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_第1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_第2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_第3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_第4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说明原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李贽“异端”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君主批判思想儒学正统受冲击但仍为主流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成熟)确立正统思想地位儒学创立和发展形成儒、墨、道、法各家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荀、孟发展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争鸣、一统到教义化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经济:政治:阶级:文化: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政治思想:“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中庸思想。保守性民本思想(核心)教育方面: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成人”,“君子”,全面发展。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六经”。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的教材。(2007广东,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列两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世界也如此。”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

A.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

B.孔子思想具有民主性

C.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D.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需要早期儒学:孔子(春秋)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

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儒家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战国)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08山东)《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学派代表主张地位(影响特点)道家

老子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②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朴素辩证法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非道教,东汉);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庄子①齐物论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墨家墨子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④节用、节葬推崇勤政,追求实际功利,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不被统治者重视(08上海,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2008重庆,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年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学派代表主张地位(影响特点)道家老庄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战国)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③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即“法”、“术”、“势”)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春秋:孔;战国:孟子、荀子

(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主要学派及其主张墨子讲逻辑学主要是“三表法”——即“本”、“原”、“用”。“本”是上考历史;“原”是下查百姓耳目的实闻实见;“用”是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继道家之后,形成一个新的以儒生为主的学派;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的教师,即被称为“儒”。孔子便是一位教师。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早期儒家思想特点: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很大;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时代?)3.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4.与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及核心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评价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家主张实行“仁政”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任人唯贤,过俭朴生活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二、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1)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影响①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思想,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②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正统2.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办了

,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太学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春秋大一统”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天=君忠君君权中央集权统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专制。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神学外衣。

(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大一统

(10年天津)《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儒家学说为何到汉代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时期重用儒生,确立察举选才制度,兴办太学等,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有何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2009·海南)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C.《孟子》 D.《易经》

解析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等,主要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体现,故A项最佳。A1.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2.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儒学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原因1.儒学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学不可能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的地位,不可能成为社会价值系统的标杆。2.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儒学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儒学的现代化1.可能性:(1)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承载者之一,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锻造者、推动者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构成之一,儒学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学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2)从历史上看,儒学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就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能够与时俱进。2.必要性: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之类。总之,用儒学的合理成分去感化社会,引导社会,升华社会。因此儒学有其现代化的必要性。1.2009年7月5日新疆事件之后,四川大学对在校学生发行了约束您自己——自我完善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一书,以加强和谐社会思想教育。先秦时期的下列哪些思想与本书的主题相一致()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兼爱、非攻、尚贤

D.制天命而用之解析四个备选项中都隐含着民本思想。但只有A项强调的是加强个人修养,故选A。A2.“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①②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

解析②维护的是等级制度,④属于教育理念,故排除②④,答案选B。B3.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孟子的思想具体是指()山东邹城孟子亚圣庙A.制天命而用之B.人性本善C.民贵君轻,要实行“仁政”D.加强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四个备选项中只有B、C项是孟子的主张,结合题干强调统治者要推行体现基层群众利益的政策才能长治久安的关键信息,C项最佳。答案C4.2009年7月14日上午,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仁者爱人B.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C.老子——“大一统”,君权神授D.墨子——兼爱、非攻解析

“大一统”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主张。答案

C5.

2009年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了受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84人死亡,1680人受伤,这种行为违背了以下哪些原则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三纲五常

C.有教无类 D.以德治国

解析结合7·5事件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可知,A项最佳。A6.这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无为而治” B.“法治”

C.“仁政” D.“非攻”D7.阿南看到一则连环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

解析材料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礼仪教化”,符合孟子的观点。A8.右图是帝王祭孔图: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更成为“千古帝王师”,关键是因为()A.孔子的理论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孔子及其学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解析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统治思想,受重视与否关键是看其能不能有效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答案

B9.

下图为孔子教育学生的想像图。作为大教育家,孔子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A1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汉初的政治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1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 ()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解析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礼,是一种等级名分制度。这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B12.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对材料的理解可知:甲为道家,乙为法家,丙为儒家,丁为墨家。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主张是提倡“礼”和“德”。C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三教图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背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程颐朱熹程颢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朱熹程朱理学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程朱理学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程朱理学材料四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程朱理学材料五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DB阳明格竹陆王心学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