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案例分析题(50分)据报道,《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百家讲坛》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的图书,在封面上都标明“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分析这一传播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新闻写作(100分)材料:2010年,罕见的高温袭击了北半球,从美国东部,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天气,但进入四季度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面临“千年一遇”的新

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可能难以幸免。国庆节期间,我国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话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媒体的版本是这样的:波兰学者预测说,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速度减缓和变冷,导致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媒体说出是波兰哪个机构的学者所说,他姓甚名谁,哪个媒体首先报告的,也都含糊不清。另外,人类有详细气候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世界气象组织于2010年10月19日表示,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严寒的说法是“臆测”,并无科学依据。一条破绽百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报道;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观点,被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个连出处都甚少提及的消息,却许久看不到对它的追根溯源,不管新闻是否真实,但大批取暖物资在市场火了起来,这把火,甚至烧到了虚拟的股市,国庆节后的两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板块是煤炭。(1)谈谈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话题的报道有何不妥?其原因何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应该如何报道这个话题?(2)尽管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报道受到质疑,但近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确是不争的事实,请你就此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自定题目,不少800字。参考答案:一、案例分析题(50分)据报道,《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

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百家讲坛》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的图书,在封面上都标明“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分析这一传播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答:(1)《百家讲坛》的概况《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2)《百家讲坛》的传播模式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百家讲坛》收视率的逐步提高和其所使用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和其他电视传播一样,《百家讲坛》也是一个“传播者(电视节目)——信息——接受者(观众)”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众传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存在于电视节目内外。(3)《百家讲坛》的主要受众:最广大普通人民《百家讲坛》起初定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这一精英人群。但收视率并不理想,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首先,精英群体的范围较小;其次,这个群体对于节目的深度和专业度有很高的要求。而电视媒体本身的低参与性和易逝性使得它不适合传递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信息,这些因素都成为收视率的障碍。(4)《百家讲坛》的文化抉择《百家讲坛》在传播精英文化的途径上借助的是大众媒体,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两个层面,融合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这也造就了栏目面临着难以兼顾学术品位和观众接受度的两难境地,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彷徨挣扎过,而后一步步找到准确的文化定位,走出困境。(5)《百家讲坛》的品牌形象建设作为电视节目,品牌形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后盾,是栏目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影响力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品牌形象体现了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乃至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电视节目梦寐以求的目标,《百家讲坛》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着。①明确主讲人的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向,品牌就是人,同时人也是品牌《百家讲坛》在原有的人品和作品的“二品”选人基础上,又建立了三维空间选人制度。主讲人不仅要做到表述生动,更重要的是学术根基深厚,还要具备人格魅力,要以优秀的品质作为栏目的“形象代言人”。②坚持贯彻“蓝海战略”战胜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们发生正面竞争,而是去开发其未曾涉足且具备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市场”,这是“蓝海战略”的中心理念。作为第一个将“蓝海战略”实施在电视领域的栏目,《百家讲坛》始

终关注的是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开创无人争抢的收视空间,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关注为别人提供新的价值飞跃,开启观众巨大的潜在收视需求。“蓝海战略”要求《百家讲坛》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有争第一的精神,要在“蓝海”中不断创造新的“蓝海”,保持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彻底甩掉。不断的领先和创新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品牌,从而进一步对其形成优良的人格化特征的共识,提升品牌形象。③喊出响亮的口号准确、响亮的口号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念迅速传达到位,这是塑造品牌形象最简洁的方式。《百家讲坛》很好地使用了这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其口号“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喊出了栏目组一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的作风;“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阐明了《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是大家风范的智者;“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说出了栏目的价值诉求是架起一座“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并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④坚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在品牌认知研究中,根据20项重要发现,栏目组整理了25个管理要点,发现了4个存在的问题,制定了3个发展品牌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品牌建设中,栏目组继续进行品牌跟踪研究计划,对每一期节目进行跟踪研究,确保《百家讲坛》的每个电视动作都符合成功品牌的要求,符合观众心目中独特的、经典的、生动的、大气的、权威的品牌形象。所有这些都为日后《百家讲坛》栏目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文化精神品牌打下了科学基础。《百家讲坛》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栏目牢牢把握了大众传

播和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性,开拓式地打造电视讲座类文化节目,将学术权威性浓厚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搬上电视,摒弃严谨的学术宣讲,创新地选择故事性和趣味性讲述和影像化呈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主讲人的学术素养和个人魅力感染观众,引导人们关注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当然,在节目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应立足长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避免落入盛极而衰的困境,在未来的日子里争取再迎创新式的发展。2新闻写作(100分)材料:2010年,罕见的高温袭击了北半球,从美国东部,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天气,但进入四季度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可能难以幸免。国庆节期间,我国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话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媒体的版本是这样的:波兰学者预测说,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速度减缓和变冷,导致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媒体说出是波兰哪个机构的学者所说,他姓甚名谁,哪个媒体首先报告的,也都含糊不清。另外,人类有详细气候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世界气象组织于2010年10月19日表示,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严寒的说法是“臆测”,并无科学依据。一条破绽百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地报道;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观点,被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个连出处都甚少提入的消息,却许久看不到对它的追根溯源,不管新闻是否真实,但大批取暖物资在市场火了起来,这把火,甚至烧到了虚拟的股市,国庆节后的两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板块是煤炭。(1)谈谈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话题的报道有何不妥?其原因何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应该如何报道这个话题?答:①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话题报道的不妥之处有:a.没有核实和提供消息来源;b.消息细节不够清楚,比如具体数字和专家原话的引用;c.失实报道,不到150年的气象记录被演化成“千年”,虚张声势;d.盲目转发,其他媒体在没有充分核实情况的条件下转发新闻导致社会恐慌;e.可能存在有偿新闻的因素。②原因在于:a.消息源未经核实;b.缺少编辑把关;c.记者受到利益诱导;d.媒体责任感的缺失。③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会:a.检查核实消息源,谨慎转发新闻;

b.出现错误立即更正、道歉,维护公信力。(2)尽管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报道受到质疑,但近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确是不争的事实,请你就此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自定题目,不少800字。答:参考示例:极端天气趋多,城市应对措施需跟上一夜风雨,上海市气象部门24小时内共发布6次灾害性天气预警。不仅是上海,全国多处地区近期频现强对流天气。北至黑龙江,西至四川盆地,南至江浙等地,都有大雨,暴雨乃至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发生。每次类似的极端性天气之后,都会引起道路积水、建筑受损、树木倾倒等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事件,对城市安全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如何应对?主要着眼点仍在于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今年以来,先是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接着又是中西部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即使是原本气候较为适宜的长江下游,江苏等地今年也出现了数十年一遇的持续性大雾和强对流天气。大旱大涝不仅仅限于中国,事实上,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台风、局地暴雨、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并与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活动交织在一起。目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甚至全球变暖是否由二氧化碳排放引发尚存争议。人类活动是否是极端天气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虽不能断定,但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提高了极端天气发生几率,却是无疑的。在人类活动中,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一类。目前

全球有32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全球能源消费有75%来自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的比例则达80%。另一方面,城市建筑挤占了大量绿地,地面的“硬质化”导致地表排水能力减弱,众多直接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马路上的汽车,以及大量没有及时清运的建筑垃圾堵塞城市排水口,又加剧了“内涝”,类似的人为因素使城市欠缺防灾能力。2005年肆虐美国新奥尔良城的“卡特里娜”飓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极端天气很容易毁掉城市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成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防灾措施。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巨大潜力。从规划来说,大旱考验的是城市的供水能力,大涝则考验城市的防洪能力。这样一种技术性的手段是可以迅速获得的。上海世博园区的气象信号塔等气象灾害防御提示系统的尝试,就是对城市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一种探索。在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也汇集了世界诸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经验,以科学的方法重新规划防灾标准。在强调技术手段的另一面,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本之策则在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源消耗向提高生产效率转变,这也意味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从土地扩张、人口集聚为主转向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优化。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式,构建以低碳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体系。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构建防范气候灾害为主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制度。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合作的理念,构建面向国际和区域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体系。而对于市民阶层来说,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也是城市抵御极端天气必不可少的一环。(来源:《新闻晚报》2010-07-05)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案例分析题(50分)运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举实例分析出版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途径。二、新闻写作(100分)绿领巾材料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而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1)分析上述材料中的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10分)。

(2)你要对此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请写出采访对象、采访大纲(30分)。(3)对此事件进行评论,不少于800字(60分)。参考答案:一、案例分析题(50分)运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举实例分析出版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途径。答:作为产业的新闻出版业,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出版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①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当前,国际出版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物分销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而版权进出口却严重倒挂,形势不容乐观。从国内市场看,从事国有出版、发行的企事业单位总体上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一些出版社向私人企业卖书号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原来国有的新华书店可能逐步被边缘化。所以,无论从国内市场的现实状况还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讲,都迫切需要继续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②带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出版业发展之快,产品数量之多,总量规模之大为世界罕见,但质量、效益、竞争力、影响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闻、出版、发行业占国内GDP的比重也还有限。因此,中央特别强调,在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出版业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巩固和提高文化建设新闻出版工作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前提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要求下,新闻出版战线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理解党的新闻出版工作的新目标与人民的新期待,以出版业的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这是新闻出版战线共同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责任。(2)出版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①要从战略上保护新闻出版的文化环境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发展大环境是民主开放、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真正呈现出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但是,越是在这样开放繁荣的环境里,我们越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较量仍然给我国的文化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要对我国文化环境

净化的长期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建设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主动向外输出我国的政策、方针、文化、信息,同时抵制国外错误的意识形态、腐朽文化和歪曲的新闻报道,为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内国际舆论环境。②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如何能够“走出去”,并能更长远地“走出去”对于中国的出版业来说,是一个长期命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走出去”战略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努力为开展国际合作创造新体制与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传播中国的声音,不断推动新闻出版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外主流市场、国际汉文化圈和港澳台地区,让中国的出版业的品牌在海外生根发芽。③要巧妙运用传播手段,提升新闻出版的传播力中国的新闻出版媒体作为媒介载体,起到的是一种桥梁的作用,其责任和使命就是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因此,它们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海外受众的心里,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人要深入研究海外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花木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别样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念巧妙得融入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当中传递给中国的受众,这种方式是我们今后必须学习和加强的。④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

新闻出版数字化、网络化是时代潮流,出版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无线通讯等新技术,打造我们国家的数字新闻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使传统产业加快向新兴产业结构转换;同时开发新媒体、新载体、新平台,技术上实现升级换代。例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几百家国内媒体都在苹果应用商店和谷歌电子市场推出自己的移动阅读客户端,由此可见,出版业只有跟上新技术升级更新换代的步伐,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设备,才能实现传播平台的不断扩大延伸,才能真正实现出版业的做大做强。⑤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我国是出版资源大国,但远远不是出版强国,原创的世界性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能够产生较大国际影响的出版物还比较少。因此,出版业要大力推动内容创新,打造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粹和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精品、经典力作,推出更多代表中华民族永久记忆乃至世界永久记忆的各类出版物,创造出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二、新闻写作绿领巾材料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而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

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1)分析上述材料中的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10分)。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上述材料中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要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即新闻事实同新闻受传者的利害关系称为重要性。凡同多数人利害相关,为多数人所关注的事实,被认为有社会意义,也就有重要性。学校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受众关注,是因为该新闻涉及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其成长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②接近性新闻事实同接收该事实信息的受传者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接近程度为接近性。“绿领巾”事件中关注最多、发声最及时的多为学生家长,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教育关乎每一个家庭,这种接近性使得新闻事件受到广泛关注。③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具有的调动新闻受传者共同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的有趣程度称为趣味性。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也越大。众所周知,红领巾代表着学生群体,是其显著标志,而这则新闻中却出现了“绿领巾”,这与受众的认知相左,因此,容易引发受众兴趣。

(2)你要对此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请写出采访对象、采访大纲(30分)。答:①采访对象: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当事人班主任、其他班主任、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周围群众。社会资源:教育专家学者、网友观点、异地“绿领巾”相关当事人、教育局。②采访大纲:时间:2011年10月地点: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家庭住址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北京、上海相关学校人物:同上问题:①老师为什么要给学生带“绿领巾”?②老师怎么给学生发放“绿领巾”?

③“绿领巾”佩戴之后有什么反响和作用?④学校做的对不对?是否还要继续这样做?⑤借鉴的谁的经验和做法?他们的效果如何?现在还在做吗?⑥教育局对此做法有没有章程上的约束或者依据?对此持何种态度?⑦异地同种事件的概况如何?有何启示?⑧家长对此持什么看法?⑨社会人士对此持什么看法?⑩学生对此持什么看法?(3)对此事件进行评论,不少于800字(60分)。答:示例如下:“绿领巾”五宗罪2011年10月18日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

长的表情有些尴尬。对此,校方回应说“确实没想到,家长会对‘绿领巾’有意见。”2011年10月17日,该校冯老师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而这种做法却造成五宗罪。一罪: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二罪: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三罪: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四罪: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五罪: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校方披上一件所谓的“以资激励”的“马甲”,但却以此将学生“划分等次”,有失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失教育全面普及。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儿有高低。生态自然之规律尚无法改变,尤其对小学生的教育来说,想通过一些“无知”“激进”“拔苗”“速成”等方式来提升,是不可能的。既不符合教育之规律,也不符合教育之生态,更不符合中国教育之美学。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现在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很多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家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思想中植入了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高收入……孩子的成长需要呵护,特别是在稚嫩心灵的成长上,更需要来自学校的温暖滋养。而现在学校的行为有形无形中践踏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从小就产生自卑感,对未来的成长造成了举足轻

重的伤害。教育应该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以人为本。不应该无视孩子的权利和自身的感受。这种伤害孩子的心灵,增加他们挫败感和自卑感的行为应该被严厉制止!教育是成人的关键。让学校对学生多些关爱和鼓励,少些歧视。这样教育才会更好,祖国才会更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些关爱,拒绝歧视;多些鼓励,反对标签;多些激励,少些刺激;多些务实,抑制不公;多些滋润,才有希望;多些良方,桃李芬芳。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简答题(30分)阅读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二、分析题(30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试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三、评论题(90分)材料:高校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尤其是文科院校更重,小语种专业甚至成“男少女多”的代名词。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调整男女比例,在小语种专业按照“男女有别”的分数线划分。男生分数604,女生分数615。有人认为,这对女生来说是一种性别歧视,是侵犯他们的权益;也有人认为人大是调整男女比例,解决“男孩危机”,是一种无奈之举。题目自拟从一种角度写评论。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30分)阅读和传播中国传统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答题思路:可从中国传统经典的积极意义方面组织答案,要点包括:(1)有利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2)有利于缓解过度娱乐化,防止“娱乐至死”;(3)对个体而言可以提升审美心态陶冶情操。二、分析题(30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试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的积极意义组织答案,要点包括:(1)积极的舆论引导;(2)进行网络议程设置,重新掌握话语权;(3)媒介融合的新探索。三、评论题(90分)

材料:高校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尤其是文科院校更重,小语种专业甚至成“男少女多”的代名词。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调整男女比例,在小语种专业按照“男女有别”的分数线划分。男生分数604,女生分数615。有人认为,这对女生来说是一种性别歧视,是侵犯他们的权益;也有人认为人大是调整男女比例,解决“男孩危机”,是一种无奈之举。题目自拟从一种角度写评论。答:示例如下:高校性别失衡宜从社会找源头客观地说,高校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现实问题。解决之道,更多的在于从源头找原因,比如,社会风气、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然后对症下药。进入九月,新一批的高校新生已经开始陆续入学。但开学的兴奋和热闹,依旧无法掩盖今年高考以来持续发酵的关于高考录取“性别分数线”的争论。一个现实是:高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衡程度在不断扩大。对大多文科院校来说,“阴盛阳衰”长期以来已经是既成事实;新的情况是,许多农林理工类的院校,近几年来女生数量也在直线上升,甚或“历史性”地超过了男生人数;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南京师范大学广电新闻专业,今年招录的21名学生中,男生只有一个。这一现象不合理应该没有争论。但是,设立“男低女高”的分数线,当然会引发争论。

争论首先基于不同立场。对于高校,性别失衡会引发教育、管理和就业等各方面的不便。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相对合理的男女比例,会发挥不同思维方式的互补优势。从管理的角度,男女比例的变化促使学校需要在硬件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当然,就业可能是最主要的问题。用人单位青睐男生是当下社会的“明规则”,女生扎堆,增加了高校的就业压力。而就业率,是高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利益的对立方,女生的理由不多,可能只有一个,但是,也许只需要一个,那就是平等的权利。诉求自己的权利这是应该的。但目前的一些“男低女高”的现象,并不是校方有意设置的一个障碍,而是特殊专业的要求。例如小语种阿拉伯语,要是女生学了毕业以后去中东,社会、自然等条件都比较限制其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个别的“男低女高”是对现实情况的综合考虑。事实上,对调整男女招生比例,教育部的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部分特殊行业或者岗位的特殊专业人才培养,按照特定的程序,少数学校的部分专业可适当调整男女招生比例。”当然,针对什么才算“特殊”这一模糊的概念,教育部以及高校需要发布一个细则来说明。有了细致入微的说明,一一对照之后,或许能让大家消除“歧视女性”的误会。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论述(40分)什么是媒介素养?举例说明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二、分析(50分)印刷媒介的特点是什么?印刷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为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哪些问题?举例论证。三、新闻写作(60分)以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新闻评论。参考答案:一、论述(40分)什么是媒介素养?举例说明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答: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随着人类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媒介进一步延伸了人的不同感官,如电话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计算机延伸了人的大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其必备的素质,提高媒介素养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媒介素养的含义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其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以下六个方面:①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②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③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④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⑤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⑥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2)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由于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没有相关的教

学内容,在大学阶段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就成为非常必要的教育环节。作为大学生,在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应该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了解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反思媒介信息和媒介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做一个清醒的媒介受众,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而不是局限在低水平的媒介使用和满足方面。②为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贡献力量大学校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思考大众媒介复杂的传播现象,关注社会变革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解读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媒介逻辑。可以说,基于媒介的素养是一种没有文理科界限的认知能力。除了提高对媒介的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大学生还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可以通过在校内外媒体实习、社会实践、支教、社会调查等活动,考察贫困地区所存在的数字化鸿沟,了解中小学生或社区居民的媒介素养现状,发现和探讨有关媒介素养的社会问题,并为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③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需品”媒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形形色色的反映。学习媒介素养,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正确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新媒体时代,媒介信息更多的是碎片化的、零散无序的,规律性的内容是建立在碎片化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能不能从琐碎的信息中获取正确的、有益的内容是媒介素养能力的体现。我们往往熟悉一些见诸报端的新闻,某某大学生被骗之类的信息,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出现这种情况多源于大学生不能正确通过媒体认识社会,辨明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伴随新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具有丰富的媒介生活体验,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应该更容易理解媒介理论的基本知识,更能够把握媒介文本的编码规则,从而更深入地解读媒介文本的符号体系。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大学生自我反思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以及了解社会现实和媒介环境的过程。这种媒介素养对于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教师、公务员、媒体等职业,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未来的家长,都是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践行者,通过他们所积极参与的各种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可以向全社会普及媒介素养知识,这有助于建设更加平衡的媒介文化环境,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二、分析(50分)印刷媒介的特点是什么?印刷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为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哪些问题?举例论证。答题思路:(1)印刷媒介的特点①迅速大量地印制生产;②容纳信息多、内容广;③读者可以自由地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④它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⑤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

⑥以负载线性文字符号为主,适宜用来传播高深、复杂、或篇幅较长的信息;⑦威望较高,专业性较强;⑧文化程度低、识字少或文盲不能充分分享其信息。(2)印刷媒介与新媒介融合为图书出版业带来的变化①印刷效率大大提升;②图书出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③传统印刷商与商业巨头合作成为潮流。(3)存在的问题①创新能力不足;②缺乏专业的优秀人才;③盈利模式单一。三、新闻写作(60分)以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新闻评论。答:示例如下: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紧急扩散,此女人在江西赣州安远县拐走4岁男孩廖子龙”,4月28日7时

31分,一条寻人启事出现在“线索核查群”微信群里,还附了几张清晰的红衣女子照片。迅速与警方核实后,8时31分,人民日报微博发出消息——“紧急!!!见到这个女人请速报警!”不到一天,29日8时05分,涉嫌拐卖儿童的女子在广州被警方抓获,孩子得救。此时,那条微博已被66062人转发,阅读量高达1628.3万。人民日报微博的准确、高效的传播,为网络带来更多正能量。同样是新媒体传播,当我们将传播底线定位到小心谨慎、大胆细致、精密准确、认真负责的平台上,对每个信息都认真过滤,对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去除了消息中可能存在的“谣言的毛刺”,每个新闻毛孔都充满了正气、正心和正能量,新媒体成了“信媒体”,就能在打造和谐、纾解烦恼、解决问题、处理难题、临危救急、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立竿见影的“速效推动力”,为网络带来更多清新空气。无论是今天的“报警追人”,还是以前帮农民“微博卖菜”,为困难者、需求者,送去了及时的帮助,也让网络正气感得到激情呈现。人人都做负责任的“鼠标”和“键盘”,微信、微博、自媒体就能发挥出积极、正面、快捷、现代化效应,进而能够取悦民心,造福公众。网络的诞生,本就是一种正向的信息共享和互助的产物。共享和互助当然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否则,以讹传讹,触屏之间就加速了谣言的传播,损害自我形象,损耗互联网公信力和网络公共环境。一举两不得,害人又害己,这又何必呢?不少人都觉得,在当下的环境下,保证传播信息真实难。是这样的吗?《人民日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不怕麻烦、慎重谨慎,愿意承担起信息过滤和鉴别的责任,愿意成为一个负责的转播和传播者,对第一手权威信息可以信任,对道听途说的网络信息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对

没有把握的信息拒绝转载,尤其要杜绝盲从和人云亦云,我们完全可以将不良信息剔除传播空间,保持新媒体的清纯、干净。做到这一点,真的不难。当下是大众麦克风时代,个个都是通讯员,人人皆为传播者,因此,我们要善用、用好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当好无形的社会瞭望者、监视器、引领者,为清正的互联网环境,做出应有的担当。(来源:吉林市文明网2016-05-18)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50分)1舆论领袖2接种疫苗论3把关4从众现象5文化帝国主义二、简答题(40分)受众观念的演变及对其进行评价。三、论述题(60分)结合新闻传播实例论述选择性定律对受众感知和接受信息的影响。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简答题1社交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影响。2谈谈媒介依赖现象。3知识沟理论的含义和发展。二、论述题1论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和看法。2大数据对新闻报道的影响。3结合我国现状,谈谈对媒介融合的理解。三、分析题1谈谈对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现状的看法。2《穹顶之下》走红的原因和社会意义。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1沉默的螺旋2议程设置3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简述在新媒体热潮下,新闻实践在未来媒体语境下有何尝试与突破。2比较社交媒体与门户网站的传播特点。三、论述题1试论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理论有何意义和局限性。2试论社交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是否被今日头条这类平台型新媒体削弱。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沉默的螺旋答:沉默的螺旋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该理论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在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2议程设置答: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其197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说。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换言之,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到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3意见领袖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二、简答题1简述在新媒体热潮下,新闻实践在未来媒体语境下有何尝试与突破。答:当下,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实时传输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异军突起。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时间的即时性、传播空间的全球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形式的多媒体性、传播对象的个性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等传播特性,新媒体热潮下的新闻实践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质。(1)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实践的坚守①借新媒体互动特性,随时和群众保持联系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汲取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培养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有血肉联系的深厚感情,才可能写出深切关乎人民利益的报道来。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质,聚焦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②借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样性,弘扬社会正能量新时代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样化的特性,充分挖掘、釆访那些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传播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增砖添瓦。③严格内容把关,维护新闻真实性首先,媒体要清楚新闻的本质内涵是真实,在媒体运营过程中摒弃金钱观念追求社会效益,做有责任心的媒体人。其次,在报道过程中注重新闻生产环节的严格把关,在采、编、制、播每个环节相互督促监督,共同去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利用新技术或在新技术平台上大力开发高质量的新闻栏目、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等,追求更优质、有内涵的新闻事实。④加强内容深度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王道、是根本,技术仅仅起到助力作用。我们不提倡“娱乐至死”,同样也不赞成“技术狂欢”。在新技术面前,媒体和记者切不可妄自菲薄,既要明确技术和机器的强大作用,也绝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忘记了自己作为内容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优势。(2)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实践的突破①发挥现有优势力量,打破技术瓶颈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活用头脑中的专业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各类技术设备的有关操作,最重要的是学会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报道当中。依据报道对象的题材、风格,进一步确定最适合的报道方案。其次,扬长而避短,不断采纳用户反馈意见逐步解决各项漏洞,争取第一时间抢占新技术制高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打破技术瓶颈。②加快技术完善,提升受众体验

当前出现的机器人技术还无法广泛应用于社会服务中,主要是由于它缺少灵活性和高智能性,想让技术更全方位的为用户定制服务就必须实现“智能化”,它有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不过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安全等方面目前还有待改进和完善。③借新媒体信息海量特性,夯实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仅是新闻实践的一项基本功,而且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整个新闻队伍建设的生命线。深入群众、深入调研,是搞好宣传报道、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及时理清楚哪些是群众所需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夯实调查研究,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2比较社交媒体与门户网站的传播特点。答: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权威,使得以往被高度集中在电视台、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媒介话语权,下放到了各种门户网站和各种网络论坛的手中。一时间,门户网站炙手可热。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推广,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扁平化的社交媒体逐渐兴起。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都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并且不断经历着自身形态、内核与模式的改变与革新。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介,但传播特点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交媒体及其传播特点①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的总称。它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其特点有两个: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自发的传播。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②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a.把人际关系作为经营重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能够把传播触角伸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去。基于这个特性,社交媒体重视打造以人际关系网络为核心的传播路径。脸书、推特等媒体,善于利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来建立虚拟关系网络。例如,脸书的好友添加功能、好友照片身份识别等,不断地鼓励用户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并把这些联系转移到虚拟世界中来管理,来绑定更多的用户。同时,基于网络用户间的一种分享文化,社交媒体还设计出五花八门的小应用,来增强朋友之间的互动性。b.用户是内容生产者、消费者,也是传播者读者在传统意义上仅是内容消费者,而社交媒体则打破了生产、消费、传播的界限。用户既可以充当消费者,又可以充当内容生产者,同时积极扮演传播者的角色。而社交媒体本身则弱化了内容生产功能,大多数是平台的提供者,让用户深度参与内容的制作生产,并利用他们自身的人际关系来实现传播。这些媒体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吸引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黏着性上。c.让数据说话社交媒体平台每天都能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处理技术与这些能吸纳大

量的用户资料和行为数据的社交媒体紧密结合,能够给商业带来更精准的用户分析和预测。因此,许多社交媒体公司尤其关注数据库的开发运用,分析用户喜好和习惯,计算并预测出消费行为来进行精准营销。(2)门户网站及其传播特点①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各类网站的应运而生。按照其提供信息服务特点的不同,门户网站主要分为两种大的类型:综合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前者如新浪、网易和搜狐等,主要提供新闻资讯、搜索引擎、网络邮箱、在线游戏、移动增值、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的服务,占有较高的人气与整合营销优势;后者则专注于某一领域(或地域),如IT、财经、娱乐、体育、房产、汽车,在内容与服务方面更加专业、灵活和有深度,用户的粘性、精准度较高,在细分人群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方面显现价值。②门户网站的传播特点a.受众大众化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传播手段,门户网站的流量极大,每天页面的下载量数以亿计,其读者数量逾千万,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大众化。门户网站可谓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汇聚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门户网站的分层链接中各有位置,便于系统查询和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予大众化受众一种层层推进式的信息传播。b.内容高要求由于受众特征的不明显,很多人对门户网站的功能需求都非常简单,因此,我国的门户网站大多数都弱化了使用功能需求,而不断强化对内容

的需求。业务频道是门户网站的界面导航,也是门户网站存在的基本要素。种类齐全、各尽其责的频道是帮助用户快捷使用门户网站的方法之一,也是吸引用户的最大亮点。c.内容开放门户网站上内容的开放包括生产开放、传播开放、技术开放和路径开放。因为开放,门户网站上信息的传播速度虽然低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但是却明显高于传统媒体,在传播上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技术和路径的开放大大冲击着门户网站的现有模式,开放的内容网站更加速冲击和融合传统的传播结构,以上因素促进了新模式的萌动。d.传播效果更加集中从门户网站的结构来看,传播的效果集中在“首页”。对于多数读者来说,他们只会到像首页这样的重要位置浏览新闻,很少再往深处寻找新闻。某种程度上,一条新闻如果仅仅进入了网站的滚动新闻,而没有在页面上得以呈现,传播效果接近于零。三、论述题1试论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理论有何意义和局限性。答:麦克卢汉的理论主要涉及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生前先后出版了《机械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讯息》等著作,1980年与他人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在其逝世后出版。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几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这几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在新技术形势下,这些观点有一定的意义,也具有一些局限性。(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①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人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②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启发意义在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例如,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就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功能和效果:微信的成长进化是一种对人的延伸;微信的即时社交功能重塑了时空,使得人类回归部落化;微信所创造的媒介环境,在经验与感知、时空观念、历史与现实形态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人的传播行为和态度,对社会环境进行了重塑。(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局限性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一诞生就面临诸多争议,在新的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依然存在种种局限性。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人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③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实际上,感觉虽然重要,人却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2试论社交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是否被今日头条这类平台型新媒体削弱。答:根据杰罗姆的最新定义,平台型新媒体是指依托热门互联网应用或海量用户基数,拥有开放内容生产体系,以专业编辑机制与算法推荐机制相结合的数字内容生产、聚合、分发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平台型新媒体,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海量的信息发布,加上缺乏严格的把关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出现了内容良莠不齐、传播虚假信息、散布有害言论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1)把关人理论的内容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了新闻传播的研究。(2)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削弱的表现①平台型新媒体上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造成把关角色弱化在平台型新媒体上,信息不只是传统的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方式,而是呈现出双向的、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的发布者不只是权威的媒介组织,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换言之,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和意见,成为一个报道者和评论者,而他们产生的内容则成为公众获知该事件的第一来源,甚至会成为记者进行后续报道的议程设置,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造成把关角色弱化。②部分平台型新媒体忽略社会责任消解把关人作用新兴媒体大多是商业媒体,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平台往往会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味迎合受众,追求流量和利益的最大化。以今日头条为例,该平台曾多次因为传播低俗信息而被管理部门约谈,这种忽视社会责任的平台给传统媒体把关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③信息爆炸冲击把关人角色传统传播环境下的公共传播资源往往由大众媒介垄断,因而把关的任务也是由媒介组织内部自行完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媒体的普及降低了内容发布的门槛,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之中。UGC模式

的兴起,使得传受一体化的态势越发明显。出于成本和技术因素,传统的把关人很难在用户自创内容流入互联网之前进行把关。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非理性、情绪化的语言充斥屏幕,新媒体技术可能成为滋生非理性语言和谣言的温床。如果把专业从事信息传播的机构的把关称之为“硬把关”,普通公民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则需要他们的“软把关”。媒体组织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选择取舍信息时要端正思想,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规范有序的信息,对普通公民则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在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时候,让“软把关”发挥最大效用。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1内省式思考2影响力经济3传播制度二、简述1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2简述媒介事件的特点和作用。三、论述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息茧房”的理解。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算法新闻”的看法。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内省式思考答:内省式思考是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它并不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它才会活跃起来。在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不知道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所以通常不会立即做出行为反应。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止期间,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做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内省式思考有两个特点:①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②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2影响力经济答:影响力经济是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传媒的影响力,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传媒对于市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某种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做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来源和资讯“支点”。换言之,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无论是媒介内容还是广告,其本质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播过程凝聚起相关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再把这种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社会行动或者消费层面的影响力。3传播制度答: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它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和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还包括竞争与秩序、生产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二、简述1简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答:(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们大多通过大众传播认知和把握环境并采取环境适应性行为,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这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现实中的表现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很容易发现,如很多“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观、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3)“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现实意义①“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观点对人们理解大众传播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助益的。②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大众传播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信息环境,以此使受众的行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2简述媒介事件的特点和作用。答: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1)对媒介事件的两种理解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②西方传播学家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一书中,把它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2)媒介事件的三个特点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③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传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3)媒介事件的作用①唤起人们的共同情感和集体记忆。媒介事件具有某种超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权威的忠诚。②缓解或暂时中止社会矛盾,激发改变社会的潜在力量。媒介事件可以

化解或延缓或搁置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偶尔也能推进社会的变革。这也是其与日常新闻事件的相异之处,冲突往往是日常新闻事件的主题,媒介事件则往往纠正冲突,恢复秩序。媒介事件通过强调规则(如在奥运会的“竞赛”),表扬具有超凡魅力的伟人业绩(如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征服”),以及庆祝共同价值(如香港、澳门回归的庆典仪式,即“加冕”)来解决社会冲突。三、论述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息茧房”的理解。答:(1)“信息茧房”的含义信息茧房”是指因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一概念由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拥有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的可能,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