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_第1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_第2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_第3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_第4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第四章、管壳式换热器第二节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一、固定管板式1、冷载走壳程热载走管程2、筒体膨胀节

管子热胀,推动管板与壳体产生(温度)应力,故加膨胀节消除之。第1页/共23页二、浮头式换热器一端管板固定在壳体上一端管板在壳体内自由浮动

管板的浮动消除了管束与壳体间的温差应力第2页/共23页第3页/共23页第4页/共23页三、填料函式图4-5示填料函安置在浮头端的接管处滑动

图4-6示填料函安置在管板处—滑动管板式管束伸长量受管板厚度制约图4-7浮头也动,受限于管板厚

总之,有支承,变浮头式的自由浮动为自由伸长。第5页/共23页四、U形管式U形管的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壳管分开,不存在温差应力作用。缺点:易堵。第6页/共23页五、薄管板属于固定管板式可设膨胀节有优点,但研究试验仍在进行中。第7页/共23页第三节、管壳式换热器构件一、换热器1、管子直径已有标准(外径×壁厚)2、长径比■有长度规格螺旋管能强化传热(加强湍流,减薄滞流层厚度)。第8页/共23页二、管板1、管板厚度

1)管束接在管板上,对管板有支承作用,同时,管孔又削弱管板。

2)管板连在壳体上,有夹持等不同固定形式,产生复杂应力。3)在启动和停车过程中产生极值温差应力。第9页/共23页因为受力因素复杂,所以按经验取其厚度。管板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固定板厚度据PN(管压、壳压取大)。查表4-1得图4-11尺寸。

表中设计厚度=计算厚度-侧槽深+腐蚀裕度,并圆整为2的倍数。

注意:据换热管直径提出管板最小厚度,见表4-2。

管子排列要考虑流体热交换、清洗、机械强度等因素,但无论哪种都不可能兼顾,其优缺点见书。第10页/共23页三、板与管的连接1、胀接方法1)管子塑变,管板弹变。2)孔壁开槽3)板硬度应大于管硬度4)应用范围■压力低于4Mpa温度低于350℃第11页/共23页2、焊接

1)好处:强度高、抗拉脱力强、拆卸方便

2)查表4-5得图4-15的焊接尺寸3、胀焊

好处:一般先焊后胀,胀焊优点都有。强度胀加密第封12页/共焊23页,焊是辅助的;强度焊加贴胀,胀是辅助的。四、板与壳的接合

刚性结构是两管板焊在壳体上,有兼作法兰和不作法兰两种。第13页/共23页五、管箱与管板连接

1、作用:分布热流到各换热管,汇集管流送出换热器。■2、形式:无隔板单程设隔板

多程 流速快第14页/共23页第15页/共23页六、折流板和支承板1、作用:1)提高壳程流速2)增加湍流程度3)起支承管子作用对冷凝,不用装折流板。第16页/共23页(1)弓形折流板圆缺本为25%;

上、下排列有利于冷凝液与气体流动;

间距大于壳径20%,且大于

50mm,但不得大于壳径。(2)圆盘—圆环形折流板靠拉杆和定距管安装。第17页/共23页第18页/共23页第19页/共23页第20页/共23页七、防短路结构1、旁路挡板不让流体走旁路,让其走进管束中。2、假管缩小管间距,防止流体走短路。第21页/共23页八、防冲与导流1、防冲板不让壳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