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_第1页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_第2页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_第3页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_第4页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目录一、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课标解读三、单元结构分析四、单元学习目标五、单元架构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七、单元课程评价一、单元一、单元知识框架二二、单元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任务分析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得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增强学生对水体类型、水循环环节及过程的认知,加深学生对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示意图、案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认知水圈主体——海洋,认知海洋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思考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本章是教学结构中对大气圈层整体学习后,进一步学习并整体概括水圈,在内容深度上学生需完成与水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过程及原理的学习,在内容选择上教材主体设计以水圈主体海洋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及人地协调观。三三、单元结构分析本章内容以地球水圈为知识背景,地球在太空中观察是一颗“蓝色星球”,其背景主体就是占地球面积近七成的海洋,因此地球又被称为“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行星的重要待征之一,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并且共同组成水圈。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为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得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这一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水循环”一节基础内容课程。了解地球上的水,需要从理解水循环入手,水的三态变化使得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循环运动。水循环是重要的地理过程,不仅将地球上的各个水体联系起来,还能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水与热量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多彩的自然地带。人类自起源以来就逐水而居,在被水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水圈。为落实“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程标准,本章又设置了“海水的性质”及“海水的运动”两节课程。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积极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因此了解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方式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浩瀚而辽阔的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人类利用海洋的历史悠久,并且把海洋看作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存空间扩展的重要场所,正在加强对海洋的研究和开发。四四、单元学习目标目标一: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水量平衡。(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识记表层海水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增强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目标二:利用图表材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充分联系地理各要素,理解表层海水运动形式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综合思维)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了解或测量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地理实践力)目标三:结合实际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解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增强水循环保护意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利用地理视频等相关材料,说明海浪、潮汐、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课时安排:专题1:水循环:2课时专题2:海水的性质:2课时专题3:海水的运动:1课时六、单元课程设计(任务情境)问题探究六、单元课程设计(任务情境)本单元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本章聚焦于地球上的水,安排了三节内容。其中,“水循环”一节落实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是最重要的地理过程之一,教材通过讲述水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两节落实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提供丰富的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运用地理方法分析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教材还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适当扩展,在阐述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还介绍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教学过程中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实质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细化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增添相关知识的拓展性课程材料,教师不断通过图一文、文一图、图一图的转换加强与核心概念互动,形成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培养目标。专题1:水循环;情境创设:(展示图片)材料一:渤海(BohaiSea),是中国最北的近海,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入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年径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材料二: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核污染水一旦排海,放射性物质将在57天内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思考:1.百川入海,为什么渤海海水水面没有明显上升?2.日本核废水排放对相对封闭的渤海真的没有影响么?第一课时小组活动1:水循环过程——一滴水的旅程材料:2023年7月下旬,受冷暖空气和台风杜苏芮共同影响,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河北省大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146.2毫米;且持续时间长,从7月27日8时开始,到8月2日8时持续近144个小时。思考:(1)大规模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哪里?降水结束后这些水去了哪里?如何完整描述降水的水体输送(水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动力来源是什么?结合教材中图3.2,展示水循环模式图,逐环节自海洋至陆地探究“水循环过程——一滴水的旅程”。以表格形式对比总结水循环三类模式: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从发生领域、主要环节、特点及意义、典型例子等角度小组讨论并总结)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主要环节特点及意义典例思考: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有哪些?课堂小结: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影响蒸发的因素:光照、气温、风速、湿度、裸露的水域表面积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影响降水的因素:水汽、降温、凝结核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影响下渗的因素: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特殊地貌小组活动2:探究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材料: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砂石覆盖层结构疏松,孔隙较大,渗透性好,下渗量大;砂石覆盖层可以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2.读“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①差异:砂田平均蒸发量小于裸田。②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地面吸收的热能,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从而使砂石覆盖下的土壤蒸发量较裸地大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蓄水、保水作用明显)。“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4月末,砂田含水量高于裸田含水量。砂田影响水循环的环节:①砂田有利于增加下渗;②砂田可以减少地表土壤水分无效蒸发;③砂田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湿度。思考:人类哪些活动会对水循环各环节产生影响?展示“引水渠”、“硬化路面与公园透水砖”、“超采地下水”、“雨水花园”等图片,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全面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小结: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蒸发、地表径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造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②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③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④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⑤影响下渗。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第二课时小组活动3:水循环的意义。播放《话说黄河》片段,展示黄河浩浩荡荡、浊浪滔天的壮观景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黄河三角洲湿地盐沼密布、鸟飞蝶舞、鱼虾满仓的动人景色。回顾黄河参与的水循环过程,设问: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泥沙、有机质、无机盐类)是如何迁移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水循环过程对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产生哪些影响?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因此,海水、大气降水、河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地下径流)通过水循环过程循环往复,即使“百川入海”也不会出现海面明显的变化。2.促进水体更新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表地球上不同的水体更新周期水体江河湖泊深层地下水高山冰川极地冰川海洋更新周期16天17年1400年1600年9700年2500年小结:江河水、浅层地下水等,取后容易恢复,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更新周期较长的水体,如深层地下水、冰川水等取后难以恢复,一般不宜作为长期稳定的供水水源。维系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例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水蒸发速率增加,导致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加,而水汽又是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小组活动4:河流的补给类型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阅读自学窗: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或大海,但是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对河水来源的合理解释。许多人都认为降水量太少,不能成为河水的主要来源。法国水文学家佩罗通过3年的实地观测,计算出塞纳河流域的降水量,并估算出河流径流量。他发现,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6倍。1674年,佩罗在《泉水之源》一书中公布了这一成果,这是人们首次通过定量的方法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后来,佩罗的结论得到科学精密观测的证实。思考:河水的来源还可能有哪些途径?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延伸设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五种补给类型A.大气降水(雨水)补给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我国主要分布:普遍,东部季风区最典型补给特点: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径流变化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汛期,冬春季枯水期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我国主要分布:西北和青藏地区补给特点: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规律: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主要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我国主要分布:东北地区补给特点: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径流变化规律: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主要影响因素: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我国主要分布:普遍补给特点: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规律: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我国主要分布:普遍补给特点: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径流变化规律: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流水互补专题2:海水的性质第一课时情境创设:播放海军372潜艇突遇“海上断崖”,成功处置危机的视频,即唯一遭遇“掉深”而成功逃生的案例。思考:什么是海底断崖?和海水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小组活动1:探究规律海水的温度要点1: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学生阅读图3.8,展示低中高纬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示意图。思考:海水的温度变化取决于什么?其收支形式和热量来源是?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如何?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如何变化?要点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展示当天气象观测软件中对于表层海水温度的测量数据(从我国南海30℃→我国东海26℃→日本海18℃→鄂霍次克海10℃→白令海6℃→北冰洋2℃)思考: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如何?海水温度还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小组活动2:辨析影响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归纳总结。1、对海洋生物的影响①深度差异: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②纬度差异:纬度不同,海洋生物的类型不同。③季节差异:海温变化导致某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2、对海洋运输的影响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3、调节大气温度沿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小于内陆地区同纬度地区,海水温度的变化小于陆地地区活动探究活动: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1.分别描述3个海域的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葫芦岛: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寒冷,季节变化大;厦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有季节变化;西沙:冬夏季节海水温度均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2.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分别有哪些月份适宜人们游泳。葫芦岛:79月;厦门:511月;西沙:全年皆宜3.比较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差异,并说明原因。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西沙适宜游泳的时间最长。原因:纬度越低,海水温度越高,适宜游泳的时间越长。小组活动3:探究规律海水的盐度展示烧杯中的海水样品思考:海水的味道是如何的?咸、苦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镁等盐类物质在不添加盐的情况下如何使烧杯中的海水盐度增加?如何使其盐度降低?加热→使淡水蒸发→海水盐度上升加淡水→使盐水稀释→海水盐度下降若加热与加入淡水同时进行,烧杯中的盐分会如何变化?蒸发量>淡水注入量盐度升高蒸发量<淡水注入量盐度下降蒸发量=淡水注入量盐度不变生活中简单易懂的实验与自然界水体的盐度变化规律类似同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以海水为例,探究自然界中的水体盐度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读:3.12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分组探究影响因素。要点1.读:3.12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分别比较A.B/C.D/E.F各组两点之间盐度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强调:A.B分别处于怎样的特殊纬度(赤道和回归线)。C处有何种地理事物(亚马孙河口)。补充洋流分类与性质,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盐度的影响。)盐度:B>A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盐度:D>C影响因素:河流淡水汇入量盐度:F>E影响因素:洋流要点2.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及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并分析其原因。归纳红海、波罗的海的气候特征。红海:全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波罗的海:全年温和,蒸发较弱,降水较多,比较湿润。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盐度的影响。红海:沿岸多沙漠,河流稀少,注入红海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小,对红海海水稀释作用小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河网密布,注入波罗的海的河流众多,流量大,对波罗的海的海水稀释作用大。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连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海区都比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换弱,海水盐度受外海影响较小。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红海:地处副热带,终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河流发育少,淡水注入量小,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波罗的海:纬度较高,全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河流发育多,淡水注入量大,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小组活动4:动手操作海水的盐度曲线绘制根据图3.12,小组合作画出大西洋中心经度沿纬度分布的盐度曲线。探究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给出五点(0°、20°S、30°N、50°S、50°N)注:学生实际动手绘制盐度曲线图,教师指导规范制图。展示正确盐度变化曲线,校正学生绘制的错误。得出结论: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小组活动5:辨析影响海水盐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晒盐人类利用海水晒盐具有悠久的历史,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思考:分析台湾岛东西两侧A.B两处,哪一处适合晒盐,为什么?。AAB选址条件:(1)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便于海盐晒制(2)气候:晴天多降水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3)海滩:淤泥质海岸有利于提高产量。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重要的工业资源)海水养殖。海水淡化利用。(明确海水淡化所需的条件)小组活动6:探究规律海水的密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海军潜艇突遇“海中断崖”事件,思考:“海中断崖”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有时候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密度:要点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小结: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海水深度越深,密度越大。要点2.结合下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你发现了哪些规律?你知道原因吗?小结: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赤道海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表层海水密度最小。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最大。近海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海水密度的变化主要受于海水温度影响,其次受盐度影响,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较小,副热带海域,温度高,盐度也高,密度较大,极地地区,温度低,海水结冰导致盐度较高,密度最大。要点3.不同纬度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及原因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中低纬→一定深度内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变化很小。高纬度→随深度变化较小。但因海水热导率低,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迅速降低,海水密度也迅速增加,但到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基本保持稳定,密度也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水温下降较小,所以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很小。小组活动7:辨析影响海水密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的密度差异产生密度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袭击盟军,但没有被盟军发现,利用的就是密度流。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机器,借助洋流而行,躲过盟军的声呐监听。密度不同,船舶吃水深度不同密度小,浮力小,吃水深度深密度大,浮力大,吃水深度浅小组讨论归纳:海中断崖的影响不利影响:对水面船只和潜艇安全航行有影响。潜艇潜航时如果维持上层海水密度,一旦进入下层低密度水域,就会因为自身密度过大,迅速下沉,导致艇毁人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使上、下层海水之间的循环、对流受阻,使下层鱼类和其他生物窒息而死;上层水中海洋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盐得不到下层海水的供应,不利于生长和繁殖。有利影响:潜艇隐蔽在跃层之下就不易被敌舰声呐发现,也可以停泊在跃层上面,伺机向敌舰发起进攻。所以,人们又把密度跃层称为“柔软的液体海底”。小组活动8:课外活动自学窗: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分析新加坡解决淡水缺乏的新方法,分析其可行性。专题3:海水的运动情境创设: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此战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陆军登陆部队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时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思考:最终指挥部选择了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小组活动1:探究规律海浪展示“海浪”、“海啸”、“风暴潮”等视频,直观感受海水运动的能量释放差异。思考:1.海水运动的形式有哪些?2.波浪形成的原因是?常见的波浪有哪些?3.风暴潮和海啸为何破坏力巨大?4.海浪的影响有哪些?如何防范海浪带来的灾害?小组活动2:探究规律潮汐展示新闻报道法国“任性”公路一天消失两次。展示止锚湾潮汐表,赶海活动图片。思考:为什么海水每天涨落,似乎有规律?展示潮汐形成的原因,天体位置关系图小结:日变化: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现象(地球自转过程使得一天出现两次海水涨落)月变化:初一、十五朔望大潮(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上弦月、下弦月出现时小潮(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思考: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殖、发电、航运(进出港)展示“钱塘江大潮”等视频。思考: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条件?1.海湾轮廓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即喇叭状海湾,潮差大。2.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即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前后,出现大潮,潮差大。3.海上风向海上盛行风吹向河口时,会使得更多的海水进入海湾,潮高更高,潮差大。4.河流水量河流水量较大,河水顶托作用明显,河水和潮水叠加,潮差大。拓展:石沪捕鱼小组活动3:探究规律洋流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总结概括洋流“概念”、“分类”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分类:按性质分类:寒流、暖流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训练:判断南北半球、流向、性质小结:洋流的方向是稳定的;洋流的规模是巨大的;暖流和寒流是根据洋流的水温与所流经的海区水温比较划分的。小组活动4:辨析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热量收支平衡的影响—→一是生存环境,二是营养物质。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展示补偿流携带营养物质模拟实验)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3)对航运的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但是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是一块巨大的冰块,脱高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漂流。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撞上了冰川而沉没的)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寒暖流交汇,往往形成海雾,会对海上航行不利。(4)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流经地区,增温增湿;寒流流经地区,降温减湿。(5)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问题探究:能否淡化海水以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小组活动1:了解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现状材料一:“环渤海地区”,狭义上是指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辽宁、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材料二:环渤海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其中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介于400mm1000mm之间,主要集中与夏季。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比少。环渤海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开采过渡,次生灾害频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加剧;农业用水受挤,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等。材料三:环渤海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右图)环渤海地区采取了一下安全保障措施:展节约用水,加强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因地制宜节水;加强推进跨流域调水,推进南水北调、引黄济津、引黄入冀、胶东半岛的“西水东调”、大连地区的“北水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加强华北中部地区河网湖库连通工程的建设;加强海水利用力度,加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科学合理配置、管理水资源。思考:1.为何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2.为缓解淡水资源缺乏,环渤海地区采取了那些措施?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小组活动2:探索海冰利用可能性材料四:渤海海水盐度为28‰31‰。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渤海海冰融水盐度平均在4‰13‰。据估算,在气温低于或等于4℃时,渤海海冰每天生成1.86厘米厚。以此海冰生成速度计算,辽东湾每年动机可采海冰7.413次,渤海湾可开采3.77.4次,莱州湾可开采1.93.7次。在寒冷年份,渤海海冰作为淡水的潜在可利用储量可达1000立方米,正常年份可达410亿立方米。渤海海冰多生成于岸边,离岸10千米范围资源量最大。思考:1.什么是海冰资源?2.渤海海冰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3.为什么渤海海冰可开采次数由北向南递减?4.渤海海冰资源是否可以开采利用?小组活动3:海冰资源淡化研究材料五:海水在低温环境中发生冻结时,一部分来不及排出冰体的高浓度盐水被包裹在冰块内部。海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