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成像总论》同步课程知识PPT第一章 超声诊断物理基础_第1页
《超声成像总论》同步课程知识PPT第一章 超声诊断物理基础_第2页
《超声成像总论》同步课程知识PPT第一章 超声诊断物理基础_第3页
《超声成像总论》同步课程知识PPT第一章 超声诊断物理基础_第4页
《超声成像总论》同步课程知识PPT第一章 超声诊断物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声成像总论》第一章超声诊断物理基础

超声诊断是指将声学原理与电子技术、新材料及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最新成就相结合,以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为基础,以显示人体内部活体器官及组织结构的断面图像、观察病理解剖形态学改变,并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一种诊断方法和检测手段。超声诊断的特点:超声诊断采用脉冲式检测的方式工作,它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1)超声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力。因为超声通过仅有千分之一的声阻抗差异的组织界面,就有回声反射,所以对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分辨力很高。适用于软组织。(2)成像速度快,可实时观察运动的脏器。彩色血流成像可实时显示人体各部位及脏器的血流特性。(3)非创伤性、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价廉,方便。第一节超声波的概念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20kHz)的机械(振动)波可听声:频率界于20-20000Hz次声:频率低于20Hz(0.02kHz)诊断最常用的超声频率是2-10MHz(1MHz=106Hz)100101102103104

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41015演讲及音乐等海豚及蝙蝠等声纳24681020253035406080100医学诊断成像

3.5-5MHz7-10MHz15-20cm4-5cm腹部与心脏浅表器官皮肤、肠胃追踪及血管内成像超声波生物显微镜诊断(UBM)频率(MHz)频率(Hz)传送显微镜诊断swv装置声子1、声源:把能发声的东西称为声源(acousticsource)。振动是产生声波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在超声成像中,探头晶片发射时即产生超声波,所以探头晶片就是声源2、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称介质,例如气体、液体、固体。声波必须在介质中传播,在真空中声波是不能传播的。而人体组织正是一个由固体、液体及气体构成的复合弹性介质,但医学诊断超声在气体(肺、肠腔等)方面应用受到局限,主要应用于软组织脏器中。波的概念周期: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质点在平衡位置来回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振动周期T。

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声源振动的次数,以赫兹(Hz)为单位。频率是周期的倒数,如振动周期为T,则f=1/T。

声速:表示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单位为m/s或cm/s。它与介质的弹性(K)与密度(ρ)有关,而与超声的频率无关。声速在决定声阻抗以及回声测距精度上是重要因素。声阻抗:一个介质的声阻抗值等于该介质的密度与声速的乘积二、声波基本物理量

表1-1医学超声常用介质的密度、声速和声特性阻抗介质名称密度(g/cm3)声速(m/s)声阻抗(1x105瑞利)空气(20度)0.001183440.0004水(37度)0.993815231.513生理盐水(37度)1.00215341.537血液1.05515701.656肝脏1.05015701.648肾脏1.03815611.62肌肉1.07415681.684脂肪0.95514761.410颅骨1.65833605.570空气(肺、肠腔等)0.001293320.000428声特性阻抗:等于该介质密度与超声速度的乘积。不同介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不同,但人体血液、脑、脂肪、肾、肝、肌肉等,它们的声速大致在1540m/s(1500m/s),因此假设了人体软组织中的声速一样,这是目前各种超声仪检测脏器大小的基础。实际上各种软组织的声速略有差异,在5%左右,因此,超声诊断仪测量器官大小的系统误差在5%左右。超声波在软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分辨力:超声在人体软组织中传播时,显示器上能够区分声束中两个细小目标的能力或最小距离,依立体方向不同,可分为纵向分辨力、横向分辨力。三、超声分辨力医学超声的频率在MHz,诊断常用的超声频率:2~10MHz因而由上述公式所算得的相应波长在毫米级,见下表人体软组织中超声波长和频率对应关系

ƒ(MHz)2.53.03.55.07.0

λ(mm)0.60.50.40.30.2波的纵向分辨力的极限是λ/2,但实际分辨力是理论值的5~8倍例如3MHz的超声波在人体软组织中传播时,其波长

λ=c/f=1500000mm/s3000000Hz=0.5mm医学常用超声频率与波长的关系第二节超声的物理特性超声具有反射、折射和散射的特性。

1、大界面与界面反射(specularreflection):长度大于声束波长的界面,例如:肝、脾、胆囊包膜,腹壁各层肌肉筋膜,以及皮肤层等都是典型的大界面。声波发射遇到声阻抗(包括密度与声速)不同的大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折射(透射)一、反射:方向性是诊断用超声首要的物理特性介质1,声速C1,声阻抗Z1介质2,声速C2,声阻抗Z2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超声的反射与折射大界面回声反射的特点-角度依赖性(1)入射声束垂直于大界面时,回声反射强;(2)入射声束与大界面倾斜时,回声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假设垂直时回声反射强度为100%,倾斜6度(入射角)时,回声强度降低至10%;倾斜12度时,降至1%。如果倾斜角度大于等于20度,则几乎检测不到回声反射,也称“回声失落”。回声反射非常敏感。两种介质之间的声阻抗只要相差0.1%(声阻差),就会产生明显的反射回声。2、小界面与散射(背向散射backscattering)

小界面是指小于声束波长的界面散射(scattering):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直径大大小于波长的微小粒子,微粒吸收声波能量后再向四周各个方向辐射声波形成球面波,称为散射。接受探头能在任何角度接收到散射波。

D<<λ,发生散射超声的散射超声遇到肝、脾等实质器官或软组织内的细胞,包括成堆的红细胞(称散射体),因其大小明显小于超声波长,故大部分能量继续向前传播,小部分能量激发微粒振动,形成新的点状声源以球面波向各个方向发散传播。只有朝向探头方向的微弱散射信号-后散射(背向散射)(backscattering),才会被检测到。小界面的后散射或背向散射回声,无角度依赖性。此时的声场实际是探头发射的超声波与散射波的混合。探头在任何角度均可接收到散射波。人体组织内的微粒结构在超声声场中发生散射,是形成脏器内部图像的另一声学基础,声像图背景中的大量象素都是来自散射。各型多普勒血流仪也是利用血液中的红细胞在声场内有较强的散射,从而获得人体血流的多普勒频移信号。因而红细胞反向散射波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超声仪正是利用大界面反射原理,能够清楚显示体表和内部器官的表面形态和轮廓,还利用无数小界面后散射的原理,清楚显示人体表层以至内部器官、组织复杂而细微的结构。

第二章彩色多普勒基础第一节超声多普勒基础一、多普勒基本概念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频移是奥地利物理学家约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JohanDoppler)于1842年首次提出,他在观察星球的光色变化时,发现当星球与地球迎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紫色端移位,表明光波频率升高;反之,当星球与地球背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红色端移位,产生红移现象,表明光波频率降低。这种光源与接收的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间的偏差称为多普勒频移,此种物理现象命名为多普勒效应。超声多普勒技术提供了人体内部有关血流速度和方向的信息。θ2θ1V血管软组织皮肤发射体接收体f0fR

多普勒频移的计算示意图f0=发射频率fR=接收频率V=血流速度C=声速fd=多普勒频移Θ1=发射体与血流方向夹角Θ2=接收体与血流方向夹角多普勒频移计算公式:fd=fR-f0=±2Vcosθf0/CV=±

fdC/(2cosθf0)超声的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是指声波频率随接受体与声源相对运动而改变的现象,这种变化的频率称称为多普勒频移(Dopplershift)。将血流方向与超声束之间的夹角θ称为多普勒角超声的多普勒效应二、彩色血流显像与声束入射角度的关系角度改变时与血流方向的对应关系(1)当0<θ<90时,cos

θ为正值,即血流方向迎着超声探头而来,频率增高,fd为正向频移;(2)当90<θ<180时,cos

θ为负值,即血流方向背离超声探头而去,频率变低,fd为负向频移;(3)当θ=0或θ=180时,cos

θ=±1,这时fd最大,即血流方向与声束在同一线上相向或背向运动;(4)当θ=90时,cos

θ=0,此时血流方向与声束垂直,则fd=0,检测不到多普勒频移。VV(四)彩色显示:红(朝上)蓝(朝下)暗淡(流速慢)明亮(流速快)明亮(流速快)分散分散红绿蓝紫红黄湖蓝白血流颜色显示示意图探头声束方向(四)彩色显示:红(朝上)蓝(朝下)暗淡(流速慢)明亮(流速快)明亮(流速快)分散分散红绿蓝紫红黄湖蓝白血流颜色显示示意图探头声束方向三、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基础

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产生一种显示,它的两个正交轴分别代表时间(水平轴)的频率(垂直轴),而相应的信号幅度则用密度或亮度表示。频谱分析可取得更为准确的数据。

(一)频谱分析基础:1、基本概念:多普勒频移可表示为血流速度对时间的图形显示。(1)因为所有的血红细胞运动速度都不尽相同,在同一时刻,它们将产生多种频移信息。这些频移返回到换能器而成为复杂波,包括所有红细胞在超声束内向各处运动的各种速度。(2)具有相同流速的红细胞的数量也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振幅信号强度也不尽一致。(3)由于血流脉动的影响,信号频率和振幅将随时间而变化。所以,血流信息是空间的时间的函数。把形成复杂振动的各个简谐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分离出来,列成频谱,称为频谱分析。(二)频谱显示方式

速度/频移-时间显示谱图T(s)V(cm/s)收缩峰:心动周期内达到收缩频率和峰值流速的位置舒张期末:心动周期内将要进入下一个收缩期最末点窗:无频率显示区域中间水平线:零频移线(基线)频谱幅度:频谱在纵轴上的振幅,代表频移即血流速度的大小频带宽度:表示频移垂直方向上的宽度,即某一瞬间采样中血细胞速度分布范围第二节血流动力学基础一、基本概念:稳流与非稳流

1稳流:流体元素以恒定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时,这种流动称为稳流。在稳流中,流体元素的速度被认为在时间t通过的距离s,即:V=s/t。人体血流中,静脉血流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流可看成稳定流动。理想液体在稳定流动时,流速与血管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非稳流:当流体元素内任何一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而变化时,这种流动称为非稳定流动。在人体中,动脉血流呈现脉动的性质,即非稳定流动。V稳流s非稳流一、基本概念

1层流:粘性流体的流动分为两种基本状态,一种为层流(也称片流),另一种称为湍流(也称紊流)。粘性血流在血管中形成稳定的流动时,血细胞在血管中以相同的方向作规则的分层流动,但血管断面上各点的血流速度分布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层流。其分布规律是由泊肃叶议程决定的:V=(P2-P1)(R2-r2)/4ηL,血管中心轴线上,血流速度最大,距管中心越远处流速越小,在血管壁处速度为零。

rLP2P1R第二节血流动力学基础2、湍流:当血液中在血管中湍流时,血管内血液的速度分布因横向动量交换而发生改变,使中心部分的流速趋于均匀,而靠近管壁急骤降低为零。涡流:涡流是流体从小直径进入大直径管道或从大直径管道进入小直径管道时,因惯性和内摩擦作用,在拐弯处形成的流体旋转,其实质也属于湍流。有涡流存在的部位,血流的运动无一定方向。涡流涡流湍流

不同血流状态的多普勒特征1层流:层流时血管内血流速度梯度小,方向一致,所以多普勒声音单调而平滑(乐音)。频谱呈窄带非充填型,回声集中浓密,包络线光滑自然。CDFI呈色彩单一的整齐彩色束,中心较边缘明亮。

不同血流状态的多普勒特征2湍流(涡流):在湍流状态下,血流不仅流速快、梯度大,而且红细胞运动方向杂乱,所以多普勒声音嘈杂而粗糙(糙音)。频谱回声散乱,频带增宽呈充填型,甚至呈双向,包络线毛糙不齐。CDFI呈较亮彩色镶嵌图形,绿色成分较多。调节仪器检查条件不能消失。

左侧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湍流频谱肝内肝动脉-门静脉瘘:湍流频谱腔-房吻合口处狭窄:湍流频谱左下肢股浅动-静脉瘘湍流彩色多普勒特征—彩色镶嵌及湍流频谱第三章超声仪器超声诊断仪的发展简史

1880年法国居里兄弟(PierreandJacquesCurie)发现压电效应,直到1917年法国朗之万(PaulLangevin)才应用压电效应进行超声探测,并于1921年发展成声纳(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1942年奥地利KT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1952年美国DHHowry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B超应用于临床。1954年瑞典IEdler首先用M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心脏。1955年JJWild首次成功用PPI型超声诊断仪作直肠内的体腔探查。1956年日本里村茂夫首先将多普勒效应原理应用于超声诊断,利用连续多普勒法判断心脏瓣膜病。1959年DLFranklin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1958年GBaum等开始眼球的扇形扫查法。同年英国IDonald等用BP型超声诊断盆腔肿物和妊娠子宫。1967年NBom提出电子扫描法,同年JCSoner提出相探阵扫描法,同时期德国应用双晶片旋转式探头制成机械方形扫查(Vidoson)。

超声诊断仪的发展简史

1968年PNTWells提出TGC补偿原理,同年WJFry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于B超。1972年GKossoff提出灰度回声图概念,同年HHHolm制成穿刺活检探头。1973年JPlummer提出C型超声显像法。1978年伊藤提出F型超声扫查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采用了灰阶及DSC技术,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实时超声显像开始受到重视,80年代是B型超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彩色血流图(CFM)直到1983年才由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1990年奥地利Kretz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3D商品化。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数字化超声系统后,全数字技术即成为90年代和目前发展的方向,使超声诊断系统进入一个新阶段。超声诊断的分类:按回声方式和空间的不同,分类如下:1、A超(Amplitudemode):超声示波诊断法。此法是将回声以波的形式显示出来,为幅度调制型。为最早兴起和使用的超声诊断法,目前已淘汰。2、B超(Brightnessmode):二维超声显像诊断法。此法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辉度调制型。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即常称的黑白超。利用快速扫描技术,即可显示组织器官的连续运动情况,使静态图像变为动态的图像称为实时成像(RealTimeImaging)。一般扫描速度需要24帧/秒以上。3、M型(Motionmode):此法是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查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它是B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显示方法。纵坐标为扫描时间线,横坐标为光点慢扫描时间线,显示出时间位置曲线图,常以此法探测心脏,即通称的M型超声心动图。4、D型(Dopplermode):超声频移诊断法,通称为多普勒超声,即通称的彩超,包括两种:(1)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用红蓝色代表血流的向背方向,颜色的深浅代表血流的快慢;(2)频谱多普勒超声:用时间-频移曲线定量血流速度、方向与性质。超声探头压电效应:1880年法国居里兄弟(PierreandJacquesCurie)发现压电效应。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用于发射超声波正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用于接收回波超声探头(换能器):核心器件是具有压电效应的压电材料。医学超声换能器多数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的压电振子聚焦件:例如声透镜等多层匹配层,明显提高换能器性能,例如提高灵敏度和展宽频带压电振子(晶片):关键部件背衬块(阻尼材料):抑制不必要的振动和消除晶片背面的反射,减少干扰和提高纵向分辨力超声换能器结构示意图超声诊断仪基本组成:发射与接收单元、数字扫描转换器(DSC)、面板开关组件、超声探头、观察监视器、摄影部件与电源部件等。第四章超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全数字化超声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数字化技术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现今超声诊断系统最先进的平台。其关键是用计算机控制高性能的数字声束形成及控制系统。包括3个重要技术:1、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2、前端数字化或射频信号模数变换技术;3、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二、超声造影技术三、三维成像技术:将二维图像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即获得人体组织器官的立体图像,可分静态与动态,后者加入了时间参数,显示为运动的三维成像,称为“四维超声”。三维超声目前目前主要应用于胎儿成像。PACS(picturearchiving&communicationsystem):是以图像图以及病员信息存档、通讯以及查询为主要任务的多媒体网络系统。它是一个高效率、无胶片、信息共享的影像管理与通讯系统。为了能将影像设备联网,首先要将影像数字化。因而影像设备(包括彩超、CT、MRI、X线机及核医学设备)都有DICOM(digitalimagingcommunicationinmedicine)图像输出接口,可以直接与PACS连接。第五章超声临床诊断基础

第一节人体不同组织和体液回声强度一、回声强度分级1高水平回声(highlevelechoes,hyperechogenicity),也统称为强回声或较强回声;2中等水平回声(mediumlevelechoes,isoechogenicity),亦称等回声;3低水平回声(lowlevelechoes,hypoechogenicity),亦称弱回声;4无回声(echo-free)。

表5-1回声强度的分级与描述

分级与描述典型的人体介质举例1强回声(高水平回声0强回声伴有声影胆结石(边缘清晰声影)胸膜肺组织(边缘模糊声影)强回声伴有可疑声影前列腺较小结石强回声/较强回声(不伴声影)多数脏器的包膜、囊肿壁肾窦、肝脏小血管瘤2等回声肝、脾、肾皮质、心肌、子宫肌壁3弱回声(低水平回声)典型的弱回声/较低水平回声皮下脂肪微弱回声(极低水平回声)血液、动静脉管腔4无回声正常胆汁、尿液、脑脊液、玻璃体二、一般规律1、组织内含水分愈多,声衰减愈低:血液是人体中含水分最多的组织,比脂肪、肝、肾、肌肉等软组织更少衰减。但血液因蛋白含量高,故比尿液、胆汁、囊液等衰减程度高,后方回声增强程度远不及尿液、胆汁、囊液显著。2、体液中含蛋白及钙质成分愈多,声衰减愈高:钙化、结石和骨组织声衰减最高;软骨、瘢痕次之,肝、脾、肾等组织属中等衰减,皮下脂肪声衰减较低。人体组织回声强度顺序:肾中央区(肾窦)、胰腺、肝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肾锥体)、血液、胆汁和尿液正常肺、软组织-骨骼界面的回声最强、软骨回声很低,甚至接近于无回声病理组织中,结石、钙化回声最强;纤维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次之;典型的淋巴瘤回声最低,甚至接近于无回声。胆汁后方回声增强胆囊炎并小结石、感染液体也不一定全表现无回声

胆囊结石及胆汁回声左锁骨下静脉石肺气呈强回声皮下脂肪呈低回声,乳腺呈高回声

脾、左肾皮髓质及肾窦高回声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脂肪及胰腺回声皮下脂肪回声较低淋巴结为低回声右肾皮髓质及肾窦回声膀胱尿液回声及子宫肌层回声血液回声表现为无回声膀胱及右输尿管入口处隔膜并右输尿管积水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