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首先,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会用指示剂区分酸和碱,并通过探究,学生能够用花瓣、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通过实验验证它们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酸和碱,通过探究,分别总结酸碱的腐蚀性等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复习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酸和碱各自的相似化学性质。第三部分在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后,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并能从解离的角度简单了解酸碱的定义。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和常见的酸【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4.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5.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6.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浓硫酸的腐蚀性。3.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2.酸的化学性质。【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交流回答】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交流展示】展示交流实验结果【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活动与探究3】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归纳总结】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本课题实验较多,要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学习酸的分类与命名,从电离的观点了解酸的通性。2.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用它来判断某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3.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4.了解中和反应以及它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5.通过对盐酸、稀盐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概括出酸的通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6.通过对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通过对酸的通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建立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8.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学重点】酸的通性。【教学难点】根据实验归纳酸的通性。【教具准备】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白色点滴板、试管(若干)等。【导入新课】一次妈妈在做饭,小丽在帮妈妈做凉拌紫萝卜丝时,倒入食醋后,发现紫萝卜丝变成了红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交流回答】紫萝卜中含有一种植物色素,它遇到酸性溶液能变成红色。【复习回顾】酸碱指示剂【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P54“探究”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稀盐酸中存在什么微粒?请大家猜想一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是哪种微粒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活动与探究2】有四种金属分别是镁、铜、铁、锌,现将它们置于稀盐酸中,反应现象如图,请说出A、B、C、D各代表的是哪种金属。【归纳总结】【结论】酸能与比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过渡】酸能与金属铁反应,能否与铁锈反应?【活动与探究3】分别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现象。【温馨提示】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2.如果不说明用量,液体取1~2mL为宜。【交流讨论】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归纳起来有两种:1.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2.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回答】加入的酸量不同!【讨论】1.利用上述反应清除金属制品表面的锈时,能否将金属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2.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吗?为什么?【归纳总结】实验证明,氧化铜也能与酸反应。请你写出氧化铜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归纳酸的性质:Cu0+2HC1=CuC12+H20Cu0+H2S04=CuS04+H20【结论】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且有水生成。【课堂小结】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探究与实验、讨论与交流、思考与概括、巩固与拓展等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系统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利用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第3课时常见的碱【教学目标】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并了解其用途。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酸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3.通过对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辨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教具准备】白色点滴板、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等。【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5“氢氧化钠”内容,回答:1.为什么氢氧化钠俗名叫“火碱,烧碱,苛性钠” ?2.不慎将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如何处理?【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P55实验10-5完成实验,并作好记录。【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分析【归纳总结】Na0H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解,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2.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3.用途: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Na0H。【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5实验10-6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分析【活动与探究3】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6“探究”,作好记录,并归纳出碱的相似化学性质。【展示交流】2.(1)Ca(0H)2+C02=CaC03↓+H20(2)2Na0H+C02=Na2C03+H20【归纳总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1.使指示剂变色。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提出问题】为什么酸、碱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7实验10-7,并作好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各组实验现象1.蒸馏水,乙醇不导电。2.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导电。【归纳总结】盐酸能导电是因为HC1溶于水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C1-,硫酸能导电是因为H2SO4在水中电离出自由移动H+和S042-,Na0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Na0H在水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0H-。Ca(0H)2溶液能导电是因为Ca(0H)2在水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Ca2+和0H-,由此可以看出酸、碱、盐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比较上述物质的电离情况,可看出酸溶液都能电离出相同的H+,碱溶液都能电离出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故它们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几种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归纳出了碱的相似化学性质;一起分析了酸、碱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相信大家有所收获。【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关于碱的化学性质,有些化学反应学生已经学过,如碱与指示剂的反应,碱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引导学生回忆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本课题围绕中和反应展开,分两部分探究。第一部分通过发生的探究导出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而后又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从酸碱性不能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入手,导出溶液的酸碱度,介绍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并通过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pH的测定方法。最后通过资料和活动探究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第1课时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4.会用观察的方法来分析事物。5.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6.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具准备】氢氧化钠溶液、盐酸、酚酞溶液、烧杯、胶头滴管、多媒体课件等.【导入新课】我们了解酸和碱的一些相似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60实验10-8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特别提醒(1)滴管滴入盐酸时要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2)要边滴边搅拌【展示交流】各组交流实验结果:(1)滴到一定程度红色突然消失;(2)反应后的溶液,加热时,玻片上有晶体析出。【分析小结】红色消失说明滴加盐酸到一定程度后,Na0H没有了,也就证明Na0H与盐酸反应了,同时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不是碱,因此玻片上的固体不是NaOH。【课件展示】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Na0H+HCl=NaC1+H20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如Ca(0H)2+2HC1=CaC12+2H202Na0H+H2S04=Na2S04+2H20【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NaCl、CaC12、Na2S04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这类反应叫做中和反应。【课件展示】投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中,以中和酸性。处理工厂废水: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一系列的处理。如: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用于医药:人胃液中含有适量盐酸,可帮助消化,但盐酸若过多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服用某些含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些含碱性物质(如NH3•H20)的药水,就可以减轻痛痒。【提出问题】这些资料说明什么?【交流回答】中和反应应用广泛: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②处理工厂废水③用于医药【随堂巩固练习】请同学们用化学方程式解释:(1)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水;(2)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学生板演】Ca(0H)2+H2S04=CaS04+2H20 A1(0H)3+3HC1=A1C13+3H20【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中和反应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教学中教师应对探究实验给予指导,关于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采用边讨论边讲授的方式,由学生举例,教师补充说明。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3.通过对溶液酸碱度的测定,进一步加强对酸、碱溶液知识的掌握。4.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设计实验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5.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6.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7.通过对酸碱度的测定,加强学生对定量实验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难点】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教具准备】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导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通常还需要知道溶液酸碱度。利用指示剂只能检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不能检验溶液的酸碱度,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讲解】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液的pH,并且强调测量的注意事项(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从实验结果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交流回答】pH<7的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pH>7的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过渡】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不仅能从理论上知道溶液酸碱度对生活、生产及科研的意义,还能对今后的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2~P64资料及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归纳总结】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污染情况(正常雨水pH约为5. 6,酸雨的pH<5.6)。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提出问题】不合理使用洗发液对头发有什么影响?(提示:洗发液呈碱性)【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教材“探究”,并作好实验记录。【交流回答】通过上述活动你们发现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液有什么启示?【归纳总结】1.洗发时应选择优质弱碱性洗发液。2.正常人皮肤及毛发呈弱酸性(pH在4.5~5.5之间),如果使用碱性过强的洗发水,会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干枯容易开叉,失去光泽等现象。3.洗发后要在头发上喷洒适量护发素(呈弱酸性)以便头发能恢复正常的酸性状态。【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为我们今后的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第2课时溶液的pH及其应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pH和溶液的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1)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被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溶液的pH。 (2)注意事项:①不得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污染待测液;②不能将pH试纸润湿,否则,待测溶液被稀释,pH测量不准确;③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本课题内容难度不大,课题内容与前面所学的酸碱知识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酸碱度的概念,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溶液酸碱度的理解。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的化学性质,本实验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来进行酸、碱化学性质的各项实验,学生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之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酸、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对酸、碱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化学实验及相关分析,进一步理解酸、碱的各项化学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酸、碱的各项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4.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5.通过探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6.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酸、碱各项化学性质的验证实验。【教学难点】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具准备】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白色点滴板等。【导入新课】之前我们学习酸、碱的各项化学性质时,大家都只是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今天,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一下酸碱的各项化学性质及酸碱的中和滴定实验。请同学们按教材P69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回答】1. 现象:石蕊溶液使稀硫酸溶液变红,稀盐酸溶液变红,氢氧化钠溶液变蓝,氢氧化钙溶液变蓝;酚酞溶液使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稀硫酸与稀盐酸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变成红色,遇到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溶液变成红色。2. 现象:将两个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红色的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待铁钉表面的锈被去掉变得光亮时,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发现铁钉表面有气泡放出,溶液由微黄色变成浅绿色。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发现先取出的那支铁钉粗些,后取出的那支铁钉细一些。原理:Fe203+6HC1=2FeC13+3H20Fe+2HC1=FeC12+H2↑3. 现象: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蓝色沉淀逐渐溶解。原理:2Na0H+CuS04=Na2S04+Cu(0H)2↓Cu(0H)2+2HC1=CuC12+2H204. 现象:在试管中加入约l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变红,逐渐滴入稀盐酸,边滴边不断振荡试管,溶液红色逐渐减褪,至刚好无色时,取该无色溶液l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发现有白色晶体析出。原理:Na0H+HC1=NaC1+H205. 现象: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相同量的氢氧化钙粉末,然后各加入lmL水,振荡;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约lmL水,振荡,无明显现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约lmL稀盐酸,振荡,发现红色逐渐消失。原理:Ca(0H)2+2HC1=CaC12+2H20【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了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同学们课后要好好归纳总结,加强对酸、碱知识的认识。【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1. 结论: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变成红色,遇到碱溶液变成蓝色,酚酞溶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溶液变成红色。2. 原理:Fe203 +6HC1=2FeC13+3H20Fe+2HC1=FeC12+H2↑3. 原理:2Na0H +CuS04=Na2S04+Cu(0H)2↓Cu(0H)2+2HC1=CuC12+2H204. 原理:Na0H +HC1=NaC1+H205. 原理:Ca(0H)2+2HC1=CaC12+2H20本节课实验较多,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应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滴定、倾倒液体时的错误操作,实验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操作是为了清楚地观察到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细心观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本实验难度不大,而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颜色变化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在实验中进一步巩固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教学目标】1.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3.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4.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5.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实验的正确操作。【教具准备】烧杯、试管、研钵、玻璃棒、纱布、玻璃片、蒸馏水、酒精、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