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1页
4.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2页
4.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3页
4.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4页
4.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等差数列的概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教学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掌握等差数列的判断与证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理解等差数列及等差中项的概念.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掌握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实际情境】(1)1896年,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是第29届奥运会。观察奥运会举办的年份所对应的数列:

1896,1900,1904,…,2008,2012,(

你能预测出第33届奥运会的时间吗?学生口答:2024.2024如何预测出来的?

根据已有数的规律,每两个相邻数之间相差4,而且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4.

【设计意图】创设奥运会的数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用这一实例,借助于实际意义让学生感受“等差数列”的问题是自然、清楚、明白的.【实际情境】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个生活当中的数列.引入三个生活问题中的数列:

(2)2000年女子举重4个体重级别:48,53,58,63.(3)各年末本利和(存100元):104.25,108.5,112.75,117,121.25,……(4)气温随高度的变化/km:28,21.5,15,8.5,2,-4.5.【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的多个数列引出下面的探究问题.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在函数的研究中,我们在理解了函数的一般概念,了解了函数变化规律的研究内容(如单调性、奇偶性等)后,通过研究基本初等函数,不仅加深了对函数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非常有用的函数模型.类似地,在了解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后,我们要研究一些具有特殊变化规律的数列,建立它们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从中感受数学模型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下面,我们从一类取值规律比较简单的数列入手.环节二观察分析,感知概念请看下面几个问题中的数列.1.北京天坛圜丘坛的地面由石板铺成,最中间是圆形的天心石,围绕天心石的是9圈扇环形的石板,从内到外各圈的石板数依次为9,18,27,36,45,54,63,72,81. ①2.S,M,L,XL,XXL,XXXL型号的女装上衣对应的尺码分别是38,40,42,44,46,48. ②3.测量某地垂直地面方向上海拔500m以下的大气温度,得到从距离地面20m起每升高100m处的大气温度(单位:℃)依次为25.0,24.4,23.8,23.2,22.6. ③4.某人向银行贷款万元,贷款时间为年.如果个人贷款月利率为,那么按照等额本金方式还款,他从某月开始,每月应还本金元,每月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单位:元)依次为,,,,…. ④如果按月还款,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计算公式是每月归还本金=贷款总额÷贷款期总月数,利息部分=(贷款总额一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月利率.对于①,我们发现,,…,,换一种写法,就是,,…,.改变表达方式使数列的取值规律更突出了.如果用表示数列①,那么有,,…,.这表明,数列①有这样的取值规律: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数列②~④也有这样的取值规律.环节三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思考在代数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运算来发现规律.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运算发现了A,B两地旅游人数的变化规律.类似地,你能通过运算发现以上数列的取值规律吗?问题1:什么是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arithmeticprogression),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commondifference),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例如,数列①的公差.由三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叫做与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mean).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例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如前面例子中的上衣尺码).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题2:如何求an?探究你能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推导它的通项公式吗?

追问1:如果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那么这个数列的通项an能求出来吗?设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就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所以,,,….于是……归纳可得.当时,上式为.这就是说,上式当时也成立.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猜想归纳得出这个通项公式的方法称作不完全归纳法,这种方法仅仅是猜想出来的结论,没有说服力,严格的证明需要——数学归纳法,将在以后学习.

因此,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累加法,是探讨数列通项的一种常见方法.后续的学习还会继续研究.我们在这里的要求是:需要你记住这个公式,它是解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主要方法.

说明:通项公式中,有四个量:首项a1,公差d,序号n和第n项an,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即知三求一

.

环节四辨析理解深化概念思考观察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认为它与我们熟悉的哪一类函数有关?由于,所以当时,等差数列的第项是一次函数当时的函数值,即.如图4.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就得到一条斜率为,截距为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描出点,,…,,…,就得到了等差数列的图象.事实上,公差的等差数列的图象是点组成的集合,这些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上.反之,任给一次函数(为常数),则,,…,,…,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首项为,公差为.下面,我们利用通项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一些问题.环节五概念应用,巩固内化例1(1)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的公差和首项.(2)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分析:(1)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只要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由即可求出公差;(2)可以先根据数列的两个已知项求出通项公式,再利用通项公式求数列的第20项.解:(1)当时,由的通项公式,可得.于是.把代入通项公式,得.所以,的公差为,首项为3.(2)由已知条件,得.把,代入,得.把代入上式,得.所以,这个数列的第20项是.说明:这道题是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四个量中,知道a1,d,n,求an.体现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例2是不是等差数列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分析:先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它是一个关于的方程,再看是否能使这个方程有正整数解.解:由,,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令解这个关于的方程,得.所以,是这个数列的项,是第100项.【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只须令通项公式等于这个数,得到关于n的方程。若方程有正整数解,则它就是,否则不是。

环节六归纳总结,反思提升问题3: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节课学习的概念有哪些?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1.知识清单:(1)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2.方法归纳:列方程组法、迭代法、构造法.3.常见误区:在具体应用问题中项数不清.环节七 目标检测,作业布置完成教材:教材第15页第123题练习(第15页)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如果是,写出它的公差.(1)95,82,69,56,43,30;(2)1,1.1,1.11,1.111,1.1111,1.11111;(3)1,,3,,5,;(4)1,,,,,,.解:(1)由,即该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同一个常数,所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公差为;(2)通过观察可知,,,…,该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不是同一个常数,所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该数列不是等差数列;(3)通过观察可知,,,…,该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不是同一个常数,所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该数列不是等差数列;(4)由,即该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为同一个常数,所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公差为.2.求下列各组数的等差中项:(1)647和895; (2)和.2.解析:(1)等差中项为;(2)等差中项为.3.已知是一个等差数列,请在下表中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数.82解:对第一行:由题意得,,,,利用等差数列性质知,解得:;又,解得:.对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