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计篇》下课件_第1页
第二讲-《计篇》下课件_第2页
第二讲-《计篇》下课件_第3页
第二讲-《计篇》下课件_第4页
第二讲-《计篇》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之现代文本主讲教师陆保生孙武

第二讲《计篇》(下)本篇主要内容之——五事七计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五事

七计道

__________主孰有道天地

____________

天地孰得将

_________________将孰有能法__________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五事:

七计:主孰有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道”的本义是途径、道路。在西周时期,道就已经从道路中引申出来,被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看待。“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元范畴。道家——自然之道儒家——社会之道禅宗——心灵之道兵家——政治之道

“西洋哲学本旨是爱智,以求真为目的……中国哲学家未尝以求知为务。中国哲学研究之目的,可以说是‘闻道’。”

——张岱年“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

有人将中国所说的“道”与西方所说的存在进行比较,认为道具有与存在相似的意义,但惟有西方思想将存在形成了主题。孙子之道——

令民与上同意也。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孙子之道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2、“道”的对应点是“主孰有道”,这是对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要求。孙子之道孙子之道

道——仁义(杜牧)道——抚众(张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孙子之道

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1、孙子把“道”即政治放在五事之首,充分说明他对战争与政治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2、“道”的对应点是“主孰有道”,这是对君主和统治集团的要求;3、孙武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考察这个问题的。孙子之道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九地篇》

上不搞恶,下不恶搞天

中国人倡导“天人合一”,中国的智慧包括在所谓的“天人合一”这句话里,它成了中国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儒家——人伦之天道家——自然之天禅宗——心灵之天中国——天人合一西方——天人相分

中国人对自然始于欣赏,终于相忘。西方人对自然始于观解,终于征服,完全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如果说中国有着泛艺术的倾向,西方则有着泛科学的习惯。

西方人常以征服自然的思想为傲,好象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在那里,我们必须向外掠夺所需,才能生存。……于是造成了人和孕育我们的宇宙之间的一种人为的分隔。

——泰戈尔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

不是冷酷的,而是有情的;不是解释的,而是关照的;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天者,阴阳、寒署、时制也。天冬夏不兴师将——将孰有能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才——

智、信、仁、勇、严“九验”之法

1、把考核的对象派到偏远的地方去单独执行任务,以此考核他是否忠于职守;2、把他留在身边工作,观察他对上级是否尊重,对左右是否谦恭;3、频繁地使用他,了解他的才能;4、突然向他提出一些问题,测验他的反应能力和智谋;5、限期完成某项使命,考察他是否守信遵时;6、委托他管理货币钱财,考验他是否廉洁;7、在危难时注意他的气节操守;8、当喝醉酒时,考验他是否举止失态,言语无礼;9、最后一条是平时通过一言一行去考察将领.诸葛亮考察人才的七条办法:

一是用是非问题去考察窥视他而观察他的志向;二是用言语竭力同他辩论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用计策谋略向他询问来观察他的见识;四是把灾祸困难的事情告诉他来考察他的勇敢;五是用酒灌醉他来观察他的真实性格;六是用有利的事情来接近他来考察他是否廉洁不贪;七是用事先约会他办某件事情来观察他是否忠诚守信用。姜子牙考察将领的八种方法:

一是提出问题,看他是否说得详尽清楚;二是不断地追问,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派他做间谍,看他是否诚实;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可以看出他的德行;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操守如何;七是告诉他处境危难,看他的勇气怎样;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失态。五才(智、信、仁、勇、严)——智:知也五才(智、信、仁、勇、严)之智1、智慧五才之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五才之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五才之智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济之,流害无穷。

——明.吕坤《呻吟语》五才之智只有坚持“仁智统一”,智才会回归到正道,否则,“智”便流于狡诈。五才之智1、智慧2、知识与经验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魏书》“将不通古今,匹夫勇耳。”

——范仲淹五才之智1、智慧2、知识与经验3、智术五才之智兵者,诡道也。五才之智1、智慧2、知识与经验3、智术4、文高于武,智胜乎力五才之智“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五才之智1、智慧2、知识与经验3、智术4、文高于武,智胜乎力5、反智与无智反智人家养儿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

——苏东坡反智难得糊涂反智雁奴无智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攻。

——《形篇》无智上智无智五才——信五才之信1、信的含义及背景1、信的含义及背景

“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伪尚书《钟虺之语》1、信的含义及背景

一是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需要“信”的保障;二是复杂微妙的政治关系更需要“信”的调节。五才之信1、信的含义及背景2、信的特点(1)彻底性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盗跖篇》“尾生精神”《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权力和关系远远超越了公正。”(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

(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2)西方重商,中国抑商。

(1)西方人重视个体,而我们中国人更加重视群体;

(2)西方重商,中国抑商;

(3)中国缺乏宗教。中国:天、地、人西方:天、地、人、神

“就像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一样,汉语当然具有鬼神之类的语词。但是中国的鬼神观念大多是原始巫术的遗存,它正好被儒道禅等智慧形态所否定。”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五才之信1、信的含义及背景2、信的特点(1)彻底性(2)一贯性即“素信”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作战篇》“无用之用”五常:仁、义、礼、智、信“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论语》

讹口如波,俗肠如锢。触目迷津,弥天毒雾。不有明眼,孰为先路?太阳当空,妖魑匿步。

——冯梦龙五才——仁五才之仁

仁,最初同人是一回事,可以互相使用,直到孔子(孙子)时代,仁才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仁者爱人

——孔子五才之仁

视卒如婴儿

——孙武五才之仁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几个层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

“仁”必须与“智”相统一;“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与“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犯之以事,勿告以事。”

——《九地篇》

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仁”,仁即人跟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西方文化重点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与科技。

——杜维民

中国人的心里、思想、精神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在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面去了。……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梁漱溟五才——勇“三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

孟子把“勇”区分为“大勇”和“小勇”,“匹夫之勇”和“圣王之勇”。匹夫之勇

“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孟子圣王之勇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大勇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矣。”

——苏轼前赤壁赋

在柏拉图看来,最理想的人类应该由三个等级组成,即用金做成的“哲学王”,用银做成的武士,用铜铁做成的平民。在我们平时的人格修养中,一定要加强或注入“勇”的品质。一是好勇好学;二是好勇不疾贫。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己甚,乱也。”

——孔子

“贫而无谄,贫而乐。”

——孔子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勇而无礼则乱。”

——孔子五才——严“飞将军”李广“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

——高适“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王维一是“自负其能”;二是治军不严。

“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司马光五事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计篇》主要内容之“诡道”思想儒家——为学——日益道家——为道——日损兵家——为智——日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兵者,诡道也”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原则,而其核心在“奇”,关键在“创”。这就叫“日奇”。“诡道十四法”或“诡道十二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不厌诈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韩非子》“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韩非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马基雅维里主义”

一个人被人畏惧总比被人爱戴来得好些。马基雅维里主张,君主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论》或《霸术》儒家:人——人系统道家:己——天法则禅宗:心——灵化成兵家:己——彼军争贼——盗亦有道

——阮逸“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巧诈不如拙诚”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刘向“道取其平,兵不厌诈。虚虚实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彼生我死。出奇无穷,莫知所以。”

——冯梦龙《孙子兵法》之现代文本主讲教师陆保生孙武

第三讲《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知彼知己;(2)不知彼而知己;(3)不知彼不知己。(1)不知己而知彼;(2)让人知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