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思考,快与慢》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卡尼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迅速反应后再细细想来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眼见真的为实吗?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缪勒·莱耶错觉图《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三):三思而后“行”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启动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读这本书启发挺大,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反驳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喷柴静雾霾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四):需启用系统2思考的一本书陆陆续续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有点枯燥,读起来很费劲,但角度很新颖。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去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错误。快思考和慢思考,指的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文中几个比较普遍的原理: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五):系统1和系统2太精辟了我不后悔学习心理学是因为有丹尼尔卡尼曼,赫伯特西蒙,奚恺元和丹艾瑞里等等神人带路这么多年到现在可能发现我最感兴趣的学科是行为经济学人是否是优秀的直觉统计者,最终认为稳妥的结论应当是附条件的否定(否定,但是附有一定条件)。阿莫斯1996年去世59岁HerbertSimon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伦敦地勤提醒这个国家是右驾左行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缪勒——莱耶错觉),还有思维方面的,即认知错觉丹尼尔读研究生时选修心理疗法的艺术及科学相关的课程千万别接收这个病人的想法!将他赶走!他很有可能是位精神病患者,而且你也帮不了他。要提防病态的假象,过多关注一个有数次治疗失败经历的病人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系统1自助系统冲动凭直觉系统2耗力系统处理“多重任务”具备推理能力谨慎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而且系统1也更偏爱甜食颠茄belladonna使人瞳孔变大常做美瞳之用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们的本性。MihalyCsikszentmihalyi心流最优体验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自我损耗egodepletion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老话讲“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这真是条很好的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可能有回报。麦克白效应46要让人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RobertZajonc曝光效应mereexposureeffectDaleMiller常态理论摩西错觉2005年PaulBloom在TheAatlntic发表了有争议的观点,即我们生来就具有区分自然性和意向性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也解释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忘乎所以,最喜欢做的是就是仓促下结论。有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1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消除错误的关联!74只需瞥一眼陌生人的脸,就能对这个人的两点重要事实作出判断:他有多强势(因此存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他的用意可能是友好的还是充满敌意的)8392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切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的结果(高发病率和低发病率)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这样的解释不存在因果联系。这就是真相,没什么可解释的。观察的样本太小,所以不能作出任何推断。我们不要遵从小数定律。123效用层叠availabilitycascade集体信息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125艾拉事件说明,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时还会引发严重后果。130因为关于概率的问题较难回答,而关于相似性的问题就比较简单。所以……就注定会犯错误。即使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绝对依赖启发效应就是违背统计学逻辑,是有严重“罪过”的。133一旦人们做出一个错误的直觉判断,系统1和系统2都脱不了干系——忽视与懒惰。当你会阿姨信息的可靠性时,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断时,往基础比率那方面向。别期望遵循这条原则会很容易——它需要在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我们让逻辑与典型性互相竞争,结果典型性赢了!149151莽撞的出租车四级以及高难度的考试阐明了两个从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中得出的结论:一是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二是情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RichardNisbettEugeneBorgida这些受试者们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一点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处普遍性如出一辙。学习心理学历时的考验是,你对所处环境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改变,而不是你是否了解到一个新的事实。171直觉性预测需要校正正是由于它并不具有回归性,因此是带有偏见的。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常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用。总体来看,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200不过,你不应再有更多奢望了。你应该降低对华尔街炒股人的期望,或者干脆就不相信他们,这些玩股票的人就是些希望自己比市场预测未来股价更准确的人。你也不应该对专家们作出长期预测抱有很高期望,尽管他们关于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有有价值的见解。目前,还没有划定分开预测的未来和不可预测的长远未来的界限。aulMeehl《临床与统计的预测:理论分析与事实回顾》ClinicalvsStasticalPredication:ATheoreticalAnalysisandaReviewoftheEvidence203预测未来的价格的一项因素是它的本质价值,因为投资者买酒就像买艺术品一样,都希望它能够增值。OrleyAshenfelter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通过天气的三大特征——夏季生长期的平均温度,丰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个冬季的总降水量——来估测出葡萄酒的特质及特定的年份,再将这些常识性只是转化为数据公式来预测葡萄酒的价格。对通过数理统计来作决定的厌恶情绪影响着人类,这种厌恶源于我们本身对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对人工合成产物的否定。卡尼曼1955年21岁拿到了心理学学士在以色列当陆军中尉对象棋大师的各项研究表明,想要达到高水平需要至少10000个小时的专注练习(大约需要在6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5小时)自信的来源与两点有关:认知放松和一致性。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你自己。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当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就可以培养出直觉来。我们知道事实就是如此,因此虽然最好的运算法的准确率是高于人工判断的,但也不会非常准确。在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可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上。请记住这条规则: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理论诱导的盲区theory-inducedblindness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HarneyMarkowitz效用是伴随财富的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财富的各种状态出现的。前景理论自身也有缺陷,而且这些缺陷中存在的因理论诱导而产生的盲目性使得这一理论成为效用理论的主要攻击对象。小脑扁桃核担任大脑的风险中心aulRozin负面情绪在众多方面都可战胜正面情况,而且损失厌恶是负面占优势的典型例子之一可能性效应possibilityeffect确定性效应certaintyeffect结构性和解structuredsettlement299满溢意象affect-ladenimagery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处置效应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被视为一种偏见,而且需要付出代价。是窄框架的一个例子如果你在意的是自己的财富,而不是直观感受,就会出售亏损股,保留盈利股,至少在美国卖掉了亏损股可以减免税赋,而卖掉盈利股就必须得纳税。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又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理性的经纪人当然不易受偏好逆转preferencereversals的影响,因而偏好逆转现象被看成是对理性因素模式以及建立在理性因素模式之上的标准经济理论的一种挑战。成本就是没有损失。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目标不同,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写下抱负的19年后,许多希望能有高收入的人都实现了这个愿望。对生活不满的成年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设定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年轻人的目标会影响他们将要经历的事、他们的未来,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聚焦错觉:在你思考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记忆自我是系统2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有一个核心事实,即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理性指的是逻辑上的一致,即合理与否。《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六):大脑才是最牛叉的处理器我迟迟不能对这本书写篇书评,大抵是因为脑子里系统一和系统二一直打架,就这个书的评价。它很丰富的,作者也用了不少实验、案例和数据深入浅出地让你自个去体验系统一和系统二的魅力,比如,“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如果你立马回答说是0.1美元,也就10美分,这是你大脑系统一给出的答案;如果你耐心计算,用方程“x+y=1.1,x-y=1”求解,得出x=1.05,y=0.05,这个过程是系统二的努力。系统一反应快,系统二反应慢。这就是思考的快与慢。当然,系统一和系统二只是理论上存在,用作者的原话说“我必须要澄清一个事实,即两个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我杜撰出来的角色。系统一和系统二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实体”。所以,系统一和二只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猜想,而碰巧所有实验结果都支持这个猜想。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是枯燥的,大多是因为翻译问题,比如一些论证明显不值得推敲,也相悖于作者观点,又由于它材料多的优点,使得整本书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我这类喜欢精读的人来说,就自然成了摧残。希望该书后期的印刷版本能得到优化,我认为,拥有这么一些主体内容和观点的书,值得热卖。不清楚是不是因为我之前有阅读过相关的材料(虽然我并不记得,我也不想说可能是因为我智商高),使得我在参加书中所提实验时,能够轻松在系统一和二之间切换,保持着更好的状态,获得了实验所给条件的最大效用。但我个人并不为此感到吃惊,中国人数学能力天生比西方人好(我看过一个材料,分析得出的原因是语言优势,比如我们在数字上的发音更简单)。好了,你也许看我写的东西会有点晕,我写的时候也是,现在你可以快慢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亲自读读这本书了。《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七):读后感思考快与慢做为一本学术性书本,就起内容的严谨性,也许可得5星;但是若要做为普通大众的读物,其的可读性只能得3星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需要精读,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需要调动系统2)。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有些错误的东西不止自己有,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做到包容,能够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要改变已存在的认知偏见,需要在以后特意的去练习改变,让这种东西成为习惯,也就是到达了系统1的范畴。对阅读本书的建议:1、可以先看下后面的两篇论文,看懂了,对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就容易理解,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在阐述着两篇论文;2、持一颗阅读学术论文的态度阅读本书,即要精读,不要受作者所谓的“饮水机旁的闲谈的影响”,若报一颗轻松的心态来读,就会感觉太吃力、乏味;3、在读每章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每章后面的总结部分,这样前面的可能会更容易读懂;4、有能力和条件的建议读原版或者台湾翻译的。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有两套系统,“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由于系统2过于耗费精力,所以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是通过系统1来完成的,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第二部分:系统1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呢?1、小数定律:在做出结论时,取得调差样本过小,结论不准确,有时候会对随机事件做出错误的因果逻辑解释;2、所谓锚定效应: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受接受到的的一些不相关数字得影响,做出没有逻辑依据的判断;3、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会对自己理解范围内,或者经常接触到的部分给与较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4、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由于可得性偏见,人们会对概率较小,但是媒体报道的时间格外关注,甚至影响到政策方针;5、琳达问题:即在做选择时,会忽略基础比例,而看重已知的未必有逻辑关系的资料的比重,想人的职业,创业的成功率,项目的成功率等;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但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这一现象就会引发错误,比如得到结论说:批评比表扬更容易使人进步。第三部分:由于系统1存在以上的认知偏差,而人不自知,所以在做出判断时会存在过于自信的情况:1、光环效应: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以点概面;2、自信不可靠:比较可靠的专家知识来自于有规律可循的领域,并应通过长期训练积累而来,比如消防队员、护士,等等。在规律尚未被人类掌握的领域,自信的专家不会比猴子做得更好(作者所举的例子包括股票投资和社会政治);3、过于乐观:在做计划或者决策时过于自信乐观,没有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应该在做决策时尽量争取不同的意见,尽量全面的思考问题;4、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帮助修订主观判断的偏差。比如,有评分表帮助的面试官会比单靠主观判断的面试官做出更准确的面试判断。第四部分:系统1的认知偏见对经济决策方面的影响:1、风险厌恶:我们在做获利时的决策时,更倾向于确定性的中位数额,而不是高概率的高数额,而在不利于自己的决策时,更倾向于高概率的数额,而不是确定的中位数额;2、禀赋效应:人们会高估已经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因为厌恶损失),除非这个物品的主要属性就是交易(比如钱),这也就是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原因,包括工作,婚姻等;3、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例如,对于亏损的股票和盈利的股票设置了一个账户,而不是根据其当前的走势来决定买卖,丢钱和丢电影票会影响是否会再次购买电影票;4、框架效应: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在医学上的存活率和死亡率的表述,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表述。第五部分:似乎和前面有点不搭嘎了,思考起了人生,讲述了人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测量。实际的痛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苦,记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峰值体验),不管是灾难合适突然降临的运气,对我们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阶段性的,其边际效益随着时间递减!《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八):错误百出的[系统1],懒惰疲惫的[系统2],残忍肤浅的[记忆自我],默默委屈的[经验自我]32万字的书,划线标记了2.6万字,再整理成6000字,再总结出标题的四句话。想起了罗素那句名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人,有这样不靠谱的两个系统和两个自我,真想痛苦一场。====1、警惕系统2的懒惰,让系统2勤快起来,抵制系统1的种种错觉。2、确定错觉、技能错觉,à面对、接受+事前验尸法。3、直觉结合公式和算法,降低直觉的错误。4、重视外部意见,善用基础比率。5、警惕窄框架,善用宽框架。6、经验自我v.s.记忆自我。谨记峰终定律,警惕记忆自我对过程的残忍而又无意识的忽略,重视经验自我,但记忆自我不可能消除,对峰终的偏好、对过程的忽视可能永远存在。====系统1-系统2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系统1是CEO,系统2是有夺权技能的顾问。但一个懒惰的系统2往往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系统1,而系统1往往会犯各种错误。而一个积极的系统2会主动搜寻记忆,会进行复杂计算、会比较、会规划,会让事情放缓,开始进行逻辑分析,会自我批评。一旦人们作出一个错误的直觉判断,系统1和系统2都脱不了干系。系统1引起了错误的直觉,系统2采纳了这个直觉,并将其运用在判断当中。然而,造成系统2犯下此类错误的原因有两个——忽视与懒惰。======我们的偏见、不理性=====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专家也不例外。错误1:直觉启发法(替代问题?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本来回答A问题,却用B问题的答案回答了A。这位投资官所面对的问题(我是否要投资福特公司股票)就很难,但更简单且相关的问题(我喜欢福特汽车吗)却很快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答案,并且让他就是否作出投资这个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选择。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错误2:注意力分配陷阱:于当注意力过于集中于一个方面/角度/部分时,其他方面/角度/部分的非常明显的事实往往被我们忽略。错误3:容易相信/喜欢简单的、频频出现的事物,不管它是不是谬误,是不是骗子,是不是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的信息源。·研究人员在校园内散发调查问卷,询问学生对每一个土耳其语的印象,是有“好感”还是很“反感”。结果令人惊奇:相比只重复了一两次的词,受试者对那些重复次数较多的词更有好感错误4:容易在根本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建模式。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错误5:容易受到环境中任何细节的影响,而觉察不到,比如在判断时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价值的数字的影响。错误6:对于风险小的事情,要么完全忽视,要么反应过度。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你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这也是警察办案时所遵循的规则。错误7:容易重视鲜活的个案,而忽视总体的统计事实。尼斯贝特和博吉达发现,当他们向学生展示令人惊讶的统计学事实时,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但当学生惊讶于个体案例时,例如知道两个友好的人对求救的人袖手旁观时,他们会立刻归纳并推断出帮助他人似乎比自己想象的要困难。错误8:即使没有任何的确定性,依然相信有确定性(确定错觉);即使主观能力作用几乎为0时,仍然相信主观能力(技能错觉),即使系统2检测到了事实,有时候系统2也会放过它,忽视它,这可能是人类还无法面对的事实。·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是!但是这种信念很重要,否则人容易崩溃。·系统1的意义构建体系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中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且更富逻辑性。认为人类对过去了然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我们都需要一颗定心丸,想知道我们的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想知道智慧和勇气一定会带来成功。·其实我们知道自己的预测只比随意乱猜强一点,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但我们仍然感觉自己所作的每一项预测都是有根据的,而且我们还会按照自己的预测行事。·一只股票一天当中有一亿多的股份转手是常有的事。大多数买方和卖方都知道他们享有相同的信息,之所以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买方觉得股价太低,很有可能会升值;而卖方认为股价过高,极有可能下跌。问题在于为什么买卖双方都觉得当前的股价有问题,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比市场更了解股价?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想法其实是种错觉。·我以两年为一组计算了排序的相关系数:第一年和第二年,第一年和第三年……一直到第七年和第八年。每两年会有一个相关系数,总共就会有28组相关系数。我知道其中的理论,也希望能找到能够表明技能持久性的些许论据。我仍然惊讶地发现28组关联值的平均值仅为0.01。换句话说,就是零。。。我们向这些主管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在构建证券投资组合时,该公司是凭借运气得到的回报,而不是技能。这一点本应让他们感到吃惊,但却没有。也就是说,他们的系统2是了解到了这一点的,但是他们不愿意相信,他们选择忽视这个残忍的事实。这一类事实还远远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人类大脑还没有消化它们。对绩效的统计研究尤其如此,这种统计研究提供了基础比率信息,当这一信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互相冲突时,人们一般就会忽视它。·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是,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点是,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对策一:结合数学公式。直觉这东西,非常自信,很不靠谱,犯各种错误,但有时候却快而准。怎么办呢?结合不带主观性的「公式判断」。·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经过训练的辅导员预测了新生在学年末的成绩。他们与每个学生进行了45分钟的谈话,还参考了他们高中时的成绩、几次能力测试加上一份4页长的学生的个人陈述。数据统计的方法则只采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信息,即高中成绩和能力测试。然而,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要比14名辅导员中11个的预测都准确。米尔综合其他多种预测结果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些预测包括违反假释程序、飞行员的成功训练以及刑事累犯情况等。还有一个例子是在产房中判断婴儿健康状况的阿普加评分表,在阿普加之前,护士非常容易看错。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公式却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输入不变,输出也不会改变。更新研究则更深入地指出: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有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这种基于等权原则的计算方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在不作任何事前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就能开发出有用的运算方法。这种基于现有数据或者常识的简单等权公式通常可以预测出意义重大的结果。在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中,道斯指出了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设想你要为你的公司招聘一名销售人员。如果真的想选择最合适的人选,那么你应该这样做:首先,选择一些这个岗位要求的先决条件(比如技能熟练程度、个性稳重程度、可靠性等)。不要列太多,6个左右即可。这些条件最好相对独立,同时要保证你通过一个问题就能够对这几个条件进行评估。下一步就是为每个条件都列出一些问题,并想好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分数为1~5分。你应该清楚什么情况“最弱”,什么情况“最强”。作这些准备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这种很小的投入能保证你招聘到的员工的质量。为了避免光环效应,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个特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打分,之后才能测试下一个。不要越过某个特性去测其他项目。评估每个候选者时,要将这6项评分累加起来。由于你要负责作出最终决定,那就不要“闭眼”测试了。即使你认为其他候选人更合适,也一定要雇用那个得分最高的人—请尽量克制自己创造“断腿”机会改变排位的想法。大量的研究可以向你保证:只要按照该过程操作,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这比人们通常用的那些没有准备就开始面试,并依靠“我看到了他深邃的眼神,我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这类主观判断要好得多。但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即使公式和算法可以减少错误,有时候人们仍然凭直觉做判断,因为一旦公式和算法出了差错,酿成悲剧,比人为错误会让人们更加痛心。对策二:识别出特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更靠谱。什么情况呢?符合如下两个条件的情况:·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当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就可以培养出直觉来了港口引航员调动大型船舶的情境也有一定的规律,但只凭借经验是很难学到这项技能的,因为行动之间可能会有长时间的推迟,这样的推迟还会带来显著的后果。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对策三:采纳外部意见帮助决策,用「参考类别预测」来避免「规划谬误」,即参考同类别中的其他案例的情况来进行预测估计。作者亲身的血的教训:以色列刚建国时,作者负责编一个教材,有一次团队开会时,作者问大家:你觉得这件事多长时间能完成,大家觉得一年半到两年半的时间。这时,作者突然问了一位有经验的同事一个问题:对了,以往别人编的别的教材一般要几年?那个同事想了一下说,7-10年。那本书最终在8年以后才编写完成!那时,我早已搬离以色列,离开了团队。也就是说,那本书的编写经历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化。教育部对这个想法所持的热情也在等待这本书交稿的漫长时间里消退了,因此这本书从未被使用过。。。后悔没有终止那个项目。面对选择时,我们因为事业心而丢掉了理性。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考虑到由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Rumsfeld)提出的著名观点:“未知的未知数。”那天,我们没能预见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会导致这个项目拖延这么久。离婚、生病、与官员的协调等事情导致工作一再延迟,这些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减慢教材的编写速度,还会导致任务在长时间内没有任何进展或进展非常缓慢。通常也正是这种愿望的驱使,他们才制订出了不切实际的计划。他们这样做还因为仅仅由于超支或超时不太可能会导致项目被中途叫停。在这些例子中,避免规划谬误的最大责任落在了批准计划的决策者身上。如果这些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人们之所以经常(但不是总是)承担风险项目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率过于乐观。我将在本书中反复提到这一点,因为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簿公堂、发起战争或者急于创业。对策四:用「事前验尸」应对「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当某个人被一个愤怒的主妇当面摔门拒之门外时,这个人肯定会想“她是个糟糕的女人”,而不是“我是个笨拙的销售员”。我一直认为,在科学研究这一领域,乐观对成功而言同样不可或缺:我遇到的成功的科学家都会夸大他或她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还相信,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结局。这实在是个悖论。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他将自己的提议称为“事前验尸”。流程十分简单: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前景理论:1参照点2边际效应递减3损失的效用更大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内心心理的变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函数呢?对数函数。比如外在环境从0-10-100的变化,引起心理的变化是0-1-2.即边际效应递减。损失的效用更大。损失厌恶效应,衍生出「禀赋效应」,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过于珍视,标价过高。可能性效应,从0到0.1%时,人们太过抓住这仅有的一点可能,一丝希望了。对策:宽框架v.s.窄框架金融市场中有经验的交易者每天都以此建议为生,他们通过宽框架来减轻亏损带来的痛苦决策(1)和决策(2)有两种解释方式:·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宽框架:一个有4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在这个例子中,选择宽框架明显更好。的确,在任何情况下,将多种决策综合考虑都会更有优势。假设同时考虑5个简单的(二选一)决策问题。宽(综合)框架需要考虑的是包含32个选项的综合选择,窄框架需要考虑的则是一连串5个简单的选择。5个连续的选择会是宽框架中32个选择的一部分。利用宽框架是最好的做法吗?有可能,但人们却不太可能这样做。理查德·泰勒曾与一家大型企业的25名部门总经理进行过有关决策制定的讨论。他请他们考虑一个有风险的选择,作这一选择,他们可能赔掉自己的大量资金或是使那笔资金翻倍,其中赔和赢的可能性是相当的。没有一位经理愿意接受这个如此大风险的赌局。泰勒又询问了这家企业执行总裁的意见,他当时也在场。这个执行总裁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想要他们所有人都冒险。”在这个谈话的情境之下,这位执行总裁很自然地采用了宽框架,这个框架综合权衡了所有25个赌注。就像面对100次抛硬币机会的山姆一样,这位总裁可以依靠统计结果来使整体风险降低。单一评估的窄框架使得海豚有更高的强度得分,通过强度匹配,海豚会得到相应更多的捐款。联合评估改变了事情的表述:这一“人Vs.动物”的特点只有在将两者综合在一起看时才会凸显出来。在联合评估中,人们对雇农表现出偏好,并愿意捐献更多,比保护可爱的动物要捐得多。每个部门制定的罚款与该部门制定的其他罚款相比都是明智的,但将不同部门的罚款相对比就显得很奇怪了。就像此章中的其他例子那样,只有将两个案例放在一个大框架下时,你才能看出其中的奇怪之处。同种类间的行政处罚系统是具有一致性的,但与其他种类综合在一起来看,却是不一致的。经验自我v.s.记忆自我经验自我关心的是:「此时此刻,现在疼吗?」记忆自我关心的是:「总体如何」。作为整体的人,总是会听信记忆自己的判断。但记忆自我的问题在于:他忽略了过程,最关心最高峰的体验和最终的体验,描述记忆自我的这个错误的定律叫做:峰终定律。·如果我知道她是27岁死去的,而不是我认为的28岁,就算她错过了一年的快乐生活也丝毫不会令我动容,但是,错过了这最后的10分钟却关系重大。另外,就算我知道他们重聚后在一起的时间是一周而不是10分钟,我的情绪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然而,如果她的爱人来得太迟,《茶花女》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若给原本一直都非常幸福的生命增加5年“还算幸福”的日子,会导致人们对这个生命总体幸福度的评估大幅降低。尽管我长期研究人们在做判断时犯的各种错误,我也不相信理性的人会认为增加5年还算幸福的日子反而使得生命更加糟糕,然而实验结果证明我错了。记忆自我就是如此这般。那么,如何衡量人的幸福程度?显然不能只问「记忆自我」,因为他会残忍却不自知的将漫长的过程给忽视掉,只关心高峰和结尾。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上外高中2025届物理高二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联盟物理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一中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南阳市省示范性高中联谊学校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校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蚌埠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学徒工合同范本
- 2024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买卖合同
- DB42T535-2020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程
- 电子竞技的崛起及其对传统体育的影响
- 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及防范措施
- 定制酒合同协议书
- TSGD-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高清晰版)
- 船舶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及完整答案1套
- 建筑公司简介课件模板-建筑工程公司简介模板
- 医院科室评优评先方案
- 川芎茶调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手术室锐器刺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