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_第1页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_第2页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_第3页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_第4页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

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条。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会测量温度。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

说明:

(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

(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

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加了以下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

说明: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

说明:

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1.正认识确科学探究的目的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

●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

●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

●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

●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

(1)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

(2)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考核”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

(1)《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

●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

●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3.“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4.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时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过程”、“情感”目标来思考

二、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

●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值得专题研究。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设计有趣的(意料之外)的研究问题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深海5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000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死记一些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甚至于,把各种具体题目的解答也命名为“××法”,让学生记住解答的最后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初中物理“方法”教学的一个调查记录的启示例:×老师让学生记住测电阻的各种“法”。

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盲目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

产生对物理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发出“我讨厌欧姆!”的呼声;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将贻误学生的一辈子。

3.教学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1)实践意识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也是教学现实中提高纸笔测验成绩所必须的。

(2)选择联系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来增强实践意识

①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②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

③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

④选择有趣的、能激发学习热情的事例

⑤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

⑥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

(3)在联系实际中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意识

①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让学生列举实例

③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④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学生操作体验

⑦学术性游戏

⑧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物理实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实验、物理作图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学探究

●实践是检验结论的标准——科学探究

物理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先天优势。

粗心常常来自于仓促和浮躁。布置过多的习题给学生做,实际上是在浮躁的社会现象中雪上加霜,是在训练学生“粗心”。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结构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

1、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2、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3、第二章: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

4、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5、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

6、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

7、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

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

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给出探究的结论。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STS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

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怎样学习物理

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和电磁学问题

实验图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观察后是否能提出问题,电动机的原理直观展现。

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

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

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

八年级下册

显著的变化(1)

进一步完善图片设计在“新课题引入”中的建构功能!

显著的变化(2)

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对“力”的概念的认识过程!

〔修订教材〕

现行教材

第1节力

第2节弹力

第3节重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二力平衡

第3节摩擦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显著的变化(3)

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规律):1.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2.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5.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显著的变化(4)

进一步完善实验测量的技能训练!

如:测量滑动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探究(选取真实、典型、有意义的选题。

显著的变化(5)

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

理解“压强”(形成概念):1.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2.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3.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4.压强的应用。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科学探究: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猜想;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