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有感_第1页
读《教育学》有感_第2页
读《教育学》有感_第3页
读《教育学》有感_第4页
读《教育学》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读《教育学》有感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四、学生是具体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2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3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大学本科到现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人读过的教育学教材已不少。这些教材有的是精心所编,有的只是应时之作,好坏有别,良莠不齐。悉数读过的所有教材,自认为可读性最强,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正值硕士研究生备考之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就被它明确的观点、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经过那段时间对这一教材的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教育学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知道很多老师和同学也跟我一样,都是从读这本教材起步、启蒙和奠基的。毋庸置疑,它为几代教育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当我们重读这本教材时,发现其在某些内容和思想方面已略显陈旧。由于该书1988年出版,至今已20年,虽然也历经数次修订,但未作大的修改。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由王道俊、郭文安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手捧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新版教材,心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随着阅读地深入,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及该教材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阅读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教材的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变化也相当巨大。因此,教育学教材的更新也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教材的学习拥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与未来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本几近“重写”的教材,在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更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到章节的设置,小到案例的选取,新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不仅替换掉了原版教材中那些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资料,而且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如它删除了内容已略显陈旧的“电化教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章,添加了此次课程改革最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章。又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中,不仅丰富、深化了两者关系的探讨,而且将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等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再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方面,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外,又反映当代教学改革的进展,新增了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总之,教材所体现的这种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当前中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在论述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套教材,如果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学习者学起来就会思路混淆,难以把握。本教材在论述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层次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如编者在论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这一部分时,在占据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理论的述评,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相关论争的简述,向读者清楚、深入地介绍了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不断趋向丰富、完善的历程。这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论述方式,使人读起来思路清晰,明晓通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教育科学的宏伟殿堂,从而不仅掌握了系统而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热情和探索真知的旨趣。

再次,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国许多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往往偏重于条条框框的理论描述而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背诵、记忆枯燥乏味的条文定律,难以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而这本教材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的抽象说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在介绍和论述相关教育理论时都尽量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使用和增加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阐述和说明。这不但增强了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这几章节中,编者就将教材中讲述到的教学方法、过程、原则等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选了许多典型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认识提升到具体认识。另外,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也密切联系了当前的教育现实,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评价实际教育现象和问题,使我们既深化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最后,教材的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当前有些教材,受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以别人看不懂为新为荣,追求语言的晦涩艰深和高深莫测,使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这本教材恰恰相反,在语言表述上不故弄玄虚,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通俗朴实,简洁凝练。因此,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把握住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另外,在评介或论述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时,编者也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论述环境与人的能动关系时,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这一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编者用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位置的固定性来比喻环境的给定性,而将球员在球场上的自主发挥比作主体的选择性,指出:“比如对一个踢后卫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运动规则和他的位置是给定的,但这并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比喻生动、贴切,使人一读就懂。用简单的生活例子来说明高深的教育理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教材对细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与方便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