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错误!未定义样式。PAGE2背景介绍(一)作者生平川端康成(1899-1972),在日本文学界是“泰斗级”的人物。出生于日本大阪北区的川端康成,在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后来姐姐和祖父母也相继离世,在16岁那年成了一个孤儿。求学期间,他的作品常在各类刊物上刊登,1924年,他的名字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川端康成正式登上了日本文坛。1948年他出任日本笔会会长,1958年起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60年获得法国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以煤气自杀,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3岁。创作风格川端康成一生创作成果累累,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中,1921年至1972年,在半个世纪里,他总共写了500部(篇)小说(包括140多篇小小说),还有上千篇散文、随笔、评论和杂感等,各种类型的体裁都有名篇佳作,中短篇小说尤佳。从其描写的内容看,可大致归为三类:描写自己孤儿的生活和失意的初恋,其中表露了孤寂的心灵和悲凉的情绪;描写社会下层,特别是妇女的爱情伤痛和悲惨命运,其中寄予了作家深切的同情;描写人性和性爱,其中蕴含某种虚无和颓废的情绪,常被批评为一种病态美。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风格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的情绪,这让他的小说充满独特的抒情之美。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中,总会显示出具有东方式的心物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特色的艺术元素。《雪国》创作背景《雪国》问世于战争时期,写书期间,正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但作者却流连忘情于北国雪野,写成了一部文字空灵、主题幽远超脱的作品,看不出一丝战争气息。最初它们只是属于在一个主题下的若干短篇,直到写成第四篇后,作者才有了一个整体构思。1937年第一次汇集成单行本出版,题名《雪国》。以后作者又经过多次修改,并以《雪国抄》和《续雪国》为标题发表于1964年的《晓钟》和1947年的《小说新潮》上,1948年创元社把这些篇汇集一起,出版了一个完整的新版本,并取消了各章的标题,这基本上就是《雪国》现在的定本。1948年以后,他还对作品进行一些修补,使其艺术结构更加严谨。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雪国》的美学运用PAGE11二、《雪国》的美学风格余情之美在《雪国》中,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达到突出的艺术效果。文字抒情味浓郁,情境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日本古典文学独有的“余情美”特征的意境。其中除了人物形象的因素外,作者特有的那种简洁、含蓄、凝练的文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部作品并没有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情节,它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于作者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文字功力,他善于捕捉事物刹那间的感觉和印象,既揭示出人物瞬间的心理波动,又暗示了事物自身的象征意味,自然平淡又韵味无穷,譬如小说开头对于雪国景色的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自然之美川端康成从捕捉季节变化表现自然之美。《雪国》中描绘随着初夏、晚秋、初冬的季节转换而发生的景物变化,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如《雪国》中的名句:“月儿皎洁得如同一把放在晶莹的冰块上的刀。”以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形状的巧妙组合,令人在无尽的想象中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小说中作者以大自然的一切存在就是美的本身为前提,从纯粹的审美角度出发,带我们走进美轮美奂的自然世界。在作者的描绘下,大自然的美不仅在于景物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更在于他的千变万化。如《雪国》中对雪国四季季节转换、景物变化的捕捉和描绘,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然景致本身之绚烂多彩和季节时令的变化之美,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支伴随着情感流动而缓缓流淌的旋律。小说中的人物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生长,伴随着自然在色彩、声音、形状方面的变化,人物的感情和情绪也受到影响和变化,从而表现自然的生命之美。虚无之美《雪国》的总体基调是冷淡和空幻的,文字间充满着诗意、梦幻、徒劳和孤独,并伴有死亡,作者将这种“虚无”的意识融入自然景物和细腻的感情中,达到一种美的高度和空灵虚无的艺术效果。作品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纤细、含蓄、感伤、清淡而纯真的格调,非常注重捕捉最触动人心的悲哀情绪,在这部作品中,浮动的是淡淡的悲哀,而非肝肠寸断的痛苦,是一种自“虚无”中寻觅到的永恒“物哀”之美。作者在感叹美的同时,又流露出那仿若漂泊无根的虚无意识,更多时候他不是热烈快乐地赞颂美,而是悲哀凄婉地感叹美,其中弥漫着一种如雪般冷清空寂的意蕴,美得热烈,却更美得虚无,美得徒劳。三、《雪国》的美学运用(一)色彩美学1.热烈的红红色,往往象征着爱情,代表了生命的鲜活与火热。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中,红色具有艳美和热烈的特性,是展现情爱、表现女性美的色彩,在作品《雪国》之中,红色主要用于人物驹子的形象刻画,在雪国白茫茫的冬景对比下,突出了人物的青春鲜活。在人物方面,《雪国》中的艺妓驹子,总是处于红色的色调当中,作者用大量的红色来描写驹子的神态、头发、脸色、皮肤等,从多方面展现了驹子的妩媚多姿和女性的多情与柔美。“她把他的手松开时,一下子连脖子根都涨红了”“这回她脸上飞起一片红潮,微微地笑了”“她那贴在岛村掌心上的眼睑和颧骨上飞起的红潮透过了浓浓的白粉……好像岛村的话逐渐把她的身体浸染红了”“山中的冷空气,把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浸染得更加艳丽了”。在景物描写方面,周围的环境,也因为驹子似乎染上了一层红晕:“县界上的群山,红锈色彩更加浓重了,在夕晖晚照下,有点像冰凉的矿石,发出了暗红色的光泽。”人物与自然在色彩的关联下相互协调,彼此呼应。红色代表着炽烈和滚烫,象征着活力和力量,在红色的渲染中,驹子蓬勃的青春和火热的爱情也更加鲜明。2.冷纯的白白色,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色彩。白色正因为不掺杂其他杂质,在视觉上给人清爽和通透的感觉,是纯洁的象征,也是悲伤的象征,容易引发诗意的感叹和意境的想象。川端康成用白色营造了一个纯洁的幻境,一个梦幻的世界,一个虚无的国度。“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是《雪国》让人耳熟能详的开篇,渲染了一片白色的世界,直接奠定了白色为全文的主色彩基调。“远处的重山叠峦迷迷蒙蒙地罩上了一层柔和的乳白色”“丘陵上盛开着像是白胡枝子似的花朵,闪烁着一片银光。”“白花花地一片银色,好像倾泻在山上的秋阳一般”在雪国这个虚构的空间里,发生的、变化的一切都产生了不真实的意象。无论是自然的风光,还是人物的情感交织,都蒙上了一层非现实的色彩,似真似假,如梦如幻。对于人物叶子,全文对她的描写并没有出现实质的白,唯一一次的白出现在作品的最后,“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在东方的文化中,白色与死亡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内在联系,白色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消逝。无论是自然风光中片片的白色花朵,还是人物肤色的白皙,亦或是驹子的白色围巾,都共同渲染了白色的美丽和优雅。3.至暗的黑黑色,是川端康成构筑色彩体系的重要一极。他将黑色作为一种负面、压抑的情感意义的色彩,通过景物的描写加以渲染,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氛围,多处黑色的反复出现,突出了负面情感效应,加重了小说冷寂的情感格调。“火车通过信号所时,窗外已经黑沉沉的了。”—开始就用黑色定下雪国的基调,岛村乘坐火车离开东京,漫漫长夜之中展开的这段旅程,黑色将白雪吞噬,黑暗逐渐笼罩了一切,凸显出一种孤寂、深邃的氛围。“那些圆圆的石子,只有阳光照到的一面,在雪中露出黑糊糊的表层。那不是潮湿的颜色,而是久经风雪剥蚀,像墨一般黑。”“她的背影好像被黑暗的山坳吞噬了。”“房子显得很矮,黑压压的,笼罩着一种冷冷清清的气氛。”大地之下无边的黑暗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感,它席卷光明,吞噬一切,将明亮的雪国顿时变成黑暗的世界。文中多次出现的对驹子黑发、黑眸的描写:“发丝有男人头发粗,没有一根茸发,像黑色金属矿一样乌亮发光。”“驹子浓密的黑发在阴暗山谷的寂静中,反而显得更加凄怆了。”“她那合上的浓密睫毛,看起来好像是半睁着的黑眸子。”“岛村明知她那双虽像是半睁着的黑眸子,其实是合上了的浓密睫毛。”都以黑色为主色调,表现岛村对驹子既留恋又背弃、既无言又深沉的感情。4.黑与白的搭配作者运用黑色与白色的组合方式来表现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意义,黑色与白色是颜色中的两极,色调对比最为明显,而且都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黑白的搭配,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带来不同感受的视觉体验,加强读者的视觉印象。《雪国》中就有不少黑色与白色组合的描写,“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尽管山峦是黑压压的,但不知为什么看上去却像茫茫的白色。”“火车从北面爬上县界的山,穿过长长的隧道,只见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像被地底下的黑暗所吞唾。”以及驹子的住处:“积雪斑斑的屋顶,木板已经陈腐,屋檐也歪七扭八了……一进土间,觉得静悄悄,冷飕飕的,什么也看不见。”积雪的纯白和室内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岛村的话说:“使人觉得恍如钻进了一个旧纸箱”,房间被一种冷清的气氛所笼罩,像困住鸟儿的牢笼,让人对生活在里面的驹子产生怜悯和心痛的感情,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心灵感触。(二)画面美学1.自然景象的描绘在《雪国》的景物描写中,多处片段都与山有关,不同季节背景下山的景色向读者传达了不同的情绪,为数不多的春天的景色展现了少有的蓬勃生机,更多的是冬天的景色表现出生命的颓败美感。而开篇中,“只见铁路人员当作临时宿舍的木板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冷寂的感觉。”“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山野那平凡的姿态越是显得更加平凡了”都在简短的语句中描绘出一幅冬日下萧瑟的山景图。“抬眼一望散发出浓烈嫩叶气息的后山”,“从杉树透缝的地方,可以望见对面山上的皱襞已经阴沉下来。”“对面的层峦和山麓的屋顶在迷濛的雨中浮现出来”“望见天空仍是一片夜色,可是山峦已经微微发白了。”这些自然景象大多是远视和仰视的角度,结合颜色和阴影,烘托出空幻感,营造出虚幻的自然意向。其中浸染着主人公岛村的个人意识,从而流露出淡淡的虚无和“徒劳”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传达并非直观,而是凭借主观的情绪和想象,在虚无的意境中蕴含了无常的哀感与美感。2.镜像艺术川端康成用镜子中映像的手法,通过描绘从镜子反射出来的映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心中艺术的追求。通过镜像的视角,刻意与现实生活所保持的距离,表现的不只是驹子和叶子身上的美,以及作者对于虚幻美的追求。《雪国》开篇中,主人公岛村坐在驶向雪国的列车上,当他看向车窗外时,由于外面天气寒冷,车窗玻璃上蒙了一层水蒸气,变成了一面镜子,正是对这面镜子的观望中,岛村在镜中发现了故事的人物之一叶子,她正在照料她的未婚夫行男。“映在玻璃窗上的,是对座那个女人的形象”,接下来,在观察的过程中,岛村又提到“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岛村第三次在雪国停留时,看到屋内坐着的这名女子,写道“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这镜中的映像,也是传达岛村情感的一种方式,驹子正值青春韶华,充满执着的生命力,但在岛村看来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驹子实质上也暗示着某种观念化的意义,即“人世徒劳”,“一切本为虚空”。川端在此也借助镜子与镜中映像委婉暗示了二人最后的结局:两人间的感情走向是虚无的,都处于虚幻之中。《雪国》的表现手法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四、《雪国》的表现手法意识流手法《雪国》在继承传统审美价值的同时,又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大胆运用意识流手法,将对人物感觉的描写与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作品的内容根据人物流动的意识和波动的情感而徐徐展开。《雪国》里使用的意识流手法,有节制有限度,并不会让人感觉杂乱费解。全文中,使用意识流手法主要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其余的篇幅基本上运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保持故事情节发展的正常顺序。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岛村的二次雪国之旅,通过他在火车玻璃窗上的所见引发的联想,产生了朦胧的意识流动,引出了关于他第一次去雪国认识驹子的经历的倒叙。当然这里的意识流动又是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吻合的,所以整个联想既是跳跃的,又是井然有序的。显然这属于一种日本风格的意识流。小说接近结尾处,岛村从化妆镜映出的冰凉的雪景中,看见驹子粉色的脖颈,又回想起“去年岁末那面映着晨雪的镜子”。故事本可以在岛村决定离开雪国时结束,但突然发生的雪中火灾,利用火的冲突和惨烈,把小说推向高潮,也把现实带回梦幻世界。这时出现的人物与景物的相互切换,给意识流动增加了不一样的新鲜感。这种跳跃式联想使故事的发展不断闪回在现实世界和梦幻之间,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日本当代作家三岛由纪夫说:“川端氏的《雪国》里,纤细连接着强韧,优雅与人性深渊的意识互挽着手。在其明晰之中,隐含着不见底里的悲哀,尽管属于现代,中世纪日本修道僧的孤独哲学却呼吸于其间。他对平语的选择,显示出现代日语极致的精妙,以及微妙的震颤和战栗的感受性。”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川端康成的作品显示出了一种虚实相间的朦胧和梦幻感。通过对过去与现在、回忆与当下相互叠加和切换,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恰好的张力和独有的魅力:现实之中有朦胧感,虚幻之处又不乏现实意味。(二)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作为新感觉派的理论家,川端康成明确表达了新感觉派的思想渊源:“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为我们之母,也可以把俄国文艺的新倾向称为我们之兄,把莫朗称作我们之姐。”他系统表述了新感觉派的审美理念,即主张主观即真实,文艺即表现自我;以感性至上来否定理性;表现与感觉即文艺之内容,感觉是表现的方式。新感觉派的形成,与川端康成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影响的接受和消化密不可分。在开始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时,他所倡导的理论不无偏激,但是在他不断的实践中,他迅速调整了自己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影响的态度和接受方式,在紧紧把握本名族传统的审美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汲取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有用的东西,从而走出了自己的路。小说《雪国》作为感觉派中的代表佳作,充分展现出新感觉派的特点: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依靠直觉、直观去表现客观事物,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宣传神秘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雪国》也映显出那些具有东方式的心物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特色的艺术元素,其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得有层次有秩序,相当协调,具有日本古典传统中的严谨与工整,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中,蕴含着具有西方现代意味的人道精神和民主思想。《雪国》这一作品是川端康成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来进行探索并取得的成果,意味着川端康成艺术探索的成功,标志着他积极地消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并将它有机地融入日本传统的文学精神之中,使得两种高度融合,也更加具有深厚的日本韵味。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五、结束语结束语对于《雪国》这一作品,常被批评为一种病态美,一些学者认为作品中存在精神奢靡堕落、追求官能感觉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从构成和美学观念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品鉴,就会发现这种评论是言过其实的。《雪国》标志着川端康成独特的创作风格的成熟,并成为他小说艺术的巅峰。其中表现的是一种幻梦而又富有生机的纯粹的美感,展现出的是作者独特的文艺观和生命美学观。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川端康成对“美”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和执着,他专注于传达情绪、描摹感触、表达状态、传递氛围。其美学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法,为现今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开阔的评介空间。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王珺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D].山东大学,2014.[2]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4]白政文.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8.[5]孙天琪.川端康成的女性审美意识——以《雪国》中女性角色为中心[D].产业与科技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喷枪及类似器具行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考核试卷
- 电池失效分析与故障排除考核试卷
- 描写阳光的初三语文作文
- 电影制作与特效出版考核试卷
- 纤维板制造中的原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考核试卷
- 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卷作文
- 纸容器行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考核试卷
- 粘土原料化学成分分析考核试卷
- 急救药品知识 2
- 7-7 数字系统设计实例1-数字乘法器系统级设计
- 2025-2030中国机电安装工程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八大专题知识复习提纲
- 2025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及答案200题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健康教育技能试题及答案
- 常见内科疾病护理要点试题及答案
- 机车车辆试题及答案
- 地理澳大利亚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 2025-2030中国冷轧钢板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矿山雨季生产安全知识培训
- 数学-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二)试题+答案
- 封神榜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