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安一中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研究人员对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统计如下表,则分析正确的是()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6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组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能0突变型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详解】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是S12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的,突变型能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正确;B、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是翻译过程,所以链霉素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C、野生型和突变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种类(56位氨基酸)有差异,故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对数目不变,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错误;D、枯草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是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D错误。故选A。2.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答案】D【解析】【详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能测出静息电位,A错误;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B错误;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C错误;D、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正确。故选D。3.下列情况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D.秋水仙素处理使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详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C、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D、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A。4.离子束诱变育种是将低能重离子注入到生物体、组织或细胞内,使其产生变异。该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研究,不仅克服了辐射诱变的盲目性,而且能降低辐射诱变的负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束诱变不能产生染色体变异,而辐射诱变可以B.离子束诱变育种的结果都是有利的变异C.通过离子束诱变育种产生的具有优良效用的药用植物是新物种D.离子束诱变育种较辐射诱变育种处理的育种材料相对较少【答案】D【解析】【详解】诱变均可以产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离子束诱变降低了辐射诱变的负效应,而不是完全消除辐射诱变的负效应,可能产生有害变异,B错误。突变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误。离子束诱变育种克服了辐射诱变的盲目性,处理的育种材料一般较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D正确。【点睛】变异与新物种的产生:(1)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变化,不会改变生物的种类。(2)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生物种类。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导致生物种类的改变,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可以导致新物种的产生。5.人的大脑有许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能够使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其中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①是W区,阅读与该区域的功能有关B.若某人的区域②发生障碍,则说话时不能发出声音C.区域③是H区,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D.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正常写字【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①是W区,②是S区,③是H区,④是V区,据此答题。【详解】A、W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与阅读无关,A错误;B、②区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说话,但能发出声音,B错误;C、区域③是H区,此区域受损,不能听懂话,因此上课认真听讲需要该区域参与,C正确;D、区域④是V区,该区域受损使人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B.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会患遗传病C.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D.通过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羊水细胞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答案】C【解析】【分析】1、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之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包括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羊水检测(羊膜穿刺)等。2、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一出生就有的疾病,但不一定是遗传病。【详解】A、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A正确;B、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没有致病基因,因此不携带致病基因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B正确;C、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例如由环境污染导致的胎儿畸形,C错误;D、通过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的羊水细胞来自于胎儿,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D正确。故选C。7.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A.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B.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最终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D.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详解】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正确;B、只有拥有适应于昆虫传粉结构的花才能得到更多的受精机会,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否则没有受精机会,得不到繁衍,而只有适应花的结构的昆虫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与繁衍,这就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C、抗生素选择了细菌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D、长颈鹿的形成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8.下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叙述错误的是()A.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没有发育完善B.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C.膀胱不仅是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也是排尿反射的效应器D.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详解】A、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作用较弱,因此经常尿床,A正确;B、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促进排尿,B错误;C、由图可知,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C正确;D、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原因可能是极度恐惧时,大脑皮层暂时失去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从而出现无意识排尿的现象,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B。9.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C.①②⑤是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端。【详解】A、由图可知,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的量较②组织液渗入④淋巴的量多,A错误;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①处为静脉端,所以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B正确;C、由图可知,①血浆②组织液⑤血浆,是细胞外液,为内环境,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该液体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酸碱缓冲物质有关C.该液体环境中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均可直接相互转化D.该液体环境的稳态被打破,必将引起细胞代谢发生紊乱【答案】C【解析】【详解】A、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A正确;B、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内环境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C、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转化,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一般也不能进入淋巴,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故选C。11.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详解】①XYY综合征是由异常精子YY与卵细胞受精导致,YY精子一定是Y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发生在MII后期),所以此项与联会无关;②线粒体DNA突变很明显与联会无关;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是由于联会发生紊乱,不能或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导致的;④中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时,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MI后期时又发生分离,配子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的形成应该是在配子形成时(即减数分裂)导致的,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未分离向一极移动导致,而卵裂属于有丝分裂。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减数分裂和变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重点考察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在平时的练习中都有所涵盖,考生看到之后并不陌生,但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要强较高,难度中等偏上。12.图1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2为图1中Z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B.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移动需要消耗ATPD.图2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是感受器,Y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X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详解】A、刺激X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左侧和右侧,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C、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D、图2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故选B。13.育种工作者用某二倍体植物(2n=14)培育出一个如图所示的三体品种(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只考虑图示基因,此三体能产生2种雌配子B.减数分裂时可形成7个四分体C.可用光学显微镜区分三体与正常植株D.此三体品种培育的原理与杂交育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分离,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图中三体新品种,多了一条易位片段的染色体。【详解】A、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此图示的三体品种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基因型为mr和MmRr的2种雌配子,A正确;B、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含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所以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7个正常的四分体,B正确;C、染色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所以能区分三体与正常植株,C正确;D、此三体品种培育的原理与杂交育种不同,前者是染色体变异,后者是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14.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详解】

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C、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后不是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是经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又转运回突触前膜内,C错误;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故选B15.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D错误。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如图1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2为物种形成过程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图1和图2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答案】AC【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导致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B、图1中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AC。17.长距彗星兰又名一尺半,具有约30~60厘米的细长花距(花瓣向后延长成的管状结构),花距底部有花蜜。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长距彗星兰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马岛长喙天蛾的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蛾竞争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相互匹配特征的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未发生改变D.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表现为协同进化【答案】ABD【解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马岛长喙天蛾是唯一能帮助长距彗星兰授粉的生物,它有超长口器,可以将口器伸到花距底部,采食花蜜,故马岛长喙天蛾的口器变长有利于与其他天蛾竞争,A正确;B、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环境的定向选择有利变异,都能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故种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C、相互匹配特征形成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长距彗星兰与长喙天蛾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选择,表现为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ABD。18.野生型小麦(WT)易感染白粉病而倒伏,感病(抗病)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科研人员获得了三对等位基因同时突变的抗病小麦突变体1(产量明显降低)和抗病突变体2.研究发现WT和突变体1中均存在小麦增产基因TMT,但二者B(或b)基因特定序列的表观遗传修饰可限制基因TMT表达,且感病基因的突变会产生加速衰老等不良效应,使突变体1产量较WT明显降低。为了确定A/a、B/b和D/d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及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a、B/b和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B.图1中F2纯合体感病个体的比例为1/64C.突变体2未扩增到B(b)基因片段的原因可能是突变导致与引物结合的序列缺失D.突变体2中B(b)基因突变可能会破坏其表观遗传修饰从而使TMT基因减弱表达【答案】B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根据图1可知,突变体1与野生型(WT)杂交,F1是感病,说明感病是显性性状,抗病是隐性性状,F1自交得到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感病:抗病=63:1,和为64,符合43,说明该性状是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图1中F2中纯合子为1/2×1/2×1/2=1/8,其中抗病个体为1/64aabbdd,则纯合体感病个体的比例为1/81/64=7/64,B错误;C、据图可知,突变体2与Ⅰ野生型(WT)在基因组成上的区别在于突变体2的B基因缺失,未扩增到B(b)基因片段,C正确;D、与突变体1相比,突变体2B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破坏,TMT基因表达增强,弥补了感病基因突变加速衰老造成产量降低的缺陷,D错误。故选BD。19.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成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B正确;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BD。20.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味觉的过程中,兴奋在①处单向传递,在②上双向传导B.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苦味神经元,导致“苦尽甘来”C.CeA产生的甜觉会促进GCbt,导致“甜不压苦”D.该实例说明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答案】AB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味蕾接受苦味分子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故在①②处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A错误;B、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B错误;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C错误;D、由图可知,大脑皮层的GCbt产生苦的感觉,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所以该实例说明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故选ABC。三、综合题(每空2分,共50分)21.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了婴儿那样的尿床现象,此时的排尿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种反射活动。(2)用神经纤维来进行实验,利用电表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如下图所示。若在b点右侧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___________→④。若在a与b的中点处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3)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发生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这4种处理方式造成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则甲、乙、丙、丁处理的方式最可能是: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填序号)。【答案】(1)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②.感受器③.是(2)①.③→④→①②.④→②→④(3)①.④②.①③.②④.③【解析】【分析】1、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2、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造成的,其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兴奋部位电位为外负内正。【小问1详解】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了婴儿那样的尿床现象,此时的排尿是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不受大脑皮层控制。【小问2详解】若在b点右侧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③→④→①→④。若在a与b的中点处给予一次适当刺激,则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依次是④→②→④。【小问3详解】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动作电位不能产生,与乙图一致;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导致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与丙图一致;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发生Cl内流,静息电位加强,与图丁一致;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导致动作电位的强度下降,与图甲一致。因此,甲、乙、丙、丁处理的方式最可能是:甲④、乙①、丙②、丁③。22.先天性耳聋(基因为A、a1、a2)、蓝色盲(基因为D、d)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下图为两家族相关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含A基因的个体听觉正常,家族甲和家族乙的先天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不同,两家族从第Ⅱ代开始有男女婚配并生育后代。请据图分析回答。(1)先天性耳聋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蓝色盲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2)理论上,人类先天性耳聋患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Ⅲ1与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Ⅲ2与Ⅱ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3)若Ⅱ2与Ⅱ3再生一个男孩,该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4)若Ⅱ3(不患红绿色盲)与一个先天性耳聋的色觉正常携带者(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和蓝色盲基因)结婚,他们后代中男孩同时患先天性耳聋和全色盲(红绿色盲和蓝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①.常②.常③.3④.2/9⑤.0⑥.7/16⑦.1/16【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等,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据图可知,II2与II3正常,其后代III2先天性耳聋,说明先天性耳聋是隐性遗传病,又I4是先天性耳聋患者,她生了一个正常的男孩II3,由此排除先天性耳聋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II2和Ⅱ3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蓝色盲的男孩Ⅲ3,由此可判断蓝色盲是隐性遗传病,I2(女)是蓝色盲患者,却生了一个无蓝色盲的男孩II1,则排除蓝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蓝色盲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判断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后,再根据系谱图的表现型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然后结合各项准确作答。(1)据试题分析可知,先天性耳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蓝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a1、a2,所以患者基因型可能是a1a1、a2a2、a1a23种。据系谱图分析可知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Aa1Dd、Aa2Dd(或Aa2Dd、Aa1Dd),Ⅲ1关于先天性耳聋的基因型是AA、Aa1、Aa2,其比例是1:1:1,Ⅲ1关于蓝色盲的基因型是DD、Dd,其比例是1:2,所以Ⅲ1与Ⅱ2(Aa2Dd或Aa1Dd)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2/3=2/9。由于家族甲和家族乙的先天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不同,因此Ⅱ1的基因型是a1a1Dd(或a2a2Dd),Ⅲ2的基因型是a1a2DD、a1a2Dd,Ⅲ2与Ⅱ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0。(3)Ⅱ2、Ⅱ3的基因型分别是Aa1Dd、Aa2Dd(或Aa2Dd、Aa1Dd),生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3/4=9/16。则该孩子患病的概率是1-9/16=7/16。(4)Ⅱ3的基因型是Aa1DdXBY(或Aa2DdXBY),先天性耳聋的色觉正常携带者的基因型是a1a1DdXBXb(或a2a2DdXBXb),后代患先天性耳聋的概率是1/2,患蓝色盲的概率是1/4,男孩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所以后代中男孩同时患先天性耳聋和全色盲的概率是1/2×1/4×1/2=1/16。23.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四个互不相同、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表: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甲乙丙丁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

使其充盈%NaCl

10mL%NaCl

10mL%NaCl

10mL%NaCl+微量Na+载体

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

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1mL3mL5mL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