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科幻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以现代性理论的眼光来看,科技是现代社会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科幻文学要想真正接触它的内核,那么科幻文学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间接描述者。这些描述多数来自社会的边缘,多数是在科技变革的压力下所展示的、跟科学或科技活动相关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种种梦想及其实现的方式。科学技术是人性的解放力量,但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力量。在过去的300年中,科技发展为人类减轻了许多压力。各类机器的发明;交通工具的产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大了沟通的力度;能源科技、农业科技、医学科技的发展,让人的寿命更长。但是,科技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些压力。各类机器的发明;交通工具便利导致的旅行增加,加强了人的不安定感,导致人的心理超载;原有分散的人口被聚集到城市;自由成长的过程被压缩,导致了学历社会的产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在科技的统驭之下,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生活、地位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有些人发出了呐喊。如果说科技发展是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产生的原动力,那么科技发展也是科幻文学内容形式产生的原动力。仅仅是对社会边缘的呈现,仅仅是表达压力的存在或逃跑的欲望与行动,只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科学因素的引入,科学成果的吸取,可能的科学潜能的发挥,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的科幻文学。于是,对于科幻作家的创作,甚至是科技成果的传递,将他们所展示的那个陌生化的环境支撑起来,为他们所批判和思考的现实提供真实的对象。科技发展永远是一种社会活动,永远对社会的其他部分产生着影响。将科幻纳入现代化进程,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分析,确实有少数将社会生活精简或完全剔除,仅仅面对科技问题的作品。像乔治•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是如此。但即便《物理世界奇遇记》中充斥着有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讲座与梦境这样的作品能看出,选择现代性作为分析的角度,比仅仅选择科技角度更加能够昭示科幻文学跟科学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饱含着科技成分的现代社会当成一架巨大的机器,那么科幻作家就是这些机器周围卑微的工人。机器服务于人类,而为机器服务的工人各自熟悉巨大机器的一些零星部件。在他们分别盲人摸象式地与机器交往中,把他们置于体系的边缘,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讲述他们对机器的评价,讲述想要逃离机器,这些人中的极端者也许把故事讲得非常暴力,例如,而机器的制造者说,整个机器是为人类设定的,一场为了机器存亡的战争可能就此展开。这就是有关科幻文学的一个元寓言。只要你承认有这个机器存在,有为这个机器服务的工人,机器的存在就是科幻作家想象存在的合法性前提。(摘编自吴岩《科幻文学论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利,但也带来了一些生存问题和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类的自由。B.科幻文学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下产生,作品往往用科学因素、方式等来支撑文本,忽视了对社会边缘的呈现。C.科幻作家在饱含着科技成分的现代社会中,对社会的认识是局部的、片面的,他们各自熟悉社会的一部分。D.第四段中,“这样的作品”指的是包含着大量科技方面的内容以及精简化了的社会生活的科幻文学作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幻文学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直接参与者,是基于把现代性定义成现代科学技术、各种民主体制和城市化等的普遍完成来论断的。B.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更新换代,在便于人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问题C.科幻作家在现代社会中发现了自己生存被压制,且处于社会的边缘,于是发出呐喊,这样,科幻创作就产生了。D.“机器的存在就是科幻作家想象存在的合法性前提”,可见现代社会为科幻作家提供了虚构的基础,却也总成为其批判对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变形记》的作者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情薄凉的现实,虚构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在变成大甲虫后,丧失了劳动力,最终只能孤独死去的故事。B.《百年孤独》的作者基于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进程,虚构了原本闭塞落后的小镇马孔多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变成了繁华之地,人们出现了“失眠症”和“失忆症”的故事。C.《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基于对探索地球奥秘的思考,想象未来人类可以借助地航飞船潜入地表之下进行科学考察,还可以通过中微子传感眼镜获得真切的观物感受。D.《超越时空》的作者基于对理论物理学家成长历程的思考,想象水底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他们”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4)作者为什么要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研究科幻文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出版时,正值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之际。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在当时,更没有人潜入过深海底部。请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说说科幻文学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间接描述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想我的马鲍尔吉•原野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他的马像一个细心的战士,和他一起走过战火。父亲所在的连队官兵是乡亲,父亲的“沙日拉”是我爷爷参加内蒙古自治军的马。爷爷回家养伤,父亲骑这匹马入伍。那年,马六岁。马把自己的命搭在人的命里,他们是死党。父亲说,解放战争的时候,敌人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父亲摔了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石头冒火星。马恨不能扶他起来,可惜没长手。父亲拽着马镫爬上了马,父亲摸白马的前额。“马啊,你救了我的命。”马低下头骑兵们骑着战马踏遍东北的冰天雪地,看过漫山遍野的山杏的白花、长在石头里的杜鹃的粉红花,唱着成吉思汗时代的战歌前进。父亲的白马比赤峰骑兵老十四团那些马厉害,它参加过开国大典,当然是父亲带它参加。他骑着白马和战友一起接受毛泽东和朱德的检阅。1950年9月,骑兵二师赴通辽集结,准备赴朝参战。等了几天,少数民族部队不入朝。内蒙古军区司令乌兰夫要求部队把战马捐献给志愿军。捐出去战马,骑兵很痛苦。站台上到处都是战马。父亲抱着白马的脖子,马闻他胳膊。父亲让白马待在边上,最后牵它上火车。白马上了车,咬着嘴唇才没哭出声来。回到连队,父亲走进了空荡荡的马厩,在炕上躺了两天。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不觉。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和白马一同徜徉、云游。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著名翻译家那顺德力格尔(1929.3.12﹣2019.11.8)。(摘编自《父亲的战马》)(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岁女孩在镇政府大厅跟牧民庄重握手,体现出女孩纯真可爱,蒙古民族人际关系融洽和谐。B.父亲80岁之前性格刚直,80岁以后变得柔软安静,然而一旦说起他的战马C.解放战争期间,战马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生死相依,反映出战争的残酷D.父亲看庆典时要靠棉被支撑,后来却能走到客厅,他对在阅兵仪式上没找到沙日拉忿忿不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草原上牛羊满山遍野的场景开头,既点出了作者对故乡草原的热爱,也自然地引出了对父亲的思念。B.文章围绕父亲和马精心选材,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回忆与现实交织,语言朴实而饱含深情。C.文中画线句子使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展示了父辈的战斗历程D.文中两次写到了马闻父亲胳膊的细节,两次都体现了战马对父亲的信赖和不舍,反映了人马情深这一主题。(3)分析“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和“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两处表意上的不同。(4)父亲“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为什么“却忘不了那匹战马”?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则胜。法曰:“兵贵拙速。”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比相反复,一月间也,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选自《百战奇略•速战》)材料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破军次之;全旅为上;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此谋攻之法也。(节选自《孙子•谋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达A无信义B此其相疑C之时D当E及其F未定G促H而决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领,指兼任,与《窦娥冤》中的“要一领净席”的“领”意思不同。B.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不同。C.卒,指士兵,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卒”意思相同。D.不胜,指不能忍受,与“不胜其烦”中的“不胜”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达认为司马懿从上表天子到获得批复大约一个月,没想到司马懿八天就兵临城下。B.孟达认为他的军队驻地深险,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等援军到来就更不用担忧了。C.孙子认为只用武力攻打不是最高明的战术,用外交手段攻伐也不是最上等的兵法。D.孙子认为攻城需花费时间准备器械,构筑土丘,还可能造成大量士兵伤亡的后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两则材料对攻伐取胜的看法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打麦(节选)张舜民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①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②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注】①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②鹦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农人打麦时的巨大声响开启,通过写声音的不断回响表现出农人劳作的繁忙。B.“转到天心麦已熟”以太阳升起后的变化为参照,用夸张手法写出麦子成熟得很快。C.鹖旦夜鸣催人,竹鸡报告大雨将至,乌云如墨D.结尾写农人以辛勤劳作为乐,但也害怕自己头发枯黄,面色焦黑(2)请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洞庭月下“”的气象与诗人“”的心性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写出了雪后登山之艰难。(3)古诗文中,很多作品都含有表示色彩的词,如“红”“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意识如同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人们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很小一部分,①_______。长期以来,②_______:一个是研究大脑形成清醒、昏迷等整体意识状态的神经基础;另一个是研究感知觉层面的意识,在经由视觉系统传入大脑之后,是如何让人们产生意识上的视觉感知的。然而,“视而不见”的现象时常发生。这种经过视觉系统加工,却不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被称为“意识下”的视觉信息,则被称为“意识上”信息。(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字。(2)请解释“视而不见”的语境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宋韵女子的清雅身姿和芭蕾舞步,在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中相互映衬,形态逼真、栩栩生动,一岸连过往“中国风”贯穿始终,②“中国味”融入细节,③“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极具地域风韵的短片《相约杭州》,古今杭州隔空对话,展现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亚运火炬;亚洲宾朋,齐聚钱塘内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1)文中①②③三个句子不能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3)文段在句式上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的前途充满未知数,而童年的烙印一辈子附在身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科幻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以现代性理论的眼光来看,科技是现代社会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科幻文学要想真正接触它的内核,那么科幻文学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间接描述者。这些描述多数来自社会的边缘,多数是在科技变革的压力下所展示的、跟科学或科技活动相关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种种梦想及其实现的方式。科学技术是人性的解放力量,但也是对自由的压制力量。在过去的300年中,科技发展为人类减轻了许多压力。各类机器的发明;交通工具的产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大了沟通的力度;能源科技、农业科技、医学科技的发展,让人的寿命更长。但是,科技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些压力。各类机器的发明;交通工具便利导致的旅行增加,加强了人的不安定感,导致人的心理超载;原有分散的人口被聚集到城市;自由成长的过程被压缩,导致了学历社会的产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在科技的统驭之下,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生活、地位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有些人发出了呐喊。如果说科技发展是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产生的原动力,那么科技发展也是科幻文学内容形式产生的原动力。仅仅是对社会边缘的呈现,仅仅是表达压力的存在或逃跑的欲望与行动,只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科学因素的引入,科学成果的吸取,可能的科学潜能的发挥,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的科幻文学。于是,对于科幻作家的创作,甚至是科技成果的传递,将他们所展示的那个陌生化的环境支撑起来,为他们所批判和思考的现实提供真实的对象。科技发展永远是一种社会活动,永远对社会的其他部分产生着影响。将科幻纳入现代化进程,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分析,确实有少数将社会生活精简或完全剔除,仅仅面对科技问题的作品。像乔治•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是如此。但即便《物理世界奇遇记》中充斥着有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讲座与梦境这样的作品能看出,选择现代性作为分析的角度,比仅仅选择科技角度更加能够昭示科幻文学跟科学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饱含着科技成分的现代社会当成一架巨大的机器,那么科幻作家就是这些机器周围卑微的工人。机器服务于人类,而为机器服务的工人各自熟悉巨大机器的一些零星部件。在他们分别盲人摸象式地与机器交往中,把他们置于体系的边缘,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讲述他们对机器的评价,讲述想要逃离机器,这些人中的极端者也许把故事讲得非常暴力,例如,而机器的制造者说,整个机器是为人类设定的,一场为了机器存亡的战争可能就此展开。这就是有关科幻文学的一个元寓言。只要你承认有这个机器存在,有为这个机器服务的工人,机器的存在就是科幻作家想象存在的合法性前提。(摘编自吴岩《科幻文学论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利,但也带来了一些生存问题和生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类的自由。B.科幻文学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下产生,作品往往用科学因素、方式等来支撑文本,忽视了对社会边缘的呈现。C.科幻作家在饱含着科技成分的现代社会中,对社会的认识是局部的、片面的,他们各自熟悉社会的一部分。D.第四段中,“这样的作品”指的是包含着大量科技方面的内容以及精简化了的社会生活的科幻文学作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科幻文学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直接参与者,是基于把现代性定义成现代科学技术、各种民主体制和城市化等的普遍完成来论断的。B.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更新换代,在便于人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问题C.科幻作家在现代社会中发现了自己生存被压制,且处于社会的边缘,于是发出呐喊,这样,科幻创作就产生了。D.“机器的存在就是科幻作家想象存在的合法性前提”,可见现代社会为科幻作家提供了虚构的基础,却也总成为其批判对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CA.《变形记》的作者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情薄凉的现实,虚构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在变成大甲虫后,丧失了劳动力,最终只能孤独死去的故事。B.《百年孤独》的作者基于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进程,虚构了原本闭塞落后的小镇马孔多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变成了繁华之地,人们出现了“失眠症”和“失忆症”的故事。C.《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基于对探索地球奥秘的思考,想象未来人类可以借助地航飞船潜入地表之下进行科学考察,还可以通过中微子传感眼镜获得真切的观物感受。D.《超越时空》的作者基于对理论物理学家成长历程的思考,想象水底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他们”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4)作者为什么要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研究科幻文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出版时,正值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之际。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在当时,更没有人潜入过深海底部。请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说说科幻文学为什么是现代社会的“间接描述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忽视了对社会边缘的呈现”曲解文意。由“这些描述多数来自社会的边缘、跟科学或科技活动相关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故选B。(2)D.“却也总成为其批判对象”推断错误。由“科技发展永远是一种社会活动。将科幻纳入现代化进程,更切合科幻文学的实际”可知。故选D。(3)根据最后一段的观点——“机器的存在就是科幻作家想象存在的合法性前提”。A.“《变形记》的作者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情薄凉的现实”没有提到机器的存在。B.“《百年孤独》的作者基于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提到机器的存在。C.由“想借助地航飞船潜入地表之下进行科学考察,还可以通过中微子传感眼镜获得真切的观物感受”可知。D.“《超越时空》的作者基于对理论物理学家成长历程的思考”没有提到机器的存在。故选C。(4)由“如果说科技发展是科幻作家和科幻文学产生的原动力,那么科技发展也是科幻文学内容形式产生的原动力,仅仅是表达压力的存在或逃跑的欲望与行动,只有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科学方式的采纳,可能的科学潜能的发挥,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的科幻文学”可知。由“科技发展永远是一种社会活动,永远对社会的其他部分产生着影响,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分析。在科幻文学作品中,仅仅面对科技问题的作品”可知。(5)由“在现代化社会里,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在科技的统驭之下,也带来了压力和困扰、地位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海底两万里》描述了尼摩船长设计制造先进潜艇。由“多数是在科技变革的压力下所展示的、跟科学或科技活动相关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海底两万里》描述了尼摩船长驾驶潜水艇潜入深海底部。答案:(1)B(2)D(3)C(4)①能昭示科幻文学跟科学的关系。现代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科技。②能昭示科幻文学跟社会生活的关系,永远对社会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5)①《海底两万里》描述了尼摩船长设计制造先进潜艇,展示了工业革命新技术涌现后崇尚科学的现象,展示了科技变革压力下人类追求自由的梦想及其实现方式。【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想我的马鲍尔吉•原野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他的马像一个细心的战士,和他一起走过战火。父亲所在的连队官兵是乡亲,父亲的“沙日拉”是我爷爷参加内蒙古自治军的马。爷爷回家养伤,父亲骑这匹马入伍。那年,马六岁。马把自己的命搭在人的命里,他们是死党。父亲说,解放战争的时候,敌人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父亲摔了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石头冒火星。马恨不能扶他起来,可惜没长手。父亲拽着马镫爬上了马,父亲摸白马的前额。“马啊,你救了我的命。”马低下头骑兵们骑着战马踏遍东北的冰天雪地,看过漫山遍野的山杏的白花、长在石头里的杜鹃的粉红花,唱着成吉思汗时代的战歌前进。父亲的白马比赤峰骑兵老十四团那些马厉害,它参加过开国大典,当然是父亲带它参加。他骑着白马和战友一起接受毛泽东和朱德的检阅。1950年9月,骑兵二师赴通辽集结,准备赴朝参战。等了几天,少数民族部队不入朝。内蒙古军区司令乌兰夫要求部队把战马捐献给志愿军。捐出去战马,骑兵很痛苦。站台上到处都是战马。父亲抱着白马的脖子,马闻他胳膊。父亲让白马待在边上,最后牵它上火车。白马上了车,咬着嘴唇才没哭出声来。回到连队,父亲走进了空荡荡的马厩,在炕上躺了两天。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不觉。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和白马一同徜徉、云游。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著名翻译家那顺德力格尔(1929.3.12﹣2019.11.8)。(摘编自《父亲的战马》)(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两岁女孩在镇政府大厅跟牧民庄重握手,体现出女孩纯真可爱,蒙古民族人际关系融洽和谐。B.父亲80岁之前性格刚直,80岁以后变得柔软安静,然而一旦说起他的战马C.解放战争期间,战马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生死相依,反映出战争的残酷D.父亲看庆典时要靠棉被支撑,后来却能走到客厅,他对在阅兵仪式上没找到沙日拉忿忿不平。(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草原上牛羊满山遍野的场景开头,既点出了作者对故乡草原的热爱,也自然地引出了对父亲的思念。B.文章围绕父亲和马精心选材,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回忆与现实交织,语言朴实而饱含深情。C.文中画线句子使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展示了父辈的战斗历程D.文中两次写到了马闻父亲胳膊的细节,两次都体现了战马对父亲的信赖和不舍,反映了人马情深这一主题。(3)分析“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和“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两处表意上的不同。(4)父亲“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为什么“却忘不了那匹战马”?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3)本题考查分析不同句式的表意不同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解答】(1)D.“忿忿不平”有误,文中没有。故选D。(2)D.“两次都体现了战马对父亲的信赖和不舍”有误,结合“父亲让白马待在边上。白马上了车,这里只是不舍。故选D。(3)①结合“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父亲已经去世了”可知,想要告诉他所看到的景象,才意识到父亲已经去世了。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露出微笑。但是。心又咯噔一下”可知,“心又咯噔一下”被刺痛。(4)①结合“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和他一起走过战火”可知。②结合“爷爷回家养伤。那年,马六岁,他们是死党”可知。③结合“父亲的白马比赤峰骑兵老十四团那些马厉害,当然是父亲带它参加,马承载着父亲对国家的忠贞,经历九死一生,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马代表着父辈精神的传承。答案:(1)D(2)D(3)①第一处:“我”没意识到父亲去世,想要告诉他所看到的景象,才意识到父亲已经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被刺痛。(4)①马折射出父亲对战争岁月的记忆。②马是父亲的战友以及精神上的伙伴。④马代表着父辈精神的传承。【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则胜。法曰:“兵贵拙速。”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比相反复,一月间也,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选自《百战奇略•速战》)材料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破军次之;全旅为上;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此谋攻之法也。(节选自《孙子•谋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达A无信义B此其相疑C之时D当E及其F未定G促H而决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领,指兼任,与《窦娥冤》中的“要一领净席”的“领”意思不同。B.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不同。C.卒,指士兵,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卒”意思相同。D.不胜,指不能忍受,与“不胜其烦”中的“不胜”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孟达认为司马懿从上表天子到获得批复大约一个月,没想到司马懿八天就兵临城下。B.孟达认为他的军队驻地深险,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等援军到来就更不用担忧了。C.孙子认为只用武力攻打不是最高明的战术,用外交手段攻伐也不是最上等的兵法。D.孙子认为攻城需花费时间准备器械,构筑土丘,还可能造成大量士兵伤亡的后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两则材料对攻伐取胜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达无信义”主谓宾完整,表意完整;“此其相疑之时”为判断句;“当及其未定”大意是“应当趁其犹豫时”,其后断开。译文:孟达没有信义,应当趁其犹豫时。(2)C.有误,“卒”指春秋时一级军队编制名。故选:C。(3)B.“等援军到来就更不用担忧了”有误,文中“诸将来,我不用担忧。故选:B。(4)①潜:秘密地;交结:有交往,众多将领说孟达与蜀国有交往。②屈:使动用法,使……屈服,作名词。译文:不打仗却使敌人的军队屈服。(5)材料一中说到“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可以速攻。法曰:‘兵贵拙速’”,击溃敌军,全国为上”“故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此谋攻之法也”,保全敌军。答案:(1)BDG(2)C(3)B(4)①司马懿秘密发兵进攻讨伐,众多将领说孟达与蜀国有交往。②不打仗却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是好的计策之中最好的。(5)①材料一主张速战速决,击溃敌军,保全敌军。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围攻城邑,在外部有援助,就能取得胜利。”三国时,于是兼任了新城太守,他又联合吴国归附蜀国背叛了魏国,众多将领说孟达与蜀国有交往。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应当趁其犹豫时。”于是加倍行军。吴、蜀都各自派遣将领援救孟达。最初,距离我一千二百里,写奏表上报天子,已经一个月了,我的城防已经加固。我军驻地远而险要;其他将领来进攻。”等司马懿大军来到后,司马懿就率兵到我城下!”上庸城三面临水。司马懿领兵渡河,直接到达城下,十六天时间,开城门投降。材料二:孙子说:大凡用兵的规律,这是上策;使敌人一个军(12500人)完整地投降是上策;使敌人一个旅(500人)完整地投降是上策;使敌人一个卒(100人)完整地投降是上策;使敌人一个伍(5人)完整地投降是上策。因此,不算是好的计策之中最好的,是好的计策之中最好的,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攻伐,再次是用武力攻打。采用攻打城邑的方法是不得已的,准备攻城器械;堆积用以攻城的高出城墙的土丘。将领不能忍受自己的愤懑情绪,死去三分之一,这就是攻城的灾害,使敌军屈服而不靠交战,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持久作战,所以军队不受挫,这就是以智谋攻敌的方法。【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打麦(节选)张舜民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①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鹖旦②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注】①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②鹦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以农人打麦时的巨大声响开启,通过写声音的不断回响表现出农人劳作的繁忙。B.“转到天心麦已熟”以太阳升起后的变化为参照,用夸张手法写出麦子成熟得很快。C.鹖旦夜鸣催人,竹鸡报告大雨将至,乌云如墨D.结尾写农人以辛勤劳作为乐,但也害怕自己头发枯黄,面色焦黑(2)请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D.“但也害怕自己头发枯黄,面色焦黑”有误,敢惮头枯面焦黑”,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夜无安眠,劳作很辛苦。故选D。(2)由“四月太阳出东北”可知,本诗口语化。由“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可知、拟声词。由“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可知,富有音韵美。由“彭彭魄魄”“大妇腰镰出”“四月太阳出东北”等可知,本诗句式参差错落、五言和七言交错。答案:(1)D(2)①口语化,通俗易懂。②使用反复及叠音词,富有节奏感,彭彭魄魄”,富有音韵美,小妇具筐逐”,四言,富有表现力。译文: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回声响在山北。四月里太阳从东北升起,刚爬上山尖,转到中天,麦穗已黄熟。鹖旦不停地叫着,催着农民们早早起床,报告大雨将来。大妇带着镰刀出门,小妇背上筐子跟着。上田垅先捋取青穗,下田垅麦已捆成束。田家以苦为乐,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赏析: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更丰富。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全诗可分为两段“打麦打麦、彭彭魄魄。”诗名“打麦”。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侧面取影。接着作者撇开打麦。“四月太阳出东北,转到天心麦已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鹖旦催人夜不眠。”鹖旦夜鸣催人,不抢收则颗粒无获,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上垅先捋青。”只写妇女,笔墨简洁,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与之相比,刻画更为准确,敢惮头枯面焦黑。夜无安眠,劳作很辛苦。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虽然所得无几。这是凄楚的喜悦。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与诗人“肝肺皆冰雪”的心性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写出了雪后登山之艰难。(3)古诗文中,很多作品都含有表示色彩的词,如“红”“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重点字:澈)(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重点字:磴)(3)示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6.(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意识如同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人们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很小一部分,①_______。长期以来,②_______:一个是研究大脑形成清醒、昏迷等整体意识状态的神经基础;另一个是研究感知觉层面的意识,在经由视觉系统传入大脑之后,是如何让人们产生意识上的视觉感知的。然而,“视而不见”的现象时常发生。这种经过视觉系统加工,却不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被称为“意识下”的视觉信息,则被称为“意识上”信息。(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字。(2)请解释“视而不见”的语境义。【分析】(1)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语句补写要结合上下文语意分析作答,注意符合逻辑和整体语境。(2)本题考查解释成语的能力。解释成语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解答】(1)根据“意识如同海面上漂浮的冰山,人们能看到的其实只是很小一部分”此空说的是大部分意识是不能看到的,所以可以填绝大部分藏在了深海,结合所说的“如人们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是如何让人们产生意识上的视觉感知的”可归纳这一空可填意识研究有两个主要方向,却不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对照可得此空填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2)根据“这种经过视觉系统加工,却不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在经由视觉系统传入大脑之后,意识却不能感知到。答案:(1)①绝大部分藏在了深海②意识研究有两个主要方向③能形成视觉感知的信息(2)眼睛见到,意识却不能感知到。【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宋韵女子的清雅身姿和芭蕾舞步,在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中相互映衬,形态逼真、栩栩生动,一岸连过往“中国风”贯穿始终,②“中国味”融入细节,③“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极具地域风韵的短片《相约杭州》,古今杭州隔空对话,展现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亚运火炬;亚洲宾朋,齐聚钱塘内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1)文中①②③三个句子不能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3)文段在句式上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