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黿鼍、鱼鳖、鰍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C.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B.骐骥--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水劫李準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李麦看着沙岗_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螳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镗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天亮瞠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节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7.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来势之凶猛。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人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8.《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细节加以分析。(4分)9.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已分矣。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先生尝一游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已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想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节选自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先A生B自C顾D颓E然F就G老H谓I无J复K可L用M又N昔O至P京Q师R所S与T游U皆V无W在X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子”,和《师说》里的“彼童子之师”的“童子”意思不同。B.“易”,和《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中“易”的含义不同。C.“延”,与《过秦论》中“开关延敌”的“延”意思不同。D.“谢”,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先生好读书、好思考,对《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有深入的研究,特别通晓声调音韵。B.在对《经传》的法规风俗和事物名称研究上,江先生学问极深,无人能和他匹敌。C.依仗自己才学的方苞、造诣深厚的吴级都曾请教于江先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解答。D.在作者看来,江先生为乡民谋划之处就在于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不受官吏侵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2)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14.为什么江永家乡之人“不知有饥”?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霜晴陆游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耄喜谵谆语,衰常踸踔行。登封书不草①,力穑报时平。【注】①登封草:登山封禅的文章,后人以“登封草”泛指歌颂皇帝功德的文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万瓦”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霜雪之大、冬日之寒;由“万瓦”而至“一窗”,空间视角转换自然。B.第三句承接首联,由自然之景,到人生之况,“破裘”的客观事实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勾连,构思非常巧妙。C.颈联的“耄”“衰”含有自嘲之意,从言行两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现状,暗示内心不平。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表达方式多样,或描写,或记叙,或抒情,体现出陆游诗歌创作技法的娴熟。16.本诗以“晴”字统领全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晴”的具体内涵。(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无限风光在险峰,《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蜀道高、险的奇特景象。(2)李密在《陈情表》中详写了自己的孤独凄凉,没有亲近的亲戚,没有应门的童仆,自己只能“________,_______”。(3)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捕捉、处理和存储视觉信息的神经形态设备。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这种神经形态设备是一种由掺杂氧化铟传感元件实现的单芯片,厚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数千分之一,不需要外部部件就能运作。该设备模仿了A,像视神经一样预先打包和传输信息,并像人类大脑一样在记忆系统中存储和分类信息。这些功能可使其实现超快决策。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留信息,不需要频繁的电信号来刷新记忆。这一能力显著降低了能耗,B。人眼只有一个视网膜,①可以捕捉整个图像,②然后由大脑进行处理,③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他视觉。④研究团队在人眼中汲取灵感,⑤创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相机”。⑥该设备通过使用单一元素图像传感器来模拟视网膜的功能,⑦这些传感器在一个平台上捕获、存储和处理视觉信息。⑧神经形态视觉系统使用类似于人脑的模拟处理,⑨与目前的技术相比,⑩可以大大降低执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自,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①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一笼“枣花”出锅,②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悄悄、油油、尖尖”,说说它们和“悄、油、尖”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它既不艳丽、洁白,更谈不上国色天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先秦诸子时期,有不少经典名言,如“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些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结合你的经历或感悟,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冲刺卷(六)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黿鼍、鱼鳖、鰍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C.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B.骐骥--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A(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部分,直接将其判定为“积极有为的”太过绝对。C.文章指出“黄老之学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说明也支持“君道的无为”,与韩非的追求没有不同。D.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而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D(“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人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凶险。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B.意思是骏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这里在强调坚持的作用,强调“有为”。C.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D.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佐证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合题意。)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1分)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1分)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1分)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分论一;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分论二: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可见材料一是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体现。(2分)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写出人物“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两面,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这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原指不得志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后指只顾自己好而不顾他人或全局,是道家的无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水劫李準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李麦看着沙岗_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螳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镗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天亮瞠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节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7.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来势之凶猛。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人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8.《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细节加以分析。(4分)9.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6分)答案:6.B(“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分析错误,这个场面描写不能表现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因为从文中“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可以看出当时李麦也吓懵了,此时李麦还没有起到主心骨的作用。)7.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分析错误,这三个句子的句式不-致,所以没有构成排比句。)8.①大伙儿都吓懵的时候,徐秋斋提醒李麦叫人到高处的沙岗避难,可见他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沉着冷静的性格;②逃生时,筏上不但放着行李、家具,还带上锅碗瓢勺和干柴,可见他细心、思虑周全、长远;的惆怅;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老晒渔蓑,虽情致温厚,看似雅逸洒脱,实则饱含将别惯居之地重返羁旅的无奈与伤慨。(2分)9.①团结互助的民族凝聚力。黄河被炸泄水的危急关头,徐秋斋想到的是大家的安危,让李麦喊人上沙岗;李麦挺身而出,带着大家向沙岗跑;天亮拉过来一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救下;天亮和春义蹚水到长松家帮助他们,天亮跳到水里摸黑进街背出申奶奶……②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李麦安慰申奶奶,表达了逃荒要饭也要生存下来和“水退了再回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每点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生姓江氏,名永,字慎修,婺源之江湾人。少就外傅时,与里中童子治世俗学。一日,见明丘氏《大学衍义补》之书,内征引《周礼》,奇之,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自是遂精心于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者,而于三礼尤功深。先生读书好深思,长于比勘,步算、钟律、声韵尤明。古韵起于吴才老,而昆山顾氏据证尤精博。先生谓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正顾氏分十部之疏。后儒皆言古者寓兵于农,井田废而兵农始分。先生曰:“考之春秋时,兵农固已分矣。若军尽出于农,则农民固在,安用屡易军制乎?所谓子弟者,兵之壮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军籍,非通国之父兄子弟也。”《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先生尝一游京师,以同郡程编修恂延之至也。三礼馆总裁桐城方侍郎苞素负其学,及闻先生,愿得见,见则以所疑士冠礼、士昏礼中数事为问,先生从容置答,乃大折服。而荆溪吴编修绂自其少于礼仪功深,及交于先生,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后数年,程、吴诸君子已殁,先生家居寂然。值上方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时婺源县知县陈公有子在朝为贵官,欲为先生进其书,来起先生。先生自顾颓然就老谓无复可用又昔至京师所与游皆无在者,愈益感怆,乃辞谢。而与戴震书曰:“驰逐名场非素心。”卒不能强起。先生家故贫,其居乡,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行之且三十年,一乡之民,不知有饥。自古积粟之法,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想补救,卒无胥吏之扰,此先生善于为乡之人谋者。(节选自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先A生B自C顾D颓E然F就G老H谓I无J复K可L用M又N昔O至P京Q师R所S与T游U皆V无W在X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子”,和《师说》里的“彼童子之师”的“童子”意思不同。B.“易”,和《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中“易”的含义不同。C.“延”,与《过秦论》中“开关延敌”的“延”意思不同。D.“谢”,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先生好读书、好思考,对《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有深入的研究,特别通晓声调音韵。B.在对《经传》的法规风俗和事物名称研究上,江先生学问极深,无人能和他匹敌。C.依仗自己才学的方苞、造诣深厚的吴级都曾请教于江先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解答。D.在作者看来,江先生为乡民谋划之处就在于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不受官吏侵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求诸积书家,得写《周礼》正文,朝夕讽诵。(2)质以《周礼》中疑义,先生是以有《周礼疑义举要》一书。14.为什么江永家乡之人“不知有饥”?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答案】10.HMR【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先生自己觉得衰老年迈,认为不再可以被任用;又因为以前到过京城,那些京城故交都不在世上。“先生自顾颓然就老”,主谓结构,“先生自”为主语,“顾颓然就老”为谓语部分,句意完整,单独成句;“谓无复可用”,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又昔至京师”,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所与游皆无在者”,主谓结构,“所与游”为主语,“皆无在”为谓语部分,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童生/未成年的男子。句意:和同乡的童生攻读社会上的热门学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B.“含义不同”错误。都是“改变”的意思。句意: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更征兵的制度呢/树根像人握起来的拳头一样拳曲(而不是舒展伸直的),而且树根部的土也是换过的新土。C.邀请/迎击。句意:因为同郡人任编修的程恂邀请而到京城/(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击敌人。D.推辞/辞别。句意:就推辞了/我辞别娘家嫁到您家。故选B。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人能和他匹敌”错误,原文为“《经传》中制度名物,先生必得其通证举视此。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郑)康成后,罕其俦匹”,意思是,从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以后,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不是无人匹敌。故选B。13.(1)(他)就向藏书家借《周礼》,(因此)能够抄写《周礼》全文,日夜朗读背诵。(2)拿《周礼》中的疑难之处询问,江先生因此撰写了《周礼疑义举要》一书。【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诸”,“之于”,和音词,向他们;“讽”,朗读。(2)“质”,询问;“质以《周礼》中疑义”,状语后置句;“是以”,宾语前置。14.①江先生把“丰年补败”的道理告诉了乡里人,②乡人都按照实际田亩缴纳粮食,设置以备荒年的公有仓库,③这样坚持了将近三十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尝援《春秋传》‘丰年补败’之义语乡之人”可概括出,江先生把“丰年补败”的道理告诉了乡里人;结合“于是相与共输谷若田,设立义仓”可概括出,乡人都按照实际田亩缴纳粮食,设置以备荒年的公有仓库;结合“行之且三十年”可概括出,这样坚持了将近三十年。参考译文:先生姓江,名永,字慎修,婺源县江湾乡人。年少时离家向老师求学,和同乡的童生攻读社会上的热门学说。有一天,江永看到明代丘浚《大学衍义补》一书,其中引用《周礼》,他感到奇特,就向藏书家借《周礼》,(因此)能够抄写《周礼》全文,日夜朗读背诵,从此就专心致志研读前人合刊编辑的《十三经注疏》,而且对“三礼”的研究尤其深入。江先生读书喜爱深入思考,擅长比照验证,对测量计算、音乐音律、声调音韵尤其通晓。先秦汉语音韵从吴才老开始研究,而昆山人顾炎武考证尤其精深广博。江先生认为顾氏考证古韵的造诣深厚,而审定古音的功夫浅显,因此纠正顾氏的考证并分为十部作出注解。后代读书人都认为古代养兵于农,井田制废弃后士兵和农民才区分开。江先生说:“考证春秋时期,士兵和农民本来已经分开。如果士兵全部从农民中产生,那么农民本来一直存在,哪里用得着多次变更征兵的制度呢?古代所说的子弟,就是精壮的士兵;所说的父兄,就是年老的士兵。他们都是向来名列在军册中的人,并不是指全国的父老或子弟。”对《经传》中的历代法规风俗和事物名称样貌,江先生一定要找到广泛的考证证据拿来和它进行比较。大概江先生在这方面的学问,从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以后,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的。江先生曾经有一次游历京城,因为同郡人任编修的程恂邀请而到京城。三礼馆总裁桐城人任侍郎叫方苞的一向依仗自己高超的才学,等到听说江先生到了京城,希望能够拜见,见面后就拿自己感到困惑的士冠礼、士婚礼中几件事向先生请教。江先生从容不迫地解答,方苞非常信服。而荆溪人任编修的吴绂从年少时就对古代礼仪研究造诣深厚,等到和江先生交往,拿《周礼》中的疑难之处询问,江先生因此撰写了《周礼疑义举要》一书。后来几年,程、吴几位君子已经去世,江先生沉静地在家闲居。正值皇上当时推崇奖励务实经世的学说,命令大臣举荐精通经书的儒学之士。当时婺源县陈知县有个儿子在朝廷里担任显贵的官职,想要替江先生进献他的著作给皇上,从而起用江先生。江先生自己觉得衰老年迈,认为不再可以被任用;又因为以前到过京城,那些京城故交都不在世上,更加感慨悲伤,就推辞了。并且给戴震的书信上说:“在名利场中奔走追逐并非我的本心。”最终不能被强行起用。江先生家境以前贫穷,他居住在乡里时,曾经引用《春秋传》“丰年补败”的道理告诉乡里人。于是大家一齐都按照实际田亩缴纳粮食,设置以备荒年的公有仓库,实行了将近三十年,全乡的百姓,从不知有饥荒。自古以来储备粮食的方法,没有什么方法比藏粮于民更好的,也没有什么方法比藏粮于官仓更不好的。让老百姓相互补助救济,最终没有了各类小官吏的侵扰,这是江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霜晴陆游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耄喜谵谆语,衰常踸踔行。登封书不草①,力穑报时平。【注】①登封草:登山封禅的文章,后人以“登封草”泛指歌颂皇帝功德的文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万瓦”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霜雪之大、冬日之寒;由“万瓦”而至“一窗”,空间视角转换自然。B.第三句承接首联,由自然之景,到人生之况,“破裘”的客观事实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勾连,构思非常巧妙。C.颈联的“耄”“衰”含有自嘲之意,从言行两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现状,暗示内心不平。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表达方式多样,或描写,或记叙,或抒情,体现出陆游诗歌创作技法的娴熟。16.本诗以“晴”字统领全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晴”的具体内涵。(6分)参考答案:15.C【解析】““耄”“衰'含有自嘲之意”“暗示内心不平”有误,原诗“喜”字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却能安享现实生活的闲情野趣,并无“不平”之意。16.①晴朗的天气。太阳初升,霜天放晴,诗歌描写了一幅朝日晴和的景象。②乐观的心态。衣裘破敝,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小费神,但仍觉眼明心亮。诗人虽年事已高有诸多不便,却依旧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③豁达的情志。尾联写到诗人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诗人无论进退,都能用实际的方式努力报国,襟怀豁达。(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无限风光在险峰,《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蜀道高、险的奇特景象。(2)李密在《陈情表》中详写了自己的孤独凄凉,没有亲近的亲戚,没有应门的童仆,自己只能“________,_______”。(3)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答案】①.连峰去天不盈尺②.枯松倒挂倚绝壁③.茕茕孑立④.形影相吊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盈、倒、茕、孑、萧、浔、荻、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捕捉、处理和存储视觉信息的神经形态设备。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记忆。这种神经形态设备是一种由掺杂氧化铟传感元件实现的单芯片,厚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数千分之一,不需要外部部件就能运作。该设备模仿了A,像视神经一样预先打包和传输信息,并像人类大脑一样在记忆系统中存储和分类信息。这些功能可使其实现超快决策。与此前已知设备相比,新设备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留信息,不需要频繁的电信号来刷新记忆。这一能力显著降低了能耗,B。人眼只有一个视网膜,①可以捕捉整个图像,②然后由大脑进行处理,③以识别物体、颜色和其他视觉。④研究团队在人眼中汲取灵感,⑤创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相机”。⑥该设备通过使用单一元素图像传感器来模拟视网膜的功能,⑦这些传感器在一个平台上捕获、存储和处理视觉信息。⑧神经形态视觉系统使用类似于人脑的模拟处理,⑨与目前的技术相比,⑩可以大大降低执行复杂视觉任务所需的能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自,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①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一笼“枣花”出锅,②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悄悄、油油、尖尖”,说说它们和“悄、油、尖”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它既不艳丽、洁白,更谈不上国色天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8.A人眼捕捉光线的能力B并提高了设备的性能(每处2分)【解析】A处,前面讲“这种小型设备可用与人类相似的方式‘看’并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