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_第1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2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3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4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潮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三、四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视频。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一、自由谈话,激发阅读兴趣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1)导人: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的人们为什么钟情于名山大川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钱塘江潮的壮美景观吧!(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2)提问:这就是钱塘江大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你会使用哪个词语呢?预设:壮美、奇迹、美不胜收、震撼、奇观·······2.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取信息: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钱塘江大潮,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作者评价钱塘江大潮使用的词语-天下奇观。(2)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3)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完后想一想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天下奇观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二、检查自学,感知文意1.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1)读准后鼻音。出示:昂首挺胸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引导:加点字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以指名读、分组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读音。(2)指导“薄”的读音,根据语境辨别字的读音。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薄雾、很薄、薄弱、稀薄、淡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á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纸很薄、薄饼等;读bó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淡薄、单薄等;这里“薄雾”的“薄”读bó。2.梳理文意,提炼感受。(1)引导:这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观的文章,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导读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2)小组油情写的内容,归纳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核对表示时间的词语。(3)全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观潮前人们充满期盼,观潮时潮水由远及近的壮双场面,以及潮头过后余波奔涌的场景。三、分类指导书写,鼓励规范书写1.指导书写“潮、渐”。(1)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均为左中右结构,注意三部分同宽。(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3)学生练写,集体评议。评议时注意左中右结构汉字各部分瘦长并互相依傍,不能写“分家”。2指导书写“据、堤、盼、顿”。《1)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左窄右宽。(2)学生用钢笔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两个,教师巡视。3鼓励学生发现并交流“崩、震、窦”的书写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这3个字的结构,并发现:这3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且书写时上扁下长,上收下放,上下写得要紧凑一些。(2)指名学生推荐一位“书法家”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1.借助文本,想象潮水的样子,体会潮水的雄伟壮观,并背诵第三、四自然段。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词语:奇观农历据说宽阔人山人海滚动顿时逐渐犹如齐头并进山崩地裂霎时余波依旧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检查,纠正个别读不准的字音。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聚焦“画面”,自主研读分享1.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2.同桌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3.小组内分享,教师提供“学习提示”,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句进行交流。4.集体分享,想象“画面”。(1)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预设:读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两丈多高银白色的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公里,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世间少有。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2)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引导:可以想象“马”的矫健之身,再想象“战”马的不知疲倦、四蹄生风,接着想象一排“白色”战马的视觉之美,然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的浩浩荡荡,最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的不可阻挡之势。同时想象千万匹战马踏地而来的巨大声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画面。点拨:可通过适当加快语速来体现大潮来时的迅速、势不可挡。(3)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演奏时的锣鼓喧天,过年时燃放的爆竹······这些声响也许都不足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震撼,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预设: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重点句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来想象画面。读中有想象,想象通过读来强化。

5.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1)过渡:通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后“资料袋”。(2)提问:谁来说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是什么?6.借助视频尝试解说,再现“画面”。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解说: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请回顾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观潮感受,表达时用上一两个原文中的词语。预设:①结合第一自然段的“自古以来”“天下奇观”说感受;②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人山人海”说感受;③结合第三至四自然段的“闷雷滚动”“拉长、变粗、横贯”“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说感受;④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漫天卷地”说感受。7.小结:想象画面,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三、学习诗歌<浪淘沙>1.导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气,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关于它的诗词。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被“天下奇观”所感动,创作了《浪淘沙》(其七)。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诵读。3.诗文参照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1)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2)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3)全班配乐朗读。四、探索记忆方法,尝试背诵1.导入:背诵的时候,容易错字、添字、漏字,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