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真好学案_第1页
红领巾真好学案_第2页
红领巾真好学案_第3页
红领巾真好学案_第4页
红领巾真好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领巾”真好》学案《红领巾》真好》学案

一、引入。

1、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红领巾吗?你们知道红领巾的由来吗?”

2、引导学生了解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着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

3、让学生回忆自己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心中是否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二、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学生欣赏并跟唱。

2、引导学生了解歌词中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怎样才能在队旗下茁壮成长?

三、课文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写小作者戴上红领巾后的心情和行为,让学生体会小作者的自豪和责任感。

3、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少先队员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和精神?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队旗增光添彩?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在队旗下所做的事情。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红领巾”真好?如何才能让队旗更加鲜艳?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感受少先队员的美好形象和责任使命。

五、总结反思。

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自己学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队旗下的表现,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队旗增光添彩。《下雨天,真好》导学案标题:《下雨天,真好》导学案

一、课程背景

《下雨天,真好》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雨天的景象和孩子们在雨天的活动,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天的美好和乐趣。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学习内容

1、生字词:学习本课生字词,包括读音、字义、组词等。

2、课文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如“雨天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等。

3、情感培养: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学习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雨天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雨天的美好。

五、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如“你们喜欢下雨天吗?为什么?”等。

2、学习生字词:学习本课生字词,包括读音、字义、组词等。

3、阅读课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如“雨天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等。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5、情感培养: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6、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成果。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课学习内容。《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和正视现实不避艰难的忧患意识。

2、理解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特征进行正面刻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领会本文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感情色彩及幽默效果好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藤野先生与“我”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2、理解“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思想变化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3、理解本文选材与组材的特点。

四、教学时数: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曾受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影响,后来甚至把孙中山先生视为偶像。但在鲁迅先生的大量写人记事的作品中,为何唯独藤野先生的事迹格外引人注目呢?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怀着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我们会有所收获的。

(二)整体感知:

1、释题: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是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时的解剖学教师。他生活俭朴,待人诚恳而又热情,治学严谨。鲁迅先生对他这样高的评价:“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可见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怀着特殊的感情。那么这篇回忆性散文是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按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安排记叙的顺序。文章以“我”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为叙事起点,以“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为叙事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具体地说,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一系列事件,但中间又有若干看似零碎实则相关的材料加以串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安排材料时,作者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些一般性的材料放在前面突出出来,而将东京所见所闻的材料放在后面进行追叙,而且着墨相对较少。这种恰当的安排不仅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而且明晰地显示出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4、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如下几件事:(1)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2)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中的错误;(3)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4)藤野先生仔细研究中国女人的脚;(5)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6)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民族自尊心。百家争鸣》导学案一、课程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本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2、理解各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点;

3、分析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4、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

1、背景介绍: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2、儒家: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

3、道家: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

4、墨家:介绍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

5、法家:介绍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

6、其他流派:介绍其他如兵家、农家、名家等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7、影响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学习方法

1、阅读: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2、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研究:选择一个或多个流派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4、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起来,思考其意义和价值。

五、学习评价

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2、研究报告:根据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和深度进行评价;

3、期末测试:通过期末测试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知识的掌握程度。《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虽文字不多,但艺术精湛,对偶、用典等手法信手拈来,多处运用,但毫无雕琢之感的写作特色。

4、理解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学基础展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岂()但()涉猎()孰()遂()

过程方法探究(对下列句子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言多务,孰若孤?

5、自以为大有所益。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8、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既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讲课前先让学生看《三国演义》中与本文相关的情节,让学生比较一下,课文和电视对吕蒙的评价有何不同。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体会全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课文以“结友”为结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鲁肃与吕蒙结友是因为被他的才略所折服,文章以“结友”为结既可以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以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知错就改大有益处。

3、品读课文,集体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是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是怎样刻画的?

(2)在文中画出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中“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1)本文主要是运用对话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先考虑如何断句,然后注意说话的口吻,再体会写人的方法。(2)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吴下阿蒙”的意思是指昔日的阿蒙,这里指吕蒙。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当初什么都不懂,现在却变为世外高人。属身份明显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我们应向吕蒙学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妙处。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其他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的事以及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事。文章以对话为主线,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以“结友”为结既可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知错就改大有益处。三、点拨讲解:文章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落花生》预习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落花生的特点。

3、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懂得做人的道理。

2、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预习指导

1、我会读:

(1)正确拼读生字及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