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荷塘月色》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荷塘月色》对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善用比喻和通感激发读者联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学习本文,能够很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文本的教学价值远不止此,朱自清恰恰选用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最喜欢最欣赏的“荷”“月”两个意象,这正是在个性化的审美基础上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审美共性。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知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契机。学情分析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经过前两个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情感已经具备了一定鉴赏能力,对于情与景的关系也有一定了解。但对作者“这一篇”散文独特的审美创造,学生鉴赏起来还显吃力。因此,课堂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赏析朱自清“美的表达”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民族审美共性,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建构、精神建构和文化建构。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掌握赏析散文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欣赏散文的优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重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教学准备教具:一体机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笔记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一、视频播放诗歌朗诵:《心灵栖息的地方》,作者张猛。导入语:作家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在你遇到困难时,在你伤心时,在你郁闷时,给你心灵栖息之地,让你获得暂时的安宁。这个地方可以是家,可以是你的秘密基地,也可以是海边,或者安静的楼顶。那么你知道朱自清先生的心灵栖息地是哪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走进朱自清的心灵栖息地。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春华,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思想。新课教学情境设置:朱自清《荷塘月色》成为广为传颂的散文名篇,多年之后,文中提到的儿子润儿,即朱自清的次子朱润生的儿子,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为纪念爷爷和父亲,再次回到清华园,清华大学的师生给与了热情的接待。任务活动一:初读,理清文章思路朱小涛先生计划重走祖父朱自清当年写《荷塘月色》的路线,假如你是本次接待的主要负责人,请依照课文内容,规划好游览路线:明确:参观游览路线: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任务活动二:美读,把握情感基调在朱小涛先生参观的过程中,学校要安排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节目,请你选择合适的配乐,说明理由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荷塘月色》。配乐参考:《花好月圆》《二泉映月》《神秘园之歌》视频朗诵《荷塘月色》明确:选择配乐应舒缓唯美,因为文章抒发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分析:找出文中表示情感变化的句子。①心里颇不宁静②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③便觉是个自由的人④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⑤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⑦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明确:感情发展变化: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不宁静总结:圆形结构,双线结构:明线:朱自清的行踪暗线:朱自清的情感变化活动任务三:品读,赏析写景手法作为本次接待负责人,请你选一处景点作游赏重点推荐给朱小涛先生,并指出景点好在哪里,说说推荐的理由。明确:推荐景点:第四段月下荷塘、第五段荷塘月色。分组探究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景点,自由朗读,结合词句进行赏析,说说你的推荐理由。例一:月下荷塘赏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使描写对象形象化、具象化,使读者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②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突出了荷花的清纯可爱、充满生机,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本文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重点补充: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强化: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④曲曲折折、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一粒粒、星星、脉脉等。(叠词的使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文章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例二:塘上月色赏析: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视觉转化为听觉)②“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化抽象为具体,是实写,“像笼着轻纱的梦”,化具体为抽象,是虚写。“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是实写,“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是虚写。(虚实结合,使荷塘下的月光显得朦胧优雅。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动词的巧妙使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总结:这是一个宁静、优美而朦胧的荷塘,这个荷塘带给了朱自清暂时的宁静。任务活动四:研读,探究作者内心追求在参观清华园荷塘的过程中,有学生记者提问几个问题,假如你是朱小涛先生,请你给学生记者答疑。问题一:朱自清先生文中的荷塘如此宁静优美,仿佛梦幻般,但是现实中清华园的荷塘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没有朱自清文中描写的那么静谧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已经不是纯粹现实中常见的荷塘,而是融合了其思想和追求的审美意义的荷塘。分析:抓住关键句子分析:“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思考探究:“另一个世界”和“这一个世界”的特点明确:1.“另一个世界”即4-6段的荷塘月色抓关键句子分析:①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2.“这一个世界”即作者平时所处的世界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句子分析①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②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③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④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总结:“这一个世界”的特点:烦扰的、平凡无趣的、不自由的。“另一个世界”的特点:优美的、宁静的、自由的。“另一个世界”其实是作者的审美的世界,作者从“另一个世界”中暂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获得了精神的自由。问题二:这个宁静和自由只是暂时的,从哪里看出来?作者为什么联想到《采莲赋》和《西洲曲》?明确:1.得宁静后又失去宁静(分析关键句子: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①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②触景生情,表现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关键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③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作者万分苦恼的心情。(资料补充:我的南方/我的南方/哪儿是山乡水乡/哪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我的南方》朱自清)问题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由眼前景色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和《采莲赋》《西洲曲》,他是如何完成“时空穿越”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明确:①看到荷花,闻到荷香,由视觉和味觉打开记忆阀门,想到了之前采莲的事情。②通过“莲”这一传统诗文意象,与《采莲曲《西洲曲》等传统文化进行了勾连。问题四:最终作者还是回到了令人烦闷的现实世界中,那这一趟“审美之旅”是否还有意义?明确:意义:纾解压力,安放灵魂,积蓄直面现实世界的生命力量。小结:朱自清这一趟夜游也许还是不宁静的,也许还是被羁绊着,也许还是白天里一地鸡毛的琐碎,但至少曾经解放了心灵,曾经愉悦了精神,获得了放松,或许有助于更好地回家,有助于更好地生活。这是一次精神放纵的桃源之旅,一次暂获自由的逍遥之游,一次物我交融的精神瑜伽,这都是因为一次“不宁静”惹出得一篇美文。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1.源于社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他选择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2.源于其人:朱自清先生可谓是那个年代最有骨气的文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总结:其实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以自清自励,以佩弦自警。困境中不失其志保持清白,彷徨中不坠其心忧虑社会。而在本文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纯洁无瑕,恰好反应了朱自清的内心追求。本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走近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那荷塘上的月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正是他高贵人格的写照吧。任务活动五:仿写,学会迁移运用在记者问答结束后,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深深融入到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作者慰藉自己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作者追求的“另一个世界”。陶渊明诗中的“东篱”“南山”是他对抗现实的另一个世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荷塘月色”。很多同学仿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向大家推荐他们的心灵栖息地,推荐他们的“另一个世界”。如果你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请你也给大家写一段推荐文字吧。(300字左右)技法点拨:①感悟心灵的风景,捕捉最能引发写作的触媒。②调动丰富的感受,尽可能写下那些色彩、声音、气味、触感以及自己的感受。③渗透独特的情思,要从自然景物中品出独特的意蕴,表达独特的情思。④臻于完善的境界,和同学交换阅读互相点评,不断修改完善。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美读,锻炼学生朗诵能力。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赏析散文写景技法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培养学生抓住散文中议论性句子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作者“不宁静”的心理根源。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自清自励,关心国家社会的高贵情操。总结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朱自清当时所处的是怎样的社会环境?你觉得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封信》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我也不能忘记S。他从前欢喜喝酒,欢喜骂人;但他是个有天真的人。他待朋友真不错。L从湖南到宁波去找他,不名一文;他陪他喝了半年酒才分手。他去年结了婚。为结婚的事烦恼了几个整年的他,这算是叶落归根了;但他也与我一样,已快上那中年的线了吧。结婚后我们见过一次,匆匆的一次。我想,他也和一切人一样,结了婚终于是结了婚的样子了吧。但我老只是记着他那喝醉了酒,很妩媚的骂人的意态;这在他或已懊悔着了。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这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我说过大海,他正是大海上的一个小浪;我说过森林,他正是森林里的一只小鸟。恕我,恕我,我向那里去找你?这封信曾印在台州师范学校的《绿丝》上。我现在重印在这里;这是我眼前一个很好的自慰的法子。九月二十七日记S兄:…………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薄阴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冲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胸顿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面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气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来信说起紫藤花,我真爱那紫藤花!在那样朴陋--现在大概不那样朴陋了吧--的房子里,庭院中,竟有那样雄伟,那样繁华的紫藤花,真令我十二分惊诧!她的雄伟与繁华遮住了那朴陋,使人一对照,反觉朴陋倒是不可少似的,使人幻想美好的昔日!我也曾几度在花下徘徊:那时学生都上课去了,只剩我一人。暖和的晴日,鲜艳的花色,嗡嗡的蜜蜂,酝酿着一庭的春意。我自己如浮在茫茫的春之海里,不知怎么是好!那花真好看:苍老虬劲的枝干,这么粗这么粗的枝干,宛转腾挪而上;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