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语言文化教学与逻辑【摘要】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受西方语言学中只言“中心”忽视“他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显著,加之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技术与教育整合单一、浅显的现实困境,作为教育科学与语言科学交叉领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亟待新的教育理念。多重读写教育观在时代发展需要的呼唤下,彰显其多模态设计的理论优势,为建构技术深度整合下的结构模型提供了新理路,以更好地激发语言迁移功能,提升习得效能,进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多重读写教育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模态;语言迁移;民族教育治理民族地区构建技术整合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结构模型对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尤为重要,关系到民族认同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进而实现民族地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本体论角度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限制了其他学科的学业成就,这主要取决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选择问题,换言之是聚焦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演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师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仍待进一步改善。从技术介入民族地区教育和语言科学的方法论来看,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亟待新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多重读写教育观作为一种强调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的新教育理念,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表达方式和媒介、视频等多种形态,打破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局限,为支撑技术与教育整合提供理路依据。为此,本文从语言教育与技术整合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能低下的现实困境,即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以多重读写教育观为理论依托,构建满足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需要,彰显多重读写教育观理论优势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结构模型,并对其技术路径进行阐释。一、逻辑起点:技术整合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实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一直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仍然面临着教育效能相对低下的现实困境。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受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从技术整合的角度来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相对单一、浅显的整合是其效能较低的特别原因,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将技术深度整合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逻辑起点。(一)语言教育视角:语言学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明显当前,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面临效能低下的困境,成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教育本体论而言,可以归结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创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影响,而现代西方语言学中蕴含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与形式主义(Formalism)的消极影响逐渐显露。逻各斯中心主义对西方语言学及语言教育的影响,核心在于强调语言是语言教育的中心,只言“中心”忽视“他者”,认为只需要依靠语言就能完善地表达思想。何为逻各斯?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看来,由于“语言”这一单词在古希腊字典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逻各斯(λὀγος)一词便有了“话语”的意蕴,并发展成了“语言”的代名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传统西方语言教育的基本思想,它将语言视为思维的表现形式,着重于以语言为中心,特别是口头语言和声音,强调逻各斯作为“言语”,局限于语言自身的位置,而人类参与着语言(逻各斯)的创造,以及人类生活在其所创造的语言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谈论一种语言,将其置于适当的地位,就是将其置于其所处。”同样,美国哲学家奎因(WillardcVancOrmancQuine)也指出,要了解“组织化的”语言的特定作用,就必须要探究它从日常语言中的生成原因。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将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自己的声音隐藏起来,把自己的意思完全地、直接地存在,即“在场的形而上学”;另一种是“声音中心主义”。换言之,西方语言作为一种表音文字,它的经验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发展基础。因此,在西方语言教育中,“在场的形而上学”和“声音中心主义”也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问题。同样,也是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我们生活的逻辑中心”,强调言说、声音是语言教育的中心,而文字是次要的和表现性的。但从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它包含了一种“有主有次”的内核,但主要方面不能抹去次要方面,而是需要保持多元统一,继承和发展着“去语言中心主义”,即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本质。同时,对西方语言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形式主义,在中世纪拉丁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形式主义作为国际语言学领域的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一个生下来就对语言基础特性一无所知的个体居然能够掌握这一门语言的架构”。这一学说以哲学为本,主张人类的语言能力取决于生物基因。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关注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UG)的特征,也就是用一种形式化的方式来界定语言内在的成分、原则与参数;二是强调“语言能力”(competence),即运用形式化的方式,揭露特定的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就是显露出语言使用者在非意识状态下所掌握的语言能力。形式主义从哲学角度出发,主张以语言的生物学特性作为首要任务。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视“语言”为是一种结构实体,并以此来对待。另外,胡塞尔(EdmundGustavAlbrechtHusserl)所说的“非语言主义”的学说,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语言中心主义”的。尽管“非语言主义”的学说更强调“语法”,且试图用“语法”来代替“逻各斯”,代替“语言”,但这一做法并没有突破其本质上归属于语言中心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范畴。这一点表现更为显著的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JosefJohannWittgenstein)等学者在语言分析哲学上的基本主张,即始终坚持逻辑分析,用形式主义的方式获取科学的例证,加强了语言教育的封闭性和“脱离现实感”。然而,在我国近现代的语言学发展与语言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受西方语言学、语言教育领域的影响。一方面,纵观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马建忠先生所编的《马氏文通》,正是借鉴了西方语言学,效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从而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纵观我国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嬗变,历经从“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加开汉语文课程时期”,到“‘双轨制’汉语授课时期”,再到“‘双语教育’中的汉语文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时期”,直至党的十九大后逐步进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新时期。此外,在语言教育的评价角度来看,如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也受上述特别原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评价过程中,侧重教语言、考语言。因此,上面提到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二)技术整合视角: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整合方式浅显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是以实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实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促进新技术和教育工作有机整合,作为一项加强支援民族地区力度、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强有力举措。整体而言,虽然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也实现了质的提高,其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逐年攀升,但是由于地缘性原因,总体上还是处于“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强于中部地区”的格局。对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说,新技术并不意味着新的学习,很多学校依然是传统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变体,在技术的运用和整合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抵牾。其一,受上述逻各斯中心主义理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技术运用和整合方面的水平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积极推进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加速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全覆盖进程。但是,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领域,其语言中心主义、唯技术至上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传统的读写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需求。而在多模态表征方面,技术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上的运用与整合较为单一。所谓“模态”,是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内容信息进行特定编码的方法与机理,而“多模态”则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描述的知识表征(knowledgerepresentation)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与教学资源设计者往往将“单模态的多模态性”与“多模态表征”混淆、误用,这也证实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技术运用和整合方面水平较低的现状。其二,具有兼具中国特色和少数民族特点的技术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深度整合的教育现代化路径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尽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多模态表征形式,但其技术整合的方法却比较浅显,并未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进行深度整合。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会尝试通过使用教育信息化设备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内容从单一模态转化为“单模态的多模态性”的表征形式,而非真正的多模态表征形式;另一方面,这一转化也常常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忽视了对信息化技术、设备与教学内容、民族地区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生产性互动,忽略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多模态认知特性。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没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文化调动学习者学习主体性。虽然新的技术并不意味着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模式的产生,但必须要重视技术为其带来的机遇。为了使新技术更深入地整合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教学中,我们迫切地需要新的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教育观念。而多重读写教育观的提出,是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现代化技术优势为核心,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设计的认知和实现整合少数民族特点表征多模态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为纾解当前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技术运用与整合的单一、浅显问题奠定理论基础。二、理论基础:多重读写教育观于民族地区教育的时代需要与理论优势多重读写教育观(Multiliteracies),是由来自多个国别、共1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思想,于1996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新伦敦市举行的语言教育研讨会崭露头角。多重读写教育观,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多种媒介,如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符号体系来实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跨文化的沟通和构建,使其具备了适应变化和革新的全新内涵,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时代需求相契合,充分发挥了其理论上的优越性。(一)时代需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新理论的呼唤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治理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团结战略的关键一环,也是带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新技术已经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带来新变化,也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技术课堂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因此,为设计出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教师、教学资源设计者需要侧重整合技术作为补充,积极提升新技术与教学融合度,克服“有而不用”的困境。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面临一场以文字、图像、声音和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革新,并借助网络使各区域之间实现互联,纾解教育“信息孤岛”现象,加速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具有技术深度整合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工作场所、教学体制的变革,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呼唤新的教育理论。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从单一的基于印刷的传统读写教育,扩展到以技术深度整合为基础的多模态表征的教育。多重读写教育观倡导的多模态知识表征,为这一教育改革带来了现实机遇,是一种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双重需要。随着技术与多模态表征形式的变化,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社会认知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技术在民族地区有着巨大的教学潜能和巨大的激励作用,但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技术作为一种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它不同于其他的传统教育技术手段。加之技术具有可访问性、主题性和超文本性等特点,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专业的技能素养。为此,为了使技术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深度整合,需契合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要,以多重读写教育观为基础进行框架构建。(二)理论优势:多模态表征对语言迁移功能的激发多重读写教育观,涵括了“多种路径、信息的并行展示和大量的相互参照要素”,以及以多种方式代替以传统印刷品为主的多模态表征。多重读写教育并非单纯地将静态图像与标准的文字印刷相结合,而要运用一种动态的交互模式。多重读写教育观中的“多重”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技术深度整合的多模态表征;其二,在不同的文化、社会或专业背景基础上激发迁移功能的意义创造。多模态设计是多重读写教育观的核心。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人主要是通过眼、耳、口、鼻、身来获取外部的讯息,因此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模态,都可以通过具身认知来获取。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使得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知识获取与表达形式也愈发丰富,各种形式、风格和方式融会贯通、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获取和表征的新形式——多模态表征。多重读写教育观,以教师的多模态设计为核心,侧重于将文本、静态图像、动态图像、视频和音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整合。因此,多模态设计不仅是多种模态在技术上的并置,更是在功能上的彼此依存,从而达成技术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深度整合。也就是说,多模态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材料性、有形性,而所依托的技术设备则成为一种用于表达和交流的有效工具。这也反映出,多重读写教育观具有打破以逻各斯为中心为特征的说教式语言教学模式的理论优势,即凭借多模态设计,增强课堂教学情境的多元化与沉浸感,帮助教师从信息性和陈规定型的教学形式主义中剥离出来。多模态表征对语言学习正迁移的功能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语言迁移是指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借助已习得语言文字的经验,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自身因素之外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背景经验,来促进或抑制目标语言文字的学习效能。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在语系归属上趋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往往是建立在其所属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此为认知基础进行的。另一方面,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视觉、听觉等多模态表征对促进语言学习起到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也为教学强化和扩展了新的交互形式,例如文本、网站、超文本内容以及语言、音频、视觉和动态交互模式的整合。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已然习得并掌握了其所属民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以及较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能力。这四项技能是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目标语言的关键。多重读写教育观强调,正是由于当前正处于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转型,才导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多元化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干预,把现有的实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经验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情境相结合,通过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在以多模态为核心的技术深度整合下实现语言学习的正迁移,抑制负迁移。三、模型构建: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语言教育迭代循环结构的模型构想根据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技术深度整合的时代需要,以及多重读写教育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上的理论优势,对以多重读写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构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迭代循环结构模型的科学性进行论证,阐释其适切意义,并基于此阐释其模型结构及其迭代循环的运行逻辑。(一)多重读写教育观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适切意义多重读写教育观与教育和技术深度整合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也有助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摆脱语言教学“为语言而语言”“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实际交流效用等形式主义的缺陷。就理论适切性而言,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需要,能够在多重读写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升进行多模态设计的能力,并为学习者语言习得和迁移过程搭建脚手架;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良好的多模态学习能力,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符号转化,并能很好地习惯多重读写教育观的认知条件。其一,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讲,多重读写教育观为教师进行多模态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语言迁移的脚手架。多重读写教育观的目的在于处理不同文化、社会或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语义创造。这意味着,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仅仅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的文化及其背后的意义。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教师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多模态设计,强化技术深度整合,为具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的学生搭建语言迁移的脚手架。其二,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讲,多重读写教育观为学生进行多模态学习,激发其由已习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迁移功能。从认知角度讲,“学生学习是多模态的”。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性,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必须摆脱语言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模式,给学习者以多模态表征,实现单一模态与另一种或另几种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这种表现形式涵括数据集、视频、图表、文字等。就学习者学习过程而言,当学习者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能够从单一模态转换到另一种或另几种模态,即学习者的读写结果先以单一模态呈现,再以另一种或另几种模态互补时,其语言的迁移功能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使用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开展多模态设计,可以创造出强调外延、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教育语境,从而为“教师-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复杂交流,提供迁移脚手架和激发迁移功能的机遇。尤其在多元文化交织的课堂上,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淀较少的民族地区学生迫切需要已习得语言向目标语言迁移时,多重读写教育观是适切的。(二)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结构模型建构“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提升民族地区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促进教育支援民族地区从单一输血转向造血的一把利器。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要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需要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多重读写教育观,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技术深度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更好地契合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结构模型建构,以多重读写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涵括四个迭代循环的过程(如图1):可用设计、设计过程、学习过程和再设计。这一结构模型以民族地区已有的教材、学生背景文化及其他课程资源为基础,利用教师的多模态认知创新教育资源,开展相应的多模态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多模态学习,并进行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从而扩大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增量发展。图1:技术整合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结构模型在多重读写教育观的指导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结构模型的运行逻辑可以概括为:其一,以充分开发与挖掘可用设计为基础。在开展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过程中,为辨别合适的学习路径,教师需要主动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知识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现有的语言教学教材,了解已知的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相关课程等可用设计资源。其二,以建构教师多模态设计过程为关键。教师从情景操练(利用技术整合进行多模态设计,激发学生的语言迁移,将少数民族学生带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所属的文化和语言迁移的物理情景中去)、明确指导(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探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多模态意义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批判性框定(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改造性操练(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规划自己的设计)四部分出发对可用设计进行设计,形成以建构教师多模态设计为关键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其三,以引导学生多模态学习过程为核心。在教师完成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多模态设计,发起开放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模态学习,为“教师-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创造一个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空间,利用多模态表征的迁移功能,让学生获得已知或未知的体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概念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迁移应用,最终形成以引导学生多模态学习为核心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其四,以促进教学资源增量再设计为补充。通过技术深度整合,教师多模态设计和学生多模态学习后,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再建构新知识,分析如何再设计知识、情景、模态的整合,并在应用后作出修改,实现教学资源总量不断更新,最终形成以促进教学资源增量为补充的再设计过程。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迭代循环的过程,不断增加可用设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实现每一次“可用设计-设计过程-学习过程-再设计”循环的知识增量,利用多模态表征促进语言迁移,进而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能。四、技术路径:结构模型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运行机制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相区别的是,多重读写教育观从多元、多模态的角度进行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设计,力求突破二元对立,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式主义对语言教育的消极影响和技术整合深度不足的困境。换而言之,多重读写教育观是突破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和“唯技术至上”的局限,建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结构模型的坚实理论依据。具体来说,通过注重技术的深度整合,激励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多模态设计与学习,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从而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效率。(一)利用语言迁移功能提升习得效能如何利用民族地区的已有可用设计的教育资源,用一种更加细致,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的方式,来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的核心课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是我国语言文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认知印记和语言迁移基础,其价值与作用在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利用空间。其一,树立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意识。从民族地区学生的感知来看,先前已习得的语言文字资源对目标语言文字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换言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其学生感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文化认知印记,这种文化认知印记为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间存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学生发生迁移。其二,树立利用已习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经验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正迁移。从心理学研究来看,语言迁移功能的发挥,是指目标语言和已有语言相同或相异而产生的影响。就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而言,即应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异同,调动学生的语言迁移功能,帮助学生较快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正迁移,避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负迁移,进而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效能。多重读写教育是以多模态设计与多模态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特别适用于民族地区缺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淀的学生,能够使其更加积极地、有获得感地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因此,依托多重读写教育观能诱发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正迁移能力,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中。(二)优化教学设计增加技术整合深度优化教学设计增加技术整合深度,是通过对民族地区已有的可用设计资源进行多模态设计过程得到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应以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整合技术应用。多重读写教育观是将语言教育理论与技术深度整合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其内容包含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整合,如在视频图像和数字情景中的组合,以促进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文化框架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新技术,通过多模态设计丰富教学资源和方法,明确教什么和如何教,给全部学生提供机会去发展、沟通和实践,以便相互交流,表达其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五人入股成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南昌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货运
- 2025年吉林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题库
- 2025年郴州货运资格证考试真题
- 2024年版:高清影视制作与后期服务合同
- 2025年江西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一共多少题
- 2025年海西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4年煤炭货场运营许可合同
- 2024年度互联网+教育平台委托经营授权书3篇
- 2024年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电子书)
-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练习(加答案)
- 2024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3章 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 第2节 第2课时 共价晶体 分子晶体 晶体结构的复杂性教案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 初中主题班会人际交往
-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0部分:油田开发工程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课稿《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一课时) 》部编版
- 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1
- Unit 6 教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Visio商业图表制作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商学院
- 竞争性谈判工作人员签到表及竞争性谈判方案
- 医疗投诉与纠纷处理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