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制得大面积单晶石墨焕,是碳材料科学的一大进步。

下列关于金刚石、石墨、石墨快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中均有碳碳原子间的。键B.三种物质中的碳原子都是sp3杂化

C.三种物质的晶体类型相同D.三种物质均能导电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NaCl的电子式Na:4:

B.NH3的VSEPR模型为

C.2Pz电子云图为

D.基态24“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ti|ti|t|IIIT1

3d4s

3.下列过程与水解反应无关的是()

A.热的纯碱溶液去除油脂

B.重油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烧

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基酸

D.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k溶液制备Fe(OH)3胶体

4.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小。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z固体,促进出。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电。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钉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C)4固体,促进小的产生

5.回收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和SO2,实验原理示意图如图。

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废气中SO2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

B.装置a中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HCOJ的水解程度大于HCOJ的电离程度

C.装置a中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废气中的CO?和SO?

D.装置b中的总反应为so:.coIIJ)'H((H)H

6.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Cl2+20H-=Cl-+C1Q-+H20

+2+

B.食醋去除水垢中的CaCC)3:CaCO3+2H=Ca+H20+C02T

C.利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2Fe3++Cu=2Fe2++Cu2+

D.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Hg2++S2-=HgSI

7.蔗糖与浓硫酸发生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

浓硫酸庶融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白色固体变黑,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B.过程②固体体积膨胀,与产生的大量气体有关

C.过程中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

D.过程中蔗糖分子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

A.AB.BC.CID

9.一种聚合物PHA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A的重复单元中有两种官能团

0PHA

B.PHA可通过单体UJL缩聚合成

HO

C.PHA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降解

D.PHA中存在手性碳原子

10.下列事实不能通过比较氟元素和氯元素的电负性进行解释的是()

A.F—F键的键能小于Q—Q键的键能

B.三氟乙酸的Ka大于三氯乙酸的Ka

C.氟化氢分子的极性强于氯化氢分子的极性

D.气态氟化氢中存在(HF)2,而气态氯化氢中是HC1分子

11.化合物K与L反应可合成药物中间体M,转化关系如图。

已知L能发生银镜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B.L是乙醛

C.M完全水解可得到K和LD.反应物K与L的化学计量比是1:1

12.离子化合物Na?。2和Ca电与水的反应分别为①2Na2()2+2H2O=4NaOH+02T;

(2)CaH2+2H2O=Ca(OH)2+2H2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CaH2中均有非极性共价键

B.①中水发生氧化反应,②中水发生还原反应

C.Na?。?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CH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2:1

D.当反应①和②中转移的电子数相同时,产生的和电的物质的量相同

13.--种分解氯化镂实现产物分离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

其中b、d代表MgO或Mg(OH)Cl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a、c分别是HQ、NH3

B.d既可以是MgO,也可以是Mg(OH)Cl

C.已知MgCk为副产物,则通入水蒸气可减少MgCk的产生

D.等压条件下,反应①、②的反应热之和,小于氯化钱直接分解的反应热

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Mg2+在不同pH的Na2c。3体系中的可能产物。

己知:①图1中曲线表示Na2c。3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

2

②图2中曲线I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c(Mg2+)•C(OH-)=Ksp[Mg(OH)2];曲线II的离子浓度

关系符合c(Mg2+)-c(CO歹)=Ksp(MgCC)3)[注:起始c(Na2c。3)=O.lmol-L-1,不同pH下

c(CO歹)由图1得到]。

1

.0(

50.8£

80.46詈

氢)

M»。

.2

0,04681012―889101112

PHpH

图1图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pH=10.25,C(HCO3)=c(COi")

B.由图2,初始状态pH=11、Ig[c(Mg2+)]=-6,无沉淀生成

C.由图2,初始状态pH=9、lg[c(Mg2+)]=-2,平衡后溶液中存在c(H2cO3)+C(HCO])+

c(CO仁)=O.lmol-L-1

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pH=8、Ig[c(Mg2+)]=-1,发生反应:Mg2++2HCO3=MgCO3I

+C02T+H20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5.以银镒精矿(主要含AgzS、MnS、FeS?)和氧化镭矿(主要含MnC>2)为原料联合提取银和镒

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

沉银液

银钵

精矿

粗银粉

氧化

镭矿

己知:酸性条件下,MnOz的氧化性强于Fe3+。

(1)“浸镒”过程是在H2sO4溶液中使矿石中的锦元素浸出,同时去除FeS2,有利于后续银的

浸出;矿石中的银以Ag2s的形式残留于浸锦渣中。

+2+

①“浸铳”过程中,发生反应MnS4-2H=Mn+H2ST,则可推断:Ksp(MnS)(填

“>”或)Ksp(Ag2S)»

②在H2sO4溶液中,银镒精矿中的Fes2和氧化镒矿中的MnC)2发生反应,则浸镭液中主要的金

属阳离子有。

(2)“浸银”时,使用过量FeCb、HQ和CaCh的混合液作为浸出剂,将Ag2s中的银以[AgCl?]-

形式浸出。

①将“浸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Fe3++Ag2s+:

+2[AgCl2]-+So

②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浸出剂中Cl,H+的作用:。

(3)“沉银”过程中需要过量的铁粉作为还原剂。

①该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

②一定温度下,Ag的沉淀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解释t分钟后Ag的沉淀率逐渐减小

的原因:o

(4)结合“浸镒”过程,从两种矿石中各物质利用的角度,分析联合提取银和镉的优势: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6.资料显示,%可以将Cu氧化为CM+。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被I2氧化的产物及铜元

素的价态。

己知:12易溶于KI溶液,发生反应121式红棕色);12和5氧化性几乎相同。

(1)将等体积的KI溶液加入到mmol铜粉和nmoH2(n>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c(KI)实验现象

O.Olmol极少量12溶解,溶液为淡红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

实验I

・L淀,溶液仍为淡红色

部分12溶解,溶液为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

实验IIO.lmol-L-1

溶液仍为红棕色

12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完全溶解,溶

实验川4mol-L-1

液为深红棕色

①初始阶段,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I(填或“=")实验II。

②实验III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Cu(H20)4]2+(蓝色)或[Cul2「(无色

),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a.取实验HI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CC14,多次萃取、分液。

步骤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

i.步骤a的目的是。

ii.查阅资料,2Cu2++4r=2Cu"+L[Cu(NH3)2/(无色)容易被空气氧化。用离子方程式

解释步骤b的溶液中发生的变化:o

③结合实验IH,推测实验I和H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Cui,实验I中铜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是«分别取实验I和n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加入浓KI溶液,

(填实验现象),观察到少量红色的铜。分析铜未完全反应的原因是。

(2)上述实验结果,%仅将Cu氧化为+1价。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了I?能

将Cu氧化为Cu2+。装置如图所示,a、b分别是。

(3)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在上述实验中Cu被I2氧化的产物中价态不同的原因:

0.1mol•L_1

KfO,溶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17.硫代硫酸盐是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浸金试剂。硫代硫酸根»2。/)可看作是SO:-中的一

个0原子被S原子取代的产物。

(1)基态S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是。

(2)比较S原子和。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理由:•

(3»2。1的空间结构是。

(4)同位素示踪实验可证实S20歹中两个S原子的化学环境不同,实验过程为

>()'。过程ii中,S20歹断裂的只有硫硫键,若过程i所用试剂

是Na养SO3和35S,过程ii含硫产物是。

(5)MgS2()3•6H?0的晶胞形状为长方体,边长分别为anm、bnm、cnm,结构如图所示。

晶胞中的[Mg(H20)6『十个数为。已知MgS2()3-6比0的摩尔质量是Mg-mo「i,阿伏

加德罗常数为NA,该晶体的密度为g-cm-3o(Inm=10-7cm)

(6)浸金时,S2。歹作为配体可提供孤电子对与Au+形成[AU(S203)2F-。分别判断S2O厂中的中

心S原子和端基S原子能否做配位原子并说明理由:o

18.尿素[C0(NH2)2]合成的发展体现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

(1)十九世纪初,用氟酸银(AgOCN)与NH4Q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C0(NH2)2,实现了由无机

物到有机物的合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二十世纪初,工业上以CO2和N&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合成尿素。反应分两步:

i.82和NH3生成NH2COONH4;

ii.NH2coON*分解生成尿素。

结合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活化能:反应i〈反应ii

b.i为放热反应,ii为吸热反应

c.CO2(l)+2NH3(1)=CO(NH2)2(1)+H2O(1)AH=EI-E4

(3)近年研究发现,电催化CO2和含氮物质(N0]等)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尿素,有助于实现碳中

和及解决含氮废水污染问题。向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通CO2至饱和,在电极上反应生成

CO(NH2)2,电解原理如图所示。

①电极b是电解池的极。

②电解过程中生成尿素的电极反应式是

(4)尿素样品含氮量的测定方法如图。

己知:溶液中c(NH力不能直接用NaOH溶液准确滴定。

丽子口2s。产》时前百阳加,鸳

画Ji.消化分解1------ii.蒸馄一Uiii.吸收

标准NaOH溶*计算样品

iv.滴定~>含氮母

①消化液中的含氮粒子是O

②步骤iv中标准NaOH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分别为c和V,计算样品含氮量还需要的实验数

据有______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9.化合物P是合成抗病毒药物普拉那韦的原料,其合成路线如图。

K

o

UOH

已知:R—BrZn「R,R"»叫JR”

(1)A中含有痰基,A-B的化学方程式是«

(2)D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3)关于D-E的反应:

①L的城基相邻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强,易断裂,原因是

②该条件下还可能生成一种副产物,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F存在顺反异构体

b.J和K互为同系物

c.在加热和Cu催化条件下,J不能被。2氧化

(5)L分子中含有两个六元环。L的结构简式是。

00H

(6)已知:X人/RJ,依据DfE的原理,L和M反应得到了P。M的结构

简式是o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原子间优先形成o键,三种物质中均有碳碳原子间的。键,故A正确;

B.金刚石中碳原子均采取sp3杂化,而石墨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石墨焕中苯环上碳原子采取sp2

杂化,碳碳三键中碳原子采取sp杂化,故B错误;

C.金刚石属于共价晶体,石墨属于混合晶体,石墨块属于分子晶体,三种物质晶体类型不相同,

故C错误;

D.石墨、石墨焕中存在大n键,可以导电,而金刚石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不能导电,故D错误;

故选:Ao

A.原子间优先形成。键;

B.石墨中碳原子采取sp?杂化,石墨快中苯环上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碳碳三键中碳原子采取sp杂

化;

C.金刚石属于共价晶体,石墨属于混合晶体,石墨焕属于分子晶体;

D.金刚石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不能导电。

本题考查比较综合,涉及化学键、晶体类型、杂化方式等,题目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情况。

2.【答案】C

【解析】解:A.NaCl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要写出其最外层电子数且阴阳离子应该写出电荷和电

性,NaCl的电子式为N才[:@:>,故A错误;

B.NH3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结构,图为三角锥形结构且没有写出孤电子对,故B错误;

C.p能级电子云是哑铃形,

][3不符合洪特规则,基态24口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D.IUt

3d4s

11111111|T|[T],故D错误;

3d4s

故选:Co

A.NaCl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要写出其最外层电子数且阴阳离子应该写出电荷和电性;

B.Nf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结构;

C.p能级电子云是哑铃形;

p.itiittRi11m不符合洪特规则。

3d4s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轨道表示式的方法、电子排

布规律、电子云形状、电子式的书写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B

【解析】解:A.纯碱溶液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

和甘油,可用于除油污,与盐类水解有关,故A正确;

B.重油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烧,发生的是裂解、裂化反应,与水解反应无

关,故B错误;

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基酸,发生的反应是水解反应,与水解反应有关,故C正确;

D.FeC%是强酸弱碱盐,铁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加热能促进铁离子的水解,FeCb

溶液制备Fe(0H)3胶体与盐类水解有关,故D正确;

故选:Bo

A.油脂能在碱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

B.重油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裂解、裂化生成小分子烧;

C.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D.FeCk是强酸弱碱盐,铁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

本题考查水解反应的应用,明确盐类水解原理、有机反应、物质的性质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MnOz作小。2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所

以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错误;

B.2N02(g)^N204(g)AH<0,密闭烧瓶内的NO?和电。4的混合气体,加热,平衡逆向移动,导

致"NO?)增大,气体颜色加深,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正确:

C.常温下,Fe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加热使铁表面的氧化物薄膜溶解,且在加热条件下铁和浓

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2,NC)2呈红棕色,与平衡移动原理无关,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故C错误;

D.Fe能置换出Cu,Fe、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而促进H?的产生,与平衡移动原理无关,不能用平

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错误;

故选:Bo

平衡移动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

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

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内涵及其适用范围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解:A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所以废气中SO2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故A正确;

B.HCO]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HCO,电离导致溶液呈酸性,装置a中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HCO]的

水解程度大于HCO1的电离程度,故B正确;

C.NaHCC)3溶液能和SC)2反应但不能和CC)2反应,所以NaHCO?溶液不能吸收CO?,故C错误;

+

D.装置b中阳极S0『-2e-+20H-=SO厂+H20,阴极反应式为CO2+2e-+2H=HCOOH,在

得失电子相等的条件下将阴阳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总反应式为

SO-CO,HJ)^-HCOOH,故D正确;

故选:Co

根据图知,含CC)2和S02的废气通入NaHC()3溶液中,得到NaHCO?和Na2sO3的混合溶液和CO?,发

生的反应为2NaHCC)3+S02=Na2SO3+2CO2+H20,电解池中,左侧电极上SO算失电子生成SO:1

该电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电解质溶液呈碱性,阳极反应式为SO家-2e-+2OH-=

SO;-+H2。,则通入CO2的电极为阴极,阴极反应式为COz+2e-+2H+=HCOOH;

A.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

B.HCO]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HCOJ电离导致溶液呈酸性;

C.NaHCOs溶液能和SO?反应但不能和C02反应;

+

D.装置b中阳极SOg-2e-+20H-=SOr+H20,阴极反应式为CO2+2e-+2H=HCOOH,在

得失电子相等的条件下将阴阳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总反应式。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及三废处理,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电解原理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解:A.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出0,离子方程式为+20FT=+

CIO-+H20,故A正确;

2+

B.醋酸为弱酸,应该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为CaCC)3+2CH3COOH=Ca+2CH3COQ-+H20+

C02T,故B错误;

C.Cu和Fe3+反应生成CM+、Fe2+,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Cu?+,故C正确;

D.Hg2+、S?-反应生成HgS沉淀,离子方程式为Hg2++S2-=HgS1,故D正确;

故选:B»

A.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IO和%0;

B.醋酸为弱酸,应该写化学式;

C.Cu和Fe3+反应生成CM+、Fe2+;

D.Hg2+、S2-反应生成HgS沉淀。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化合物的性

质、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C

【解析】解:A.浓硫酸将蔗糖中H原子、0原子按2:1比例以出0的形成脱除,白色固体变黑,体

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A正确;

B.浓硫酸脱水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会发生反应:C+2H2so式浓(():s():_-///>>

产生的大量气体,使固体体积膨胀,故B正确;

C.浓硫酸脱水过程中生成的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浓硫酸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了浓硫

酸的强氧化性,故C错误;

D.蔗糖发生化学反应,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故D正确;

故选:Co

A.浓硫酸将蔗糖中H原子、0原子按2:1比例以出0的形成脱除;

B.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使固体体积膨胀;

C.生成的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浓硫酸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蔗糖发生化学反应,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

本题考查浓硫酸性质实验,掌握浓硫酸的特性,题目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情况。

8.【答案】D

【解析】解:A.在加热条件下,浓盐酸和MnOz反应生成Cl?,图中装置能制取氯气,故A正确;

B.乙烯难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

C.打开活塞,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氨气溶于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不

变,大气压将水通过导管进入烧瓶中而形成喷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出0H-而使

其水溶液呈碱性,酚酥遇碱溶液变红色,所以该装置能验证N&易溶于水且溶液呈碱性,故C正

确;

D.CO2,HC1都能和Na2c。3溶液反应,应该用饱和NaHCC>3溶液除去CO?中的HCL故D错误;

故选:Do

A.在加热条件下,浓盐酸和MnC)2反应生成。2;

B.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C.酚儆遇碱溶液变红色,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形成喷泉实验;

D.CO2,HC1都能和Na2cO3溶液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实验原理、元素化

合物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除杂时要除去杂质且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操作要简便。

9.【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图知,PHA的重复单元中官能团只有酯基一种,故A错误;

00

B.是PHA的单体,人人中含有粉基和醇羟基,所以PHA可通过单体

o

XJL缩聚合成,故B正确;

H(<X^)H

C.PHA中含有酯基,所以PHA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而降解,故C正确;

D.根据图知,PHA的重复单元中连接一个甲基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故D正确;

故选:Ao

A.PHA的重复单元中官能团为酯基:

0

B.1X是PHA的单体;

H00H

C.酯基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D.连接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

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A.F原子半径小,电子云密度大,F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大,则F—F键不稳定,则F-F

键的键能小于C1-Q键的键能,与电负性无关,故A正确;

B.电负性:F>CLF-C键的极性大于Cl-C键的极性,使得F3c-的极性大于Cl3c-的极性,导

致F3CCOOH的竣基中-0H极性更大,更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更强,能通过比较氟元素和氯元

素的电负性进行解释,故B错误;

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该元素与氢元素之间的极性越强,电负性F>C1,F-H键的极性大于C1-H

键的极性,导致HF分子极性比HCI强,能通过比较氟元素和氯元素的电负性进行解释,故C错误;

D.F元素电负性较大,HF中F原子与其它HF中H原子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气态HF中存在(HF},

气态HC1中不存在(HCI)2,能通过比较氟元素和氯元素的电负性进行解释,故D错误;

故选:Ao

A.F原子半径小,电子云密度大,F原子之间的排斥力大,贝IJF-F键不稳定;

B.电负性:F>CLF—C键的极性大于Cl-C键的极性,使得F3c-的极性大于Cl3c-的极性,导

致F3CCOOH的竣基中—0H极性更大;

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该元素与氢元素之间的极性越强;

D.F元素电负性较大,HF中F原子与其它HF中H原子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对电负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确分子极性、酸的酸性强弱的影

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D

【解析】解:A.K结构对称,-CON%中含有工种氢原子,中间碳原子上含有1种氢原子,中间氨基

上含有1种氢原子,所以K含有3种氢原子,K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故A错误;

B.L为OHCCHO,名称为乙二醛,故B错误;

0H

C.M水解时酰胺基生成氨基和峻基,生成.N丫、°和N&,故C错误;

JH0人。

D.1个K、1个L分子反应生成1个M分子和2个H2。,所以K、L的计量数之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知,K和L发生取代反应生成M和也0,L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根据原子守恒知,

1个K、1个L分子反应生成1个M分子和2个电0,则L为OHCCHO;

A.K结构对称,-CON%中含有1种氢原子,中间碳原子上含有1种氢原子,中间氨基上含有1种氢

原子;

B.L为OHCCHO;

C.M水解时酰胺基生成氨基和竣基;

D.1个K、1个L分子反应生成1个M分子和2个电0。

本题考查有机物合成,侧重考查对比、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在的关

系并正确判断L的结构简式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解:A.Na2()2中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过氧根离子中氧原子之间存在非

极性键,而Ca%中FT和钙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该化合物中不含非极性键,故A错误;

B.反应①中水中氢元素、氧元素化合价不变,只有过氧化钠中0元素化合价变化,所以①中水不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NazOz由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构成,而CaH?由钙离子与氢负离子构成,所以Na2。?中阴、阳离子

个数比为1:2,CaHz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2:1,故C正确;

D.反应①中生成lmolC)2转移2moi电子,反应②中生成lmol%转移lmol电子,所以反应①和②中

转移的电子数相同时,产生的。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Co

A.Ca%中只含有离子键;

B.反应①中水中氢元素、氧元素化合价不变;

C.NazOz由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构成,而Ca%由钙离子与氢负离子构成;

D.反应①中生成lmol()2转移2moi电子,反应②中生成Imo%转移lmol电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

间作用力、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N&,c是HC1,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b是Mg(OH)Cl,d是MgO,故B错误:

C.MgCl?可以水解生成Mg(OH)Cl,则通入水蒸气可减少MgCk的产生,故C正确;

D.由盖斯定律可知,等压条件下,反应①、②的反应热之和等于氯化镂直接分解的反应热,故D

错误;

故选:Co

由图可知,反应①:NH4C1+MgO#NH3+Mg(OH)Cl,反应②:Mg(OH)Q=HC1+MgO,故a是

NH3,b是Mg(OH)CLc是HC1,d是MgO,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

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个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知识及反应机理,注意掌握盖斯定律运用,此题难度中等。

14.【答案】C

【解析】解:A.由图1可知,pH=10.25时c(HCO。=c(COg),故A正确;

B.由图2可知,pH=11、lg[c(Mg2+)]=-6时,该点位于曲线I和曲线II的下方,浓度积Q<

Ksp[Mg(0H)2]或Ksp(MgC()3),不会产生Mg(0H)2沉淀或MgCC)3沉淀,故B正确;

C.由图2可知pH=9、lg[c(Mg2+)]=-2时,该点位于曲线H的上方,会生成MgCC)3沉淀,根据物

料守恒关系可知,溶液中c(H2cO3)+C(HC03)+c(CO|-)<c(Na2CO3)=O.lmol/L,故C错误;

D.pH=8时溶液中主要含碳微粒是HCO],pH=8Jg[c(Mg2+)]=-1时,该点位于曲线II的上方,

Mg2+和HCO,反应生成MgCC)3沉淀,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MgCO3I+C02T

+H20,故D正确;

故选:Co

A.由图1可知,pH=10.25时c(HCO])=c(COp);

B.结合与浓度积Q的关系分析判断,若Ksp<Q时则无沉淀生成;

C.由图2可知pH=9、lg[c(Mg2+)]=-2的点位于曲线II的上方,会生成MgC()3沉淀,含碳微粒总

量减小;

D.由图1可知,pH=8时溶液中主要含碳微粒是HCO1,由图2可知,pH=8、lg[c(Mg2+)]=-1的

点位于曲线H的上方,反应生成MgCO3沉淀。

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侧重图象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

查,把握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图象上下方位置离子的种类及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掌握Ksp、浓度

积Q及其与生成沉淀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

15.【答案】>Fe3+、Mn2+24cl-2Fe2+C「与Ag2s电离出的Ag+结合生成[Ag"]一,增大

溶液中S2-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Ag2s浸出率,H+可以抑制Fe3+水解,分子生成Fe(OH)3

2+3+2+

沉淀Fe+2[AgCl2]-=Fe+4C「+2Ag、Fe+2Fe=3Fe溶液中生成的Fe?+会被氧气氧化

生成Fe3+,而Fe3+把部分Ag氧化为Ag+将两种矿石中镒元素同时提取到浸锦液中,获得MnSO4,

同时实现锦元素与银元素分离,而生成的Fe3+可以用于浸银,节约氧化剂

【解析】解:(1)①“浸镒”过程中,发生反应MnS+2H+=Mn2++H2ST,矿石中的银以Ag2s的

形式残留于浸镒渣中,可知MnS溶于硫酸,而Ag?S不溶于硫酸,说明MnS的溶度积大于Ag?S,即

Ksp(MnS)>Ksp(Ag2S),

故答案为:>;

②发生反应MnS+2H+=MM++H2ST,FeS2和MnOz发生反应,根据信息可知,在H2sO4溶液中

MnOz可以将Fe?+氧化为Fe3+,自身被还原为MM+,则浸镒液中主要的金属阳离子有Fe3+、Mn2+,

故答案为:Fe3+>Mn2+;

(2)①根据电子转移守恒,Fe3+被还原为Fe2+,即生成物缺项为Fe?+,由元素守恒可知反应物中缺

2+

项为Q-,配平后离子方程式为2Fe3++Ag2S+4C1-=2Fe+2[AgCl2]~+S,

故答案为:2;4;Cr;2;Fe2+;

②C「与Ag2s电离出的Ag+结合生成[AgC12「,增大溶液中S2-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

Ag2s浸出率,溶液中Fe3+水解,H+可以抑制Fe3+水解,分子生成Fe(OH)3沉淀,

故答案为:C「与Ag2s电离出的Ag+结合生成[AgCk「,增大溶液中S2-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

提高Ag2s浸出率,H+可以抑制Fe3+水解,分子生成Fe(OH)3沉淀;

(3)①铁粉将[AgC12「被还原为Ag,过量的Fe与铁离子反应生成Fe2+,发生离子反应有:Fe+

-2+3+2+

2[AgCl2]=Fe+4Cr+2Ag、Fe+2Fe=3Fe,

z+3+2+

故答案为:Fe+2[AgCl2]-=Fe+4C1-+2Ag>Fe+2Fe=3Fe;

②溶液中生成的Fe?+会被氧气氧化生成Fe3+,而Fe3+把部分Ag氧化为Ag+,所以t分钟后Ag的沉淀

率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溶液中生成的Fe?+会被氧气氧化生成Fe3+,而Fe3+把部分Ag氧化为Ag+;

(4)“浸锦”过程中,将两种矿石中锦元素同时提取到浸铺液中,获得MnSO,,同时实现镐元素与

银元素分离,而生成的Fe3+可以用于浸银,节约氧化剂,

故答案为:将两种矿石中镒元素同时提取到浸镒液中,获得MnSO,,同时实现镒元素与银元素分

离,而生成的Fe3+可以用于浸银,节约氧化剂。

+2+

“浸锦”过程中,在H2sO4溶液中使矿石中的镭元素浸出,发生反应MnS+2H=Mn+H2ST,

FeS2和MnOz发生反应,即Fe?+被氧化生成Fe3+,浸镭液中主要含有Fe3+、Mr?+及未反应的硫酸,

矿石中的银以Ag2s的形式残留于浸镭渣中,过滤分离,浸铳夜经系列操作获得MnSO,,“浸银”

时将Ag2s中的银以[AgC%「形式浸出,过滤分离,“沉银”过程中需要过量的铁粉作为还原剂,

[AgCk「被还原为Ag,再过滤分离:

(1)①MnS溶于硫酸,而Ag2s不溶于硫酸;

②根据信息可知,在H2sO4溶液中MnC)2可以将Fe?+氧化为Fe3+,自身被还原为M/+;

(2)①根据电子转移守恒,Fe3+被还原为Fe2+,即生成物缺项为Fe2+,由元素守恒可知反应物中缺

项为C「,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

②C「与Ag+结合生成[AgC12「,酸性可以抑制Fe3+水解;

(3)①铁粉将[AgCk「被还原为Ag,过量的Fe与铁离子反应生成Fe2+;

②溶液中Fe2+会被氧气氧化生成Fe3+,而Fe3+可以把Ag氧化为Ag+;

(4)“浸镉”过程中,将两种矿石中镒元素同时提取到浸铺液中,实现镒元素与银元素分离,获得

MnS04,而生成的Fe3+可以用于浸银,节约氧化剂。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涉及溶度积、方程式配平、离子方程式书写、对试剂与操作分析评

价、对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等,注意根据题干中的内容理解整个流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与

综合运用的能力。

+

16.【答案】<除去后,防止干扰后续实验[Cul2]-+2NH3-H20=[CU(NH3)2]+21-+2H2O,

+2+-

4[CU(NH3)2]+02+8NH3-H20=4[CU(NH3)4]+40H+8H202Cu+I2=2CuI(或2Cu+

13=2Cui+r)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无色铜与碘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或g浓度小,未能

氧化全部的Cu)铜;含nmol%的4moi的KI溶液铜与碘反应的体系在原电池装置中,h将Cu氧

化为CM+;而在实验I、实验H和实验HI中Cu以Cu+形式存在,这是由于在实验I、实验H、实

验in中Cu+可以进一步与【一结合生成Cui沉淀或[Cul2「,Cu+浓度减小使得Cu2+氧化性增强,发生

反应2CM++41-=2CuII+%和2CM++61-=2[CuI2]~+12

【解析】解:(1)①12固体与Cu的接触面减小,12在水中溶解性小,反应速率慢,12和5氧化性几

乎相同,则与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n中can较大,所以反应速率:实验I〈实验

II,

故答案为:<;

②i.深红棕色溶液含有过量的耳,存在平衡为N+I-UIJ,12易溶于CC14,多次萃取、分液除去【2

和写,防止氧化性的与干扰后续实验,

故答案为:除去I。防止干扰后续实验;

ii.实验III所得溶液中,Cu元素以无色的[Cuh「形式存在,加入浓氨水时发生的反应为笆叫「+

+

2NH3-H20=[CU(NH3)2]+21-+2H2O,生成的[Cu(NH3)2〕+又被氧气不断氧化为蓝色的

2+2+

[CU(NH3)4]1发生的反应4[CU(NH3)2】++02+8NH3•H20=4[Cu(NH3)4]+401+8H20,

++

故答案为:[Cul2]-+2NH3-H20=[CU(NH3)2]+21-+2H2O,4[Cu(NH3)2]+02+8NH3-

2+

H20=4[CU(NH3)4]+40H~+8H2O;

③若实验I中生成的白色沉淀为Cui,实验I中Cu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Cu+匕=2Cul或2Cu+

=2Cui+r;分别取少量实验I和实验n中白色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主要成

分是Cui,加入浓KI溶液,发生反应为Cul+I-=[Cul2「,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沉淀逐渐溶

解,溶液变为无色;实验I和实验n中碘未完全反应,还剩余少量铜,说明铜与碘的反应为可逆

反应或与浓度小,未能氧化全部的Cu,

故答案为:2(:11+12=2(:3(或2(:11+5=2(:111+1-);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无色;铜与

碘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或与浓度小,未能氧化全部的Cu);

(2)通过原电池装置证实I2可以将Cu氧化为铜离子,则铜作负极,但I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并且12的

氧化性和与几乎相同,则正极的电解质溶液b是含nmollz的4moi•IT】的KI溶液,

故答案为:铜;含nmolL的4moi•IT】的KI溶液;

⑶小Cu原电池中,%能将Cu氧化为CM+,说明I2氧化性较强,但实验I、实验H和实验HI中Cu只

能被氧化为Cu+,由于Cu+能与「生成Cui沉淀或配离子[Cul2「,氧化还原反应中,生成物的浓度

减小会增强氧化剂的氧化性,Cu+浓度减小使CM+氧化性增强,氧化性增强的C/+能氧化厂生成“,

反应为2Cu2++4r=2CuIi+12和2Cu2++6I~=2[CuI2]~+I2,

故答案为:铜与碘反应的体系在原电池装置中,12将CU氧化为CM+;而在实验I、实验II和实验

山中Cu以Cu+形式存在,这是由于在实验I、实验H、实验HI中Cu+可以进一步与「结合生成Cui沉

淀或[Cu12「,Cu+浓度减小使得Cu2+氧化性增强,发生反应2CM++41-=2CuII+%和2C/++

61"=2[CUI2]~+I2o

(1)①I2固体与Cu的接触面减小,I2和写氧化性几乎相同,则与离子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②i.深红棕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反,存在平衡为左+「:写,12易溶于CCLp多次萃取、分液除去

12,使平衡逆向移动,进而除去与;

ii.实验HI经过多次萃取、分液所得溶液无色,则铜元素的存在形式为[Cui?「(无色),[CU(NH3)21+

无色,滴入浓氨水时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说明[Cu12「反应生成的[Cu(NH3)2〕+被氧

++

化生成[Cu(NH3)4】2+,反应为[Cu12「+2NH3-H20=[CU(NH3)2]+2厂+2H20,4[Cu(NH3)2]+

2+-

02+8NH3■H20=4[CU(NH3)4]+40H+8H20;

③实验I和H中的白色沉淀是Cui,说明匕或与氧化Cu生成Cui或[Cuh「,分别取实验I和H充分

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的白色沉淀为Cui,加入浓KI溶液后沉淀溶解生成配离子[Cui?]:同时

观察到红色铜有剩余,说明铜与碘的反应不完全;

(2)h、Cu和硫酸钾溶液形成的双液原电池中,Cu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CM+,则Cu作负极,

石墨作正极,即a电极为Cu,b为含有k的溶液,但I2的溶解性小,匕和与氧化性几乎相同,可用含

nmoH?的4moi•IT】的KI溶液代替I2水,增强溶液导电性;

(3儿、Cu原电池中,12能将Cu氧化为Cu2+,说明I2氧化性较强,实验I、实验II和实验m中Cu只

能被氧化为Cu+,但cu+能与广生成Cui沉淀或配离子[Cul2「,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增强了氧化剂的

氧化性,即生成Cui沉淀或[Cul2「使Cu2+氧化性增强,导致CM+氧化厂生成12。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侧重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基础知

识能力的考查,把握物质性质、发生的反应、实验原理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知

识是解题关键,注意理解掌握影响氧化性强弱的因素,题目难度较大。

17.【答案】3s23P4S、0为同一主族元素,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硫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则r(O)<r(S),0原子核最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大于S原子,0原子不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0的第

4M

5

一电离能大于S四面体形32so歹、AglS4abcxl0-2iNAS2O1的中心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为4

且不含孤电子对,则中心S原子不能做配位原子,端基S原子含有孤电子对,能做配位原子

【解析】解:(1)基态S原子价层电子为3s、3P能级上的电子,则价态S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4,

故答案为:3s23P%

(2)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越大,最外层电子越难失去电子,

S、0为同一主族元素,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硫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r(O)<r(S),0原

子核最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大于S原子,0原子不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0的第一电离能大于S,

故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