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精品试卷PAGEPAGE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如环之循、如轮之转,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有趣的是,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春种秋收嘛:春种是新年的开始,秋收是旧年的结束。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夏冬,说一个春秋即一年。古书中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时节顺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较早给四季赋诗的,有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制。现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我们各举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为开头。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夏歌: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秋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冬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醒。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谈完四季,再来说说时间。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时间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线性时间观”,另一种则是循环往复而永无休止的“轮回时间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然而其实,二者是结合的。从古至今,四季变换,中国人总在发出两种时间性的喟叹:一面是对春秋冬夏循环不已的喟叹,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这是由于,天地是永远的,一直存在于那里。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万物消失后会再出现,人生却不会再反复。就像某年桃花园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会再回来。所以,中国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就充盈着春江花月夜似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人的四时审美观,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被归纳为“四时幽赏”,其中的春时幽赏就有十二条: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保傲塔看晓山,西溪楼啖煨笋、登东城望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初阳台望春树、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西泠桥玩落花与天然阁上看雨。这种幽赏不仅仅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其实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虽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审美,如“苏堤看桃花”等,但这些审美样式,置之于古代中国社会,也未尝不可。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即重寻这种天地之间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摘编自刘悦迪《中国人的生活美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由于春种秋收导致四时观念早于春秋观念。B.古书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春夏秋冬”就是因为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冬夏。C.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线性时间观”,一种是“轮回时间观”,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D.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归纳出的春时幽赏十二条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这种幽赏不光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B.文章引用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民歌,旨在说明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C.文章选用中外、古今文化领域的观点及论据,意在重寻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D.文章论述深入浅出,既体现了美学的理论高度,又对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现象进行了挖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古诗文中不属于“中国人发出的两种时间性喟叹”的是(3分)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一是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我们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这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二是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手段,也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让更多产业、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不断增强它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摘编自韩保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仍然较高。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功能。政府在市场层面、产业层面、家庭层面发挥作用,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提低”,政府和市场要形成合力。坚持按劳分配,强化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功能。“扩中”,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构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限高”,在依法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再分配体系,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优化市场结构,依法破除垄断对市场运行秩序的干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摘编自赵忠《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材料三:如果只是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不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社会还不能叫共同富裕社会,共同富裕要聚焦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而其关键问题可能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我国60%—70%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农村95%以上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要让这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富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更多的财产积累,需要有一个最低富裕标准。将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让低收入人群富裕起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共享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要解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民营企业的相对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垄断行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使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得到合理分配。(摘编自李实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举办的“共同富裕论坛”发言,2022年9月2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高质量发展中,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依靠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B.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来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应加大它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C.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同时要解决低收入人群这个关键问题。D.政府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在多层面发挥作用能有利促进共同富裕。6.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九十九度①中林徽因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字号大圆篓的,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劳驾,借光——三十四号甲在哪一头?”在酸梅汤的摊子前面,让过一辆正在飞奔的家车——钢丝轮子亮得晃眼的——又向蹲在墙角影子底下的老头儿,问清了张宅方向后,这三个流汗的挑夫②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展动。“美丰楼饭庄”黄篓上黑字写得很笨大,方才第三个挑夫挑得特别吃劲,摇摇摆摆地使那黄篓左右地晃……很多好看的碟子和鲜果点心,全都在大厨房院里,从黄色层篓中检点出来。此刻三个粗蠢的挑夫蹲在外院槐树荫下,用黯黑的毛巾擦他们的脑袋,等候着他们这满身淋汗的代价。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为着六十九年前的今天,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七十年的穿插,已经卷在历史的章页里,在今天的院里能呈露出多少,谁也不敢说。事实是今天,将有很多打扮得极体面的男女来庆祝,庆祝能够维持这样长久寿命的女人,并且为这一庆祝,饭庄里已将许多生物的寿命裁削了,拿它们的肌肉来补充这庆祝者的肠胃。这时,管家陈升很不高兴地在问三个挑夫要多少酒钱。“瞅着给罢。”一个说。“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子,嘴里觉着渴。胡同口酸梅汤摊边刚走开了三个挑夫。酸凉的一杯水,短时间地给他们愉快,六只泥泞的脚仍然踏着滚烫的马路行去。卖酸梅汤的老头儿手里正在数着几十枚铜元,一把小鸡毛帚夹在腋下。他翻上两颗黯淡的眼珠,看看过去的花纸伞,知道这是到张家去的客人。他想今天为着张家做寿,客人多,他们的车夫少不得来摊上喝点凉的解渴。挑夫中一个姓李,喝了那凉的后,回家便一头睡倒了,此时他提起力气喊他孩子找他媳妇。天快要黑下来,媳妇还坐在门口纳鞋底子;赶着那一点天亮再做完一只。一个月她当家的要穿两双鞋子,有时还不够的,方才当家的回家来说不舒服,睡倒在炕上,这半天也没有醒。她放下鞋底又走到旁边一家小铺里买点生姜,说几句话儿。断续着呻吟,挑夫开始感到苦痛,不该喝那冰凉东西,早知道这大暑天,还不如喝口热茶!迷惘中他看到茶碗,茶缸,施茶的人家,碗,碟,果子杂乱地绕着大圆篓,他又像看到张家的厨房。不到一刻他肚子里像纠麻绳一般痛,发狂地呕吐使他沉入严重的症候里和死搏斗。挑夫媳妇失了主意,喊孩子出去到药铺求点药。邻居积渐知道挑夫家里出了事,看过报纸的说许是霍乱,要扎针的。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一边扣钮子,一边跑。丁大夫的门牌挂高高的,新漆大门两扇紧闭着。张秃子找着电铃死命地按,又在门缝里张望了好一会,才有人出来开门。什么事?什么事?门房望着张秃子生气,张秃子看着丁宅的门房说,“劳驾——劳驾您大爷,我们‘街坊’李挑子中了暑,托我来行点药③。”“丁大夫和管药房先生出份子④去了,没有在家,这里也没有旁人,这事谁又懂得?!”门房吞吞吐吐地说,“还是到对门益年堂打听吧。”大门已经差不多关上。张秃子又跑了,跑到益年堂,听说一个孩子拿了暑药已经走了。张秃子是信教的,他相信外国医院的药,他又跑到那边医院里打听,等了半天,说那里不是施医院,并且也不收传染病的,医生晚上也都回家了,助手没有得上边话不能随便走开的。“最好快报告区里,找卫生局里人。”管事的告诉他,但是卫生局又在哪里……到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听见李大嫂的哭声知道事情不行了。院里磁罐子里还放出浓馥的药味。他顿一下脚,“咱们这命苦的……”他已在想如何去捐募点钱,收殓他朋友的尸体。叫孝子挨家去磕头吧!报馆到这时候积渐热闹,排字工人流着汗在机器房里忙着。编辑坐到公事桌上面批阅新闻。本市新闻由各区里送到;编辑看一些零碎,他不禁注意到挑夫霍乱数小时毙命一节,感到白天去吃冰淇凌是件不聪明的事。(原载一九三四年五月《学文》一卷一期,有删改)文本二: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事实的,然而却只有这样一篇《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最富现代性,唯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做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在这样源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引着我们,跟随饭庄的挑担,走进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些比照,而这些比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她对人类的同情。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纹一样轻轻地滑开。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原载一九三四年五月《学文》一卷一期,有删改)〖备注〗①九十九度:华氏度,约等于37.2摄氏度。②挑夫:旧时以挑运货物、行李谋生的人。③行点药:请求别人免费给点儿治病的药。④出份子:随份子、随礼,他人婚丧嫁娶时与大家一起凑钱送礼。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篇用特写镜头聚焦三个挑夫的背篓、布鞋,走过的马路,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B.文本一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人物的名字也大都是用他们的职业身份或身体特征加以命名,主线故事围绕李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而展开,脉络清晰,杂而不乱。C.文本一对卖酸梅汤老头儿的刻画采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工于心计的、贪婪的小商贩形象。D.文本二中,李健吾对林徽因的此篇小说从选材、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8.文本二中,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小说《九十九度中》时谈到“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些比照,而这些比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她对人类的同情”,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些比照的内涵。(6分)9.文本一的最后一段与整个故事联系相对松散,能否去掉?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丙辰,上幸骊山温汤;乙丑,还宫。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徼幸,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璟与苏颋相得甚厚,颋遇事多让于璟,璟每论事则颋为之助。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过其父矣。“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瀚练习时务,姚、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既而叹曰:“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阙政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颐同平章事B.闰月/己亥/姚祟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同平章事C.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硕同平章事D.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颐同平章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将幸东都”与“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B.“务在择人”与“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相同C.“则黄门过其父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D.“然礼遇殊卑薄矣”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宗理事有方。在处理姚崇儿子受贿的事情上,他从姚崇的心腹赵诲收受胡人贿赂这件事上下手,亲自审讯,判处重罪,因此使姚崇忧惧,屡次退避相位。B.玄宗行事缜密。他将要巡行东都洛阳的时候,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命令他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并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C.宋璟与苏颋交情深厚,遇事相互谦让,帮助。宋璟曾与苏颋父子一同担任宰相,认为苏颋的父亲是国家栋梁之才,苏颋在某些方面更加优秀。D.在唐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刺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常以礼相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2)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江天暮雪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荻小。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渲染了天地间万里雪飘之景,“长空”“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玉花”写出雪态之美“浩浩”展现雪境之阔。B.第三句极言雪势之大,其意境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第五、六句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写孤舟渔翁,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渔翁显得忧愁无奈。D.全诗首尾照应,动静相间,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尽显清逸神妙的韵致。15.赏诗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高度称赞了滕子京的政绩。(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3)《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的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鲜为人知的倾诉,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的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①,这里会缺却了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②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寄给弟弟子由的;缺却了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缺却了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那时候,他们经常用这种五言和七言律诗代替书信③,以至开创了中唐诗风中的元和体。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图景,也承担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当时没有电话,幸基,幸基!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用了叹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①很多人特意买来仙人掌放在电脑旁,,真的是这样的吗?②许多人认为,仙人掌原本生活在沙漠地带日照强烈的地方,那里日光辐射强烈,仙人掌为了适应环境演化出了针状叶,并有了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能力,因此人们将仙人掌摆在电脑旁吸收辐射。但专家表示,电脑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吸收紫外线辐射能力强不意味着吸收电磁辐射的能力强。任何动植物及人体都有吸收电磁辐射的自然能力,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研究证明仙人掌比其他植物更能吸收电磁辐射。③因此,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④除了防辐射之外,还有人认为仙人掌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强,因此拿来放在刚装修完的房子里。实际上,。因为叶面大、气孔多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强,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自然好,可仙人掌连叶子都退化成刺,光合作用肯定很弱,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可想而知。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迢过13个字。(6分)21.你认为第二自然段的论证能否有力地支撑第三自然段的结论?为什么?(3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材料一:国产大飞机C919振翅蓝天,超90O0米石油深井鸣备开钻,中国空间站闪耀太空,工厂车间加快复工复产,机场码头吞吐不断,旅游市场焕发生机,超市商场物丰价稳……新年伊始的中国,社会复苏,希望萌动。材料二:面对人生少有之困境,总有一些东西不可被击败、无法被战胜、不能被征服,是相信让我们有了拥抱生活的勇气,是勇气让我们有了直面未来的力量。材料三:******:“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以上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发。作为与时代同行的青年,面对未来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如环之循、如轮之转,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有趣的是,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春种秋收嘛:春种是新年的开始,秋收是旧年的结束。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夏冬,说一个春秋即一年。古书中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时节顺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较早给四季赋诗的,有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制。现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我们各举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为开头。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夏歌: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秋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冬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醒。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谈完四季,再来说说时间。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时间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线性时间观”,另一种则是循环往复而永无休止的“轮回时间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然而其实,二者是结合的。从古至今,四季变换,中国人总在发出两种时间性的喟叹:一面是对春秋冬夏循环不已的喟叹,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这是由于,天地是永远的,一直存在于那里。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万物消失后会再出现,人生却不会再反复。就像某年桃花园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会再回来。所以,中国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就充盈着春江花月夜似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人的四时审美观,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被归纳为“四时幽赏”,其中的春时幽赏就有十二条: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保傲塔看晓山,西溪楼啖煨笋、登东城望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初阳台望春树、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西泠桥玩落花与天然阁上看雨。这种幽赏不仅仅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其实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虽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审美,如“苏堤看桃花”等,但这些审美样式,置之于古代中国社会,也未尝不可。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即重寻这种天地之间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摘编自刘悦迪《中国人的生活美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由于春种秋收导致四时观念早于春秋观念。B.古书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春夏秋冬”就是因为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冬夏。C.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线性时间观”,一种是“轮回时间观”,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D.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归纳出的春时幽赏十二条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这种幽赏不光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B.文章引用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民歌,旨在说明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C.文章选用中外、古今文化领域的观点及论据,意在重寻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D.文章论述深入浅出,既体现了美学的理论高度,又对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现象进行了挖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古诗文中不属于“中国人发出的两种时间性喟叹”的是(3分)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一是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我们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这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二是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手段,也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让更多产业、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不断增强它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摘编自韩保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仍然较高。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功能。政府在市场层面、产业层面、家庭层面发挥作用,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提低”,政府和市场要形成合力。坚持按劳分配,强化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功能。“扩中”,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构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限高”,在依法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再分配体系,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优化市场结构,依法破除垄断对市场运行秩序的干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摘编自赵忠《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材料三:如果只是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不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社会还不能叫共同富裕社会,共同富裕要聚焦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而其关键问题可能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我国60%—70%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农村95%以上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要让这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富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更多的财产积累,需要有一个最低富裕标准。将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让低收入人群富裕起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共享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要解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民营企业的相对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垄断行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使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得到合理分配。(摘编自李实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举办的“共同富裕论坛”发言,2022年9月2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高质量发展中,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依靠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B.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来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应加大它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C.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同时要解决低收入人群这个关键问题。D.政府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在多层面发挥作用能有利促进共同富裕。6.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九十九度①中林徽因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字号大圆篓的,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劳驾,借光——三十四号甲在哪一头?”在酸梅汤的摊子前面,让过一辆正在飞奔的家车——钢丝轮子亮得晃眼的——又向蹲在墙角影子底下的老头儿,问清了张宅方向后,这三个流汗的挑夫②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展动。“美丰楼饭庄”黄篓上黑字写得很笨大,方才第三个挑夫挑得特别吃劲,摇摇摆摆地使那黄篓左右地晃……很多好看的碟子和鲜果点心,全都在大厨房院里,从黄色层篓中检点出来。此刻三个粗蠢的挑夫蹲在外院槐树荫下,用黯黑的毛巾擦他们的脑袋,等候着他们这满身淋汗的代价。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为着六十九年前的今天,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七十年的穿插,已经卷在历史的章页里,在今天的院里能呈露出多少,谁也不敢说。事实是今天,将有很多打扮得极体面的男女来庆祝,庆祝能够维持这样长久寿命的女人,并且为这一庆祝,饭庄里已将许多生物的寿命裁削了,拿它们的肌肉来补充这庆祝者的肠胃。这时,管家陈升很不高兴地在问三个挑夫要多少酒钱。“瞅着给罢。”一个说。“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子,嘴里觉着渴。胡同口酸梅汤摊边刚走开了三个挑夫。酸凉的一杯水,短时间地给他们愉快,六只泥泞的脚仍然踏着滚烫的马路行去。卖酸梅汤的老头儿手里正在数着几十枚铜元,一把小鸡毛帚夹在腋下。他翻上两颗黯淡的眼珠,看看过去的花纸伞,知道这是到张家去的客人。他想今天为着张家做寿,客人多,他们的车夫少不得来摊上喝点凉的解渴。挑夫中一个姓李,喝了那凉的后,回家便一头睡倒了,此时他提起力气喊他孩子找他媳妇。天快要黑下来,媳妇还坐在门口纳鞋底子;赶着那一点天亮再做完一只。一个月她当家的要穿两双鞋子,有时还不够的,方才当家的回家来说不舒服,睡倒在炕上,这半天也没有醒。她放下鞋底又走到旁边一家小铺里买点生姜,说几句话儿。断续着呻吟,挑夫开始感到苦痛,不该喝那冰凉东西,早知道这大暑天,还不如喝口热茶!迷惘中他看到茶碗,茶缸,施茶的人家,碗,碟,果子杂乱地绕着大圆篓,他又像看到张家的厨房。不到一刻他肚子里像纠麻绳一般痛,发狂地呕吐使他沉入严重的症候里和死搏斗。挑夫媳妇失了主意,喊孩子出去到药铺求点药。邻居积渐知道挑夫家里出了事,看过报纸的说许是霍乱,要扎针的。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一边扣钮子,一边跑。丁大夫的门牌挂高高的,新漆大门两扇紧闭着。张秃子找着电铃死命地按,又在门缝里张望了好一会,才有人出来开门。什么事?什么事?门房望着张秃子生气,张秃子看着丁宅的门房说,“劳驾——劳驾您大爷,我们‘街坊’李挑子中了暑,托我来行点药③。”“丁大夫和管药房先生出份子④去了,没有在家,这里也没有旁人,这事谁又懂得?!”门房吞吞吐吐地说,“还是到对门益年堂打听吧。”大门已经差不多关上。张秃子又跑了,跑到益年堂,听说一个孩子拿了暑药已经走了。张秃子是信教的,他相信外国医院的药,他又跑到那边医院里打听,等了半天,说那里不是施医院,并且也不收传染病的,医生晚上也都回家了,助手没有得上边话不能随便走开的。“最好快报告区里,找卫生局里人。”管事的告诉他,但是卫生局又在哪里……到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听见李大嫂的哭声知道事情不行了。院里磁罐子里还放出浓馥的药味。他顿一下脚,“咱们这命苦的……”他已在想如何去捐募点钱,收殓他朋友的尸体。叫孝子挨家去磕头吧!报馆到这时候积渐热闹,排字工人流着汗在机器房里忙着。编辑坐到公事桌上面批阅新闻。本市新闻由各区里送到;编辑看一些零碎,他不禁注意到挑夫霍乱数小时毙命一节,感到白天去吃冰淇凌是件不聪明的事。(原载一九三四年五月《学文》一卷一期,有删改)文本二: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事实的,然而却只有这样一篇《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最富现代性,唯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做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在这样源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引着我们,跟随饭庄的挑担,走进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些比照,而这些比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她对人类的同情。一个女性的细密而蕴藉的情感,一切在这里轻轻地弹起共鸣,却又和粼粼的水纹一样轻轻地滑开。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原载一九三四年五月《学文》一卷一期,有删改)〖备注〗①九十九度:华氏度,约等于37.2摄氏度。②挑夫:旧时以挑运货物、行李谋生的人。③行点药:请求别人免费给点儿治病的药。④出份子:随份子、随礼,他人婚丧嫁娶时与大家一起凑钱送礼。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篇用特写镜头聚焦三个挑夫的背篓、布鞋,走过的马路,为我们形象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B.文本一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人物的名字也大都是用他们的职业身份或身体特征加以命名,主线故事围绕李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而展开,脉络清晰,杂而不乱。C.文本一对卖酸梅汤老头儿的刻画采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工于心计的、贪婪的小商贩形象。D.文本二中,李健吾对林徽因的此篇小说从选材、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8.文本二中,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小说《九十九度中》时谈到“在这纷繁的头绪里,作者隐隐埋伏下一些比照,而这些比照,不替作者宣传,却表示出她对人类的同情”,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些比照的内涵。(6分)9.文本一的最后一段与整个故事联系相对松散,能否去掉?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丙辰,上幸骊山温汤;乙丑,还宫。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徼幸,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璟与苏颋相得甚厚,颋遇事多让于璟,璟每论事则颋为之助。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过其父矣。“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瀚练习时务,姚、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既而叹曰:“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阙政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颐同平章事B.闰月/己亥/姚祟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同平章事C.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硕同平章事D.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颐同平章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将幸东都”与“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B.“务在择人”与“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相同C.“则黄门过其父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D.“然礼遇殊卑薄矣”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宗理事有方。在处理姚崇儿子受贿的事情上,他从姚崇的心腹赵诲收受胡人贿赂这件事上下手,亲自审讯,判处重罪,因此使姚崇忧惧,屡次退避相位。B.玄宗行事缜密。他将要巡行东都洛阳的时候,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命令他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并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C.宋璟与苏颋交情深厚,遇事相互谦让,帮助。宋璟曾与苏颋父子一同担任宰相,认为苏颋的父亲是国家栋梁之才,苏颋在某些方面更加优秀。D.在唐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刺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常以礼相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2)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江天暮雪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