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2024届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第十七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十七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题组一政治制度(上)限时:35分钟满分:46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86页一、选择题1.[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D)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原本的三省长官也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2.[2019北京文综,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D)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这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仍需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A项排除。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开始于永乐年间,而不是开始于万历年间,B项排除。“批红”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排除。3.[2021福建,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A)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解析]吴汝纶称誉严复的《天演论》但又担心其难以引起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赢得群众支持,A项正确。【归纳总结】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3)从社会基础上看: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4.[2022全国卷甲,4分]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解析]由“1939年”可知,本题的时间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由“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民主专政”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权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政权形式具备新民主主义特征,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根据地形式上仍然在国民政府的管辖下,排除B项;“社会全体意志”说法错误,排除C项;边区政府并未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归纳总结】民主革命时期人民政权形式与性质(1)土地革命时期: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2)抗日战争时期:形式——边区政府;性质——抗日民主政权。(3)解放战争时期:形式——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性质——人民民主政权。5.[2020江苏,3分]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利克里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D)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解析]由“伯利克里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可知,伯利克里的“当选”和被“罢免”全部是由雅典民众决定的,这说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D项正确。A项的“平民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但这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轮番而治,C项排除。6.[2022北京,3分]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解析]由“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可知,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C项正确。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加征新税,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当时贵族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23新课标卷,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答案]内战爆发,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对象;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为选举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做准备。(7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答案]内战前,继续抗日战争时期的选举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解放战争后期调整了选举制度;明确区分“人民”“敌人”,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巩固解放区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8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8.[2021北京,12分]辩论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8分)[答案]观点1: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或权力较大)。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观点2:支持设立行政官,但行政官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理由:可保持行政权独立,但要防止其走向专制独裁,必须受到制约。观点3: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们要对国会负责(或权力较小)。理由:防止专制。(8分)[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观点归纳理由“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等支持设立一位行政官,并赋予其否决国会的权力保持行政权独立,制衡国会,保护民众“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只对国会负责”等支持设立行政官,但行政官要对国会负责保持行政权独立,防止专制独裁“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等支持设立多位行政官,但他们要对国会负责防止专制(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4分)[答案]应辩证看待这句话。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可以提名、任命官员,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相比较而言,18世纪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并没有以上权力,美国总统的实际权力大于英国国王的实际权力。但是,总统由民选产生,对选民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4分)[解析]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从美国总统拥有的权力来解释他确实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但要注意总统权力也是受到限制的,即总统由民选产生,对国会负责,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世袭、终身制的国王。题组二政治制度(下)限时:30分钟满分:38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88页一、选择题1.[2022广东,3分]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C)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解析]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从而使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这反映出当时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的观点并不能说明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当时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D项“改变了”说法绝对,排除。2.[2022天津,3分]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B)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解析]1843年处于晚清时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1933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58年新中国已成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可知,社会制度的差异是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都不是根本原因,故A、C、D三项错误。3.[2022江苏,3分]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D)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了典型,D项正确。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排除C项。4.[2022湖北,3分]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C)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解析]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公民参政,必须获得村社政治上的支持,要获得支持就需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这容易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客观上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贵族对村民提供资助以获得村社支持,而非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公民责任意识问题,B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理性精神逐渐消解并无关联,D项排除。5.[2022年6月浙江选考,2分]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D)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解析]“孤立主义”原则是华盛顿提出的外交思想,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人民宪章》原则是英国宪章运动时期提出的,也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自由放任”原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制约与平衡”原则是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原则,符合题意,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6.[2022山东,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示例历史学角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地理学角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隋代郡级行政单位多沿河、沿江分布,又因当时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北方多于南方。政治学角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12分)[解析]根据“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可得出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历史、地理和政治,其中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说明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2022江苏,12分]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6分)[答案]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3分)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3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当时浙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当地民众……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当地民众生活困难;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可知浙东当地缺乏人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王安石在浙东当地的改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实行青苗法。(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6分)[答案]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6分)[解析]根据材料“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学校振士风”“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即可。题组三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限时:35分钟满分:44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88页一、选择题1.[2021海南,2分]《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蓄)。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解析]根据材料“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可知,人民的生活水平、道德观念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体现出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A项正确。2.[2022江苏,3分]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C)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重用文吏,并且规定文吏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3.[2022江苏,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B)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创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样行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D项由材料得不出来。4.[2022湖北,3分]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析]明代科举考试不少士子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而凭借考前记诵时文范文投机取巧应试,因此政府试图禁止书坊刊刻时文范文以改变这种现象,故A项符合题意。“书商刊刻时文牟利”说法正确,但书商此举缘于“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B项错误。儒学思想在当时仍居正统地位,C项错误。材料中的“时文范文”是否属于八股文体由材料无从得出,D项错误。5.[2022山东,3分]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明朝对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有两种监督方式,一是常规的考核,二是通过地方按察使司来加强对御史的监督。朝廷严格监督监察御史的目的在于保证御史对地方的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项;这些规定并没有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不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6.[2022天津,3分]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C)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解析]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但“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尚未发生实质变化,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三项。7.[2022辽宁,3分]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责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A)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责和任务变动而改变,这类似于贵族传统中的爵位,体现出英国贵族传统的延续,A项正确;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其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思维拓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虽然由科举取士间接演变而来,但由此产生的文官仅作为一种职业而非阶层存在,他们是国家雇员,由政府系统内非经选举产生且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所组织而成。文官在政治上严守中立,其主要工作是执行政策而非制定政策,政策失败,文官也不必引咎辞职,下台的是选举产生的政客及其内阁成员和幕僚,这有利于保障社会治理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非选择题8.[2023湖北,14分][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答案]共同特点: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以武艺为辅;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视;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4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共同特点“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以武艺为辅“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武举相对不受国家重视“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主要教材”设武学为武举培养人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答案]变化: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艺;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官学设立武学再到设立新式学堂;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6分)原因: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解析]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材料一“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材料二“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武举由重视理论到重视武艺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合格者始许入学”“明代武学……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清政府先后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方式由专设武学到由官学设立武学再到设立新式学堂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材料二“课程主要教授……工程技术”教授内容由武艺、军事理论、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第二小问可从清朝善骑射、重骑射的传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等角度作答。9.[2022湖南,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改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等(1)根据材料,比较1898年和1901年科举改革举措的异同。(6分)[答案]相同点: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不同点: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6分)[解析]根据下表即可作答: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要点相同点“调整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合校三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以策论取代八股文”“文科举取消八股”乡试、会试各三场考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增加时务与实学内容不同点“清廷停止武科举”“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1901年废武科举;录取方式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年清政府重启科举改革的原因。(4分)[答案]原因:挽救统治;科举考试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4分)[解析]可根据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主要从民族危机、科举制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等角度分析。题组四法律与教化限时:30分钟满分:47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89页一、选择题1.[2021北京,3分]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B)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解析]据材料“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可知,该习俗体现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2.[2020海南,2分]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B)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由示意图中的“上”“中”“下”可知,不同等级的人服饰不同;由示意图中的“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可知,不同身份的人服饰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身份差异有关,B项正确。由“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不能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A项错误。由“官吏”“贵族妇女”可知,其不能体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其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尊崇、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以及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但这与材料中示意图反映的主题不符,D项错误。3.[2022海南,3分]《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解析]由“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和教化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由“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儒学士人努力维护国家统治。“推诚辅君,效功百姓”大意为(官员)要以诚心辅佐国君,要为老百姓效劳,故A项正确。“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大意为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B项错误。C项体现了用道德、去刑罚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威制天下,以案刑狱”体现的是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D项错误。4.[2022北京,3分]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解析]北宋中期,各地官员重视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由“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经济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C项错误。D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1)设官教民,“上行下效”,强调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2)强调族规、乡约、家法等的作用,化民成俗。(3)借助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4)与学校教育相关的考试制度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5.[2021湖北,3分]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律”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朝廷大量增补各类“例”,并且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这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故A项正确。“杜绝了”“确保了”表述绝对,B、C两项排除。大量增补各类“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D项排除。6.[2022天津,3分]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7.[2020北京,3分]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D)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解析]由“应急条例”“急预案”“应对法”等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完善关于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法律制度体系,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政治制度建设、舆论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A、B、C三项均排除。8.[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有史学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B)A.元首制 B.罗马法 C.万神殿 D.大竞技场[解析]根据材料“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及所学可知,罗马法是罗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项正确。9.[2020海南,2分]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D)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和人文主义精神,这些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理论基础,D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而罗马法、英国《权利法案》和法国《民法典》没有体现,A项错误。多党轮流执政属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B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而这在罗马法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0.[2021湖南,3分]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B)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法官法》并没有改变三权分立的大框架,只是对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压制政府”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最高法院利用自由裁量权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是分权与制衡机制的强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1.[2022天津,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整理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答案]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任答2点即可,4分)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6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律的地位、影响、内容和本质等方面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0分)[答案]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4分)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任答3点即可,6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曾依照《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题组五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限时:35分钟满分:44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90页一、选择题1.[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B)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解析]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设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清代设西宁办事大臣,故A、C、D三项排除。2.[2021湖南,3分]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C)《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解析]冬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冰嬉是满族的一种大众性体育活动。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既是对满族传统习俗的继承,也是民族间民俗交融的体现,故C项正确。3.[2022山东,3分]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D)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解析]从学者张斯桂给《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来看,当时部分国人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他们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国际法原则,以维护国家利益,故选D项。4.[2021北京,3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A)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是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故②正确;从材料“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得出是为了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③正确。因此,答案为A项。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应该是人民军队的任务,而材料中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则不承担这一任务,故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而不是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故④错误,B、C、D三项均排除。【思维拓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即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分赴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汉族人民的兄弟情谊,调研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同时组织各少数民族和宗教上层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这一来一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爱和博大胸怀,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从了解信任到强烈热爱和衷心拥戴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创举。5.[2022年1月浙江选考,2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A项。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故排除B项。在与印度代表团就西藏地方问题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故排除D项。6.[2022北京,3分]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D)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7.[2023年1月浙江选考,3分]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B)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②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③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④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①④符合题意。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8.[2021辽宁,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486年以后,德意志开始了新一轮帝国层面的国家构建。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1521年,帝国议会通过决议,禁止在德意志传播路德的思想。同时,颁布法令,规定帝国内部实行永久性和平,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级达成一致:整个帝国设10个行政区,重组帝国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国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审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会选侯与行政区、世俗选侯与行政区、皇帝与帝国各等级联合任命。帝国各等级同意根据“税收和军事摊派相综合”的方式,由选侯和世俗侯爵、伯爵、男爵……和帝国城市组建帝国军队。从1520年到1599年,帝国议会每10年召开的次数依次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摘编自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取得的进展。(8分)[答案]进展:统一国家思想;协调帝国内部成员的矛盾;组建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加强皇帝的权力;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组建帝国军队。(8分)[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信息答案要点“禁止在德意志传播路德的思想”等统一国家思想“颁布法令……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等协调帝国内部成员的矛盾“重组帝国最高法院”等组建全国性的司法机构“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等加强皇帝的权力“帝国各等级……组建帝国军队”等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组建帝国军队(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影响。(5分)[答案]影响:①宗教改革运动在推动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同时,也使国家构建的环境复杂化了,从而使得一些措施难以真正得到推行,大大延缓了国家构建的进程。②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使德意志的政治势力遭到分化和重组,打击了德意志市民与王权的结盟,使德意志国王试图构建君主专制式的德意志帝国的设想破灭。(5分)[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如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构建等)和局限性(如使德意志的政治势力遭到分化和重组等)等角度进行分析。9.[2022辽宁,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阐释: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战争和生产、生活等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强,为民族间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造了条件,推动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民族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12分)[解析]首先,观察图片及相关文字解释,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订一个论题,如根据“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级结构和“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如可选用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各部分以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基础,民族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题组六货币与赋税制度(上)限时:32分钟满分:41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91页一、选择题1.[2020全国卷Ⅲ,4分]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B)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从商周贝币到汉五铢钱,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便利、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商周贝币流行时期铸铁技术尚未出现,而汉五铢钱为铜币,排除A项。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观念有关,但不是图示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D项排除。2.[2021广东,3分]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B)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知,元代的赋税政策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3.[2021辽宁,3分]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B)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政策本质上是为了巩固政权基础,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并没有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排除A项;蠲免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并非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也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D两项。【思维拓展】清朝的蠲免主要发生在康熙中期至乾隆时期,各种类型的蠲免,在收揽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基等方面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是,蠲免关系到国家自身的财政建设与官僚体制内部的财力分配等政治问题,清朝高额实施蠲免的同时,原本的国家财政收支状态必然被打乱,国家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二、非选择题4.[2021湖北,14分][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材料一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额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政史研究》材料二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6分)[答案]来源: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3分)制度外的税费。(3分,答新增税费只给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两税收入为主……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等信息概括作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8分)[答案]特征:北宋前期,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中央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并将税费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任答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若答出元代财政高度集权等相关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思路如下表所示:时期材料信息特征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等财权高度集中,但中央拨留部分经费给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由于中央征调额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至南宋更趋困窘”等州对地方税费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等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划分税赋收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财权下移”“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等中央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财权下移清末“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等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税费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5.[2021海南,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湖北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发行的流通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第一套人民币材料二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摘编自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答案]历史背景第一种货币:国民革命运动发展、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第二种货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第三种货币:新中国成立,国家财政经济统一,人民币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9分)[解析]第一种货币:由“民国十六年印”可知,其发行于1927年;由“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流通券”等信息并结合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农民运动等知识进行概述。第二种货币:由“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可知,其发行于1943年;由“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等信息并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等知识进行概述。第三种货币:由“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信息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等知识进行概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货币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变化的政治意义。(8分)[答案]特点: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由临时性货币发展到通用的法定货币。政治意义: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8分)[解析]第一小问,从适用范围看,由黄冈县到陕甘宁边区再到全国和全球,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法律地位看,合法性不断增强,而且走向国际;从发行数量和发行单位看,发行量增加,发行单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从地位看,由临时性货币到通用的法定货币。第二小问,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都有助于推动当时政治运动的发展;货币由中国共产党发行,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题组七货币与赋税制度(下)限时:25分钟满分:32分用时:分钟得分:分答案:192页一、选择题1.[2022湖北,3分]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B)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思维拓展】唐朝钱币,除了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外,对国家财政的稳定,也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稳定财政收支,钱币的适量制造和投放,不仅有利于市场商货流通,也有利于财政收支不因物价波动而遭受损失;其次,对市场物价的调节,有利于国家对物资的收购和征收入库,国家通过对货币投放的有效控制,起到税收所不能起的作用。因此当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像时,唐玄宗才会出此政策。2.[2021福建,3分]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是否削弱基层治理能力,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思维拓展】唐宋时期,乡村主户会被征调到官府义务充当底层办事人员,或在乡间担任催税与治安工作,这种政府提供的公共职务被称为“职役”。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较高的生产效率、较细的社会分工以及雇佣劳动的发展,使宋代民户除贿赂官吏或托庇于形势以外,多了一个化解职役压力的手段,那就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雇用能者代役。由宋初悄然冒名私替,到熙丰、元祐时获官方承认,至南宋蔚然成风,在宋以后仍持续发挥作用,代役人伴随着职役问题而始终,反映了民间对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与方式。3.[2023年1月浙江选考,2分]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推动了一条鞭法的实行,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4.[2021山东,3分]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A)A.B.C.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海关税征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征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符,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选,排除B项;1914—1918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海关税征收额总体下降,C、D两项与之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5.[2022北京,12分]军费与财政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崇祯四年(1631年)辽饷结构图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4分)[答案]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4分)[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答案]趋势:19世纪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