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电影的影响/sumia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结合中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每个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具体活动阐释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发展和具体表现形态。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一);3

从上述原则出发,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正是我们文艺学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从而也是当代文艺学创新建构的根本途径。从大的方面看,现代中国最伟大的理论创新,就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理论创新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4就理论创新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把来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作为最根本的思想资源,与中国(民族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着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国本土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来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现实语境,不但推动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且也在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伟大的理论创新。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5马克思主义文艺学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价值取向二);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一);6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共产党宣言》提出,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应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把这一思想直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1894年,当《新纪元》杂志要求恩格斯用一段话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7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的发展三种状态时,进一步明确把社会主义的人的发展定位为“个人全面发展”。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与最初的社会形态和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就是人本身“自由个性”的发展。

当前,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8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人学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现实语境,来思考如何建构具有鲜明现代性和深厚人文精神底蕴的文艺学创新体系的问题,乃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文艺理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文艺学体系的创新建构之路。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9马克思主义文艺学3.反思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和功能;

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价值取向二);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一);103.从实践存在论、价值论(而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角度来反思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并且将整个文学艺术活动视为一个从生产到消费、从创造到接受的完整流程;3.反思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和功能;

11马克思主义文艺学3.反思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和功能;

4.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价值取向二);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一);12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相融合,坚持辩证的统一;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真正地民族化,首先必须在哲学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之间的相通处。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来吸收、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辩证因素,并融汇贯彻到文艺问题的研讨中,这样,我们才能建构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闪烁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来。华夏哲学思维中以“中和”、“中正”的方式来解决对立面的统一这样一条基本路线,在先秦时业己成形,而后不断积淀、发展,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特点之一。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3以中和境界为美,也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思维层次上不能不考虑到两端中和的方式,不能不吸收在此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中和美学思想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融通。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4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5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思维层次上不能不考虑到两端中和的方式,不能不吸收在此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中和美学思想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融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民族化的重要方面。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6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认识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是呈圆形的螺旋曲线的。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7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认识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是呈圆形的螺旋曲线的。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中也包含着这样一种近似的流动圆合的思想。这种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也对中国审美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以圆为美的审美理想。由是观之,中国传统美学、文论的审美追求在思维上是流动圆合的方式,是圆环形运动轨迹,就其合理方面而言,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有相通、相合之处的,虽然这是以中国式的智慧方式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民族化,不可不对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细细考察,有批判地消化吸收。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18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认识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是呈圆形的螺旋曲线的。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以直觉妙悟来把握对象,但不能否认直觉背后积淀着理性的领悟,是出于纯理智认知阶段的思维方式。19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以中和境界为美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

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

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认识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是呈圆形的螺旋曲线的。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以直觉妙悟来把握对象,但不能否认直觉背后积淀着理性的领悟,是出于纯理智认知阶段的思维方式。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带有更大的神秘性,它不以思辩理性为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为特征;不主张形式逻辑,而强调反逻辑的形式,不体现为理性思考,而表现为感性顿悟;不停留在概念认知,而渗透于实践行为(知行合一)。唯其如此,我们才不能否定这种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不能否认它的理性内蕴;我们才可以将这种直接顿悟方式看成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的、中国化的形式。中国古代美学、文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以直觉妙悟为特点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3.反思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和功能;

4.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合;

5.马克思主义美学;

2.促进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价值取向二);1.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趋势(价值取向一);215.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2第三:劳动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3第四:艺术本质理论4225.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2第三:劳动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3第四:艺术本质理论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235.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2第三:劳动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3第四:艺术本质理论4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245.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2第三:劳动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3第四:艺术本质理论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255.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