贷资产,基础资产池拓展至有稳定现金流的各类资产 30五、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可或缺的设计安排 311、内部增级 312、债券保险 323、母公司担保、备用信用证 324、政府支持企业GSE担保 32六、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32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与美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回望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金融体系,前期高速发展的住房市场在金融体系内积累了大量长期贷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对经济滞涨,联储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然而改革推进过程中,信贷机构的流动性出现严重困难。为了化解信贷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继续支持居民购房,美国政府推动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与美国70年代的情形类似,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银行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同时,庞大的信贷存量、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均要求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证券化可帮助金融机构减轻资产负债表负担,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大量ABS产品的发行丰富了金融基础产品种类,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业务蓝海。“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作为“资产证券化系列报告”的首篇,我们完整系统梳理了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脉络,供市场参考。从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路径来看,有几点具有启发意义:1、资产证券化是美国支持房地产融资、解决贷款资金来源的盘活存量之道。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住房贷款等方面对购房居民予以政策倾斜,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发展。随着适龄人口不断增多,金融机构仅依靠吸收存款、转让信贷等传统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贷款资产盘活变现,成为化解房贷资金矛盾的最佳选择。2、利率市场化是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催化剂。1930s~1960s美国通胀温和、利率稳定,储贷协会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然而进入70年代,滞涨等问题倒逼联储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此时储贷协会长期以来面临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流动性风险上升,而其被赋予的支持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公共职能又要求它必须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在这种背景下,发行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成为必然选择。3、信托法律关系的创新完善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早期法律不允许对信托SPV的资产和孳息进行管理,最初的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采用“转手”形式,期限额度极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市场首先出现了以一系列转手证券为担保的普通债券产品,成功绕开SPV,实现现金流分级。随后又推动立法,允许对住房贷款还款现金流进行再分配。当基础资产范围不断拓展,又出现了允许对资产池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务抵押证券。法律法规的演变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新的产品设计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立法的不断完善,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4、投资银行的持续创新和产品设计逐步优化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使其在定价、风险等方面更能为投资者所接受。现金流不稳定是早期困扰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主要问题。为克服这一缺陷,所罗门兄弟和第一波士顿公司创造性地采用了多档分级设计,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八十年代末,华尔街又推出可对基础资产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务抵押证券,从而将资产池范围从单纯的房屋贷款扩展至债券等各种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此外,为降低兑付风险,产品发行前普遍安排了债券保险等外部信用增级措施。投资银行的不断创新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收益、久期组合,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可与公司债市场匹敌通常所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以储贷协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长期面临资产负债错配问题,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些机构为解决错配带来的经营困难,将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打包出售,由此产生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历经四十余年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结构、基础资产、定价方法等方面日渐成熟,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之一。2023年,美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债券4.6万亿,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占56.3%,超过了总发行规模的一半;即便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的2021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也占到了当年总规模的32.4%。从存量角度看,2016年美国未到期的债券总规模32.2万亿,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占34.5%;2021年美国未到期债券产品38.2万亿,资产证券化产品占25.9%(图表1-4)。资产证券化在提高市场融资效率、促进政策目标实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一直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最主要品种,而非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相对占比较低。2016年美国共发行7,539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中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4,841亿元,占64%;非信贷类ABS产品365亿元,仅占4.8%(图表5)。从ABS产品存量数据看,未到期的MBS和CDO类产品在2016-2016年达到顶峰,金融危机后占比逐步下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他ABS产品占此则在危机后相对提高(图表6)。二、资产证券化兴起的背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错配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产生、发展与房地产市场融资问题密切相关,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错配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资产证券化产品最早出现于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当时,储蓄贷款协会将30年期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筹措资金。这种“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就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初形式。1、住房贷款资金不足,房地产刺激政策遭遇瓶颈美国“大萧条”时期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机构都遭受重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住房贷款量急剧减少,且期限普遍缩短至3-5年,购房者又很难申请到再贷款。此外,州与州间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法律禁止银行等吸收存款的机构跨州经营,资金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跨地区调拨。割裂的市场下,各州住房贷款规模、利率等差异巨大,低效的金融体系无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为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其核心是鼓励个人住房贷款,着重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图表7)。刺激政策以鼓励居民住房贷款为导向,解决贷款资金来源问题成为政策持续的关键。考虑到金融机构可用于发放住房贷款的资金有限,1937年由政府出资成立了联邦国民住房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NationalMartgageAssocitation,简称FannieMae),即“房利美”。“房利美”属于政府机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短期票据等形式募集资金,从经FHA等批准担保的金融机构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为这些机构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流动性;同时也将部分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者。二战后退伍军人增多,住房抵押贷款需求激增。1938-1948年,“房利美”购买了约6.7万笔住房抵押贷款;1948年当年仅购买0.67万笔,但1950年购买笔数激增至13.3万。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后婴儿潮一代开始购房,仅靠“房利美”已无法满足美国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所需的资金(图表8、9)。2、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储贷协会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面临流动性风险储贷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合称储蓄机构,主要集中个人资金满足家庭住房等临时支出需要,以填补商业银行在小额储贷市场的不足。1932年成立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FHLBB是其主要监管机构,又被称为“储蓄机构的中央银行”。根据要求,储贷协会必须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发放住房抵押贷款。《1933年银行法案》(“Q条例”)规定,美国对利率实行管制:联储成员银行对30天以下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其余存款利率不超过规定上限。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外部环境稳定、利率较低,储贷机构经营状况良好;然而60年代后期通货膨胀高企(图表10),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上限。然而大量小额储户无法享受到这一改革红利,再加上当时短期国库券最小面值从1,000美元上涨到10,000美元,小额储户纷纷改投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搬家、金融脱媒的大势下,存款类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储蓄贷款协会便是其中之一。负债方面,储贷协会原有的融资途径已无法维持日渐增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需求。吸收存款是储贷协会重要融资方法,与商业银行相比,储贷协会吸收存款具有一定价格优势:由于不是联储成员,储贷协会一度不受“Q条例”管制;1966年颁布的《利率控制法案》将储贷协会纳入利率上限管制,但为了能够吸引资金进入抵押贷款市场,储贷协会的利率上限较商业银行高75个BP。在货币基金等产品竞争压力下,这种价格优势的竞争力十分有限。打包出售贷款是储贷协会的另一重要融资途径,但如前文所说,“房利美”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购买方,其购买能力受制于自有资金规模、举债成本等,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需求。收入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储贷协会陷入期限错配困境,流动性风险逐渐暴露。长期以来,储贷协会吸收公众短期浮动利率存款,然后将存款投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30年期、固定利率、每月等额还款的贷款合同是美国最常见的房贷类型,储贷协会是该类贷款的主要提供者。储贷协会的收入基本被锁定,当存款利率上限不断被提高,储贷协会利差收入日益缩小;住房贷款期限长,无法满足活期储蓄对流动性的要求。严重的资金成本收益不匹配、期限结构失衡下,储贷协会陷入经营困境,部分机构出现亏损。3、成立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发行住房抵押担保证券解决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矛盾,1968年国会通过了《住房与城市发展法案》,法案旨在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流动性,并允许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BS)。为配合MBS的发行,政府首先将“房利美”拆分为新“房利美”和“吉利美”(GovernmentNationalMortgageAssociation,简称GinnieMae)两家公司。“吉利美”是政府全资机构,专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等提供担保。公司隶属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HUD),担保以美国政府信用为基础。而新“房利美”转变为上市公司,不再由政府全资拥有;公司仍致力于为经FHA等批准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保证“房利美”同时实现股东利益和“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房”的公共职能,财政部为其提供了2,250亿美元授信,并由HUD监督其经营。改制后的“房利美”实质上仍拥有“隐性”的政府信用。为进一步释放房地产市场活力,两年后的1970年,《紧急住房融资法案》授权成立了“房地美”(FederalHomeLoanMortgageCorporation,简称FreddieMac)。“房地美”与“房利美”和“吉利美”分属不同政府系统,它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anks成员所有,受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FHLBB监管,并最终于1989年公开上市。“房地美”与“房利美”可购买的贷款进一步放开至“未经FHA批准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两者在性质上同属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Enterprise,GSE),承担了确保住房贷款市场的稳定性、流动性、可支付能力的职能。自此,完整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基本建立(图表11)。1970年,在“吉利美”的担保下,发行了第一单MBS产品——吉利美抵押贷款转手证券GNMA,开启了美国资产证券化时代。资产证券化是美国金融体系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创新工具,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资产负债表期限转换,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以储贷协会为例,其资产端以住房贷款为主,资产期限最高长达三十年;负债端是居民等的一般储蓄,负债期限从活期到几年不等。这种期限错配在增加非金融部门福利的同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威胁。储贷协会将长期房贷打包出售,缩短了资产期限,提高了对高流动性负债的偿还能力;非银行机构通过购买不同档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调整自身资产负债期限,如养老金、保险公司等久期较长的机构可选择持有住房抵押担保证券直至到期。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期限匹配度都获得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得到加强。三、从现金流转付到资产池主动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推陈出新1970-1986年,早期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PT——采用普通的投资信托作为SPV,无法对现金流进行再分配,存在提前偿付等问题。为克服MPT的期限不稳定,出现了以一组MPT为抵押的担保债券CMO,尽管这种CMO不是真正意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但确立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级思想。1987年,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渠道信托REMIC出现,以该信托为SPV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MBS被允许进行基础资产现金流再分配,真正实现了分级、避税,发行量激增。与此同时,基础资产扩容,从住房抵押贷款衍生至商业地产贷款、其他贷款、企业应收款等,并出现了以债券为基础资产的CDO产品。1、1970年至1986年,早期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较为简单(1)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PT:产品期限极其不确定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mortgagepass-throughsecurity,MPT)出现于1970年,由贷款资产池提供支持,偿付现金流来源于资产池中每笔贷款的每月还款额(图表13)。由于每月还款由借款人经证券发行人“转手”至该证券的投资者,所以又称为“转手证券”。出于避税的考虑,MPT采用信托SPV的形式发行,但这种信托在法律上禁止发行人对现金流采取任何主动管理,因此转手证券MPT期限与住房贷款本身期限高度匹配。1970年,MPT首年发行规模仅4.5亿元,但1979年就已达到281亿元,前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2%;1985年更是达到了1,079.3万亿的规模(图表14)。尽管抵押贷款转手证券受到市场欢迎,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30年期限对于投资者而时间太长;其次,利率上升环境中提前偿还现象越来越多,而发行人不能对现金流进行再投资、再分配,使得抵押贷款转手证券的期限变得无法确定。(2)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MO:首次引入分级思想MPT不能对基础资产现金流进行再分配,为绕开信托在法律和会计方面对此的限制,抵押贷款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mortgageobligation,CMO)应运而生。CMO不是严格意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是以一系列期限结构不同的MPT为担保发行的债券产品,不存在真实出售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基本特征。CMO普遍采用分级形式,发行人得以对现金流进行人为管理(图表15)。1983年5月,“房地美”发行了首只10亿美元的CMO。产品分为三个序列,A-1级加权期限3.2年、A-2级8.6年、A-3级20.4年;每半年支付利息、本金一次;A-1级偿还完毕后才能偿还A-2级,以此类推。定价方面,当时3年、7年、10年的国债收益率分别为10.3%、10.6%、10.9%,三个序列的债券价格分别比相应期限的国债收益率高33、53、90个BP。严格意义上的CMO只发行了四年便被REMICs取代,但其对抵押贷款市场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图表16)。由于引入了分级设计,优先级现金流的提前偿还风险大大降低,产品的评级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CMO间接投资抵押贷款转手证券的投资者群体大规模扩张,寿险公司、养老金等也纷纷加入CMO投资者行列。更重要的是,通过CMO的形式,基础资产不再局限于抵押贷款,还可以是一组CMO的二次证券化,即CMO2。这种层层打包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原始贷款池的规模、风险,但随着衍生出的债券数量的增加,收益和风险被多次重新分配,源头已难以追溯。CMO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缺少资产出售的担保债券本质是发行人的负债,其规模越大,发行人财务负担越重,资本金消耗越高,最终无法满足80年代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2、1987年至今,多档分级结构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1)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基础现金流可再分配CMO给发行人带来的财务负担过重又无法享受信托的税收优惠,这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绊脚石。1986年,经过多方努力,《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中允许设立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渠道信托(RealEstateMortgageInvestmentConduit,REMIC)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在享受信托的税收优惠同时,也允许对现金流进行主动管理。REMIC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1987年起REMIC型MBS全面取代CMO,但由于两者在产品结构上没有明显区别,出于习惯市场有时仍将其称为CMO。REMIC型MBS通过将现金流分割为不同期限档次来解决提前偿还问题,但它也无法降低资产整体风险程度,只是将风险在不同级证券间重新分配。由于几乎所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都采用分级设计,有时也将REMIC信托模式的MBS产品称为REMICs。REMICs产品普遍采用分级设计,吸引了大量投资者。银行、储贷协会等偏好平均期限较短的PAC以与其负债期限匹配;类似的原因,保险公司偏爱购买中长期PAC;养老金则追求最长期限的资产如Z-bond。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基金公司等购买大量IO和PO。大量的购买需求是REMIC市场繁荣的保障(图表17)。进入90年代分级设计越来越极端,出现大量高风险的奇异型REMICs。1994年2月,美联储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不到3个月时间内,奇异型REMICs价格暴跌,许多高杠杆的投资者破产,经纪公司拒绝做市,并波及整个REMICs市场。1994年,机构担保REMICs型MBS发行规模减少了2/3,降至1,200亿美元;非机构担保REMICs型MBS发行规模减少1/3,降至630亿美元。1995年进一步减少到24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直至1996-1997年市场才逐步恢复,此时产品设计方面已进行了大量改进(图表18、19)。(2)债务抵押证券CDO:资产池内产品可进行主动管理在REMIC型资产证券化产品中,SPV作为一个空壳企业,唯一的资产是信贷机构销售的贷款包,唯一的负债是其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SPV本身不具备对贷款池的实际管理能力,服务人的权限仅限于收集、处理、再分配现金流。然而随着ABS产品发展,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CDO)出现。债务抵押证券也设立SPV,但允许发起人对基础资产进行实质性管理,即对资产池中的产品进行主动管理。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债务抵押证券分为贷款抵押证券CLO、债券抵押证券CBO。贷款抵押证券CLO常用于金融机构融资。通过设立表外SPV并向投资者发行受益票据凭证,银行可以为工商业贷款、学生贷款等融资,汽车金融公司可为汽车贷款融资。贷款的还款现金流用来偿还受益票据的本金和利息。债券抵押证券CBO常用于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资金管理机构融资。将公司债或资产证券化产品、项目融资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分级打包,通过设立SPV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由于引入了分级结构,优先级较高的CDO产品获得的保障可以高于基金产品,因此CDO在90年代后期受到广泛欢迎。1997年CDO市场发行额约240亿美元,2016年已升至3,320亿美元(图表20、21)。按投资者收益来源,可以将CDO分为现金流CDO、市值CDO(图表22)。现金流CDO类似于之前的分级ABS产品,但专门增设了抵押资产管理人对基础资产进行管理,其风险主要源自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市值CDO的投资者从资产账面价值增值中获益,因此资产管理人需要不断交易资产池中配置的债券以维持较高市值,其风险主要源自市场价格变动。按投资者收益来源,可以将CDO分为现金流CDO、市值CDO。现金流CDO类似于之前的分级ABS产品,但专门增设了抵押资产管理人对基础资产进行管理,其风险主要源自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市值CDO的投资者从资产账面价值增值中获益,因此资产管理人需要不断交易资产池中配置的债券以维持较高市值,其风险主要源自市场价格变动。按产品发行动机,可以分为套利型CDO、资产负债表CDO。套利型CDO的发起人以未来基础现金流与CDO融资成本之间的利差为目标,通过发行CDO获取收入。资产负债表型CDO的发起人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将信贷资产出售转移。按是否伴有真实出售,CDO产品可分为现金型CDO、合成型CDO、混合型CDO。现金型CDO的资产需完整真实出售。合成CDO只转移资产的信用风险,基础资产池被视为参照资产池;多用于发行信用违约掉期CDS,即交易双方互换信用风险,本质上是一方为另一方提供信用违约保险,对方根据本金额度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产品发起人作为信用保险的购买者,通过向SPV出售资产,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SPV;SPV发行基于该资产的信用连结票据(creditlinkednote,CLN),将风险转移出去。投资者购买CDS,相当于为发起人提供资产组合的信用保障(图表23)。混合型CDO,则是现金型和合成型组合在一起的CDO产品。CDO产品中尤以合成型CDO最受市场追捧。合成型CDO不用转移资产,节约成本,成为1997年后ABS市场增速最快的一类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CDO产品的好处在于获取溢价的同时,可以达到多样化分散投资的目的。债务抵押证券CBO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债券池,投资者购买CBO相当于同时投资一组债券,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同购买债券基金相比,CDO分级带来的信用增进效果是基金这种等份额设计所不具备的。四、从信贷资产到未来现金流,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不断拓展1、RMBS的基础资产演变:从机构担保贷款到非机构担保贷款、次级贷款由“吉利美”提供担保或由“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并自担保的,称为机构担保证券(agencyguaranteedsecurity,AGS);采用其他信用增级方式的,则称为非机构担保证券(图表24)。早期资产证券化产品均由“两房”和“吉利美”担保发行,属于“机构担保”RMBS。进入“机构担保”基础资产池的抵押贷款是经FHA或退伍军人管理局批准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且单笔住房抵押贷款不得超过一定限额。该限额每年调整,70年代时约30万美元。为了解决超限贷款流动性问题,1977年美洲银行首次发行了非机构担保证券。“非机构担保”和“机构担保”的根本区别在于基础资产信用等级(图表25)。早期“非机构担保”的多为高信用等级的优质抵押贷款,政府不对其违约风险提供担保。随着RMBS市场的发展,私人部门参与发行的RMBS产品越来越多。私人部门也可以购买有政府信用担保的贷款并发行RMBS产品,但他们更多地参与到高利润的非机构担保RMBS业务上来。早期非机构担保RMBS的基础资产包括大额贷款(PrimeJumbo)(图表27)、次优贷款(Alt-A,或Near-PrimeJumbo),两者的信用质量都很高,与后期的次级贷款ABS产品存在明显不同(图表26)。2017年后,非机构MBS产品比例逐渐下降(图表27、28)。在90年代后期REMICs市场恢复后,非机构担保的RMBS表现格外突出,其发行量从1996年的70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8,600亿美元,并于2016年增至1.2万亿美元。这时根据基础资产信用质量的不同,市场上的非机构担保RMBS分为两类,其中信用质量较高的仍称为非机构担保RMBS;信用质量较低的则称为次级证券(subprimesecurity),即“次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次级贷款开始快速增长,相应的次贷证券化产品也进入爆发期(图表29、30)。次级贷款指的是借款人信用评级低、房屋按揭比率高的一类住房抵押贷款,然而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级的方式,次货RMBS高达96%的份额划入A级以上的优先级、3%的份额划入次优级、1%划入劣后级,其中次优和劣后部分由超额息差、超额担保等方式予以增信。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二次证券化的产品,以次贷RMBS产品的优先级债券作为担保资产发行债务抵押债券CDO。CDO产品再次分级,其优先级在CDS产品的配合下甚至可获得AAA评级;次优级和劣后级则组合打包,再次发行CDO产品。如此循环,利差越来越高。次贷RMBS的出现、发展有多种原因。90年代中后期到2015年,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增长,消费者普遍认为贷款购房即便未来无力支付,也可通过出售房屋的方法获得盈利;贷款机构则认为,如果出现违约,可以拍卖抵押住房从而收回贷款成本。供需两旺的环境下,次级贷款规模猛增。2001-2015年美国处于降息周期,次贷RMBS由于收益高收到市场追捧;2015年下半年利率开始回升,次贷违约率一路上行,并殃及次贷RMBS产品。2、CMBS出现,基础资产从个人住房贷款拓展至商业房屋贷款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是在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后出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CMBS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发展,发行规模从90年代初期的40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2,100亿美元。2016年,未偿还的CMBS存量规模达到8,724亿美元(图表31)。CMBS与RMBS在现金流结构方面十分相似,但在借款人、贷款方式、抵押品等方面存在差异。CMBS基础资产多为办公楼、工业建筑、酒店旅馆等贷款,偿债现金流来自租金。在提前偿还风险方面,商业地产抵押贷款与住房抵押贷款有重要区别。住房抵押贷款到期前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前偿还,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附有锁定期、利息补偿等多种提前偿还保护措施。商业活动的不确定性远高于购买住房,因此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比住房抵押贷款高得多。在CMBS产品设计过程中,出于谨慎原则,评级机构会对所有基础贷款进行重估。3、CLO兴起,房屋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进入基础资产池除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地产抵押贷款外,信用卡应收账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也是三种主要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图表32)。信用卡ABS产品现金流由消费者每月偿还的信用卡消费款组成。与地产类抵押贷款相比,信用卡应收账款规模较小;不以摊还的方式偿还,但每月有最低还款额;欠款利率较高;没有抵押品,违约不会有损失收回。信用卡应收账款现金流存在不确定性,在ABS产品结构设计上,分为投资人权益、出售人权益;投资人权益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优先级、次级;出售人权益约为初始本金的4%-7%,由发行方自行购买,用来吸收应收账款的每月波动金额(图表33)。汽车贷款ABS产品与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十分类似,有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及贷款摊还计划,但金额更小、期限更短。美国的汽车贷款ABS发行人,有通用、福特等国内品牌的汽车金融公司,也有欧洲、日本等国外品牌的汽车金融公司,还有Household、AmeriCredit等专门针对低信用水平客户的发行人。汽车贷款也存在提前偿还风险,但同房地产类相比,提前偿还的比率相对较低。从各类贷款绝对量和占比看(图表34),汽车贷款规模最大,但比例逐步下降;信用卡贷款、设备租赁款比例有所上升;其他资产ABS比例逐渐下降。4、跳出信贷资产,基础资产池拓展至有稳定现金流的各类资产20世纪90年代,资产证券化理念进一步拓展至非信贷资产,预期未来有稳定现金流的产品理论上都可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非信贷资产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非金融企业项目资产,如公路、桥梁等收费基础设施应收款,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收入,航空、铁路、轮船等客货运收入等。二是公共收入资产,如政府未来税收、财政收入等。三是知识产权类收入,如版权、专利权等。但同信贷类资产证券化相比,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规模要小得多,2021年发行规模仅占所有ABS产品规模的7.2%(图表35、36)。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企业可选的融资途径较多,与公司债等工具相比,发行资产证券化成本较高。五、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可或缺的设计安排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特征。常见的信用增级方法有内部增级、债券保险、母公司信用担保、备用信用证等,部分住房抵押贷款MBS拥有“两房”等提供的类政府信用担保。1、内部增级内部增级是最常见的信用增级方法,其主要形式是产品ABS分级结构。发行人将现金流分为若干个优先级和劣后级,即A/B级结构。一旦出现违约,先由劣后部分吸收损失,从而保证优先级不受影响。举例来说,基础抵押贷款AAA级预期损失率约2.32%,则全部现金流的97.68%可获得AAA评级;基础抵押贷款中1.32%被评为AA级,则1.32%的现金流获得AA评级;余下的1.00%作为产品的B级由发起人自行购买。内部增级的另一种形式是超额抵押,即基础资产池的规模大于发行ABS证券的规模,超额部分可用于吸收损失。2、债券保险债券保险专门为债券可能发生的损失提供保险。当基础抵押贷款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从而造成债券违约时,债券保险可提供损失补偿。通常债券保险人会对非机构担保债券提出一些要求,如建立准备金账户、安排超额抵押等。债券保险公司多具有AAA信用评级,经过他们保险的ABS产品也获得同样级别的信用评级。3、母公司担保、备用信用证发行人还可以选择母公司信用担保。这种情况下,ABS产品可拥有与母公司一样的信用评级。备用信用证多用于短期产品交易,商业银行以信用证的方式为产品提供信用增级,相应的,产品可获得与该银行相同的信用评级。这两种方法应用并不广泛。4、政府支持企业GSE担保对于RMBS产品,还有特殊的信用增级方式:由“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提供担保。其中由“吉利美”担保的产品具有与政府相同的信用,由“房地美”和“房利美”担保的产品,信用等级与美国政府非常接近。六、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蓬勃发展的ABS市场在盘活信贷资产、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也为美国证券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投资银行负责协调法律、会计、税务等多方关系,并在产品设计创新中扮演关键角色。前文提到的对资产证券化市场产生革命性影响的CMO产品,便是所罗门兄弟和第一波士顿在1983年为“房地美”创新设计的分级产品。CDO产品出现后,还有大量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将持有的债券打包发售CBO,20世纪80年代以“垃圾债券”业务闻名的DrexelBurnhamLambert是该类业务的先锋:通过分级,他们以一系列非投资级的垃圾债券为基础设计出了AAA级产品。除产品设计外,投资银行还扮演承销商角色,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承销。一级市场承销收入是券商参与ABS产品的最直接收入。20世纪90年代,ABS产品承销约占债券承销总规模的30%-40%;进入21世纪后,比例一度升至67.9%;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ABS产品发行规模显著减少,承销占比也在2019年降至10.4%(图表37、38)。然而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回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承销规模开始回升。2021年,摩根大通以281亿美元ABS产品承销规模排名全美第一,占据市场份额14.9%;巴克莱、花旗、美洲银行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均超过10%(图表39)。为保证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投资银行提供做市、大宗交易的服务。从成交量看,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美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活跃品种(图表40)。近年美国债券市场日均成交量约8,000多亿元,其中国债、市政债、联邦机构债成交保持在5,000亿元上下,而MBS、狭义A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交量约2,500-3,000亿元,远高于公司债日均150-200亿元的成交规模。剔除国债、市政债、联邦机构债,比较机构MBS、非机构MBS、狭义ABS这三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同公司债的成交情况(图表41、42)。机构MBS是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2021年机构MBS成交量约占四者之和的92.5%,公司债约占5.5%,非机构MBS成交仅占1%。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增级安排拓展了投资者范围。无论机构风险偏好高低、负债期限长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投资档级。以相对规模最大的MBS产品为例,持有人有美联储、财政部、“两房”等政府机构,也有银行、基金、保险、养老金等金融机构。整体来看,机构担保MBS由于有政府信用背书,其持有人风险偏好低于非机构担保MBS(图表43、44)。

2023年纺织服饰品牌分析报告2023年8月目录TOC\o"1-4"\h\z\u一、品牌公司复苏时点 3二、本土服饰品牌复苏的突破口 81、品牌与产品差异化 82、传统渠道精简与整合 93、适度提升直营比重,加强渠道控制力 94、更重视电子商务,强调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105、管理层由创始人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团队转变 116、通过品牌兼并整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12三、上市品牌服饰公司分析 14四、品牌服饰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16五、投资建议及重点公司简况 181、鲁泰A 192、富安娜 203、探路者 204、朗姿股份 215、卡奴迪路 226、罗莱家纺 227、森马服饰 238、华斯股份 24六、风险因素 25一、品牌公司复苏时点从行业终端来看,此轮服饰行业调整始于2022年。2022年在通胀大背景下,品牌企业为了应对持续上涨的成本费用压力同时实现盈利增长的要求,不断对产品进行提价,2022年下半年开始,虽然终端零售金额的增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终端销量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恶化。终端疲弱对上市品牌公司的冲击已经从终端库存积压传导至订货会增速。由于加盟订货制的存在,上市品牌公司利润表增速的下滑会明显滞后于终端出现的恶化。从传导路径来分析,从2022年秋冬开始行业终端售罄率相对往年普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事实上行业的这轮调整尚在进行之中,多数品牌公司目前都处于打折促销去库存的状态,2022年秋冬订货会不少公司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今年上市品牌公司普遍面临着利润表增速进一步下滑甚至盈利下降的压力。行业调整之后,未来修复路径也将从终端开始。由于终端销售低迷,2021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整体都在通过频繁的打折促销(包括电商渠道)清理积压的库存,我们认为终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先从终端修复,考虑到2022年秋冬订货会普遍不再压货,同时考虑到2021年开始大力清库存,我们预计2022年末全行业清库存会告一段落,2021年开始上市品牌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将逐步好转,随后传导至2021秋冬订货会数据与利润表将逐步修复转正。从戴维斯双杀到双击,上市品牌服饰公司的股价修复取决于净利润的恢复节奏。2021年下半年起品牌服饰行业爆发的库存危机、电商冲击、终端销售低迷等一系列问题使上市品牌公司在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戴维斯双杀”,随着盈利预测的不断下调与负面数据的不断出现,服装家纺行业上市公司整体PE从最高点的40倍下降到如今的14倍,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大部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行业的悲观预期。一旦行业或部分脱颖而出的品牌公司在终端销售与订货会增速等指标上出现明显的向上拐点,预计行业的估值将会得到率先修复,业绩的逐步兑现会进一步推动股价的上涨。但从投资机会上看,本轮调整之后品牌服饰行业未来将很难出现齐涨齐跌的局面,个股之间的分化将明显加剧,最终走出来的企业将有一轮恢复性行业,而有一些品牌将逐步边缘化,未来更多拥有更好定位、更新渠道和更好商业模式的品牌企业将逐步加入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新的选择。二、本土服饰品牌复苏的突破口曾经的粗放式增长告一段落,未来行业将恢复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阶段。我们认为过去本土品牌服饰行业依靠开店铺货与产品提价方式实现的粗放式增长已经结束,在当前国内服饰需求增长相对低迷的背景下,品牌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复苏的突破口。1、品牌与产品差异化在过去行业高速发展阶段,本土品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及产品差异,因此品牌也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客户粘性,产品提价无法弥补销量下滑带来的损失,这也在一方面造成了行业低迷阶段,各品牌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在行业调整中期,多数品牌服饰公司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品牌特色和性价比将取代高定价倍率成为产品定位方向,户外用品行业中探路者通过产品定价的下调与品牌诉求上的持续投入,已经成功与主要外资户外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定位。品牌形象与号召力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投入,如今越来越多的传播媒介与方式为品牌公司提供了足够多的推广渠道。2、传统渠道精简与整合过去粗放的开店铺货扩张模式对品牌公司已经开始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消费与商业环境的恶化,2021年起多数品牌公司及加盟商不再盲目扩张,对新开店的店址、费用投入与盈利会有更谨慎的要求与考量,现有渠道也会经历一个整合的过程,2021年起不少品牌公司净开店速度开始下降,关店数量开始增加。我们判断经过这轮传统渠道的精简与整合,未来渠道的内生性增长将是考量渠道的重要指标,也将成为品牌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参考优秀外资品牌的成长路径,稳健的开店、良好的货品管理与店效的持续增长是推动品牌公司由小做大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本土品牌下一轮增长的突破口。3、适度提升直营比重,加强渠道控制力本土品牌普遍采用加盟订货制度在行业持续景气阶段让公司享受到了渠道数量快速拓展的收益,但也掩盖了品牌公司对渠道控制力较弱、对终端反馈不敏锐的不足,由于缺少零售与管理经验,品牌公司难以在实体渠道形象、货品管理、销售数据等方面进行统一的掌控与管理,也无法对消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通过适度提升直营店比重,本土品牌公司已经开始由批发向零售转型的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库存积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一品牌推广,更好的与终端反馈。品牌鞋类公司中,达芙妮与奥康等已经开始通过加盟收直营与联营等各种方式来提升品牌公司对渠道的掌控。4、更重视电子商务,强调线上线下共同发展2021年前品牌公司更多是把电商作为消化库存的渠道,由于基数较小,各品牌公司电商收入跟随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步爆发式增长。2021年“双十一”各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让本土品牌充分尝到甜头,同时也开始逐步重视电商作为新兴渠道的作用与影响力,将电商视为新的增长点。针对电商渠道,目前本土品牌大多将其作为清库存的重要渠道,部分品牌也通过设立专属品牌、专供商品等方式平衡线上线下利益,同时设立专门的团队进行管理。我们认为未来电子商务将成品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清库存渠道,O2O等发展也将为众多公司带来全新的机会。5、管理层由创始人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团队转变随着国内零售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与消费偏好的日益细分成熟,本土品牌面临着消费环境与外资品牌竞争的双重挑战,从公司管理团队角度来分析,多数本土品牌原有创始人及创业团队由于经验依赖等原因实际上未必能够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与消费环境,在保证股东长期利益的前提下,启用职业管理团队,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方式来平衡各方利益,是本土品牌公司未来实现管理转型可以选择的突破口之一。在这一点上,探路者、七匹狼等公司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头,通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职业化管理团队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并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将管理层与股东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6、通过品牌兼并整合实现集团化发展在当前行业洗牌加剧的背景下,相比非上市品牌公司,已上市公司相对拥有更强大的融资平台,并在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在握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品牌公司都在积极地进行战略上的调整,收购整合品牌或渠道互补的同行或许将成为行业重要方向之一。在品牌零售普遍低迷的当下,部分非上市品牌面临着业绩大幅波动、加盟商盈利下降等成长瓶颈,融资与退出渠道的不畅使得这些具备潜力的品牌成为上市品牌公司的并购整合对象。从国外品牌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大型龙头企业普遍经历了单品牌单系列到单品牌多系列再到多品牌的成长过程,例如全球户外运动巨头VF集团、全球化妆品龙头欧莱雅无不经历了这样发展壮大的过程,当然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整合方自身有一个较为稳固的自有品牌基础,同时要求有强大的整合能力,而被收购方管理团队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我们认为2022年6月森马公告拟收购GXG的案例或许已经打开了行业品牌间整合的序幕。三、上市品牌服饰公司分析国内的品牌服饰领域经过15—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出相对齐全的子行业,不同的子行业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和行业特征的不同,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分化。我们从子行业增长速度、扩容空间、竞争态势、行业可能达到的市场集中度、消费粘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目前阶段对子行业基本面的排序是:户外行业、家纺、中高档女装、童装、商务休闲、时尚休闲、女鞋、男正装和运动装。从发展模式上分析,直营占比更高的品牌公司产生的历史库存压力通常小于代理加盟商为主的公司,短期终端销售的改善也会更快传导至直营占比更高的品牌公司的财务数据上。此外,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新兴渠道与未来新的增长点,越来越获得品牌公司的重视,在这一点上,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成型的电商战略的品牌公司将拥有先机。从行业调整传导路径来看,在订货会数据与终端零售等指标上最早开始恶化的上市品牌公司先于其他公司面对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有更长的时间做出调整改变,在库存消化告一段落后这些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将呈现更早的复苏迹象。综合考虑上述3种不同维度的筛选,我们认为可能率先复苏的选标有:富安娜、朗姿股份、卡奴迪路、探路者、罗莱家纺和森马服饰。四、品牌服饰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未来行业复苏是否有一些前瞻性的指标,这个也许是资本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每季的订货会指标外(部分品牌由于订货比重调整可比性在逐步降低),终端零售与公司营运质量方面的相关指标持续改善也是行业或公司复苏的重要标志,具体包括终端打折促销频率、可比同店销量增长、营运指标(存货与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行业零售数据、售罄率、净开店等。打折促销频率的减少,一方面可以说明终端积压库存消化基本完毕,另一方面也可以部分反映消费者对品牌、定价、产品的逐步认可,未来的增长更多将来自销量的带动。可比同店销量增长摆脱低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后,恢复至接近双位数增速也基本可以反映行业复苏的态势。对于目前仍以加盟订货为主的品牌服饰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变化通常是企业营业收入变化的前兆。根据我们前期对国内外品牌公司的比较研究(具体参考先前报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变化是企业营收转暖的先行指标》),当季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变化下穿营业收入变化时,往往预示着企业当年或者次年营收复苏,因为对加盟商授信的减少预示着终端经营情况的改善,下一个订货期,订单量将会增加。在我们这篇定量分析的行业报告中初步帅选出有复苏迹象的可能标的包括富安娜、森马服饰和梦洁家纺。行业低迷的情况下,2021年开始不少品牌公司放缓了开店节奏,关店数量开始增加,传统渠道数量调整的时间一方面取决于零售终端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门店各类成本费用压力的减轻,在本土品牌公司越来越注重巩固现有门店质量(店效与平效的提升)的趋势下,净开店增长的恢复本身反映了公司对自身扩张与复制高质量门店的信心,同时可以反映加盟商信心与盈利水平的恢复。受到季节性、大规模促销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单月行业零售数据(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数据等)增速波动较大,我们认为连续3个月零售数据增速的回升基本可以反映行业复苏的态势,尤其是销量增速的持续回暖可以反映零售终端更高质量的复苏。五、投资建议及重点公司简况品牌服饰公司作为消费型企业,本身具备更多的防御属性,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与加盟商体制带来的库存问题以及国内经济本身的减速使得行业出现了较大的业绩波动,我们认为目前品牌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一方面有经济减速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是为过去的发展模式埋单。我们认为在行业调整与洗牌过程中,优秀的品牌服饰公司将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与更高的营运质量转型,最终脱颖而出的公司在财务质量与自由现金流等指标上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改善,参考海外市场经验,资本市场通常愿意给予这些发展模式更为稳健的服饰品牌公司一定的估值溢价,我们认为经历本轮行业调整后生存并逐步壮大的品牌服饰企业尽管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盈利增速,但更可预期、更稳健的增长及更高的经营质量将为他们带来估值溢价。经过行业繁荣期的洗礼与快速增长,国内纺织制造龙头企业已经积累了自身优势,多年的扩张帮助中高端纺织制造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企业自身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并且储备了较高素质、持续丰富的人力资源与研发力量,后期更多依靠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业链综合优势实现了稳健的经营增长。经历宏观环境波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考验,中高端纺织制造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可以通过深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从而逐渐绑定大客户,客户的高集中度形成的粘性正是行业重要的护城河之一,未来龙头企业也将充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我们认为,市场应该重新审视对传中高端纺织制造龙头企业的估值水平,持续稳定增长的现金流表现实际已经代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理应对应更高的估值水平。综上,纺织制造类我们依然首推鲁泰A,四季度建议重点关注华斯股份的阶段性机会。品牌类未来一年我们更倾向的标的为:富安娜、探路者、朗姿股份、卡奴迪路、罗莱家纺和森马服饰。1、鲁泰A从公司上市13年以来的经营业绩指标看,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能力、稳定性、较高的盈利质量都体现了其在细分领域的护城河,优异的综合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及全产业链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公司长期以来相对行业的业绩稳定性更强的重要原因。未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将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棉价的上涨将为公司业绩叠加弹性。近年来内外部宏观经济的变化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业内订单有望进一步向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集中,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中高价订单占比的逐步上升,预计近3年公司业绩可以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减速的大背景下,鲁泰这样具有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不存在历史增长负担的企业所受影响相对更小,业绩稳定性相对更高,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认为前期公司股价的上涨主要来自于业绩拐点的确认,后期公司股价上涨将更多来自于估值修复和业绩可能的超预期。2、富安娜较高的直营占比、鲜明的品牌产品特色带来的客户黏度、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与相对更强的零售能力一直是公司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也是公司在终端零售低迷的大环境下始终能保持相对更稳定的经营业绩的重要原因,公司一贯稳健的经营风格、严格的期间费用控制力度可以使其保持相对行业更好的经营质量。公司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迅速,收入连续3年实现高增长。除了将电商作为处理库存的渠道外,公司将“圣之花”定为电商专属品牌,同时发展电商专属产品,在产品与设计风格上形成差异,避免线上线下冲突。中长期我们继续看好家纺行业处于消费升级晚期带来的快速增长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由家纺向大家居用品的延伸可以使公司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凭借自身的品牌特色与经营管理优势丰富产品品类,进一步打开公司销售与市值空间。3、探路者考虑到国内户外用品市场较小的基数,我们预计未来3-5年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仍能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是目前品牌服饰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作为国内户外用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公司较其他同类型本土品牌拥有更多的优势。公司较早完成了职业管理团队的建设,并且通过较为完善的激励措施充分保证了管理团队不断学习与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团队本身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目睹了运动服饰等子行业过去粗放的开店模式下的问题。2021年起公司未雨绸缪通过开展了多品牌业务覆盖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品牌探路者本身已经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与号召力,公司设立Discovery与电商专属品牌阿肯诺,为中长期的发展做好储备。20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