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JAASSXX—2022水稻“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诊断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量控制方法、诊断施氮技术、追氮方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氮肥总量控制和分期诊断施用技术。本文件适用于人工施肥、常规农机施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23/T2183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NY/T3658-2020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基础地力产量在不施氮肥条件下获得的籽粒产量(简称产量)。3.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施入单位施氮肥所增加的稻谷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N)=[(施氮区水稻产量(kg/hm2)—氮空白区水稻产量(kg/hm2)]/施氮量(kgN/hm2)。3.3基肥在作物播种或移栽之前施入土中的肥料,基肥的效用主要是供给作物生长初期的养分。3.4分蘖肥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的肥料,能促进分蘖发生。3.5促花肥以促进颖花分化为目的所施用的肥料,一般在倒3叶出生时施适量的速效性氮肥。3.6保花肥2T/JAASSXX—2022以减少颖花退化为目的所施用的肥料,一般在倒倒二叶出生的后半期施用适量速效氮肥。3.7粒肥以促进籽粒灌浆充实为目的所施用的肥料。一般在水稻抽穗始期施用适量速效氮肥。3.8穗肥在幼穗分化期施用的肥料称穗肥,以促进水稻幼穗分化和减少颖花退化为目的,又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3.9最高产量潜力生长条件不受限制、栽培管理措施最佳时获得的产量。3.10大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60的水稻品种。3.11中穗型品种130<每穗颖花数<160的水稻品种。3.12小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30的水稻品种。3.13因地力根据基础地力产量和目标产量确定总施氮量,其计算公式为:总施氮量(kg/hm2)=[(目标产量(kg/hm2)—基础地力产量(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N),并依据水稻各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规律,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促花肥和保花肥)的分配比例。3.14因叶色依据稻茎上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与第1完全展开叶(n叶)的叶比色值[(n-2)叶叶色/n叶叶色]作为追施氮肥诊断指标,对氮素追肥施用量进行调节,叶色相对值是同一茎两张叶片的比较,不受品种、生长季节、种植地域、生育阶段的限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3.15因品种3T/JAASSXX—2022根据水稻品种颖花形成能力及对穗肥的响应特点,确定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肥的施用策略:小穗数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30)重施促花肥;大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60)保(花肥)、粒(肥)结合;中穗型品种(130<每穗粒数<160)促(花肥)、保(花肥)结合。4“三因”氮肥施用技术要点4.1因地力4.1.1基础地力的确定4.1.1.1长江下游稻区粳稻长江下游粳稻,在施氮量210~315kg/hm2条件下,地力水平低的田块(施氮后产量<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3.42~4.58t/hm2,平均为4.20t/hm2;地力水平中等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4.25~5.32t/hm2,平均为4.95t/hm2;地力水平高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4.90~6.75t/hm2,平均为6.30t/hm2。基础地力产量在不同年度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除非品种类型和耕作制度有重大变化,从试验中获得的基础地力产量作为计算总施氮量的参数。4.1.1.2长江下游稻区籼稻长江下游籼稻,在施氮量180~270kg/hm2条件下,地力水平低的田块(施氮后产量<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3.85~4.98t/hm2,平均为4.60t/hm2;地力水平中等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4.50~5.70t/hm2,平均为5.25t/hm2;地力水平高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5.15~6.95t/hm2,平均为6.55t/hm2。4.1.1.3东北稻区粳稻东北稻区粳稻,在施氮量100~225kg/hm2条件下,地力水平低的田块(施氮后产量<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2.23~5.55t/hm2,平均为3.92t/hm2;地力水平中等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7.5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4.43~6.54t/hm2,平均为5.25t/hm2;地力水平高的田块(施氮后产量≥9.0t/hm2),不施氮区的产量变幅为5.34~7.15t/hm2,平均为6.33t/hm2。4.1.2总施氮量的确立可根据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三个参数,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总施氮量:总施氮量(kg/hm2)=[(目标产量(kg/hm2)—基础地力产量(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N)。其中公式中的基础地力产量可根据附表1来确定。目标产量可根据如下3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确定:①某一品种的最高产量潜力乘以0.85。②某一品种的区试产量乘以1.10。③根据农户或某一田块的实际产量水平确定。在长江下游稻区,大面积生产中的粳稻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多在10~12kg/kgN,籼稻品种一般在12~14kg/kgN;在东北稻区,生产上粳稻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9~22kg/kgN。通过多年试验示范表明通过采用高产氮敏感性品种和实地氮肥管理措施,在保证产量≥9.0t/hm2的条件下,可将15kg/kgN和17kg/kgN分别作为粳稻和籼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在东北稻区,可将25kg/kgN作为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4.2因叶色4T/JAASSXX—2022根据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雌雄蕊形成期,抽穗始期)对氮素的需求特点及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与植株含氮量的对应关系,通过用SPAD或叶色卡测定茎上顶部第1完全展开叶(n叶)和茎上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的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提出了需要追施氮肥叶色相对值指标和适宜施氮量。4.2.1移栽时叶龄≥5水稻中、大苗移栽水稻:于移栽前1天施用基肥,氮素基肥占总施氮量的30%。各个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和氮肥施用量比例如下所述。(1)分蘖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移栽后的6~8天,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2)0.95≥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3)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2)穗分化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水稻叶龄余数为3.5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2)1≥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3)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3)雌雄蕊形成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水稻叶龄余数为1.5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2)1≥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3)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4)抽穗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全田有5%的稻穗露出顶叶叶鞘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0.95,不施氮肥;2)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中、大苗移栽水稻因叶色施氮方案见附表2。4.2.2移栽时秧苗叶龄<5的小苗移栽水稻:于移栽前1天施用基肥,氮素基肥占总施氮量的20%。各个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和氮肥施用量比例如下所述。(1)第一次施用分蘖肥。于移栽后的6~8天,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2)0.95≥叶色相对值>0.90,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3)叶色相对值≤0.90,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5T/JAASSXX—2022(2)第二次施用分蘖肥。于移栽后的12~14天,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1,不施用氮肥;2)1≥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3)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3)穗分化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水稻叶龄余数为3.5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5%;2)1≥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点施氮量的20%;3)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4)雌雄蕊形成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水稻叶龄余数为1.5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1,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10%;2)1≥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0%;3)叶色相对值≤0.9,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25%。(5)抽穗始期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氮肥施用量比例。于全田有5%的稻穗露出顶叶叶鞘时,测定(n-2)叶叶色和n叶叶色,计算叶色相对值[(n-2)叶叶色/n叶叶色]:1)叶色相对值>0.95,不施肥;2)叶色相对值≤0.95,氮肥施用量占总施氮量的5%。小苗移栽水稻因叶色施氮方案见附表3。稻茎顶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叶色和第1完全展开叶(n叶)叶色可用SPAD测定,也可以用叶色卡测定。在生产上,如没有叶绿素测定仪或叶色卡,可直接用眼睛观察比较两叶的叶色深浅,然后确定追施氮肥用量,即在“因地力”确定总施氮量的基础上,当顶3叶[(n-2)]叶叶色深于顶1叶(n叶)叶色,叶色相对值>1,可减少氮肥用量;当顶3叶[(n-2)叶]叶色与顶1叶(n叶)叶色大致相等,叶色相对值≈1,适量施用氮肥;当顶3叶[(n-2)叶]叶色浅于顶1叶(n叶)叶色,叶色相对值<1,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例如,在水稻穗分化始期,当[(n-2)叶]叶色/n叶叶色>1,氮肥施用量(促花肥)为总施氮量的15%;[(n-2)叶]叶色/n叶叶色≈1,氮肥施用量为总施氮量的20%;当[(n-2)叶]叶色/n叶叶色<1,氮肥施用量(促花肥)为总施氮量的25%。4.3因品种根据水稻品种颖花形成能力及对穗肥的响应特点,确定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肥的施用策略:小穗数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30)重施促花肥;大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60)保(花肥)、粒(肥)结合;中穗型品种(130<每穗粒数<160)可根据叶色施用促(花肥)、保(花肥)结合。例如,对于大穗型品种,促花肥可依据叶色调整为占总施氮量的0~10%,保花肥调整为占总施氮量的25%~40%(附6T/JAASSXX—2022表4对于小穗型品种,促花肥可依据叶色调整为与总施氮量的25%~35%,保花肥调整为占总施氮量的0~15%(附表4);对于中穗型品种可根据附表2、附表3的施肥方案施行。在东北寒地水稻区,因单位面积水稻苗数多、生育后期温度下降快而容易导致水稻倒伏和早衰,故在穗肥施用上采用促花肥与保花肥相结合、以保花肥为主的策略,可有效解决倒伏、后期早衰和籽粒充实不良的问题。7T/JAASSXX—2022附录A(规范性附录)磷、钾肥施用技术1)依据水稻对氮磷钾吸收比例推荐磷、钾肥施用量的吸收为1:0.4:1.0。考虑到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在确定氮、磷、钾施肥量时,多数情况下可按照N:P2O5:K2O=1:0.3:0.6施用,按此比例关系,当因地力确定总施氮量后,可确定磷、钾肥的施用量。例如,通过因地力施肥技术方法目标产量≥9t/hm2,总施氮量确定为240kg/hm2,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按照N:P2O5:K2O=1:0.3:0.6,计算得到施用磷肥(P2O5)72kg/hm2,钾肥(K2O)144kg/hm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所需钾的50%左右可由秸秆提供。因此,氮、磷、钾肥的施用可按N:P2O5:K2O=1:0.3:0.3确定用量。例如,秸秆还田以后,按照“因地力”确定总施氮量的方法,得到总施氮量为240kg/hm2,依据N:P2O5:K2O=1:0.3:0.3,计算得到施72kg/hm2。磷肥可作为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可作为基肥和拔节肥(水稻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两次施用,前后两次施用量的比例为7:3。2)采用年度恒量监控法推荐磷、钾肥使用量所谓年度恒量监控法是指通过定期(如一年)测定土壤中土壤有效磷、钾含量,根据土壤有效磷、钾供应水平和目标产量水平,确定磷、钾肥的施用量。根据多年研究基础,提出了长江流域不同产量水平、不同肥力土壤的水稻磷、钾肥推荐施用量(附表5),可供参考应用。8T/JAASSXX—2022附录B(规范性附录)叶绿素测定仪与叶色卡的使用方法叶绿素测定仪的使用方法是基于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植被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方法。首先,仪器需要使用2节AA电池作为电力来源;将电池装在仪器下方右侧的电池仓即可。随后,将仪器正面中部的旋钮式开关打开。此时,我们将仪器右侧上方的测量板(测量板是由“测量头”与“指压台”组成的)轻轻按压至合并(此时其中不要放置任何物体待其出现“嘀”的一声提示音后,说明仪器已经完成定标,可以开始数据的测量。随后,我们将带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植被叶片放入仪器右侧上方的测量板,并轻轻按压至其合并;待其出现“嘀”的一声提示音后,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界面,说明仪器已经完成对第一个数据的测定。随后,不断重复这一测定操作,从而测定同一株植被中不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方便我们后期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株植被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升结果精度。叶色卡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标准叶色级(叶色诊断指标),用级差来确定是否追肥。叶色色级变化,建立比色“诊断”施氮定量公式:级差(R)=水稻标准叶色(R1)-田间实测叶色(R2)当R<0,则不追氮肥,还应采取相应的控肥措施;当R>0,则追氮肥。追氮定量化(D)按下列公式计算:D=N根(R1-R2)式中“N”为色级差追氮系数,一般每亩追氮素3-4公斤(根据观察结果,田间叶色相差1级,需氮肥3-4公斤)。比如,某一水稻品种孕穗期的标准叶色级为5.5级,田间实际观察比色为4级,级差斤)=3根(5.5-4)=4.5(公斤)。因此,每亩应追肥4.5公斤氮素。经性能测试和大田试用检验,其颜色的色调与分级度能准确反映和鉴别水稻叶色的动态变化,适合田间比色管理技术要求,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和易于掌握的水稻田间看苗诊断施肥的科学测试工具。9T/JAASSXX—2022附录C(规范性附录)不同基础地力的水稻产量(不施氮区产量)表1不同基础地力的水稻产量(不施氮区产量)低中高低中高低中高注: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施氮区的施氮量为210-315kg/hm2,籼稻施氮区的施氮量为180-270kg/hm2;东北稻区粳稻施氮区的施氮量为100-225kg/hm2。T/JAASSXX—2022附录D(规范性附录)水稻中、大苗移栽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施氮量比例(移栽时叶龄≥5)表2水稻中、大苗移栽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施氮量比例(移栽时叶龄≥5)施肥时期叶色相对值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基肥分蘖肥(移栽后6-8天施)促花肥(穗分化时期,叶龄余数3.5时施)保花肥(雌雄蕊形成期,叶龄余数1.5时施)粒肥(抽穗始期,全田有5%的稻穗伸出顶叶叶鞘时施)叶色相对值>0.950.95≥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11≥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11≥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5叶色相对值≤0.9530%5%20%25%20%25%0%5%注: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或叶色卡测定叶色,叶色相对值等于稻茎上部第3完全展开叶[(n-2)叶]叶色/第1完全展开叶(n叶)叶色;总施氮量按照:总施氮量(kg/hm2)=[(目标产量(kg/hm2)—基础地力产量(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N)确定。T/JAASSXX—2022附录E(规范性附录)水稻小苗移栽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施氮量比例(移栽时叶龄<5)表3水稻小苗移栽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叶色相对值指标和施氮量比例(移栽时叶龄<5)施肥时期叶色相对值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基肥20%第一次施分蘖肥(移栽后6-8天施)叶色相对值>0.950.95≥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5%第二次施分蘖肥(移栽后12-14天施)叶色相对值>11≥叶色相对值>0.95叶色相对值≤0.950%5%促花肥(穗分化时期,叶龄余数3.5时施)叶色相对值>11≥叶色相对值>0.9叶色相对值≤0.920%25%保花肥(雌雄蕊形成期,叶龄余数1.5时施)叶色相对值>11≥叶色相对值>0.9叶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