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1)五月渔郎相忆否?,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2)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4)荀子《劝学》中的“,”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为什么要读经典?(节选)卡尔维诺①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②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③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④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⑤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⑥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⑦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⑧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⑨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⑩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⑪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⑬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⑭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⑮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⑯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⑰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⑱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⑲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⑳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提及巴尔扎克、狄更斯、左拉是为了说明很多经典小说存在被人提及多但真正阅读少的境遇。B.作者认为当我们阅读经典时既要关注经典中关涉过去时代的东西,也要读出其指向当下与未来的东西。C.作者对不阅读经典而去阅读关于经典的评论或解释著作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一类著作往往会遮蔽经典真正要表达的东西。D.经典作品需要重读是因为青年时期的阅读不如成年时期更懂得欣赏细节、层次、含义。4.结合上下文将⑪段划线空白处补充完整。(30字以内)5.解释⑱段划线词语“尘雾”在文中的含义。6.本文诠释“经典”本质内涵的方式极为独特,请加以分析。7.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尝试给出经典的第十条定义(定义内容不得与原文已有定义雷同),并以《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红楼梦》等经典为据加以佐证阐发。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迟行蒋勋(1)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2)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3)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足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4)“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5)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6)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7)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8)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9)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10)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11)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8.文章第(1)段划线句有人觉得表达冗余拖沓,将其精简为“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你是否赞同这样的修改,试说明理由。9.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10.文章第(11)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11.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2.小序中“为赋”的“赋”其词义是__________。1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词尾划线句。14.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是积淀了丰富的意蕴的,如菊往往具有归隐、情操高洁等意蕴,月往往具有思乡、永恒等意蕴。辛弃疾词与所附《红楼梦》中的两首词中的柳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蕴,请加以简要解读。林黛玉柳絮词·唐多令(第七十回)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柳絮词·临江仙(第七十回)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越州赵公救灾记(节选)曾巩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粟乘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③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④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①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注:①岂弟:即“恺悌”,意思是和乐平易。15.解释文中加点字词。(1)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
(2)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3)故事,岁原穷人()
(4)乐为之识其详()16.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前民之未饥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B.使各以便受之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C.而能为之备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不习而有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7.翻译下列句子。(1)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2)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18.赵公在越州救灾的经历可供后人借鉴之处有哪些?19.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与元微之书白居易①四月十日夜,乐天白:②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③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而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惻惻耳。④且置足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抹,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⑤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20.作者因故到浔阳任职后的心境在我们高中所学课文《》中也有充分表达。课文中直接抒发其对自身遭际的认识并引发后人共鸣的句子是“,。”21.概述文中所录“三泰”的主要内容。22.文中划线句表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23.简析文中所附两首诗歌的作用。七、材料作文24.作文。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类似的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忠实于自己”“实现自己”……“成为你自己”几乎成为现代人的生命誓词。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诗歌除外。参考答案:1.小楫轻舟学诗谩有惊人句悲欢离合总无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楫”“谩”“矣”“须”“臾”。2.(1)B(2)D【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B.此联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所撰。联中巧妙地将屈原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以及他用以自比的香草和至死不渝热爱的三户(楚)地连缀成联,以颂扬屈原的爱国之心和凭吊屈原的不幸遭遇。故应为“屈原”。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和读者的关系。通读语段可知,只有最后一个空的后面有关于“叙事者”的描写,四个需要排序的句子中,只有①提到了“叙事者”,并且最后一个空的后面的“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是对①的解释。所以,①应该放在最后。排除BC;“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这是一个假设,该句话之前应该是没有见面,之后是见面之后。由此可知,应该是③④,排除A。故选D。3.D4.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5.围绕经典作品产生的遮蔽文本身含义的文学评论话语。
6.如通过“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基于这个理由”“因此”“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等词句,关联前后文,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由此看出,诠释“经典”本质内涵的方式,是通过给“经典”下定义的方式,而关于经典的定义以逻辑推导的方式,一环扣一环进行。
7.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文化延续性之中,我们总会从其作品那里感到某种共鸣。可推出第十条定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如《大卫科波菲尔》伟大之处在于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复活》的经典之处在于让我们感受到聂赫留朵夫对自己人性的救赎;《红楼梦》的巧妙之处在于我们穿越时光阅读它书中人物的价值观、人生观仍能给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经典作品需要重读是因为……更懂得欣赏细节、层次、含义”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第⑤段“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可看出,原文是说人在成熟的年龄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并不是经典作品需要重读的原因。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文“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可知是为了突出强调重读经典每次都有新感受,故可填“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第⑱段“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可看出“尘雾”是指对经典作品提出的“批评话语”。再结合第⑰段“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可看出是说文学评论遮蔽了文本本身的含义。故可解释为“围绕经典作品产生的遮蔽文本身含义的文学评论话语”。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⑦—⑮段“……如文中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基于这个理由,……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可见通过“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基于这个理由”“因此”“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等词句,前后关联,紧密联系,逻辑性强。由此看出,诠释“经典”本质内涵的方式,是通过给“经典”下定义,而关于经典的定义以逻辑推导的方式,一环扣一环进行。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原文说“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可看出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文化延续性之中,我们总会从其作品那里感到某种共鸣。据此得出第十条定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如《大卫科波菲尔》伟大之处在于,用文字讽刺贪婪的资本家,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从他作品中流露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复活》的经典之处在于将出身贵族的聂赫留朵夫公爵在经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在法庭上与玛斯洛娃重逢,由此他的灵魂从此渐渐苏醒,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自己人性的救赎。《红楼梦》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体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过程,我们穿越时光阅读它,书中人物的价值观、人生观仍能给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8.不赞同。文章第(1)段划线句运用短句和比喻的手法对盛开的木棉的具体描绘,起到强调作用,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表达作者内心的具体感受。“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只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棉花盛放的特点,特点不够具体,画面感和表现力不够强。
9.①供人停留,观赏美好风景;②“亭”与“停”谐音,意为人生要懂得放慢脚步,关注过程。
10.逐层深入,富有节奏感,强化迟行的意义;一组排比,对全文有总结作用。
11.①整篇文章以“迟行”(步行或行走)贯穿全文,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易于人们接受。②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表明态度,即不赞同。然后结合文中原句的句式、手法、用词等陈述理由。“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这是对盛开的木棉的具体描绘,运用短句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棉花盛放的具体特点,起到强调作用,节奏感强,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表达作者内心的具体感受,突出一种欣喜之情。“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只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棉花盛放的特点,但木棉花盛放的特点不够具体形象,画面感和表现力不够强。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足暂时供人停留”,“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可知,“亭子”供人停留,观赏美好风景;②由原文“‘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可知,“亭”与“停”谐音,意为人生要懂得放慢脚步,关注过程。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这段话的主语是“迟行的脚印”,“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句式一致,一层比一层深入,增强文章语势,富有节奏感,揭示了“迟行”的意义,且因为放在文末,所以对上文起到总结的作用。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选文是一篇散文,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线索,以体现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整篇文章以“迟行”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易于人们接受。②文章标题是《迟行》,开篇写春天城市的灿烂,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接着有“亭子”而引发“停”的联想,又由“停”而想到“步行”,分析“步行”的意义;最后一段排比句揭示了“迟行”的意义,“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12.作诗、填词
13.以景结情,词人描写暮春苍茫的景色,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
14.辛弃疾借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无所用志的忧愁;黛玉借随风飘飞的柳絮,抒发了漂泊无依,孤苦伶仃之情;宝钗借柳絮,委婉道出了自己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意义的能力。辛弃疾四十岁时,从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为赋”的“赋”是“作诗、填词”的意思。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危栏”,高栏;“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断肠”,形容极度悲伤之情。此二句意为: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那落日的余辉正照在被暮霭笼罩着的柳林上,这样的暮景愈发会让人断肠伤情。花谢柳茂,正是暮春景象,再加上落日残照,惜春之人触目“断肠”。以景结情,韵味不尽。词人描写暮春苍茫的景色,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重要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辛弃疾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束全词,“烟柳”,指烟雾笼罩的柳林。句意:那落日的余辉正照在被暮霭笼罩着的柳林上,这样的暮景愈发让人伤情。落日照烟柳这样暮色苍茫的景象,象征这南宋朝廷日薄西山、政治昏暗的处境,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无所用志的忧愁。黛玉笔下的柳絮随风漂泊,黛玉也孤苦无依没有家。原本无知无觉的柳絮,在春天里也有了人的哀愁,年纪轻轻却愁白了头,黛玉时常多愁善感,她与宝玉的爱情无人主张,她的病无从治好,她的悲伤只能化为无限的愁绪。柳树被东风吹起吹落毫无自主的能力,黛玉的命运她自己又哪里能自己做主,这是黛玉的心事。宝钗词的前两句点明柳絮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仍不改初衷,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15.主持,掌管遭受按照惯例(旧例)通“志”,记载
16.C17.(1)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2)他的耿直公正的德行,表现在朝廷,和乐平易的事迹,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这里不作记载,仅记录他的救灾行政措施可为人效法的。
18.①主动有为,敢担当。②决策有方,思路清。③执行有力,搞团结。④保障有序,稳秩序。
19.①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②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知:主持,掌管。句意: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2)被:遭受。句意。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3)故事:按照惯例(旧例)。句意:按照惯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4)识:同“志”,记载。句意:(我)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百姓。B.不同。“以”,介词,在。句意:让各人在方便的地方领粮。“以”,介词,凭借……身份。句意:赵公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官衔的身份退休。C.相同。“为”,介词,替。句意:(太平时代)却能够为它作防备。“为”,介词,替。句意: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D.不同。“而”,转折连词,却。句意:不熟习却还要去做。“而”,递进连词,并且。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敛”,征收;“输”,缴纳;“羡”,多余;“佐”,补助。(2)“直道正行”,耿直公正的德行;“岂弟”,和乐平易;“著”,记载;“荒政”,救灾行政措施;“师”,效法。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主动有为,敢担当。根据“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在旱灾爆发初期尚未形成饥馑时,赵抃即全面调研、提前谋划、谨慎准备。真正的危机往往不是来自危机本身,而是来自于对危机的麻木不仁、处置不当。由“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分析,赵抃对受灾情况、物资储备、复工复产等各种因素先统筹考虑再全面部署。由“公敛富人所输……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分析,官府通过各种途径征收征用粮米用于百姓救济,粮食发放之策亦很管用,这表明做事要主动有为,敢担当。(2)决策有方,思路清。面对重灾,赵公担心领米的灾民太多会相互践踏,“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巧妙地让男女分开领粮避免了哄抢;担心形成难民潮,“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离开本地的乡民不发给粮食。“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赵抃对受灾群众的数量、分布了然于胸,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3)执行有力,团结干。“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赵抃雇用大量的民工修补城墙,孤儿让人收养,充分发挥了广大乡民的作用。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4)保障有序,稳秩序。赵抃十分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他不准富人囤积米粮,并调出官粮低价卖给百姓,心中始终装着百姓;“而人受二日之食”,“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百姓每次可以领两天的口粮,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了;招募僧人专门为百姓医治疾病、照顾饮食;“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即官府出面为难民借钱借粮提供担保,以尽快恢复生产。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事件处置和抓经济社会发展两手都要抓,任何时候都要把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群众基本生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的能力。(1)根据“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可概括为: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2)根据“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可概括为: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参考答案: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惯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却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难道只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赵公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官衔的身份退休,居住在衢县。他的耿直公正的德行,表现在朝廷,慈爱的事迹,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这里不作记载。仅记录他的救灾行政措施可为人效法的,作《越州赵公救灾记》。20.琵琶行(并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1.①亲人团聚;②衣食自给;③山水胜绝。
22.①以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四句话用主语开头,后动宾结构的句子组成排比,让读者对所述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语境动感十足,感情洋溢,层次清楚,增强了表达效果。②“青萝”“白石”“流水”“飞泉”四种事物构成高低错落的构图,在读者头脑里形成一幅立体感强烈的图画。23.①运用诗句可以丰富文章,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气息,使人眼前一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运用诗词,具有有力的概括总结作用,能够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意思,概括成一段诗文,起到最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升华了文章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③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诗词涵养、读来琅琅上口有韵味。【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的“浔阳任职”“高中所学课文”可知,应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并序)》;《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并为后世人所感同身受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可知,作者和家人团聚,都安然无恙,能够同寒暖共饥饱,所以,“此一泰也”指亲人团聚;根据原文“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体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可知,江州境安物美,生活节俭用度,能自给自足,所以,“此二泰也”指衣食自给;根据原文“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抹,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可知,置草堂与香炉峰下,风景绝佳,流连忘归,愿以终老,所以,“此三泰也”指山水胜绝。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以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四句话用主语“青萝”“白石”“流水”“飞泉”开头,后都动宾结构的句子组成方式“为墙援”“为桥道”“周于舍下”“落于檐间”,让读者对所述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语境动感十足,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青萝”“白石”“流水”“飞泉”四种事物中居于高处的“青萝”“飞泉”,居于低处的“白石”“流水”构成高低错落的图画,描写简约而充满情趣,在读者头脑里形成一幅立体感强烈的图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诗句今昔对比,在前后反差中表达了诗人身世飘零,与挚友分割异地而不能团聚的寂寥之情。运用诗句可以丰富文章,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气息,使人眼前一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残灯无焰影幢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而入寒窗”,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诗句表达了友人对作者的无限关爱之情,具有有力的概括总结作用,能够迅速把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意思,概括成一段诗文,起到最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升华了文章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原文中引用切题的诗歌一方面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一方面让文章生动可读,最后还让文章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诗歌的吟诵也使得文章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参考译文: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湓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过关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 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方案
- 2024年碳化硅磨块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赣南师范大学《化工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航道疏浚劳务分包工程方案(技术方案)(两套)
- 阜阳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编译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统计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地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
-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 展教结合、学赛互促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分析
- 京瓷复印机维修代码保养大全
- 《血胸护理》ppt课件.ppt
- 图示仪使用说明书
- 开盘八法概述
- 强制医疗三道待解难题
- K-90B联机热泵控制板规格书
- 汽车四轮定位的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