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课件05_第1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课件05_第2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课件05_第3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课件05_第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课件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景喻理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第一页第二页,共26页。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二页第三页,共26页。“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第三页第四页,共26页。第一则重点字词:真味:真意数过:厌:得趣:数遍满足领略其中旨趣着意:用心穷:理解徒:仅仅自是:从此第四页第五页,共26页。【翻译】第一则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五页第六页,共26页。读书的方法:主张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领会真味,理解义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第六页第七页,共26页。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宁可食无肉,无肉令人瘦,人瘦尚可肥,不可居无书。无书令人愚。士愚不可医。第七页第八页,共26页。第二则重点字词:寻常:一般情况事已:事后如何:怎么办呢工夫:功夫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合:应该行从小路:顺着芜秽:杂草丛生机:关键第八页第九页,共26页。【翻译】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第九页第十页,共26页。第二则重点字词: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存天理:依照固:固然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第十页第十一页,共26页。【翻译】第二则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随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26页。第二则重点字词:中人:普通人大段著力:仔细用心照管克制: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为:作为任:使命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免夫:免于(祸害)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26页。【翻译】第二则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26页。思考理解文意: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

小路:

天理

人欲“无克己工夫”为什么?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26页。思考理解文意: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是如何选择的?圣人:贤人:普通人:自然存天理而行分别教是而后行之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26页。思考理解文意: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26页。第三则重点字词:说话:说教向外:只求表面剖判:分辨要求:只要求得自为己:自己为自己喻:懂得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26页。【翻译】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看)。’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26页。第三则重点字词:而已:罢了时君:当时的君主在学者:对于为学:做学问生死路头:关键域:地(指境界)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札定脚:踏踏实实里面:深入其里商量:(进一步)讨论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26页。【翻译】第三则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26页。思考理解文意: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引用名言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朱子:何必曰利。重义轻利。义:天理之所宜利:人情所欲(天理)(人欲)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26页。拓展延伸: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26页。拓展延伸: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26页。再说“理”与“欲”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