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1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2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3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4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什么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如何演进的?在中国,国民经济是一个较为成熟并广泛普及的经济学概念。结合不同出处的释义,对国民经济的解释可认为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中国的国民经济学是较为年轻且颇具特色的学科,新中国成立、经济转型、体制转轨都对国民经济学的孕育产生了深远的本土化影响。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通过国家的力量,如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这体现了国民经济管理思想。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江苏分会所编的《国民经济建设》一书被视为“国民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之处。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紧随国家战略和管理理念,设立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统计专业,同时着手相关教材编纂。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研究室,钟契夫教授编纂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是反映该学科特征的最早教材。此时的国民经济学便已体现了本土化的鲜明特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的研究重点也从计划转轨到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下,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1982年初,12所高等院校的学者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该专业教材,《国民经济管理概论》。1986年,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开国民经济学先河,最早提出“国民经济学”概念,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市场经济确立后,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专业目录中首次提到国民经济学,此后国民经济学呈现多样化发展势头,但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解普遍都包括了“运行”和“管理”两个方向。直至201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著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国民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进行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规制等方面的研究。它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至此,中国学术界普遍认同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可区分的观点,且认为国民经济学不属管理学科范畴,它是本土化经济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迈入了新时代。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本书认为,研究国民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提出,应把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纳入到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列。学习国民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学习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国民经济现象,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本质与规律。对国民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习与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国民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助于把握与认识国民经济学在整个应用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定位与意义。学习国民经济学同样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其中,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全面且系统的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数据资料,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描述与预警。而国民经济管理则基于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计划方案,并建立相应评价机制与预警线以进行及时调整,有助于保障国民经济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此外,通过相应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对一国经济安全多个方面的态势的评估,而基于大数据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与模拟仿真的相关研究方法,则突破了传统经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满足了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多维干预政策模拟等现实需求,极大地辅助了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书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理论及其方法,对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宏观经济总体与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变化趋势、波动规律等指标进行数量分析,从国民经济总体上把握经济活动情况,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社会供需关系、经济波动、通货变化等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对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进行比较分析。本书通过监测预警工作的一系列检测方法看国民经济的管理是否能够达成目标,是否符合战略与规划的预期与要求。在说明国民经济监测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上,详细说明了监测体系、数据标准的建立。本书创新运用预警仿真分析方法,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网络化仿真支撑技术,应用大数据的高性能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构建经济领域平行系统,详细分析当代以仿真模拟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的预警工作方法,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全方位定性、定量的描述,提高仿真置信度,满足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多维干预政策模拟等现实需求,辅助经济政策制定。第一章国民经济系统概论1.国民经济系统的内涵?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巨系统。它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国民经济系统的内涵包括:其一,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其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低到高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动态系统,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会使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它与其他系统的重要区别;其三,它不是个别运动的系统,而是诸多部门、地区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其四,它不是相互脱节的而是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网络系统;其五,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的运动而是包括物质产品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精神文化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四种再生产方式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经济系统、人口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有机组合的经济综合体;其六,它不是单纯指宏观经济,而是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内的多层次经济活动组成的网络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只不过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层次结构;最后,它的目标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用任何一个单一日标都难以概括其多方面的要求。2.国民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多部门、多地区、多环节、多层次相互交织,诸多子系统相互交错的巨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具体地说,其主要特征可概括如下:第一,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第二,国民经济系统是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第三,国民经济系统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第四,国民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第五,国民经济系统具有时空特征。3.论述国民经济系统的构成?答:(1)钱伯海认为国民经济系统,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决策系统、国民经济调节系统和国民经济信息系统。林木西认为,国民经济系统可以从三个方向把握:一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总体,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结构,主要是研究与国民经济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结构,说明其与国民经济运行、国民经济管理的关系。三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环境,主要说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国民经济系统与国际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2)国民经济系统是多部门、多行业有机结合的社会经济综合体。(3)国民经济系统是各区域经济组成的综合体。(4)国民经济系统是再生产各环节活动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4.怎么理解国民经济系统的性质?答:国民经济系统具有整体性、规模性、关联性、综合性和时代性。(1)整体性。国民经济体系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由许多经济部门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经济部门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些经济部门都不能单独存在。(2)规模性。国民经济体系的规模大小主要指的是其所含要素,即经济部门的多少。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是由许多经济门类组成,其包含的经济分类数量十分庞大,层次和结构呈现多极化,涵盖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3)关联性。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4)综合性。国民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达到多方面的经济目标,要求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5)时代性。国民经济体系是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的部门分类也应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内容与结构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客观条件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5.简单概述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答: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国民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系统。国民经济系统的功能有社会再生产功能、系统转换功能、整体优化功能、创新功能以及自调节功能。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税收大辞典》定义经济运行机制是推动和制约国民经济协调运转的动力因子和控制系统相互关系的总称。其基本要素为经济信息系统、经济调节系统、经济规则系统和组织结构系统,在这些系统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国民经济机体得以运转的一整套机能。林木西认为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是国民经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转方式。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稀缺的经济资源的分配,从而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第二章国民经济系统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如何理解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答: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2.产业关联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如何分类?答:从不同角度,可以将产业关联方式分为: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单项关联与环向关联、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3.什么是产业结构的演进?答: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产业层次的高低主要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表现在什么方面?遵循着怎样的规律?答: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工业化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以农业为主导、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以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以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从三次产业内在变动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从产业结构严谨的顺序看,产业结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5.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答: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向递进的方向演进;第二,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方向演进;第三,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第四,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具有因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产业间的关系越协调,整体能力就会越高,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就越合理。6.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哪些?答: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内外统筹协同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总体战略包括: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内外统筹协同发展的策略是区域发展早期阶段以内循环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高级阶段则以外循环为主,因而必须注意区域内外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既是这种思路的延伸和强化,也是大国崛起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奇计妙招。7.请简单论述国民经济系统的其他经济结构。答:国民经济系统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其运行环境,相互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国民经济系统结构是一个大范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还包括城乡结构、企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人口结构以及资源结构等。(1)城乡结构。城乡结构是根据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按城乡自然地理区域并结合行政管理区域进行划分的。城乡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区域结构:从城乡区域的产业布局来看,主要涉及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从城乡区域经济活动主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农民与市民的关系;从城乡结构发展趋势分析,主要涉及城乡人口分布。(2)企业结构。企业结构是指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这些企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各种类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说明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通过各种类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占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各种类型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出来。(3)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的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就消费对象而言,消费结构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消费的一定数量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组合,这各种各样一定量的消费使消费者得到一定水平的满足。(4)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可简单归纳为在国民经济中各经济成分之间、各产业之间、各地区之间分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区域结构等。其一,投资主体结构是指不同投资主体在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类。其二,投资产业结构是投资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如农、轻、重部门的投资比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以等。其三,投资的空间结构是投资在各经济地带或经济区域的布局和分配比例,是从不同的区域来看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投资区域可以按行政区划分,包括省市区层次的经济区、地市层次的经济区等。(5)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依据各种不同(如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的等)特征把人口划成各组成部分。人口结构也可以按照人口的先赋特征如性别、种族等和人口的自致特征如教育、职业、婚姻等来划分定义。(6)资源结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存在,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源指一个国家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包括劳动力、土地、能源、地下矿藏、原材料、资本等人力和物力资源。第三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功用。答:(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7世纪60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尝试估算英国国民收入及其支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兹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为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一直采用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继续实行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84-199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其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SNA正式出版之后,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地修订,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颁布了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16年,我国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实施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用:基本核算是本体系的核心内容,旨在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描述;扩展核算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与扩展,重点对国民经济中的某些特殊领域的活动进行描述。基本核算系统地描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其中的每一部分从某些环节或某些侧面描述经济运行过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描述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形成和使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内容。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整合和扩展,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资金流量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延伸,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描述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资产负债核算描述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存量和结构情况,以及资产负债从期初到期末之间发生的变化。国际收支核算全面描述我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一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外经济收支往来,另一方面反映对外资产负债存量及其变动状况。扩展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些基本概念的扩展和某些基本分类的重新组合,以及改变处理方法等,对国民经济中某些领域的活动或与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的领域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满足特定类型分析和专门领域管理的需要。扩展核算体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2.SNA和MPS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SNA和MPS最根本的区别是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不同。MPS强调物质生产概念,只把物质产品生产(含物质服务生产)作为生产核算的基础;SNA采用全面生产的概念,包括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3.国民经济核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答:从核算的管理层次来看,可分为宏观核算、中观核算和微观核算。宏观核算是指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以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为对象,用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或某一特定方面的核算,如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微观核算则是以基层生产经营或消费使用单位自身活动为对象的核算,如各企业单位核算。中观核算(专业部门核算)存在于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之间,如按国民经济行业部门组织的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核算,按机构部门组织的企业、居民等部门的核算,部门和微观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从核算形式看,可分为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统计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为基础的综合性核算。实践中它们相互分立又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核算体系。4.简述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答: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在研究目的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就其所含内容来讲有很多也是基本相同的。两者都是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观测和描述,获取全面系统的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数据资料,所用的方法也都包括了建立有关的指标和指标体系、分组和分类的方法、平衡分析法、平衡表、账户和矩阵等。国民经济统计从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即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角度进行统计,同时也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统计,在反映再生产过程各方面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更全面、更细致一些。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种核算体系或制度,是现代国际通用的核算范畴,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它既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又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比例和平衡关系等,提供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详细的数据。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对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系统描述和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有一个基本框架,它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统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体系也为国民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资料。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工具。5.简述国民经济监测预警方法及预测方法。答:统计预警主要包括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这类方法使用变量较少、数据收集容易、操作简便,一般应用在微观领域。模型预警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线性模型预警,既能明确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剔除次要影响因素。但是该方法利用随机误差来表示未知因素的冲击,对于通过预测经济周期转折点进行监测预警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概率模式分类法(譬如Bayes最小风险预警法)、人工神经网络法、人工智能等非线性预警模型,对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更大的优势。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预警系统,案例推理、模糊推理、规则推理和混沌理论等方法也逐渐用于预警领域,给智能预警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国民经济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专家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关系建模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方法和模糊预测方法、马尔科夫预测方法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测方法等。“专家预测”主要是以预测人员的经验判断为依据进行预测,适用于历史数据缺乏、经济运行不太稳定,以及存在大量难以量化信息的情况。专家预测方法具体又可分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预测法等。专家预测方法有效性取决于专家的经验、学识和洞察力。当缺乏专家支持或需要长期连续预测经济系统的行为时,就需要考虑采用定量的经济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指不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考虑变量自身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外推预测的方法。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有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曲线拟合法等,进一步发展为随机、非线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博克斯—詹金斯法(Box-JenkinsMethod)、门限自回归模型、自适应过滤法和频谱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分析法一般只适于短期预测。因果关系建模预测方法通过找出影响特定经济变量(因变量)的主要因素(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拟合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因果关系,通过分析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得出因变量的预期行为。具体可分为单方程因果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投入产出模型等。将因果关系建模法应用于经济预测时,需要关注控制模型的规模,集中考虑经济系统中主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灰色预测是将已知的时间序列数据按某种变换规则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利用合格的模型进行预测。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来预测模糊系统行为的预测方法,称之为模糊预测,这主要有模糊回归分析预测、模糊聚类分析预测和模糊推理预测技术等。灰色理论和模糊理论本身发展尚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因此,这两种方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之后再加以应用。马尔可夫预测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状态和状态转移概念基础之上的,利用马尔可夫链来模拟经济系统状态变化的随机过程,预测经济系统未来达到某种状态的概率。马尔可夫预测方法主要应用在微观经济预测领域,如企业市场占用率、利润率预测等。经济系统本质是非线性系统,理论上更适合于采用非线性模型来描述。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是使用历史数据训练人工神经元网络,然后利用训练好的神经元网络,对新的输入得出新的输出,即为预测目标值。神经网络预测过程不透明,缺乏明确的经济意义,故在实际应用中预测的结果会受到质疑。第四章国民经济基本核算体系1.试述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的核算思路和计算公式。答:(1)生产法生产法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中增加到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上的价值加总起来,以此求得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产业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各部门的总产出加总就是社会总产出,各部门的中间投入之和就是全社会中间投入,因此也可以从全社会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全社会的中间投入(2)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分配)形态出发,把一定时期内各生产要素提供者应该从直接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加总,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形态出发,把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加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简述利用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别。答:完全消耗系数不能像直接消耗系数一样可以直接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直接消耗系数来求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如j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如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还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3.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表方法有哪些?答:非金融交易表,记录各机构部门间发生的非金融交易往来及其结果,内容覆盖收入分配、使用过程以及非金融投资过程。其中,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金融交易表,描述各机构部门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余缺状况,反映经济活动中金融交易的规模和结构、机构部门之间发生的金融债权债务往来情况。4.简述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特点。答:资产负债核算是对我国常住单位经济资产和负债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反映某一时点各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和结构,以及从期初到期末的变化情况。资产负债表包括期初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交易变化表、资产负债其他变化表和期末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核算原则上按编表时点的市场价格估价。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各个机构部门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各种资产的数量、结构及平衡关系,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平衡关系。5.国际收支核算反映了什么方面的经济往来关系?答:国际收支核算系统记录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收支往来,以及核算期末累积的对外资产负债存量状况,全面反映我国对外经济联系。国际收支核算即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关于对外经济流量的核算表,通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系统记录一段时期内我国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关于对外经济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表,分别在期初、期末两个时点记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状况,以及在一定期间内由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引起的存量变化。第五章国民经济运行概论1.简述决定社会总供给水平的主要因素。答:决定因素包括:(1) 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2) 经济结构的变动。(3) 价格的变动。(4) 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1)消费资金=个人消费资金+公共消费资金=(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民的其他收入)+(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2)投资资金=投资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由税金和上缴利润转化的国家投资资金+由企业留存利润转化的企业投资资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投资资金+由居民个人收入转化的投资资金3.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并非严格完全相等。(2)强调动态平衡(3)包括长期平衡与短期平衡。(4)包括结构平衡与总量平衡。(5)总量平衡是结构平和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重要条件。4.简述社会总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答:国民经济供求总量失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差距,超过了维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限度。总量失衡无非两种类型: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二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5.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成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主要原因。答:(1)供给结构老化(2)需求结构扭曲(3)供求结构调整乏力第六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增长与波动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主要有拉动与稳定两方面作用。(1)拉动:从市场模型角度考虑,消费需求的增长会产生产品供给增长,回归均衡后,产量与社会交易量增加。(2)稳定:家庭消费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灵敏以及未来消费决策会产生稳定效果。2.简述劳动力供给与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答:(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导致规模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改善。对知识进展有动态性的促进作用。对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更直接的影响,从而对收入预期、边际的消费倾向、总需求和需求结构产生更直接和更大程度上的决定作用,进而对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产生更大的供给推动作用。(2)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既有动态性作用,也有静态性作用。直接导致规模的节约。改善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或知识进展。3.简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进化、产业升级、经济效益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动力和手段都离不开技术进步。(1)提高生产效率,使单位时间和单位劳动投入所提供的产出增加;(2)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提高经济系统的结构效益;(3)创造新的需求,进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新的推动力。4.简述制度创新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促进作用。答:制度创新是指创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较之于现有的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完成外部性内在化的目的。其作用包括:(1)解决市场失灵;(2)优化资源配置;(3)改变激励机制;(4)减少交易成本。5.简述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原因及传导机制。答:(1)解释周期波动成因的学说主要有四种:① 外部推动说:认为造成经济周期现象的是经济运行之外的力量,如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② 心理说:认为经济现象是“人”行为的结果,因此强调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③ 货币理论说:主要研究货币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如弹性货币供给、银行体系;认为经济周期事由国家银行体系创造的货币供应变动的结果。④ 综合因素说:认为经济周期是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2)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征所导致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包括:① 乘数——加速数机制;② 产业关联机制;③ 上限——下限缓冲机制。6.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各自的成因。答:(1)通货膨胀的类型包括:①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类:温和型、奔腾型与超级通货膨胀。② 按价格影响的差别:平衡型与非平衡型③ 按人们的预期: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①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②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用国民经济系统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机理。③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从供给方面说明为什么会发生价格总水平上涨。具体可归结为工资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垄断价格三个原因。④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这就是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7.简述通货紧缩及其成因。答:通货紧缩是指与经济低速增长相互关系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由于这种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往往与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不足相联系,因此称为通货紧缩。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有效需求不足;(2)生产能力过剩;(3)政策和体制因素;(4)金融资产代替实物资产;(5)通货紧缩的外部输入。8.简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答:(1)通货膨胀的影响包括:①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2) 提高企业的盈余能力,从而刺激投资。3) 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② 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1) 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2) 有利于非固定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3) 有利于实物资产持有者、不利于金融资产持有者。③ 对就业或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1) 从短期来看,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投资、增加就业。2)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减少失业基本没有影响。(2)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① 对投资需求的影响。1) 通货紧缩促进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品价格下降,造成投资成本下降,工资率增长下降造成劳动成本下降,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2)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对投资需求下降的影响往往要超过其促进投资需求增长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增长。② 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是否推迟消费。1) 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或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会刺激消费;但如果消费者推迟消费,并迫使企业更大幅度地降价,这便促成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产生。2) 对消费—储蓄转化的影响。一般会刺激储蓄的增长;如消费者倾向推迟消费,持币待购或增加储蓄,会促进储蓄增长。③ 对收入和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对劳动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货紧缩导致企业削减生产,减少投资,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减少一部分居民劳动收入2)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对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货紧缩一般对低收入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④ 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当通货紧缩发生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将面临进一步的经营困难,致使银行不良贷款增加。⑤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物价下跌与经济增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七章国民经济管理目标1.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战略及规划是何种关系?如何体现的?答: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战略及规划是从整体到具体,从方向到方式,逐层递进细化的关系。所谓目标是管理行为的预期结果,也是管理过程的预定方向,此为最基础的理论奠基;是所谓战略,是整体性、长期性的决策模式及发展方向。国民经济管理战略是中央政府对未来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性、重要问题提出的总体构想,以及相应的实践措施。在理论上,相比目标,战略具有时间性和具体性;而规划是为了完成战略,更为具体的行动方案。2.所谓“系统性”的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设计的?答:所谓系统性指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不同维度的指标处于不同层级,形成一定的秩序、同层级之间、各层级之间都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从理论上,建立“目标-战略-规划”这一系列的目标体系;在执行上,有各级政府之间根据权责将管理工作细致执行到基层。从而完成了从整体到具体的系统化管理工作。3.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是如何划分的?答: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是从管理工作针对的客体而言的,针对国家整体经济运行进行的管理工作即是宏观层面的管理工作;对经济个体进行的管理工作就是微观层面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与管理手段层次中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并不完全相同。4.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战略与规划是以何种方式进行递进式设计的?答:除非发生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国民经济的目标是贯彻于战略、规划之中的,理论层面的目标,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理论化的目标;战略更具有时间性,是一国一段时间内确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方向;而规划更为具体,是对战略的分解,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规划。5.为什么说持续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答:因为只要是处于经济发展领域之现象,其基本保障与变化趋势,皆应以“持续稳定发展”为首要条件。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最基础行为,必然要求自我行为需有“前瞻性、可预测性”,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对于自身行为的前瞻,则代表着希望某种行为的持续;而对于行为结果都可以预测,则代表着行为的稳定;从个体角度而言如此,从群体角度而言更是如此,相对而言,越是群体性的行为,如政治活动、经济交往,由于其影响范围广大,参与人数多,更需要保障“持续、稳定”的特性,否则轻则会使社会成员对社会秩序丧失信心,重则造成社会秩序崩溃。因此,持续稳定的发展,是进行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6.能否用经济学一般原理解释和平发展的必要性。答:从宏观角度而言,和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各领域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平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对内要关注各地民生,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对外需要相互尊重,强调共同发展原则,要切实做到合作共赢,要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共同建立公正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从微观角度而言,微观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仅有供需两方参与者,如果以国家市场或世界市场为视角建立微观模型,必然需要最大限度地削减市场干扰因素,使供需双方都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交易,因此必然需要排除不确定性极高的暴力、战争因素。7.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有哪些突出的特别现象?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本问题为发散性思维问题,答题要点:(1)描述世界经济现象,任选一项现象。(2)利用国民经济学原理,结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关内容,从至少两方面进行分析。(3)针对上述分析,必须做出相关结论,即总结出背后原因(不可以分析的方式泛泛而谈却不总结结论)。8.思考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答:贯彻我国经济管理目标、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加深管理体系系统化建设,完善管理手段。第八章国民经济管理方法1.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中的宏观手段、中观手段与微观手段的区分依据是什么,其合理性是什么?答:三者的区分依据是理论上的调控管理对象,针对国民经济整体情况,国家级经济现象的手段是宏观手段,针对产业、区域级别经济现象的调控手段是中观手段,针对个体级别如企业、消费者的手段是微观手段。这种分类的合理性在于,针对的对象不同,分析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亦有不同,如果仅以实践工作中的广度进行区分,很容易出现疏漏,例如:以立法方式进行的垄断行为调控中,应先以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律出台后,微观上的企业行为,然后逐步上升至产业的中观、以及最后的宏观国家层面,如不进行三者区分,则很容易产生因其广度直接被列为宏观手段,从而忽略了中观、微观的视角。2.产业政策的类型是什么,为何进行如此分类。答:产业政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产业政策即指产业结构政策;广义产业政策则指各类产业政策,除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地区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也在此论域中。(1)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一般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各企业间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形式。也可称之为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总和。产业组织政策就是利用经济政策改善产业组织形式,追求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生产销售决策的最优化,并借此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2)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构成及各个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政策就是以上述的“联系与比例”为调整对象。在遵循经济发展与产业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演进过程中,各级各地政府依据本地具体经济情况,结合经济战略与规划目标,调整资源的配置状况,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政策。(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产业布局政策又称区域产业政策、产业区域政策,是产业空间性的体现,是指各地各级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标,以政策为手段,对某地区的各类产业,通过有重点的调整、削减、扶助等政策措施来达到区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4)其他类型产业政策:其他常见的产业类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化。产业发展政策是指以产业发展为议题,为了达到某种发展目的而制定的系列产业政策,其表现形式上常常是综合了产业组织、结构、技术、地域布局等诸多政策。3.依经济学理论学派划分,各学派的支持的调控手段有哪些?哪些手段的实用价值较高,其原因何在?本问题为发散性思考题,须结合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作答,答案标准为:提出学派名称,简述学派思想,总结学派支持哪种调控手段。如:(1)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主张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在经济调控工作中,主要强调建立完整的市场机制,削减政府直接调控。(2)新凯恩斯学派笃信市场存在重要的不完善,主张政策干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强调政府调控。4.结合上一章内容,试谈目前我国在中观层面上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其发展趋势是什么?本题为发散性思考题,主要考查同学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分析能力。同学们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从产业政策方面进行分析解读。答题要点:(1)提出并简述某项产业政策(2)分析此政策背后的经济学原理(3)说出自己对此政策的未来推测(或评价):如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5.结合宏观经济学原理,从理论上试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与趋势。答: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的目的是“产业内、产业间联系和比例”的最优化。从宏观角度而言,这种最优化是为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而服务的。以三大产业分类法为例,一国经济在某阶段上,需要保障第一产业发展,保障人民基本生存需求;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则须转向第二产业发展,以此为之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目标,即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就需要层次递进地以各类产业结构政策为手段进行调整,优先保护农业,促使农业发展占本国经济的高比例,而需要转向工业发展时,即在保障一定比例的农业经济结构时,增大工业占比。6.结合国民经济运行篇内容,试谈宏观调控工作中,须关注的哪几项因素?其原因何在?答:结合国民经济运行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理论的切入点是以国家为对象建立市场模型,从供需两方面讨论首行供需平衡问题。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关注的是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结合两章内容,可知所关联的国民经济因素至少包括:(1)价格因素,主要是价格杠杆的作用。即国家机构通过对价格的控制,如直接定价等方式调节国民收入,使国家财富在国民之间实现收入再分配。价格杠杆不排斥其他手段,并应与其他手段(如税收)结合使用。(2)税收因素。其中税收杠杆的作用是通过税种与税率的调节,达到稳定经济情况的目的;同时通过产业税、行业税的手段,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微观上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宏观上调节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能调整商品流通,如对某商品征收专项税。(3)信贷因素。信用社会,银行会根据借款人信用级别对其进行信贷配给,通过贷款的增减来影响经济运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利率因素。利率杠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资产收益率,实现调节国民经济中各类主体的投资、储蓄行为的目的。(5)汇率因素。汇率杠杆针对国家参与国际市场交易而言的,是国家通过市场原理对外汇市场进行调节,从而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从国民经济角度而言,即通过本国与他国的“人力-物资”供给(产品与服务),对国内供求、产业发展进行调控,在交易环节中,增加了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汇率变动现象。7.结合微观经济学原理,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国家可从哪几个层面对企业组织进行调控?答:微观经济学原理主要研究市场形式与供需平衡,因此结合此原理进行的国民经济管理知识,从产业组织角度调控企业组织的行为,则主要针对产业市场形式与企业行为,如产业市场的反垄断。而垄断形式则包括:(1)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一个行业如果由一家厂商单独生产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联合生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则该行业便是一种自然垄断。(2)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也称行政垄断,是指各类行政权力机关,通过法律手段排除、限制竞争,形成市场垄断现象的行为。(3)资源垄断与差异化定价行为,资源垄断是指当企业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某些资源的独占优势,利用此优势将其他竞争者挤出市场的垄断行为,这种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政治资源甚至于技术优势。在区分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与资源垄断的前提下,资源垄断是必须被调控的情况。8.结合微观经济学原理,试分析企业内部结构是否属于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范畴?其原因何在?答:此问题为发散性思考题,同学们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原理主要研究市场形式与供需平衡,其中企业与家庭、个人是最小研究单位。虽然企业内部结构中,带有“劳务供需”、“个人行为决策”等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内容,但一般而言,不会将企业内部结构的管理调整归入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2)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为了完善市场秩序,国家会出台《公司法》等针对企业内部相关权利规范的法律,在这一层面上,企业内部秩序亦可算归入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 第九章全球视角下的国民经济管理1.请思考当前世界有哪些新的经济形式?造成此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此问题为发散型思考题,答题要点为:(1)选择当前世界上的经济新闻,并指出其中的重点经济要素。(2)利用本章原理分析上述现象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3)作出总结。(注:本题需以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不得使用国际政治、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2.试以结构图的方式简述世界金融体系的整体格局。此问题为发散型思考题,同学可自选角度完成结构图,如:(1)地域角度,以亚洲、美国、欧洲等金融区为划分标准,分别讨论其特点与互动模式,完成结构图。(2)机构角度,以国际金融机构与相关国际金融企业类型为切入点(如世界银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讨论其在金融流动中的作用与互动模式,从而完成结构图。(3)时间角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以流程图的方式完成从二战到现今世界金融体系的变革流程图。3.试谈国际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有哪些?有何方法防范此类风险,有何方法可以消弭此类风险?本题需前两章内容综合讨论。因为从国民经济管理目标与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都包括应对风险的内容。这对本题,可分解为:(1)针对经济指标的监测与预警。如对汇率,国际储备比例,股票价格,国内信贷与GDP变化,国内外贸易条件,利率变化等指标建立临界值并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反馈,从而将金融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2)保障只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得到满足。(3)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康的金融市场秩序。(4)增强金融“抗灾”能力,预防各类突发事件。4.在金融风险的论域中,防范风险与消弭风险的区别何在?造成此区别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答: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中,存在于各个流程中导致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换言之即金融运行中导致投资人或管理人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符的可能性。其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和可控性等。由于金融风险普遍存在于金融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通过金融工作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经济联系,将自身的行业风险转嫁到其他行业的特性,因此对相关风险的防范工作必然长期持续下去;而又因为隐蔽性金融风险转化为损害结果之前,因为其内部结构复杂,关联行业过广,很难直观感受到风险的存在,但是一旦能够发现风险,就能够通过政策、法律、行业调整等工作,将风险的范围及程度控制在一定领域内,因此在针对某些特定的金融风险时,一旦发现就能够各类调控手段将其消弭。简言之,防范风险是长期的、宏观的、持续的工作;而消弭风险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某次某项风险的消弭。5.结合宏观经济学原理,试分析在国际贸易中,国家可通过何种具体手段,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答:从宏观角度,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包括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现象,从而产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包括物质产品的增加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以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行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利用如下手段及效应:(1)增加国际交流产生的增长效应,当外资企业具有国内企业所缺乏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时。引进外会带来社会需求创新效应、人力资源创新效应、产业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并通过对国内企业的示范作用,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带动整个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对的如果本国具有上述优势,增加国际投资,能够扩大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从而拉动国内产品产量。(2)对进出口的调控产生的进出口效应,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带来其熟悉的采购和销售渠道,进而影响国家进出口贸易额。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调控,可以充分发挥上述优势。(3)国际市场人才交流的就业效应,当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时,国内劳务市场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力需求,根据本国特色(高级人才供给优势或密集型制造业优势),选择劳务输入、输出模式,可以增加就业量。6.结合目前所学知识,泛谈一下未来国际经济的总体趋势,在此趋势下,从国民经济管理角度,我国应当做好哪些准备措施。此问题为发散型思考题,同学可自选角度完成本题。答案要点为:(1)简述未来国际经济发展总趋势;(2)以数据或案例模式证明上述趋势存在;(3)结合国民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上述数据或案例;(4)总结答案逻辑线,明确提出我国可采取的国民经济管理措施。第十章国家经济安全概论1.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几个重点领域?分别是什么?答:十二大重点领域: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但同时还在不断补充,目前国家安全还加入了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等前沿新型领域。2.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是指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正常运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国内外环境的威胁、制裁和破坏的一种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基础。其基本特征如下:经济主权的独立性、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经济安全的综合性、经济安全的紧迫性、经济安全的系统性、经济安全的动态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综合国力得以提升。3.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体系可以包含哪几部分内容?请分别阐述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答: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体系由财政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国家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几个部分构成。一国财政安全主要受财政赤字与国家债务影响,此外,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和力量对比,也是影响国家财政安全的重要方面,财政安全预测方式包括计量经济模型与监测预警模型两类。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