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试验易错压轴题〔难〕以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试验装置图,阅读并答复以下问题.假设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 .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力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压,觉察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推断1 s=20cm,s=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1 m/s.【答案】为零不变A 320【解析】【分析】【详解】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放在中点时,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用时相等,所以时间差为零,即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零.s,甲、乙相距为s,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则1 2ss s st 1 21v

2s增大,△t不变,液晶屏显示数值不变.11v v1 设甲与铜铃的距离为s,甲、乙相距为s. t1

ss s1 21v

s 2,增加压力时△t变s小,由于不变,依据vs2

v vst知,速度v变大.s如题图中所示,显示的时间差为:t 2

s1,v v所以v

(8020)cm1.875ms

320m/s.【点睛】重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留意理解液晶屏显示数值是两接收器收到声音的时间差,利用好此差值,则题目可解.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图的试验,承受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试验步骤: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测,应选用编号为A、 、 的琴弦进展试验.〔如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测,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展试验.〔如表〕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测,必需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 、【答案】B C A D F 80 1.02【解析】【详解】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掌握琴弦的材料和长度一样,应选A.B.C的琴弦进展试验;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掌握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样,所以选A.D.F的琴弦进展试验;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凹凸。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掌握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小丽同学在观看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在弦张紧程度一样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凹凸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小丽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试验进展探究。琴弦的编号及状况如下表所示:(1)假设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小丽应选择表中编号为 的琴弦。(2)假设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小丽应选用表中编号为 的琴弦。(3)通过查阅资料,小丽知道了琴弦的振动频率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假设小丽的试验无误,则可确定的是编号为 的琴弦肯定比编号为 的琴弦振动时音调高。【答案】④⑤①②③⑤【解析】【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试验编号为④、⑤的琴弦材料,琴弦的粗细、长度一样而材料不同,因此可用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由表中数据可知,试验编号为①、②的琴弦材料,琴弦的材料、长度一样而横截面积不同,因此可用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在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掌握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样,而长度不同,表中符合条件的是③、⑤;由图知,琴弦越长,音调越低,③和⑤相比,材料和横截面积一样,③较短,音调较高。如下图,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⑴他们用“土”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说明 。且传播速度要 填大于、小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一样的响度讲话,假设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试验说明: 。⑶假设用“土”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局部,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⑷假设在用“土”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答案】固体能够传声大于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振动停顿,发声停顿不能【解析】⑴他们用“土”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有液体中次之,在气体最慢,所以在“土”中传播速度要大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一样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听到的声音就大些。可以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即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⑶假设用“土”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局部,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是由于,声音在“土”也以振动的方式传播,捏住棉线时,振动停顿,所以就听不到声音了。⑷松弛的线不简洁振动,也不能传递声音,所以在用“土”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另一方听不到声音。如下图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奇特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转变,吹奏歌曲.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答案】空气柱a c【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奏竹笛时,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且音调的凹凸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空气柱越长,产生的笛声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2)可以看出在图示的三个位置中,当布团在a位置时,管内的空气柱最短,由于空气柱越长〔短〕竹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高〕,所以此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在c点是空气柱最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二、初二物理光现象试验易错压轴题〔难〕某同学利用如下图的试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直立一块透亮薄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看蜡烛a经玻璃板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试验时,选用的蜡烛a和b的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楚,但能观看到蜡烛 〔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上试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选填“掌握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如图乙所示,某同学使用厚玻璃板做试验,在玻璃板后看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正好是8mm,则该同学所用玻璃板的厚度为 mm。【答案】前面反射大小b 等效替代法4【解析】【详解】(1)[1][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要想看到像,即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蜡烛a点燃后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该同学应在玻璃板前面观看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不是在后面;(2)[3]选用的蜡烛a和b的外形完全一样,这样可以比照蜡烛a的像与蜡烛b大小关系,从而比照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关系;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然没有平面镜清楚,但能观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上试验操作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从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6]依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如以下图所示,作出蜡烛烛焰在厚玻璃板两个面所成的两个虚像,分别是S”和S””x,物与厚玻璃板L,可知道第一个虚像与其次个面之间的距离是Lx,其次个虚像的像距等于对应的物距,即Lx8mmxLx4mm。小丽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展观看,如图甲所示.在此试验中:为便于观看,该试验最好在 〔选填“较光明”或“较黑暗”〕环境中进展;此外,承受透亮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楚,但却能在观看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看到 ,奇异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小丽选择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的目的是 ,此时应用了 〔选填“掌握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填“A”或“B”〕侧观看;点燃A蜡烛,留神的移动B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缘由可能是 ;假设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把点燃的蜡烛A固定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像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牢靠? ;为什么? .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假设试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肯定角度Ɵ〔Ɵ<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Ɵ= .【答案】较黑暗B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效替代法A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不能虚不行靠只是做一次试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当屡次转变位置比照物距和像距45°【解析】【详解】(1)[1]为便于观看,该试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展,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楚,便于观看;[2]能在观看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看到玻璃板后面的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3][4]选择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完全一样,用B代替A,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3)[5]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A侧观看,这样即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假设在B侧观看,是看不到蜡烛A的像;(4)[6]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缘由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面;(5)[7][8]假设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6)[9][10]这样得出的结论不行靠,由于只是做一次试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当屡次转变位置比照物距和像距;1(7)[11]依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面,连接A和A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以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45°.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试验中,如下图.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试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缘由是 ,便于争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5cm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距离是 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是 像;如图甲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乙图身上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答案】2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答案】2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0 不能虚【解析】【详解】透亮的玻璃板,可以观看到玻璃板的另一侧;由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消灭两个像,影响到试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由于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简洁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亮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25cm10cm,10cm10cm10cm20cm;由于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图中表盘数字的挨次与实际挨次左右相反,时针指向10117,10:35.如以下图所示: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装置。在试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亮的特点,便于 .假设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试验。小明拿另一支大小一样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明在此主要承受的争论方法是 (填“掌握变量”、“替代”或“抱负模型”).转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试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该步骤的试验目的是 .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 呈现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假设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试验产生的影响是 .有同学透过玻璃观看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清楚的像的稍前方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消灭两个像的缘由是.另一组同学用跳棋代替蜡烛,在方格纸上试验(如图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说一点)? .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对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 〕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答案】确定像的位置1 不需要像与物大小相等替代屡次试验,避开偶然性,总结普遍规律不能像与物无法完全重合玻璃板太厚能更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C【解析】【详解】(1)[1]在试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亮的特点,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的两个面都能成像,为了试验顺当进展,应使两个像尽量靠近,减小影响,所以3mm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薄的,即1mm厚的玻璃板做试验。(2)[3]A成像,,蜡烛B不需要点燃,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完全重合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等;B来替代蜡烛A的像,故在此主要承受的争论方法是替代法。(3)[6]规律性的结论不能依据一次试验得出,一次试验有偶然性,所以重复以上试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总结得出结论,目的是屡次试验,避开偶然性,总结普遍规律。(4)[7]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镜面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虚像,所以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8]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假设试验时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则像和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对试验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怎样移动蜡烛B,像与物都无法完全重合。(5)[9]由于玻璃板的前后两个外表都能成像,故应用薄的玻璃板进展试验,试验时看到在清楚的像的稍前方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说明试验时使用的玻璃板太厚;[10]用跳棋代替蜡烛,不会因燃烧而变短,能更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另外在方格纸上试验,不需要再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更便利。(6)[11]依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当蜡烛A沿着桌面对右做直线运动时,在平面镜中的像竖直向下运动,故C符合题意。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试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销面上。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0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转变光的入射角度,屡次重复上述试验步骤。①上述试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 。②白色硬纸板在试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假设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则反射角是。假设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试验过程中假设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 〔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通过平面镜观看镜中硬纸板上的反射状况与图丙中相符的是 〔选填序号〕。【答案】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显示光的传播路径0°可逆的不在③【解析】【详解】AOOB,屡次转变光的入射角度,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因此该试验探究了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白色硬纸板在试验中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假设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入射角是00,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假设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假设此时通过平面镜观看纸板,由于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则看到的图象应为丙图中的③。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试验易错压轴题〔难〕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试验中,在四块一样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下图.选择A、B两图进展试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选择 两图进展试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通过A、D两图的比照,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外表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试验中假设利用电吹风来转变空气流速, 〔应当/不应当〕使用热风.以上试验表达了 法.〔填物理试验方法〕某同学猜测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连续进展了如下探究:在一样环境下的两块一样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结果觉察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完,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量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依据和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外表积AC 不应当掌握变量不正确【解析】【分析】【详解】〔1〕比较A、B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淌速度一样,不同的是水的外表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外表积有关.要争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掌握水的外表积和水上方空气流淌速度,所以AC通过A、D两图的比照要想争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淌状况有关,即需掌握一样的外表积、一样的温度,不同的空气流淌状况,不应当使用热风.〔4〕以上试验表达了掌握变量法.该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由于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掌握水的外表积一样,由于只有在水的外表积一样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因此他的依据和结论不正确.【点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凹凸、液体外表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淌的速度;(2)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承受掌握变量法的思想.阅读短文,答复以下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展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参加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参加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简洁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简洁沸腾.有关资料说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在混合液中,假设防冻液含量由30%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状况是〔 〕A.渐渐上升 B.渐渐降低 C.先上升后降低D.先降低后上升假设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以下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 B.40% C.60% D.90%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到达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削减.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选填“上升”、“降低”或“不变”〕,其缘由是 【答案】D B 图略120 上升水由于汽化而削减,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解析】〔1〕观看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上升,所D选项是正确的;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5--30℃,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和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适宜,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依据表格,描出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到达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削减,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上升.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1).D(2).B(3)图略(4).120(5)上升(6).水由于汽化而削减,防冻液的含量增大小明、小华和小红在课堂上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试验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结果小明、小华测得的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小红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她测得的试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2345678温度/℃88919497100103103103103小红烧杯中的盐水沸腾时,其沸点为103℃,物理教师认为小红的试验很有意义,还可以连续深入争论。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A.B.A.B.C.D.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缘由是 (写出一个即可)。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觉察有一段时间水照旧在沸腾。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答案】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D 水的质量较大高于【解析】【详解】(1)[1]盐水的沸点是103℃,比一般水的沸点高出3℃,因水中含有盐的成份,那么可以考虑盐的含量增加或减小时,水的沸点又如何,可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淌,盐水的温度在上升,当到了103℃后,温度不再变化,应选D;(3)[3]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缘由是小华的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大,依据Q cm可知,比热容和温度的变化量一样,水的质量假设较大,那么吸取的热量较多,加热的时间较长;(4)[4]由于水照旧在沸腾,那么水还在吸取热量,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应当高于杯内水的温度,这样存在温度差,才会发生热传递,水才能吸取热量。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试验中,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一样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如图甲所示,依据试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请答复以下问题:试验中将物质装入大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的好处是 ;试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乙中 〔填“A”或“B”〕是冰,它在第4min是 状态,它的熔化过程经受了 min;当冰全部熔化后,连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觉察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缘由是 。【答案】受热均匀﹣14 A 固液共存4 水可以到达沸点但无法从烧杯的水中连续吸热【解析】【分析】【详解】(1)[1]将物质装入大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可以使晶体受热更加均匀。(2)[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向下示数增大,是零下,故示数为﹣14℃。(3)[3]由图象知道,A0℃,说明该物质是冰。[4][5]2min64分钟;所以,在第4min该物质未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4)[6]冰全部熔化成水后连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当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均到达沸点后,烧杯中的水可以从酒精灯连续吸热,能够沸腾,但试管中的水可以到达沸点但无法从烧杯的水中连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最终不会沸腾。如下图是某校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试验装置:组装试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格外重要,其操作挨次是. 〔选填序号〕①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再确定铁夹的位置;②先调整固定铁夹的位置,再确定铁圈的位置.试验时,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88℃1min1止,记录的数据如表:分析表记录的试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说明此时当地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从计时开头到水温刚好到达沸点的过程中,水要持续 ,温度 〔选填“上升”、“降低”或“不变”〕.如图中,说明水正处于沸腾的是如图中的 图〔填“a”、“b”〕.小明撤掉酒精灯后,觉察水未马上停顿沸腾,试分析其缘由: .试验中,另一组同学用一根正常温度计测量水温,觉察温度计的液柱特别快速上升,可能的缘由是 .【答案】① 缩短试验时间98 小于吸热上升a 石棉网的温度较高,可以给烧杯中的水连续加热温度计玻璃泡碰触到烧杯底部【解析】【分析】【详解】在试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应选①;在试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样可以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加热到第5min、6min、7min、8min时,水的温度为98℃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应为98℃;说明此时当地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观看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计时开头到水温刚好到达沸点的过程中,水要持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5〕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随着气泡的上升,受到水的压力渐渐减小,所以气泡渐渐变大;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小明撤掉酒精灯后,但石棉网的温度较高,可以给烧杯中的水连续加热,所以烧杯中的水不会马上停顿沸腾.烧杯的底部与石棉网接触,受酒精灯直接加热,温度上升的快,所以另一组同学用一根正常温度计测量水温,觉察温度计的液柱特别快速上升,可能的缘由是温度计玻璃泡碰触到烧杯底部.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试验易错压轴题〔难〕用如下图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试验。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楚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假设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楚的像;假设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向 〔左/右〕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楚的像,假设放上镜片后,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换成一个焦距更 〔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也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楚的像;假设在图乙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觉察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左/右〕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楚。【答案】10.0 放大75 右小左【解析】【分析】【详解】(1)[1]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则由图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60.0cm-50.0cm=10.0cm(2)[2]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为50.0cm-35.0cm=15.0cm12倍焦距,所以此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假设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5.0cm-35.0cm=20.0cm=2f2倍焦距,所以此时凸透镜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故将75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楚的像。(3)[4][5]图乙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楚的像,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后,因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楚的像。假设放上镜片后,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换成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也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楚的像。(4)[6]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A点气体流速变大,则A点处气体压强变小,烛焰将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照耀,光屏上消灭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楚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假设保持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楚的像;课后,小丽和小明又尝试,当他们相距2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如图丙,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假设图片中小丽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肯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C.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D.小丽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答案】放大40 D【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图乙中物距为15cm,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2]假设保持烛和光屏位置不变,依据光路的可逆性,将物距和像距互换,可以成一个倒立、30cm40cm刻度处。(2)[3]A.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所以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成虚像时,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所以小丽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肯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小丽和小明相距2m,小丽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明确定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2倍焦距之间,而小丽的眼睛离凸1倍焦距,所以,小丽的眼睛无法看到这个实像,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据C的分析,D错误,D符合题意。D。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进展了探究如图1所示,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将一束平行光正对透镜射入,并调整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f= cm:试验前需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凸透镜。图2中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楚的烛焰像,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楚了,由此可推断小明是 〔填“近视”、“远视”〕眼;3所供给的器材自制简易照相机。①为了更清楚地观看像,应选择 〔选填“较暗”、“较亮”〕的物体拍摄;310cm、7.5cm,小明在教室内将自制照相机对准教室的窗户,为了通过调整内筒能在薄膜上成清楚的像,薄膜应安放在内筒中与A端距离至少超过 cm处:③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则需将内筒向 〔选填“里推”或“外拉”〕【答案】8.0 主光轴远视较亮0.5 里推【解析】【分析】【详解】(1)[1]调整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则该点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故由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8.0cm。(2)[2]试验前调整烛焰中心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即三者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3)[3]小明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光屏,屏上的像就又清楚了,说明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为远视眼镜。(4)①[4]为了更清楚地观看像,应选择较亮的物体拍摄。②[5]调整内筒在薄膜上成清楚的像,则像距应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又由于凸透8.0cm8.0~16.0cmA端距离至少超过8.0cm7.5cm0.5cm③[6]小明用自制相机拍摄近处景物后,再用它来给窗外远处的楼房“拍照”,即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则需将内筒向里推。如下图,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假设保持图中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应首先调整光屏的 ,然后将光屏向 缓慢移动〔选填“左”或“右”〕,当光屏上呈现清楚的像时,该像的大小与物体相比是 〔选填“缩小”或“放大”〕。假设将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 在光屏上重找到清楚的像〔选填“可能”或“不能”〕。【答案】高度右放大可能【解析】【分析】【详解】[1]由于试验的要求及需要,必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故该题中为了在光屏中心找到像,应首先调整光屏的高度。[2][3]50.0cm35.0cm处,此时物距u=50.0cm-35.0cm=15.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应成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以70.0cm以外处,故光屏应向右移动。[4]假设将蜡烛在光具座上像右移动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便在40.0cm处,物距u=50.0cm−40.0cm=10.0cmu=f,不成像。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便在30.0cm处,物距u=50.0cm−30.0cm=20.0cm满足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5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可能在光屏上重找到清楚的像。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试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不要求估读〕,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楚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试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在上一步试验调整似乎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楚的像,可将光屏适当 〔选填“左”或“右”〕移。【答案】11 放大左变小下右【解析】【分析】(1)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②依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详解】(1)[1]使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并移动光屏,直到白纸上的光斑最小,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为:41.0cm30.0cm=11.0cm,11.0cm;[2]15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4]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物距在不断增大,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则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楚的像;(2)[5]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或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3)[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即此时清楚的像在光屏的右侧〕,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楚的像,则可将光屏适当右移。五、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试验易错压轴题〔难〕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设计了如下图的试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该试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试验原理是: ;试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试验前必需学会娴熟使用电子表,假设让小车过了AAC段v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2 s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m/s2 【来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调研〕s【答案】vt【解析】【分析】【详解】

较小便于测量时间大变速0.3s(1)[1]该试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试验原理是vt。(2)[2][3]试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由于斜面的坡度较小,那么小车运动的速度也较小,运动的时间较长,便利测量时间。(3)[4]A点才开头计时,这样测得的时间是偏小的,依据vACvAC偏大。[5]小车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st可知,路程(4)[6]由题意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大小是ss 1

120cm 60cm0.6m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BC 2 2t 5s-3s2sBC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sv BCBC tBC

0.6m 2s

0.3m/s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3m/s。纸锥编号下落高度h/m扇形纸片半径r/cm剪掉的扇形圆心角纸锥锥角纸锥编号下落高度h/m扇形纸片半径r/cm剪掉的扇形圆心角纸锥锥角α/°下落时间t/sθ/°11.9109081.92.2021.91013571.11.8431.959081.92.20完成此试验主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和 。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选填“A”或“B”〕。分析表中数据,依据试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假设从一样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同学们在试验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了4号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状况,照相机每隔0.2s〔0.2s〕,得到的照片如下图:①以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②假设纸锥之间实际距离是照片上距离的10A、B m/s。【来源】【区级联考】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秒表A纸锥下落快慢与扇形纸片半径无关,与纸锥锥角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慢BC0.5【解析】【分析】要测量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然后选择测量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即可;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需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据此分析;依据掌握变量法分析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依据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选出正确的选项;推断纸锥下落过程中通过的路程进展分析;依据速度公式求速度。【详解】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锥的下端先着地。AA依据1、2的数据知:下落高度、扇形纸片半径一样,纸锥锥角不同,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比较1、3的数据知:下落高度、纸锥锥角一样,扇形纸片半径不同,下落时间一样,下落速度一样,即纸锥下落速度与扇形纸片半径无关;可得出的结论:纸锥下落速度与扇形纸片半径无关,与纸锥锥角有关,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由于45号纸锥的锥45B①纸锥在一样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则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应选C;②由图知,AB1cm,1010cm;v s 10cm 0.1m速度约为:

t0.2s 0.2s

0.5m/s。为了探究小车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