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教案_第1页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_第2页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_第3页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_第4页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民间美术概念民间美术是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它包括了民间绘画、印染、刺绣、编织、建筑、纸艺、雕塑、戏剧造型、陶瓷工艺以及日用品、玩具造型等民间工艺在内的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民间美术与平民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它强调造型上的视觉审美效果,大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带有淳厚、真实、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中国民间美术第一章概述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发展的基础和母体,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广大民众情趣喜好的向导,是把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依据。1、民间美术是一切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2、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间美术与物质民俗——体现在民居、服饰、日用器皿等方面(2)民间美术与社会民俗——岁时节令、礼仪习俗(3)民间美术与精神民俗——宗教、信仰、游艺、竞技

3、学习民间美术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将民间美术作为现代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必将有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提高审美修养,培养我们正确的、民族的创作设计观念。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不能从别国的艺术中廉价移植,盲目模仿得来,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敷衍成长。4、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饱含情感容量的民间美术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物质与精神分离,人们之间的疏远,人性的沉沦,精神文化的匮乏,生态的不平衡……这一切促使人类觉醒过来,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为绿色的年代、生态的年代,我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和研究。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实施一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掘”的宏伟工程。美国约翰・来思比特《大趋势》一书中的论述:“我们的社会里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整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特征,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英国学者比尼恩赞叹中国艺术:“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它形成了甚至更强有力、更有持续性的一套艺术传统,结果就更具有独特性——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艺术在整个亚洲享有最高声望,就象希腊艺术在欧洲所享有的声誉那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国画、旗袍享誉全球。中国的民间刺绣、印染花布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青睐2、民间美术的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是中国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营养

民间美术所体现的“本元文化”特质,特别是民间美术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精神层面上的精髓,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民间美术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已成为新的时尚。中国的现代设计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尽管中国设计源于外来文化,但中国的现代设计不是西方设计的翻版,也不是“中国的装饰加西方的结构”的简单拼凑。它处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层,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世界设计潮流的崭新样式,是中西设计文化融合的产物。四、民间美术的特点1、原发性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一种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特征。民间美术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形,在内容和形式上民间美术远比其它艺术更靠近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以及理想化)生活情景,有些已近乎直接的再现;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地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随意性。这一特质,经常被用“通俗”或“俗”来形容。2、地域性地域性是民间美术形成和发展的空间特征。民间美术是融合在具体的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因而每一种民间美术形式的产生、发展、传播都要受某一特定地域内的地缘因素、生产及生活因素、人文因素等的制约,因而有鲜明的地域性与乡土文化特征。南方的竹编;北方的面人;湖区的芦苇制品等。三都苗族男装三都苗族女装雷山苗族女装龙里苗族男装榕江苗族女装黄平苗族女装贵州苗族盛装3、群众性民间美术的群众性包含产生的群众性、消费或接受的群众性、发展传播的群众性三层含义。①产生的群众性。指其形态,类型及基本范式都是在人们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而产生的,必须以现实的需要为基础;②消费或接受的群众性。指其作品或风格的形成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喜爱和共同分享;③发展和传播的群众性。指其形成往往是集体参与的结果。4、自娱性自娱性指民间美术品在制作与消费关系上的特征。即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们既是民间美术的生产者又是民间美术的的消费者。他们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欢乐。5、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延续性特征。民间美术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并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传承延续是自发的,由师傅传徒弟,父母传子女(集体传承)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地缘、历史、人文、时尚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伴随着各种程度的变异。6、审美与实用共存性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点,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而民间美术的主流多带有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审美性,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第二章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形一、吉祥图形的历史文化渊源1、吉祥图形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图象,是在漫长的封建农耕社会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本质的主题是显示着直接浓重的生命光彩。生存、生殖与繁衍是求祥纳吉的根本所在。天人合一、混沌阴阳、象征隐喻是民间传统文化惯用的思维方式和想象逻辑。(1)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从人类的生存心理发展来看,吉祥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在对生存中凶险、邪恶的境况及神灵的恐惧、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由死亡到求生,求生到求吉,民间吉祥艺术图形一方面作为原始宗教意识中对自然神灵敬畏恐惧心理的衍生物,另一方面它是一定社会化生存形态中驱邪、避凶、纳吉主观意识的产物。(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意识中较早的一种信仰观念,是原始思维方式之一,相信人类某群体或个人与某一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确认该群体成员或个人系该图腾祖先的后裔,并以其作为本群体或个人的特定徽号。原始先民们正是幻想借助这种具有生命和神灵性质的图腾力量,去征服和遏制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在原始的自然信仰宗教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图腾艺术,使人类的生存精神有了最初可感知的生命依托偶像。2、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吉祥艺术主要应用于民间风俗文化及日常生活之中,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民间生存群体的生存敷衍、纳福求吉、避邪禳(ráng)灾的情感文化心理。(1)生存与敷衍

生存与敷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吉祥艺术正是围绕着这个基本的主题,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表达出一种通达乐观、吉祥喜庆的文化感情特性。吉祥图形“三多”、“莲生贵子”“鲤鱼莲花”“鸳鸯戏水”(2)纳福求吉在民间的生存意识中可以说万事皆求吉,吉祥的功用更大意义在于在满足于求生的生存心理上,在天、地、人共存的生命信仰空间中,人能顺乎自然,和谐平安的生存下去。艺术的吉祥内涵,更多是以象征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的。(3.)避邪禳灾避邪的心理贯穿与不同习俗种类的吉祥艺术之中,这反映出民间吉祥艺术与民间信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五毒符”(蜈蚣、蜥蜴、蝎子、蛇、蟾)刺绣在儿童的服饰上,除恶辟邪。狰狞的面具挂在门墙上,以辟邪消灾、护家宅安康,二、吉祥图形的语言表达特征1、独特的符号体系中国的民间美术造型模式以符号为基础,属于独特的视觉符号体系。这些符号长存于本土,根植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先民们心灵深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

“龙”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符号,但在不同文化区域又有不同的特征。

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的是神似,以意念造成意象,它并不模似对象,也不关心表面的象与不象,其间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觉、理解和幻想。(1)意象造型符号吉祥图形中还有不少约定成俗的符号,也是众所周知的独特符号。(2)约定成俗的符号(1)完美的形象中国民间美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图形追求美满、和谐、圆满、美观的内在本质,具体表现在形象完整、构图圆满、色彩完美三个方面。

形象完整构图圆满色彩完美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高度的概括、提炼

吉祥图形的形成过程,是对图象素材经由几代人千万次的观察、接触、改造的过程。在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创作思维,不受具体形象的约束,尽可能地抛开具象,延伸想象。运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大胆地夸张、变异或简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客观事物的自然形象升华,表现出一种特定的鲜明、简洁的视觉效果。(3)装饰性的造型中国民间美术在造型方法上由于受到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支配和制约,对吉祥图形的表现进行大胆的提炼、夸张、变形和条理化的处理,使之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并总结出了装饰造型的审美原理与法则。如对立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等等。(4)含蓄、寓意、象征的表现民间吉祥图形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是从民族原始文化艺术观念的方法中继承而来的,民间吉祥艺术象征隐喻的主题内涵,正是民族群体古老生命意识的反映。返回(5)谐音取意的表达民间美术中吉祥图形的谐音取意表现法,采用语义双关、谐音假借,是在所选之物的生命内涵上人为添加的吉祥寓意,其寓意深刻。谐音的关键是鲜明典型地把所谐之音点落在吉祥的本意上,别出心裁地传达主题思想。3、多元的造型方式(1)情态剪影造型法(2)装饰变形法(3)几何造型法(4)象征符号法返回第三章民间剪纸一、民间剪纸的历史民间剪纸肇始于西汉(发明了纸);形成于唐代;普及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剪纸技法早在公元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即以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泊、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煎刻纹样。二、民间剪纸表现手法1、剪纸的材料与工具(1)材料-各种薄而韧的纸(毛边纸、宣纸、连丝纸、彩色纸、铜箔、锡箔)(2)工具-大小剪刀、刻刀;蜡盘;粉袋。2、剪纸的基本表现手法(1)阳刻法:(2)阴刻法:正形(形体轮廓线)为实(纸),负形(背景)为虚(剪掉)。负形为实,正形为虚。与阳刻相反。返回(1)单色剪纸:(2)折叠剪纸:(3)点色剪纸:3、剪纸的基本种类(4)衬色剪纸(5)拼色剪纸三、民间剪纸的种类与民俗应用1、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艺术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纸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2、绣花样稿

绣花样稿一般用于服饰、床饰、门帘、桌巾等布饰刺绣上。3、喜花喜花主要是用于渲染、装饰结婚等喜庆气氛。它注重剪刻体裁的寓意性和造型的整体性。我国南北各地都很流行。返回4、墙花墙花是用来装饰房屋四壁和天花板的剪纸,包括炕围花、中堂花、挂屏花、顶棚花等,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5、礼花礼花是贴或摆放在礼物上的剪纸,有猪头花、家具花、祝寿花、糖饼花、鞋花等返回6、门笺门笺是节庆时张贴在门窗横梁上的一组剪纸,用于渲染节日喜庆气氛。7、灯花灯花是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彩灯以它特有的光影和环境效果更突出、更鲜明、更充分地展现出剪纸的实用功能和造型特征。8、纯观赏性剪纸纯观赏性剪纸,工艺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悬挂起来,供认观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三、中国民间剪纸的区域特色北方剪纸的特点:浑厚、天真、朴实、稚拙、粗犷、豪放。其形态鲜明,主体突出,色块对比强烈。创作中大胆取舍,抓住特点进行夸张。南方剪纸特点:严谨、灵巧、柔美、洒脱。造型工整、纤细、秀丽,有一种娇巧灵秀之美。1、山东民间剪纸: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以高密、滨州为代表的山东大部分地区,风格粗犷豪放,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其特点是用锯齿纹来创作具有黑白灰色度感的单色画面,简约而不单调,粗犷而显质朴;一类是胶东沿海地区,其特点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柔美细致,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的精巧型剪纸。

“蝶三多”

由蝴蝶与石榴、葫芦、桃组成,蝴蝶为美好吉祥的象征,借喻美满姻缘与爱情。“蝶”谐音“耋”与“三多”构成多子、多福、多寿之寓意。

“凤穿牡丹”

由凤凰与牡丹花构成。凤凰是吉祥鸟,百鸟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又称富贵花,有富贵、祥瑞、美好的寓意。凤穿牡丹是生命、生育的主题,同时寓意吉祥、富贵、和谐。“金玉满堂”

用“金鱼”谐音“金玉”表示招财进宝,大富大贵之寓意。2、河北民间剪纸

其剪刻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作品染色与刻纸有机结合,形成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鲜艳明丽不愠不火的优美色彩效果。“六合同春”

六合指天地四方,“六合同春”即普天之下皆为春天。河北蔚县剪纸以三个童子与十二生肖及其他吉祥图案组成,寓意“六六和顺,四季同春”(一般以鹿鹤与花卉松树或官员组成)“财神”

民间财神有文武之分,文财神有比干、范蠡(lǐ),武财神有关公、赵公明。关公为三国时蜀国名将,因其忠义,在民间备受崇敬而奉为神明。赵公明相传为秦时人。玉帝召其为神宵副元帅,道教尊为赵元帅。传说赵元帅能除瘟消灾,并掌管人间钱财。“增长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持宝剑,护持佛法不受侵犯。“持国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又为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四大天王”剪纸四大天王被《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敕(chì)封为掌管风调雨顺之权,增长天王职风,持国天王职调,多闻天王职雨,广目天王职顺。“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百姓财富。“广目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以天眼观察世界,护持民众。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3、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剪纸非常盛行。总体风格为淳朴、庄重、简练、生动,造型上保留了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吴旗等地区的剪纸多用各种色纸剜空剪贴的阳刻,风格独特。宝鸡等地区则多为染色剪纸,多以红、绿、黄渲染,点彩一般不分部位,而着重匀称。大吉鸡能报晓,民间视其为阳明、驱鬼辟邪的祥禽,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鸡”与“吉”谐音,故“大鸡”又称“大吉。回娘家龙神即龙王神,古人把龙神分为天龙、神龙、地龙、护藏龙四种。天龙守护天庭,神龙兴云布雨,地龙掌管地上各种水源,护藏龙看守天下宝物。民间主要信奉职司人间水旱丰歉的神龙和地龙,百姓一遇到水旱等灾,就到龙王庙祈求。福禄寿又称“三星在户”、“三星拱照”、“三星高照”。主要由谐音的三种动植物组成,福星司祸福,禄星司贫富,寿星司生死。此图案寓意三星在户,合家平安、富裕、长寿。4、两湖及西南地区民间剪纸湘、鄂、渝、黔、川、滇剪纸以少数民族用于服饰的绣花底样最具代表性。内容多以当地的动植物和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物为素材,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吉祥图样。其造型饱满圆润,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和神秘的宗教气息。带字剪纸花样(围涎水湖北)带字剪纸花样(服饰花样湖北)衣袖刺绣花样(湖南苗族)龙兽图(贵州围腰图案)图中以盘龙为中导,四角龙牛、鹿、猫拱卫,龙身有雀、鸟、蝶狗护卫。下面三条花边采用中心对称构图,尤如给上部框架一个稳固的基座,极为完整优美。牛龙图(贵州围腰图案)本图以两条龙牛为主体,上下呼应,再以鸟、蝶、人配其间隙,形成交错。稳中求变,有主有次,层次分明。5、浙江民间剪纸凤栖牡丹

这幅“凤栖牡丹”吸收了中国画的构图,主题突出,造型优美,剪刻十分精细,代表了浙江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四、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1、简练概括夸张写神2、善用比喻谐音寓意3、构思大胆幽默取巧

4、富于装饰应物赋形第四章民间戏剧艺术造型一、面具与脸谱1、面具艺术(1)人面具的历史演变面具古称象、头、又称假面、代面、大面,民间则叫脸壳、脸子或鬼脸。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在摇篮时期都曾产生过面具。它肇始于原始乐舞活动。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它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商周

面具主要用于傩祭活动。祭祀成风,傩祭活动盛行于世,从帝王到百姓都十分重视傩祭,且规模宏大庄严隆重。东汉

戴面具舞蹈在民间已相当流行。唐代

傩祭与娱乐相互融合,傩戏初见端倪。宋代方相氏和十二兽从傩祭中消失,代之以“将军”“门神”“钟馗”“小妹”等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宋代是傩祭发生重大转折时期,面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因有三:金面具青铜面具商代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明代大军南征,屯兵西南,军傩与当地的巫术活动相融合。时至今日,我们从边陲各兄弟民族的傩戏和面具中都能看到它的深远影响。第一,宋杂剧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傩祭表现形态由舞蹈向戏剧的转变,面具形象也从鬼神转向世俗人物;第二,由于宗教文化影响(儒、释、道与民间信仰习俗重叠),各路神仙都被请入傩坛,傩面具造型千姿百态。第三,民俗文化促使傩祭活动中驱鬼逐疫的庄严肃穆与神秘恐怖气氛不断减弱淡化,更多地融入了世俗娱乐内容,面具亦在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中被广泛应用。(2)面具的种类与流传面具材料悬挂:门楣、墙壁、身上等贵州:黄金、玉石、象牙、青铜、铸铁、陶瓷等木材、树皮、耶壳、竹笋壳、葫芦、兽皮、布麻、纸浆等现代:古代:使用方式表演:傩祭表演、戏剧表演(口衔、手持、绳扎、套戴等)种类及流传云南:彝族、傣族、景颇族、藏传佛教、关索戏面具等广西:师公(壮族)、神头(瑶族)(面具多为“三清”[元始、灵宝、道德]玉皇、张李二天师、太尉、海幡、阴间地府、十殿灵皇等道教诸神)变人戏(彝族)傩堂戏,又叫傩坛戏、傩愿戏。(汉、苗、侗、彝、瑶、布衣、土家、仡佬八个民族)地戏脸子(贵阳市近郊、安顺地区)广大汉族地区:社火(踩旱船、舞龙、狮、踩高跷等戴面具)2、脸谱艺术(1)脸谱的演变历程与基本谱式

脸谱,是中国戏曲与民间舞蹈表演中,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对颜面所作的程式华的彩绘,是类型化性格化的化装。戏曲中,脸谱一般用于净、丑角色所扮演的人物,称“花脸”。生、旦化装一般不用脸谱,称“素面”、“洁面”或“俊扮”。脸谱演变历程

戏剧脸谱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涂面化装,与古代的涂面纹身有一定的联系。宋代涂面化装已形成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类型,把洁面化装用于末、生、旦,把花面化装用于副、净、丑。

金代以后杂剧涂面化装开始有所变化,除搽粉摸黑的基本方法外,还有勾图形,并涂艳彩。元代杂居出现了正面人物的类型化装和性格化装。如正末的关羽、包拯、李逵等。净角脸谱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在昆、弋诸腔中,冲、丑角色已明确分化为大面(正净)、二面(副净)、三面(丑)三个行当,各行当已能扮演众多不同性格的正、反面人物。人面有了红脸、黑脸、白脸之别。脸谱的基本谱式清初以后脸谱的谱式基本形成。以京剧为例基本谱式有:净角:整脸、水白脸、三块瓦脸、老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十字门脸、花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花元宝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等。鬼怪:神佛脸、小妖脸等。动物拟人:孙悟空、金钱豹等。(2)脸谱的表现功能第一,美化和装饰作用脸谱以它鲜艳而丰富的色彩、优美而规律的造型与服饰、道具等构成完美和谐的效果。第二,强化角色的性格及心理特征中国戏剧脸谱的设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表示忠耿,黄色表示干练,白色表示阴险,黑色表示憨直,绿色表示凶狠,蓝色表示凶残,紫色表示忠谨,粉红色表示忠耿者的暮年,金、银色表示超特、神怪等。第三,间接地反映化装者的心理状态,并烘托和渲染气氛角色在张显个性的同时,烘托和渲染了舞台气氛,使观众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二、皮影与木偶1、皮影艺术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皮影、操作、唱腔、灯光、影幕、乐器六种因素组成。皮影,肇始于汉代。晋·干宝《搜神记》载:“古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至其魂,上念天人无己,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烛灯,帝坐他帐,白帐中望见之,仿佛大人象也,故今有影戏。”宋代,皮影戏在中国城市普及。影人雕刻从素纸雕镞发展成刻皮设色,且人物造型形成了一定的原则:“公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元、明以后,各地皮影呈现出不同的流派与地方特色。有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种。清代皮影戏达到鼎盛。全国城乡各地都有专业或业余班社演出。它深受上至帝后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等社会个阶层的喜爱。形成于唐代开元以后的西安。初出于道士方士“弄影还魂术”以及佛教寺院中“俗讲”、“变文”中影象配以说、唱、乐的形式。(1)皮影的历史渊源(2)皮影造型特点皮影造型深受剪纸艺术(剪影),以及汉代画像石、砖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透明影象造型。色彩丰富、明快、艳丽,造型独特,装饰性强,人物性格身份鲜明。受表现形式的影响,造型有一定的程式,如脸部造型,净、丑一般采用满脸(阴刻);生、旦一般采用空脸(阳刻)。主要有五分面(正侧面)、六分面、八分面、十分面(正面)等。(3)皮影造型结构一个完整的皮影箱至少有七八个包册,包册分头茬、身段、马靠、桌椅、布景大片、道具花石、车轿等。头茬又称“梢子”,分脸谱和头饰两部分。脸谱中的花脸形象夸张,文饰华丽,色彩丰富,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富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是皮影艺术的精华。脸谱特征表现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头饰有发饰和帽饰发饰有披发、抓髻花旦、辫子花旦等。帽饰分为冠、帽、盔、巾等,它是区别不同人物官衔和身份的重要标志。身段(服装)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帅袍、官衣、各式褶子、开襟、铠甲、旗靠(硬靠、软靠)、太监衣、打衣、三开气、仙衣、鬼神身段、斩杀身段、变化身段以及清代朝服等。蟒袍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分男女蟒。男蟒雕有九龙图案,女蟒饰以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图案。旗靠是将士穿的铠甲,属元帅服。旗靠的图案很美,有人字甲、米字甲、铁叶甲等。衬景、道具起着点缀环境,深化剧情的作用。衬景类似于舞台布景,比舞台布景更为广泛而不受限制,天上、地下、水里均可表现,及尽夸张之能事道具有车马船轿、陈设用品、飞禽走兽、旗伞仪仗、各式兵器等应有尽有。(4)皮影制作工艺原料加工:黄牛皮、羊皮、驴皮。刮皮去毛脂,留真皮,打光磨平至玻璃般透明。落样:将样稿置于加工好的皮革下,用钢针刺图,描出纹样。雕刻:又叫“雕镞”雕刻出实线、虚线(表现形体结构)、暗线(实用线)、绘刻线(装饰线)。敷彩:用一定技巧涂透明水色。定型:将皮影熨烫平展,使之定型。装订:将各部件连接组装并固定。(5)皮影流派与地方特色陕西皮影工艺严谨,制作精美,造型夸张,小巧精致。生、旦角色皆鼻尖口小,并用朱红点缀若有若无,女性形象及尽妩媚之态。人物整体造型以镂空为主,适当留实,简练概括,虚实相生。繁丽而不冗(rǒng)

沓,简练而不空洞。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唐山皮影造型优美,雕镂精细,色彩艳丽,外简内繁。面部表现多为通天鼻,用线条表现眉、眼、口、鼻,脸部大都镂空,眉梢与眼角自然相连,形象秀丽俏美。青年女子多穿红衣,青年男子多穿绿衣,老人则多为黑绿深色衣服。北京皮影人物身份、性格全靠单线表现,武将如古时壁画。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东派表演技巧复杂,唱腔独具特色;西派花旦温柔贤淑,丑旦造型别致,繁简相宜,表演朴实简单。四川皮影结构精细复杂,重点刻画眉、眼、及脸颊。造型以镂空为主,辅以染色(红、黄、蓝),虚实相间,疏密得当。头、帽分离,手指与掌、臂都有关节,手制均可活动,极富表现力。(6)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民俗艺术,它包含了许多民俗事项。如:祭祀酬神,民俗信仰禁忌等。皮影艺术与民间艺术互融互纳。皮影艺术影响了许多地方戏曲,同时在服饰、造型、音乐、唱腔、剧情等方面又从许多地方戏曲中吸收了营养。皮影造型明显吸收了民间剪纸、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的表现手法。皮影艺术与民间文学联系密切。皮影戏表演的许多内容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极其深刻,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对研究中国历史、戏剧、美术、民间文学、民俗事项以及宗教等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从具体方面来说,对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家具及室内陈设、服饰装扮、生活用品、兵器及交通工具等也提供了非常丰富、形象的资料。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肯定。2、木偶艺术木偶戏有称“傀儡戏”,即用木制小人来进行戏剧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1)木偶的历史源流唐代傀儡戏达到成熟阶段。先是用于丧葬演乐,以后进入宴会作即兴表演,再后能够演出完整的戏曲故事。宋代木偶戏处于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次谋生的艺人。其种类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五种之多(后三种已失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木俑。战国墓葬出土大量仆吏、侍女、武士等木俑。汉代出现傀儡戏。汉代墓葬出土大批歌舞俑,1979年山东莱西西汉墓出土了一件悬丝傀儡,证明这时木俑已过渡到傀儡。(2)木偶的种类提线木偶:用线操纵动作的木偶,在其关节处系上细线,集中串在操纵板上,悬吊起来进行操作。主要流传于陕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铁枝木偶:又称“仔影”,用两根操纵杆来操纵木偶的两手,表演各种动作(类似于皮影表演)。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头一带。杖头木偶:以木杖操纵动作的木偶。一木杖接于木偶颈部下面,用于支撑木偶。两手臂各装一根操纵杆,用于操纵表演。布袋木偶:又“掌中木偶”“掌中戏”因其身似布袋而得名。演员将木偶套在手指上进行表演。(3)木偶的造型与雕刻技术木偶的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它身上融合了民间泥塑、剪纸、玩具、刺绣、灯彩、戏剧和年画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木偶造型分生、旦、净、丑四类。生头:分老生、小生、武生等。前额稍短,鸭蛋脸型,鼻直嘴平,眼珠不凸。旦头:正旦、花旦,眉弯眼细,鼻尖嘴小,面部光滑;老旦,皱纹深邃,脸型消瘦;丑旦,眼斜鼻翘,额空腮宽。净头:额宽且长,眼珠凸出,鼻高嘴宽,两颊丰满,下颚稍长。丑头:脸短呈浑圆形,眼大鼻平,嘴稍上翘。木偶的造型木偶的雕刻与装饰木偶头,多采用较坚韧的樟木、栗木雕刻而成。一般分雕刻成型、装置机关、着彩勾画、打磨上装等四道工序。木偶表情,由“五形”、“三骨”来控制。“五形”即面部五官;“三骨”即眉骨、颧骨、下颏骨。盔帽,分硬盔、软帽。硬盔,有金幞(fú)头、银幞头、相貂、纱帽、凤冠等;软帽,有公子巾、员外巾、扎巾、罗巾、和尚巾等。服装,有红蟒、开氅、靠子、箭衣、官衣、披、折子、马褂、打衣、天页袍等(类似戏剧服装)。服饰纹样色彩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鞋,有薄底鞋、高腰靴、将靴、虎头鞋、狮子鞋、跑云鞋、小脚女鞋等。第五章民间刺绣挑花一、民间刺绣历史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用彩线(丝、绒、棉线等),按设计的花纹色彩,在绣料(绸、缎、麻葛、布帛等)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以绣迹构成花纹、图象或文字。古籍中称为“女红”。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织物、玉器、陶器而诞生。刺绣最初与古代“蛮夷”的雕题文身习俗不无关系,《疏》:“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刺绣起源于唐虞之世(四千多年前);周代已有“画绣职工共其职也”;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刺绣工艺,并得到相应发展;汉时,刺绣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唐、宋,刺绣更为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元,刺绣技艺日臻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明、清,刺绣发展到鼎盛时期(“苏湘粤蜀”四大名绣施名中外);新中国,刺绣工艺受到世人关注,被誉为“东方明珠”。2、刺绣的基本针法(1)锁绣又称辫绣,即针针扣套,线线成环,落针在起针旁,绣纹如锁链状,又似发辫,故而得名。1、刺绣工具材料绣花针(大、中、小各种型号)、绣线(各种彩色丝、绒、棉线,金、银等金属线)、花绷子、顶针、针夹子等。二、民间刺绣工艺(2)齐针绣

又称平绣,绣线平行排列,整齐均匀,不露底,不重叠,起落针均在花样的边沿。(3)铺纹绣用短直齐平针和长短针参差排列,按对象纹理、形态、分批分层次前后衔接运针,按色彩渐变形成色晕效果,因此,又叫晕针。(4)打籽绣又称结子绣、环籽绣,采用绣线缠针绕圈形成粒状的方法,绣一针成一籽。针法简练,绣纹兀立厚重,光彩耀眼。(5)补绣

又称贴花、补花、堆花。选用各种彩色布料、丝绒、金属片(金、银、锡等)剪成纹样,再刺绣、锁边,拼连成图案,钉在绣布上。或将蚕丝片、绫、罗、绸、缎等片做成一定形状,然后按纹样堆钉在绣布上。(6)钉线绣

将制作加工后的线盘结成花纹,再用绣线固定在面料上,以显出高花的一种绣法。绣线固定金、银以构成花纹称“定金”、“平金”,盘成块面的称“盘金”。(7)纳绣

又称织锦、挑花、戳纱绣等。以素纱罗为面料,按织花网格或顺经或顺纬满铺满绣,亦可只绣花纹,留下纱罗面料,具有织花彩锦的质地美。(8)连物绣

将珠、贝、金属片、羽毛、钱币等物与绣缀于一起,相互映衬,既丰富了绣品质感变化,增强色彩对比,又使物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9)绒绣

将多根绣线用编带机编成带子状,根据纹样形状,按一定方法折铺,钉成图案,使编带平整,不显纹理,宛如以平绒剪贴一般。故称绒绣。三、民间刺绣挑花欣赏1、四大名绣(1)苏绣

苏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灵活、绣工精细、高贵典雅的地方风格。技法、针法是“褐色无迹、均匀熨帖、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

苏绣历史悠久。明代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而影响全国绣品的技术水平。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清代时期,其绣庄就上百家,绣工数万人,苏州被誉“绣市”。当时为刺绣制作绣线的作坊,能染制不同色泽深浅的绣线近700种,苏绣针法细腻,有近五十多种,讲究绣线粗细和丝理变化关系。根据物象的形体、色彩、机理等的需要,灵活运用针法和绣线,有的可将绣线劈为1/48,加以应用,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其绣品分为实用品、欣赏品两大类。欣赏品多绣名画,故又称“画绣”。实用品多为绣衣、垫帏等。(2)湘绣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湘绣在春秋战国时期及汉代就已达到非常精美的程度,清代后期形成独具特色的刺绣体系。传统湘绣极讲究绣线和针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针法体系。善于表现物象的立体形态和微妙的色彩渐变效果。绣线掰丝若毫发,有羊毛细绣之称,绣面光洁平整。湘绣初以绣制日用品为住,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观赏品。湘绣优美自然,善借鉴国画长处,又不完全模仿,充分发挥刺绣特长,追求刻画形象的生动逼真。有“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3)蜀绣以成都为中心地区的蜀绣,历史悠久,西汉的《蜀都赋》和《绣补》就有歌颂蜀绣的记载,清时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城市乡村“家家女红,户户针工”。清初艺人们又吸收了顾绣的长处,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逐步形成了针法严谨、线片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蜀绣保持了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淳朴明丽。题材多为花鸟鱼虫,造型极其生动。仅一条鲤鱼,就要用三十余种针法。(4)粤绣粤绣,亦称“广绣”,指以广东地区为代表。据称,粤绣初始于黎族的织锦,相传有千余年的历史,明代中期形成独特风格,明清以后更加盛行。粤绣特点:第一,绣线种类多样。除一般绣线之外,还用孔雀毛捻缕成线使绣品金翠夺目,用马尾作勒线以勾勒轮廓;第二,用色明快,具有南国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格。色彩浓郁、华美艳丽、常用红绿相间,盘金钉银;第三,构图丰满,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纹样多为百鸟朝凤、海鲜鱼虾、佛手瓜果;第四,绣品多为男工绣制。

2、各地民间刺绣(1)甘肃民间刺绣甘肃刺绣以庆阳地区的最具代表性,她既融合各地刺绣技艺,又有自己的独特风韵,既保持了原始神秘的力量,又具备青铜时代的威严,同时还印记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并显示出淳朴天真的素质。(2)陕西民间刺绣陕西民间刺绣的最大特点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用中见美、赏心悦目,“技术”“艺术”的统一。(3)山西民间刺绣山西民间刺绣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构图严谨、针法多样,天真烂漫、端庄朴素,表现一种单纯、稚拙、古朴之美。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中国气派。色彩常用青、绿、蓝、紫。针法主要有铺针、平针、缠针、散针、打籽、套扣、盘金等。(4)苗族刺绣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据汉史记载,已有5000多年历史。苗族又是一个很大的民族,苗族人口有700多万,仅次于汉、壮、满、回四个民族,居全国第五位,分布在我国八省的170多个市、县。另外,约有200多万苗族散居在国外五大洲的十多个国家。苗族刺绣,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他与服饰的款式、配件及其它装饰,又构成各支系的服饰特征,具有明显的部落徽记属性。在苗族社会里,相同的服饰刺绣是同一支系成员相互认同,取得归属感、亲近感的表征。苗族刺绣一般多应用在服饰的袖口、衣襟、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背裙、童帽、脚套、鞋面、帐帘、被面、枕顶等处。苗族刺绣,纹样古朴、造型稚拙、大胆夸张、色彩斑斓、对比强烈、分布紧密,具有远古神秘色彩和原始思维方式的混沌特征。苗族刺绣既是楚、汉刺绣的传承,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苗族刺绣中的历史、故土、迁徙符号苗族刺绣中的氏族象征符号苗族刺绣中的传统纹样苗族刺绣中的自然纹样(5)新疆民间刺绣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刺绣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刺绣最为突出。哈萨克族刺绣壁挂,构图大气,纹样精致,色彩丰富。

维吾尔族的刺绣,以其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独特的式样,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豪爽、粗犷、勇敢的异域性格、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维吾尔族女子的长外衣、短外衣、背心、裙子、衬衣、裤子几乎均绣有各种图案。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十分发达,其中尤以刺绣花帽最具特色。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东,人人都有佩戴花帽的习俗,它不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且也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男、女所戴的绣花小帽,种类繁多,其刺绣工艺更是精美无比。其制作方法和特点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花帽图案不但保持和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和风格,而且广泛地吸收了其它民族的一些纹样,经过提炼概括、夸张变形、融针法、技法为一体,取得了十分精巧华丽的效果。3、民间挑花民间挑花是最普及的刺绣工艺,又称挑绣、数纱绣。是以布的经纬线为骨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纱挑绣成图案纹样。根据布线的不同,可分为“十”字挑、“米”字挑、“V”形挑等,贵州少数民族还有一种“一”挑,即绣线挑成“—”或“│”状。其形式感和装饰性极强。挑花主要用于服饰、门帘、帐沿、手绢等布质物的装饰上。四川民间挑花远在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康熙至光绪末年这一段时间,是四川挑花的兴旺时代。所挑花样千姿百态,万象皆花,其纹样造型非常重视图案化语言的处理。在处理自然形象时,思想不羁,驶骋自由,纹样精致素雅。陕西民间挑花挑花品种繁多,纹样简洁夸张,构图严谨,形式多样。风格古朴厚重、明快雅洁、秀丽婀娜、自由活泼,耐人寻味。其针法是每针拉一对角线,严格按平纹布的经纬纹路,每两针架成一个十字,利用十字花来构成纹样。纹样主要有团花、折枝花、角花、边花、四方连续纹样等。苗族挑花主要用于服饰和家居装饰。苗族挑花,以前多采用黑或深蓝色布为底,用白丝线挑出大面积的图案纹样,再用鲜艳的桃红、大红、中黄、中绿等色线作点缀,犹如蜡染具有的暗底白花效果。现在则多在黑、蓝、白、红等布上用彩色丝线挑绣花样,色彩鲜艳明快,花样、题材更为广泛,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均可表现。羌族挑花大多用于服饰上,其中以满襟黑色围腰最能体现羌族挑花构图特点。羌族挑花精巧细致,挑花色彩以黑白和蓝白居多,也有部分彩线挑绣的,绣线以棉线居多,显得朴素大方,乡土气息浓厚。色彩、明度对比强烈,绚丽夺目。瑶族挑花在远古时期,瑶族就能“用五色绒杂绣花卉”,挑绣出的花纹为世人所称赞。瑶族挑花多在黑、蓝布上用白线挑绣对称图案,也有在白布上用彩线挑绣的。纹样淡雅古朴,透露出一种纯真自然的美。第六章民间织锦一、民间织锦史话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代先民已能够纺纱织布。商代殷墟出土的铜器上,有菱纹、回纹织物残迹,表明商代已有提花技术。春秋战国以来,已出现织锦。先秦文献中常有以锦作为国与国之间聘礼的记载,“衣作绣锦为缘”是当时的时尚。汉代已出现多种颜色的彩色织锦。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四川成都成为全国丝绸织造业的中心。隋、唐,尤其是宋代以后,织锦大量出现,织锦技术大大提高,花色品种更为丰富。元代织锦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织锦技术达到顶峰,织锦纹样达数百种之多。四川的“蜀锦”、苏州“宋锦”、南京的“云锦”成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在艺术上、工艺制作上达到极高的水平。

二、少数民族民间织锦

少数民族民间织锦是汉唐以前抽象几何纹样的发展与丰富,这固然与原始手工挑经数纱过纬工艺本身的限制有关,更是与其服务对象——普通民众的朴素审美情趣有关。少数民族民间织锦有选择的吸收汉族织锦纹样,按照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需要加以发展和利用,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织锦风格。1、土家织锦

土家族的土语将织锦称“西兰卡普”。历史上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土家织锦历史可以上溯到夏朝。土家织锦以土红、靛蓝棉线为经线和底纬,以五彩丝、棉线为花纬通过断色纬挖花挑织而成。土家织锦主要用于被面、服饰上,亦用它作定情物和土家族姑娘陪嫁品。土家织锦花样土家织锦花样主要是较为抽象的动、植物几何纹。勾勾花又称太阳花。有八勾花、四十八勾花等。是土家族先祖崇拜太阳的反映。土家族视太阳为女性,月亮为男性,是母系社会母性崇拜的表现。实比花又称老虎花。“实比”为土家语:小老虎。台台花又称虎头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抽象化虎头纹。土家族先祖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崇拜对象。土家织锦常常以虎的形象为织锦纹样。阳雀花阳雀是土家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吉祥鸟,阳雀花是土家族织锦中独有的造型。它起源于古人以季节性候鸟来观测天气变更,进行耕作的习惯有关。蛇纹花土语称窝兹纹(大蛇纹)、窝比纹(小蛇纹)。古代巴人中有一支系以蛇为图腾,因此,土家族织锦中有蛇形纹样。反映出民族文化融合期留下的多元崇拜的文化特征。梭子花

土家族织锦中植物纹样还有岩墙花、大刺花、藤花、南瓜花、牡丹花、九朵梅、韭菜花、莲花等。苗族织锦花样苗族织锦织造基本上沿袭了汉末蜀锦工艺。苗族织锦以贵州东南部的围腰、湘西的“牛肚被”最具特色。苗族姑娘在编织围腰时,大都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经线一般用单一的白线、蓝线或黑线,纬线则用彩色丝、棉线。织出的纹样正面有花,背面无花,纹样主次分明,绚丽夺目。湘西苗锦,苗语称“芭排”,即打花之意。因织物断色纬挖花织造,在锦的背面形成密集的短线头,形似牛肚,故俗称牛肚被。此外,各地苗族花带的编织也盛行,主要用作巴裙带(腰带)、背裙带、孩童花帽、妇女衣裙的装饰等。侗族织锦花样侗族织锦主要用于被面、背带、小孩花帽、头帕、肚兜、花带、绑腿、枕巾等上,经常是织绣并用。侗锦整体上素雅明丽,除了少量为彩色外,多数采用蓝线或黑线为经线,白线为纬线,经纬交织而呈现出正反不同效果的几何图案。正反面为蓝(黑)白相反的花样,这种两面起花的编织品为侗锦所独有。侗锦图案近百种,主要有竹根花、竹叶花、杉树花、黄瓜子、麦子花、动物花、鱼骨纹、鱼梁纹、鸟纹、拉手人纹、战马纹、蛇纹、蜘蛛纹、蝴蝶纹、龟背纹、狗爪纹、凤尾纹、猪脚花、蚱蚂蜢腿、鸡肠花以及各种抽象纹样。第七章民间印染一、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1、新石器时代。有了最原始的编织品以后,人们就开始尝试在这些丝麻编织品上描绘纹样,印染色彩。这是最原始的印染方式,在我国古籍上称为“画缋(huì)”、“敷彩”、“填彩”、”章施”等。

2、周代。有实物可考、文字资料可查的印染史始于周代。《周礼•天官》有“掌王后之六服、祎(yī)衣……”等的记载,祎衣是绘有彩色锦鸡的王后礼服。它是我国古老彩印的先驱。周代宫廷设有专门官吏分管染料采集和丝帛染制。周代服饰的色彩和花纹已有严格的规定。色彩分正色和间色两大类。青、赤、黄、黑、白是“五方正色”;绿、红、碧、紫、流黄是“五方间色”。正色中,黄为天子服色,青、赤、黑、白为官吏服色,平民只能着间色衣服。

3、春秋战国时期。染色色谱更加丰富,工艺也日趋成熟。丝绸的多次套色和媒染工艺已很成熟。战国时期已有了版印雏形。

4、汉代。印染工艺已相当精湛,染色色谱已扩大到十种色调三十九种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印花敷彩沙和泥金银色印花纱。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熟练掌握了蜡染工艺

5、魏晋南北朝时期。扎染工艺得到了发展。西凉时期出现了宝蓝色底上起白色小团花的扎染制品;南北朝时期,扎染技术更为成熟,鱼子型和梅花型纹样已见于妇女衣裙。

6、隋唐时期。各种以防染技术为主的染缬大为盛行。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夹板印染)已普遍流行。隋唐时期,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使用的印染制品名目繁多。皇后衣:“缯彩如撮染,成花鸟之状”的染缬制品;贵妇人用:“醉眼缬”、“鹿胎缬”、“海棠”、“蝴蝶”、“水仙”缬等;平民妇女:“青碧缬”(蓝底白花);士兵军服:染缬;和尚袈裟:“山水衲缬”。

7、宋代。《宋史•舆服志》载:“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辩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一度兴旺的染缬工艺大受打击,蜡染、扎染在中原地区逐渐衰退。

8、明清时期。药斑布(石灰豆浆做防染剂)、蓝印花布在全国已经普及。尤其在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大量生产。

9、清末民初。染织现代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冲击,个体手工染织业几乎被摧毁,但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偏远村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印花工艺还在顽强地延续。二、贵州丹寨蜡染中国传统蜡染多集中在贵州省及其相邻的一些地区。贵州70%左右地区都有制作蜡染的传统。其中较典型的有丹寨型、镇宁型、纳雍型。丹寨型蜡染风格古朴,各类动植物图案丰富多样,构图灵活多变,艺术风格鲜明而强烈。传统上丹寨苗族姑娘自小就随母亲或其长辈妇女学点蜡花,往往十多岁就已熟练掌握蜡染工艺。丹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节庆聚会、老人过世等哪一样都离不了蜡染。蜡染使用最多的地方是被单、头帕、被裙、包袱、布袋、妇女及儿童服饰,一般都为蓝底白花,或在此基础上加上红黄二色花纹,非常朴素。其纹样有万字纹、寿字纹、盘长纹、以及动、植物纹,最具代表性的是“窝妥纹”、铜鼓纹。鸟纹。丹寨苗族以鸟为图腾,蜡染中鸟纹图案处处可见。常见的有野鸡、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岩鹰、画眉、山雀、山楂雀、鸡、鸭、鹅、大雁、天鹅、燕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