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1/0A/wKhkGWVxFDaAMGwRAAKnD_NTEr8029.jpg)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1/0A/wKhkGWVxFDaAMGwRAAKnD_NTEr80292.jpg)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1/0A/wKhkGWVxFDaAMGwRAAKnD_NTEr80293.jpg)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1/0A/wKhkGWVxFDaAMGwRAAKnD_NTEr80294.jpg)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1/0A/wKhkGWVxFDaAMGwRAAKnD_NTEr80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导读】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逻辑的力量”。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从而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素养目标】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掌握逻辑规律,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2.理解推理规则,掌握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3.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教学重难点】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科室】四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导入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柏拉图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一、何为“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二、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一)相容关系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四种情况。①全同关系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时,则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例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满18周岁的人”。全同关系如下图所示: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仅仅是在外延上相同,在内涵上一定是有区别的。如果两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都相同,它们就不属于全同关系,而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如“西红柿”和“番茄”,它们的差别只存在于语体色彩上,而在逻辑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它们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不是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②真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属种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时,则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例如,“学生”和“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科学”。真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③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于关系是指某概念的全部外延和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种属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是b,并且有的b不是a。例如,“大学生”和“学生”、“人文科学”和“科学”。真包含于关系如下图所示: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非常相似,如果不考虑顺序问题,二者可以合称为从属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属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④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时,则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例如,“青年”和“作家”、“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交叉关系如下图所示:具有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都不能是单独概念。(二)不相容关系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不相容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不是b。例如,“植物”和“动物”、“科学”和“迷信”、“红色”和“蓝色”等。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①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a与b具有矛盾关系时,则所有a都不是b,并且a与b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例如,“有彩色”和“无彩色”、“男人”和“女人”。矛盾关系如下图所示:两者之间是非此即彼关系。②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a与b具有反对关系时,则所有a都不是b,并且a与b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红色”和“蓝色”。反对关系如下图所示:两者之间是不是非此即彼关系。注意:互为反义词的概念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比如“黑”与“白”互为反义词,但这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还有其他颜色。三、逻辑的基本规律①“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②“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他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举例:矛、盾的故事。③“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举例:问:听说你们厂今年的生产指标没有完成?答:谁说我们没完成?问:这么说,是完成了?答:我可没说。④“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举例:如果长期躺在床上看书,就会患近视眼,我从不躺在床上,所以我不会患近视眼。四、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合作探讨,发现逻辑错误,并交流。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明确:“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了“同一律”。前一个“鲁迅的作品”是集合概念,后一个是单独概念,这里是混淆或偷换了概念。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全文翻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明确:前一个“安”是指“怎么”,后来把其变成了“在哪里”。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庄子和惠子本来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的话题进行的,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明确: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是抗议,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汤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违反了同一律。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明确:修门者来修门铃,说明他肯定“门铃已坏”。修门者每次来按门铃,说明他肯定“门铃没有坏”,这样,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相反的判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明确:耍戏法的人,首先肯定“这是成年的拿破仑的头骨”接着又肯定了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这样,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做出不一样的判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明确:《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则违反了排中律。EQ\o\ac(○,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明确: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或选择。这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明确:《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明确:“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注:还需要分析83页“日常逻辑错误”活动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一、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一)演绎推理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1.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大前提: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小前提: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结论: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注意:(1)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常常用到“三段论”但往往省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或结论。比如例句中,“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就可以省去。(2)运用三段论,大前提要正确,要是不正确,即使步骤不错,结论也不会对。2.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还有一种充分必要假言推理过于复杂,这里不讲)(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例: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例: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练一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的这一推理就是典型的必要条件肯定后件式推理,推理过程如下: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它的后代发生分离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第二代(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第一代)3.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例: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注:上面例子属于完全归纳法,再举一个不完全归纳法例子: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铝、金、银也能导电,没有发现不导电的金属;所以,金属都能导电。(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以练代讲】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题型一阳光:紫外线A.电脑:辐射B.海水:氯化钠C.混合物:单质D.微波炉:微波明确根据阳光与紫外线、海水与氯化钠的关系都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故选出答案为B。题型二考试:学生:成绩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明确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学生通过考试获得成绩”,因此类比可得“职工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待遇”,进而得出正确答案C。题型三杂志对于()相当于()对于农民A.报纸果农B.传媒农业C.书刊农村D.编辑菠菜明确通过代入我们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二、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合作探讨,简述推理过程,探析推理形式。①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明确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如果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所以,我不从狗门入。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明确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所以,石兽在上游。③《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明确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它的推理形式如下: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我要么去,要么不去,总之,皆足以致疾。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明确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结论是“物以稀为贵”,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舌兰”。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明确这是一个类比推理:前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活动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1.什么叫论证?由断定一个或者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这就是论证。论证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方式组成2.论证和推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推理只是断定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或者有或然关系;推理并不一定要求前提的真实性。论证则要求论据的真实性,由此保障论点的真实性。论证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一)关注隐含前提问题:为何要补充并甄别隐含前提的真实性?在一个复杂的论证中,为了简便起见,论证者常常把一些他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省略掉,但是,论证的错误也常常发生在这些被省略的前提上。论证者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不一定事实上就是真实的。同时,又由于它被省略了,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它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论证时,应当特别注意哪些前提被省略了,它们是不是真实的。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任务: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隐含前提2:论据1:狗没有吠隐含前提1: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明确:隐含前提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隐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如果深人追问福尔摩斯的论证,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人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而且在论据或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或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作随含假设。【练一练】1.请同学们想一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推理中的隐含前提补充出来。明确:只有同类才能相知2.(近年的高考题中屡屡出现补充前提的逻辑题目)【2020.全国卷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①,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②,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③,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解析】①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其他案例:【拓展隐含前提案例】某作家出身贫寒,他父亲是一个弹棉花的匠人,但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在一次聚会中,有个富家子弟当着众人的面对他高声说:“听说你父亲是个弹棉花的。”“是的。”作家说。“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弹棉花的呢?”作家微笑着反问:“你的父亲一定是位绅士?”“那是自然。”富家子弟高傲地回答。“那他怎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绅士呢?”大家听了,都笑了。【分析】论据:你父亲是弹棉花的匠人。隐含论据(前提):如果父亲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那么儿子也就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论题(结论):你也应该被培养成弹棉花的匠人。【关注隐含前提保障结论正确】第一、事实性隐含前提。如:①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爬30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慢很多。【明确】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是: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30厘米。恢复论证结构完全正确。②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明确】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是: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实际上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这个结论。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如:①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明确】省略的大前提: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一切M都是P)小前提:白鳍豚是濒临绝种的物种。(S是M)结论:白鳍豚是我们必须保护的(即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S是P)补充隐含前提对论证的意义?【明确】如果隐含前提为假,整个论证的效力就会降低,结论的可接受性也就会受到影响。隐含前提可能具有争辩性,可能有潜在的欺骗性。我们要恢复隐含前提,重构论证过程,以检验论证的可靠性。养成关注隐含前提的思维习惯,既有助于在论证有效性分析中寻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也有助于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主动检查自己的论证是否经得起对方的质疑。(二)学会间接论证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①排除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论证:或者闭关,(B)或者送去,(C)或者等别人“送来”,(D)或者自己去拿,(A)(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B)不能送去,(C)不能等别人“送来”,(D)所以,只有自己去拿。(A)求证:A真证明:或A真,或B真,或C真,或D真已知:B、C、D假所以,A真(运用了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②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比如关于鲁迅的《祝福》写作背景的论述: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这就运用了反证法。论题:《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p)设立反论题:《祝福》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q)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q假→非p假)所以,《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假,所以,p真)【反证法论证过程】要证明论题:p先设立反论题:非p如果非p,那么q;非q,所以非p假。(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规则,推出非p假)确定反论题非p假根据排中律,非p假,所以,p真。【拓展案例】一个心脏病患者做梦遇到台风,自己从楼上跌下来,接着整个楼房倒塌下来压在自己身上。他害怕极了,于是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你认为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能否证明你的猜测?【分析】论题:这则故事不真实。(p)设立反论题:假设这则故事真实。(非p)确定反论题非p假。如果该患者于睡梦中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非p)那么,所有人都不会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qSEP)故事的讲述者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即:有人是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的,(SIP)因此非q;所以,非p为假。(充分条件的否定后件规则)所以,这则故事不真实。(非p假,所以,p真)③归谬法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拓展案例】流行与高雅有个作家参加晚会,晚会上演奏的音乐让他感到厌烦。朋友向他解释:“正在演奏的是流行歌曲。”作家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趣味高雅的吗?”朋友说:“不高雅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作家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雅的了?”【分析】如果流行的就是高雅的,(p)那么流行感冒也高雅;(q)并非流行感冒高雅,(非q)所以,并非流行的就是高雅。(非p)注意: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支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②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③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三)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常规模式:①论点:兼听则明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引入“假想敌”: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分析: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改进后: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②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③举例分析: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④进行限定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四)写作中的论证方法①因果分析法例: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新能源电池CCS集成母排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无线蓝牙肉类温度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血栓弹力图检测试剂盒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核电站管道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环氧干式变压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超声软组织手术刀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一次性3D储液袋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聚氨酯泡沫开孔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家具弹性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合同范本】服装专卖店加盟合同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铁路局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国旗班指挥刀训练动作要领
- 春季安全开学第一课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学课件
- 肖像绘画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同等学力英语申硕考试词汇(第六版大纲)电子版
- 墓地个人协议合同模板
- 2024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
- 中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