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的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发展的表现(变在农业品种及经营方式):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商业发展的表现(变在货币、商人、市场):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②区域间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③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这种局限对我国产生什么恶果?(1)表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2)原因:日益僵化的封建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对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3)后果: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鸦片战争)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1.变化的原因: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4)社会: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壮大和世俗化倾向2.变化的表现: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发生变化的表现有哪些?(1)陆王心学兴起:陆王心学是如何兴起的?说出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的主张。陆王心学的特点是什么?兴起: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主张:世界观:理在心中,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人生观:良知即天理、人人有良知但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认识论:“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评价: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李贽(明朝中后期):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顾炎武:经世致用;提倡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特点(1)政治上: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3)治学上:反对空谈教条,提倡经世致用。4.评价: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程朱理学。三、文学艺术的变化(变在体裁,小说和戏曲;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工商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表现:①在体裁,小说和戏曲;②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小说: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②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戏曲(明清之际)——长篇化、复杂化(传奇);代表作家:明朝的汤显祖《牡丹亭》、清朝的孔尚任《桃花扇》;舞台演出:昆曲(百戏之祖)、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逐渐形成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1.本土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利玛窦等人传教的同时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科技。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科技呈现的特点:(1)从主要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2)从价值影响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3)从部分内容看: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基础巩固——备学考1.(2023春·广东学考)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渐广泛。明代松江府地区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 B.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2.(2023春·广东学考)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到(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3.(2023秋·四川学考)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顾炎武4.(2022秋四川·学考)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其中记载了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A.《农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5.(2022秋·江苏学考)“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因此得到广泛种植。”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6.(2023春·江苏学考)蒋以化在《西台漫记》中写道:“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主要反映出苏州丝织行()A.生产效率高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社会分工细D.丝织从业者生活的艰难7.“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8.(2023春·河北学考)自明朝中期起,中国在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属于“新现象”的表现的是A.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普遍种植 B.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的兴起C.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在各部门普遍存在 D.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解体9.(2022秋·山东学考)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当时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蚕桑之利甲天下”。这反映出这些地区(
)A.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经济的衰落C.种植结构的变化 D.抑商政策的废除10.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宜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见下表)。这说明当时1570—1579年28.51580—1589年88.91590—1599年70.31600—1609年104.11610—1619年103.7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C.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11.传统理学认为圣人的道德标准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守仁则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王守仁的圣人观A.悖离了传统儒家的道德主旨 B.提高了陆王心学的地位C.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意志12.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3.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称,盖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是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农书》 D.《农政全书》14.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民间日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 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5.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1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陆王心学形成 B.君主专制强化C.商品经济繁荣 D.商人地位提高17.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18.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据此判断,明清时期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19.表2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表2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20.明清时期,很多小说几乎没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甚至还有隐晦的色情内容,非常吸引读者。以至于城镇居民热衷于购买通俗小说。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B.文学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要C.小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小说冲击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这种奢侈型工商业“皆不切于民用”;而“兴民利、厚财源”的新型工商业,“常使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这一思想A.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完全否定 B.对所有的工商业一概反对C.符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2.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A.地域间的产业分化 B.抑商政策的松动C.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D.海禁政策的调整23.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广泛C.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 D.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2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25.明中叶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扩大到了商业买卖,在小说中出现“生意”一词,社会上出现了追求享乐的风潮。由此可见,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士商关系发生变化C.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D.重义轻利观念盛行26.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 B.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 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27.黄宗羲认为,皇帝只是受天委托治理,天下不是皇帝私人所有,臣子也不是皇帝的奴仆,群臣是治国的工作队伍。据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A.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C.推动了文官政治确立 D.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28.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9.李治亭主编的《清史》说:“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清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中介”指A.市舶司 B.十三行 C.南洋大臣 D.买办30.清朝中后期,编纂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一做法说明A.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 B.政府编书风气由此开启C.传统文化由此可健康发展 D.传统文化因此遭到摧毁参考答案:2.D3.D5.D6.B7.D9.C10.D11.C12.D13.D14.D15.C16.C17.B19.D20.B21.D22.C24.B25.C26.B27.A28.B29.B30.A能力提升——备高考1.(2023.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2.(2023.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3.(2022.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4.(2022.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5.(2021.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6.(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7.(2020.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8.(2020.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9.(2019.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10.(2019.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11.(2019.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12.(2018.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13.(2018.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14.(2018.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15.(2017.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16.(2016.新课标全国III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17.(2015.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18.(2015.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19.(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20.(2014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21.(2013.全国新课标卷II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22.(2013大纲全国卷)《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2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24.(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25.(2023·新课标卷(五省)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6.(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27.(2023·浙江1月选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28.(2023·浙江·6月统考)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29.(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30.(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31.(20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32.(2023·海南卷)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参考答案:1.A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逢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A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4.D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D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6.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7.B“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9.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11.C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12.B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14.D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C。17.B实质类试题,但需要用“原因类”技巧解答。河南(中原)状元人数呈下降趋势,而江苏呈上升趋势。这显然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应覆盖河南江苏(二程均为河南洛阳人且门生很多),排除A。C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表述不当。明清政治中心均在“北京”,排除D。18.B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19.A20.A21.C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22.C23.D24.A25.B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