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4/0B/wKhkGWVx0ROAdNvXAADK8NGb1ww789.jp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4/0B/wKhkGWVx0ROAdNvXAADK8NGb1ww7892.jp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4/0B/wKhkGWVx0ROAdNvXAADK8NGb1ww7893.jp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4/0B/wKhkGWVx0ROAdNvXAADK8NGb1ww7894.jp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4/0B/wKhkGWVx0ROAdNvXAADK8NGb1ww78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01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1.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02学而时习之——朗读明意题解:不能错过的标题我们知道,《论语》本身没有标题,选入课文时,是按照这一章的开篇句截取出来的标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标题中包含了几个人?一眼看去,四个人。果真如此吗?再看“侍坐”,完整的标题应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呢?
这是五人的在场。问题二: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人物资料: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人物是按照年龄来排列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对人物的称呼,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古人称呼别人一般用字,这是敬。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①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一日:指很短的时间。③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用。④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⑤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⑥则:连词,那么,就⑦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①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尔,相当于“然”。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③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④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⑤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⑥比及:等到。⑦且:连词,并且。⑧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准则。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①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②方:方圆,纵横。③如:连词,表选择,或者;④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⑤其:那。⑥俟:等待。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的事,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①能:动词,能做到。②焉:这里作指示代词,也可理解为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③如:连词,或者。④会:诸侯之间的盟会。⑤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⑥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⑦愿:愿意;⑧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①鼓:弹奏。②瑟:古乐器。③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④舍:放下。⑤作:立起来,站起身;⑥撰:才具,才能。这里可以翻译为志向。⑦伤:妨害。⑧乎:语气词,呢。译文:“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①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②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③童子:少年。指未成年的男子。④喟然:叹息的样子。⑤与:赞成。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①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的话毫不谦让。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03课文分析问题一:朗读课文,说说师生这次对话的主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志”老师问志——学生言志——老师评志问题二:大家都有一个体会,人真正的“志”(志向)大多是深藏于内心的,不愿意轻易同外人吐露的。就像是《说文》对“志”的解释: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那么孔子的这些弟子为何会对老师说出来呢?(从课文提供的情境中找出原因)侍坐:陪着长者闲坐。这样的情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从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上来看,是一种非常自在的聊天氛围。从侍坐的情景看,有人在聊天,有人在鼓瑟,应该不是正襟危坐的姿态。孔子可以问弟子之志,弟子也可以问孔子的看法。杨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很多弟子里,他最直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这段话其实是在讲:虽然《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但是不代表它不具有文学性。就像杨绛先生所讲的: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问题三: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1、子路谈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2、冉有言志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3、公西华言志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注意,四个人当中,公西华年龄最小。然而他的这番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小伙子有点少年老成。
“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还加一个“小”字。简短的几句话,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很善于包装自己。他讲话虽然低调,但他的理想可不“低调”,是在庙堂之上。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4、曾皙言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从容不迫,洒脱自在。然而就是这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学生,他回答的问题却让老师但十分满意,他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子路的“志”:强国冉有的“志”:足民公西华的“志”:外交官可以说,三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志向,至少体现出了积极为社会服务的理想。曾皙的“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就是一次春游吗?这也算是志向吗?为什么孔子对他的回答那么满意?子路们所谈的理想:强国、富民、礼治,都还在去往理想的途中。曾皙已站在理想的终点,他描绘的是理想世界的其乐融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一次春游,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春游。春风骀(dài)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这样的一幅画面里有什么?世界的安宁、万物的生长、生命的解放、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亲善……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安乐,国家太平,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仁者,人也。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主要作品:修订六经(《诗》《书》《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