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范围:考试大纲适用班级:高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人性论,根基于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的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于现实之出路。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孟子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人之性所表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道家的人性论不过是其道论的自然延伸。在道家看来,更应当强调道与德,即强调自然与真诚,诚的基础是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突出的正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的性质。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德”。德来源于道,得自道。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社会丑恶现象。(摘编自罗安宪《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材料二: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之精髓”。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首先,孟子从天人关系方面理解人性,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即与人成德作圣、声色之好相关的欲求。孟子认为,上天化生人类时,不但赋予人以形体,而且赋予人以维持其个体生命、种类繁衍和组成社会群体的本能。这些天赋本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追求仁义礼智、成德作圣有关的道德属性,是人所固有的东西,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决定与否;另一类是与人追求声色之好、富贵利达相关的自然属性,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其能否实现由上天主宰而与主观努力无关。其次,孟子又从人禽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所具有的能派生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东西。有许多学者误以为,孟子所谓人性就是“人异于禽兽者”。其实,孟子不以“人异于禽兽者”为性,而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性。在孟子看来,圣人所有之性也就是人人所有之性,人异于禽兽的共同特征在于人有相同的体貌、感性能力以及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其中,只有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才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特殊本质,因而是人的本性。再次,孟子还从心性关系方面来界定人性,认为人性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也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在孟子那里,所谓“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能思维之器官,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所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一个人待人接物时,心灵趋向于善,人之本性使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油然而生。与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规定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下面的维度来规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首先,荀子从性伪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的缺陷在于混淆性、伪之分,把后天积习而成的仁义礼智当作性。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指出性、伪之分,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伪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东西。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其次,荀子又从可能关系方面理解人性,强调性是排除一切后天积累和先天因素中那些可以为善的能力的能力。为坚持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人天生可以为善的能力为性,荀子又强调可、能之别,认为可以为善不等于真能为善。(摘编自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主张仁义之道,他对何为“仁”、如何行“仁”进行了重点论述与说明,为仁义之道奠定了根基,指明了方向。B.孟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他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论述了实行仁德的途径,建立了自己的心性学说。C.老子认为,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以证明自己有德行。D.蔡元培认为对人性的善恶问题,孟子、荀子各执一端,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其性善学说成为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与禽兽的本性差异微小,在很大意义上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一个“善”字。B.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它突出的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廉耻谦让的性质,德源于道而又得于道。C.虚伪、狡诈、贪欲等社会丑恶现象源于人之有为,老子认为人之有为破坏了人原始的自然纯朴,违背了万物之本的规律。D.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一个人能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完全取决于他自己;而富贵利达等自然属性则由上天主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性论”范畴的一项是()A.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B.性相近也,习相远也。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性善论”下一个简要定义。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C2.B3.D4.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是人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的有关人性的一种观点。5.①材料二采用“总一分”式的行文结构。②第一段,总说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差异,然后以蔡元培的观点引出孟子人性概念的三层内涵。③第二至四段,分别从天人关系、人禽关系、心性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孟子性善论人性观。④第五至七段,论述荀子性恶论人性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对……如何行‘仁’进行了重点论述与说明”错,原文是“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B.“孟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错,由“然孔子之论‘仁’,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可知,“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是孔子的观点。D.“蔡元培认为对人性的善恶问题,孟子、荀子各执一端”错,材料二“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可见不是“蔡元培认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它突出的是……廉耻谦让的性质”错,由“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人性”可知,“廉耻谦让”是孟子的思想观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儒家对于人性的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于现实之出路”可知,“人性论”是儒家的观点。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得失观,老子属于道家。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种下定义的题型。一定要围绕核心信息。进行信息重组。组合时一定要以单句的形式呈现。先找出主干,再添加次要信息,这些次要信息或做定语或做状语。本题中应先找主干:由“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可知,性善论是一种观点。然后再使用添加枝叶法补充信息,由“孟子从天人关系方面理解人性,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即与人成德作圣、声色之好相关的欲求”“孟子又从人禽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所具有的能派生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东西”“孟子还从心性关系方面来界定人性,认为人性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也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可知,这是“性善论”的主要特征。最终形成答案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是人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的有关人性的一种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之精髓’。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可知,第一段,总说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差异。然后以蔡元培的观点引出孟子人性概念的三层内涵。由第二段到第四段“首先”“其次”“再次”可知,第二至四段,分别从大人关系、人禽关系、心性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孟子性善论人性观。由“与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规定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下面的维度来规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首先”“其次”可知,第五至七段,论述荀子性恶论人性观。所以,材料二采用“总一分”式的行文结构。(二)(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的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其实他的“拙”处也正是他的“巧”处,也即颖悟之处。如果不是对世事有极高的颖悟,怎能以“守拙”自命,而且坚守到底?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再换一个角度,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人格美都不过是要祛除一些什么增进一些什么。魏晋风流也是如此,不过它主要的功夫是在“祛”上。那么,魏晋风流要祛的是什么呢?就是“惑”与“蔽”。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由“神”来破“形”和“影”的“执”。“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长生不可得于是很苦恼:“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这当然无济于事。“影”的苦恼不仅是生命短促,还有名声不能久传:“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善以求遗爱之久传:“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但在“神”看来,饮酒也罢,立善也罢,都不是解除苦恼的真正的办法:人总是要死的,无法抗拒。醉酒或能忘忧,反而会促龄;立善虽好,但在那个连善恶也不分的社会上又有谁为你扬善呢?“神”的主张是听任自然化迁,不以早终为苦,也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也不以留有遗爱为乐,只要一切听其自然,就达到风流的极致了。当然,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仍对人生与社会抱有很高的兴致。B.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寄托,将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提高到远超当世人的高度。C.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但这恰恰表现出他极高的颖悟,因此他才能够在晋宋之交守拙归隐。D.《形影神》中“形”执于对于长生企求,无法长生因而苦恼,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信天师道,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与关心,但他实际上仍持无神论与怀疑论的立场。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他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C.陶渊明在政治上采取退避,归耕田园,又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将山水草木描绘得生意盎然。D.通过材料二的分析可知,陶渊明认为要达到风流的极致,脱不开一切听任自然。8.下列诗文中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的一项是()A.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B.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C.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D.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9.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10.“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体现了陶渊明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6.C7.B8.D9.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

②接着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

③最后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10.①前两句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

②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错,根据材料一中“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可知,陶渊明与后期封建士大夫并不同,对于人生社会充满兴致,并没有空寞之感。B.“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错,根据材料一“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可知,原文说的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而不是“古人思想中人”,故选项将范围扩大。D.“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错,根据材料二“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可知,原文指出陶渊明自知追求长生的问题无法解决,因而只能通过喝酒来忘却这一忧虑。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错。根据材料二“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陶渊明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备是因,而“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是果,故选项说法是因果倒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出自《拟挽歌辞》其三,写送葬结束参加葬礼的人各自回家,亲戚或许还会悲哀,其他人已经忘记死者开始歌唱。陶渊明看透世俗人情,直言生死,旷达而毫不矫饰。B.出自《形影神》,意思是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对于生与死,陶渊明极为坦率与旷达,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C.出自《拟挽歌辞》其一,意思是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对于生死之事,陶渊明十分冷静豁达,认为人活一世,必有一死,但后两句用诙谐的语气展示出自己的率真本性。D.出自《咏荆轲》,意思是可惜剑术未能精,盖世之功未建成。壮士虽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荆轲“奇功”不成的惋惜,对于他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赞叹。故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三段。由第一段“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可知,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由第二段“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可知,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由“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可知,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最后采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前两句诗“陶潜……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意为: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这两句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再结合材料一中“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分析,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后两句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意为: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结合材料二中“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分析,这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选文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生:天性B.圣心备焉备:具备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出游D.先达德隆望尊望:名望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录毕,走送之C.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无从致书以观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向呼叫,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D.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或者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物更加到位1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5.学习是永恒的话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给你触动最深的一个学习启示。【答案】11.C12.A13.D14.①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15.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要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就一定可以成功。【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游:交往。句意: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句都是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常常从藏书的人家求借。B.助词,的;代词,它,指借的书。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便马上跑去还书。C.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把它作为车轮/无法得到书来看。D.兼词,于此;代词,他。句意: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他。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或,有时;礼,礼节。句意: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博见”,看见范围广。②“虽”,虽然;“愚”,愚笨;“卒”,最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劝学》中阐述了学习必须“博学”“参省”“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的见解,《送东阳马生序》写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触动最深的一个学习启示时,从中把握一个点来分析即可。参考译文:选文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选文二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籍。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17.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6.D17.颈联上句写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写自己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一滴滴打在心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本诗作于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一职途中。颈联,“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意思是望向帝京但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前句“望阙云遮眼”中的“望”,遥望,指诗人在离京途中仍然远望京城,表明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云遮眼”意为云雾遮住了诗人双眼而望不到京城。“望阙云遮眼”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后句“思乡雨滴心”中的“思乡”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滴心”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忧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楼昨夜又东风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六朝旧事随流水④.但寒烟衰草凝绿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堪”“衰”“凝”“坼”“乾坤”。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19.下面语段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著名军事专家彭光谦少将表示,无论是美日军演还是美韩军演,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日韩处心积虑,矛头所指的绝不仅仅是朝鲜,否则美国就用不着花这么大的精力,花这么大的代价,下这么大的决心,到这里来舞枪弄棒。东亚地区的稳定是东亚地区所有国家和平发展的一个基础,中国要和平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外部势力侵入这个地区,就是想破坏我们的和平发展战略,进行军事讹诈,我们难以置而不问。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处心积虑 C.舞枪弄棒 D.置而不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本处是说美日、美韩军演的真实意图并不仅仅在于朝鲜,而是要威胁东亚地区的安全。运用正确。B.“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指坏事,含贬义。本处是说美日韩长期谋划军演。运用正确。C.“舞枪弄棒”,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本处是说美国到东亚军演,运用正确。D.“置而不问”,指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本处是说对美国势力侵入东亚,进行军事讹诈,我们不能不理会,不合语境。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的殿堂。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古色古香B.擎天之柱生生不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C.中流砥柱生生不息高耸入云美轮美奂D.擎天之柱栩栩如生高耸入云古色古香【答案】20.B21.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删去,让“经史子集”作其主语;二、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分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只有B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擎天之柱”,古代传说中支撑上天的柱子,现在指能控制局面或在危难中能转危为安的人。语境强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的地位,故应选“中流砥柱”。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语境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第三空,“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语境中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峻坚实,并没有富丽华美之意,故应选“高耸入云”。第四空,“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中说的是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糖友普遍比较关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________①________。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食物,只要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很多人都是混合进食,一口饭一口菜混合吃;或者是先吃饭,吃肉,最后再吃青菜,饭后再来一碗汤。其实这些进餐顺序对于糖友来说都是不对的。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这里说的汤,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不喜欢喝汤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________②________,尽量吃绿叶蔬菜,蔬菜的热量比较低,吃得多也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加上青菜的纤维素多,会有饱腹感。吃青菜的时候可以搭配肉类,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左右,________③________,不然会增加总热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由于已经进食了蔬菜跟肉类,胃容量被占据了一大半,所以主食的量肯定会相应减少。22.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么着。B.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C.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D.“乘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地说。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2.B23.①那就是进食的顺序②喝汤后吃蔬菜(然后再吃蔬菜)③不要过量24.糖友在选择合适食物的同时,也要注意进食顺序,只有这样控糖才能事半功倍。【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是自我的意思。A.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B.自我。C.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D.知己亲近;关系密切。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注意进食顺序”的语境可知,此处忽略的是进食顺序,可填:那就是进食的顺序。②结合“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尽量吃绿叶蔬菜”的语境可知,进食顺序是先喝汤,再吃蔬菜,此处可填:喝汤后吃蔬菜(然后再吃蔬菜)。③结合“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左右”“不然会增加总热量”的语境可知,此处强调要控制肉类的量,可填:不要过量。【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文段是从选择合适食物谈到注意进食顺序,且后文就是在谈进食顺序,所以语序应是“在选择合适食物的同时,也要注意进食顺序”;二是搭配不当,“只要……才……”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是“只有……才……”。六、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以上材料,对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