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_第1页
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_第2页
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_第3页
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_第4页
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代类书与唐诗的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尹定远关于分类的函致。“古代书籍来自皇帝的眼睛以下,而古代书籍则是错误的。到目前为止,只有《北庭钱》、《艺术居集》、《初学者记》和《六书》是最古老的。”而后三部属唐代类书、唐代类书与诗歌的关系,学者早有关注。闻一多、方师铎二先生首先指出初唐诗歌的类书化倾向,对此持贬斥态度;贾晋华先生较客观地阐述了类书与唐诗的关系,但主要强调唐诗对类书编篡的单向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唐代三部类书与唐诗繁荣、文人创作等两方面的密切关系论述类书对唐诗所做的贡献。一、唐代进士诗赋的新变化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是唐诗研究中反复讨论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界常常关注其外部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等,而极少从文学与学术的“混血儿”——类书角度述说。闻一多《类书与诗》中多次把“兔园册子”当作类书的代称。《兔园册子》是“仿应科目策,自设问对,引经史为训诂”而编的类书,与科举考试有一定关系。唐代官修类书始于高祖武德五年(622)欧阳询所撰的《艺文类聚》,此书体例上打破了唐前“文为总集,事为类书”的畛域,而创“事居于前,文列于后”的体制。已兼具文集的功能,且目的更加明确:“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从时间上说,类书编篡于唐代实行科举考试次年,亦可见二者之关系,正如张涤华《类书流别》所言:“迨乎科举之盛,士子据以为射策之资。射策则记览之博,翰墨之华,咸所重视,故事文兼采之体,终乃应运以起。”从《艺文类聚》到《初学记》体例的变化看,应与唐高宗时科考加试诗赋有关,试帖诗与律赋都大量使用事典、对偶,而《初学记》恰好为文人士子提供了创作的范例。从唐进士考试的诗赋题目中也可看出类书与科举的关系。为了给以后举子们提供参考,唐代就已把以往科考题目编排。《唐语林》卷四“企羡类”载:“宣宗即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诗题并主司姓名。……大中十年,郑颢知举,宣宗索登科证,颢表曰:`自武德以后,便有进士诸科,所传前代姓名,皆是私家纪录,臣寻委当行祠部员外郎赵璘,采访诸科目记,撰成十三卷,自武德元年,至于圣朝。'敕翰林:自今放榜后,即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仰所司逐年编次。”《唐摭言》卷一《诗杂文》亦云:“常列诗赋题目于榜中。”而开始编排的年代正是《艺文类聚》出现的武德初年。可惜这些诗赋名单现已佚。傅璇琮先生考证出唐代进士考试的诗歌题目18个。那么,这些考试题目出于何处,和唐代类书,尤其是官修类书有无关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面对卷帧浩繁的典籍,出题者难以翻检,而经过“一时之选”的宫廷诸学士编纂的类书,可以说既代表了上层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体现了当时的文风及审美观念,从类书中提炼科考题目,既省力又不至于“选题不当”。笔者把部分唐代科考考试题目及其类书来源列于下表(按时间顺序):科举考试诗赋的题目不一定都来自类书。正如宋人叶梦得所言:“唐礼部试,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大历八年(773)的《禁中春松诗》、乾符三年(876)的《涨曲江池诗》等都是出题人“以意为之”的考题。随着科考题目多源于官修类书这一现象的出现,士子们开始模拟官修类书而私撰类书,以备寻事检文,临试应用。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三云:“(唐人)须灯窗之暇,将可出之题,件件编类,如《初学记》、《六帖》……等书,广收博览,多为之备。”清代王士祯也认为,“白乐天作《六帖》,本当时科举之书。”(《居易录》卷八)而段玉裁《跋白氏六帖三十卷宋本》更直言不讳:“《六帖》者,盖科举以为帖托之用而名之。”鲁迅曾说过:“唐以诗文取士,但也要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预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要使“行卷”诗歌出色,途径有二:一是平时勤奋练习,二是临写时参考类书。平时写诗也迫切需要一本简单、适用且含有典故的工具书,而唐时官修类书要靠手抄很难流传至普通文人手中,因此私撰类书开始兴盛。中晚唐尤盛,一些著名诗人也多撰有类书,除白居易《六帖》外,还有韩愈《两掖雅言》、元稹《元氏类聚》、李商隐《金钥》、温庭筠《学海》、皮日休《皮氏鹿门家抄》等等。这些类书都对著者甚至他人写诗作文产生过重要影响(后文详述)。相对于省试时只许带韵书的规定(1),“行卷”时参考类书的现象就较普遍了。这大概是唐代“好的诗篇大多不在省试诗中产生,而在行卷、干谒以及交游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官修类书还具有诗风导向的作用。唐代类书的繁荣主要在于帝王的提倡,而这正是促进文学兴盛的有效方法。正如闻一多所言:“从百忙中抽调出许多第一流人才来编了那许多的`兔园册子'……这正是唐太宗提倡文学的方法,而他所谓的文学,用这样的方法提倡,也是很对的。”唐太宗文学理论的实质是借“复古”而“革新”,这正是后来陈子昂“以故革新”主张的先导。正如《全唐诗》编者所言:“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唐太宗)实有以启之焉。”唐太宗除以帝王身份提倡大唐诗风外,还利用编纂类书的方法提倡文学,实践其“借古革新”的文学主张。如果说唐高祖时《艺文类聚》的编纂体例“事居其前,文列其后”主要从典故、辞藻方面提倡并促进诗歌繁荣的话,唐太宗《文思博要》等类书则在典故、辞藻以外,还在内容方面向“大唐诗风,格律正体”靠近了一大步,高宗、则天朝的《三教珠英》又从声律上完善了唐代流行的近体诗,至唐玄宗时《初学记》的编纂使诗歌创作文质相参,内容形式趋于统一。因此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门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格调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有南风周雅,称阐今日。”这段话常被作为唐诗演进过程的不刊之论,颇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恰恰与类书发展相吻合,从武德五年的《艺文类聚》到贞观年间的《文思博要》,再到景龙年间的《累壁》、《瑶山玉彩》,最后到开元十三年的《初学记》,这不正是类书对唐诗繁荣并最终蔚为大观的明证吗?况且这一过程同样“实由主上恶华好朴”的文学理论的提倡,然后借“尊古”而“阐今”,最终形成南北文风融合的“南风周雅”这一诗歌的繁荣景象的。由上观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简单地认为唐代科举以诗取士直接促进唐诗繁荣是一种误解。唐代科举及诗赋取士的实行促使了类书的大量编篡,而类书又为诗歌创作、繁荣、唐诗高潮的到来作了准备工作和服务工作,而帝王通过编纂类书来提倡文学的方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同样也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从《艺文类聚》到《初学记》,从“类书式诗歌”到“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类书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二、《作书类书》及《诸科举考试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近年来学界多转向唐诗的外部研究领域,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然而,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唐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则鲜有其人。笔者试从类书与唐诗创作的关系初步解说唐诗的生成过程,希望能达到引玉之效果。诗歌生成的前提是文人的知识积累,这就需要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唐代文人所受的教育情况。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类书类》云:“《蒙求》三卷,唐李翰撰。篡经传善恶事实,类者两两相比,为韵语。取`章蒙求我'之义名其书,盖以教学童云。”又云:“《兔园策》十卷,唐虞世南奉王命篡古今事为四十八门,皆偶俪之语,五代时行于民间村墅,以授学童,故有`遗下兔园册'之诮。”北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九记载:“宰相冯道形神庸陋,北中村墅,多以《兔园册》教蒙章,(刘岳)以是讥之。然《兔园册》乃徐瘐文体,非鄙朴之谈,但家藏一本,人多贱之”。而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考史》曰:“《兔园册赋》三十卷,唐蒋王恽令僚佐杜嗣先仿应科目策……。冯道`兔园册'谓此也。”这里的“兔园册”是不是同一类书,著者究竟是何人,今人多有争论。闻一多《类书与诗》一文认为是虞世南所著;王国维利用敦煌文献加以考证:“窃疑世南入唐,太宗引为记室,即与房玄龄对掌文翰,未必撰此等书。岂此书盛行之际,或并三十卷为十卷,又以世南有《北堂书钞》,故嫁名于彼欤?”这种推测是颇为可信的。从时间上最近于唐的孙光宪所言的“家藏一本”来看,唐、五代这本类书在民间私学中极为流行,而《兔园册》“舍不采诗文外,略与徐坚《初学记》同。唯注例弗一轨:或详注其事,或并引所出之书,或解字义,或仅云见某书,略与今本《白帖》相似”(刘师培《敦煌新山唐写本提要》)。而《兔园册》“仿应科目策,自设相对,引经史为训注”的目的也为唐初科举考试试策而编,由于唐初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考诗赋,故“不采诗文”,后来加试诗赋,《初学记》亦随之增加诗文内容。近人吕思勉也看到其书的作用:“士大夫之取此书,初盖以供对策之用,后则所重者惟在其俪语而不在其训注,盖有录其辞而删其注者,故其卷帧止三之一;若写作巾箱本,则并可载之怀袖间矣。”这种说法也可以作为上述王说的一个旁证,并可臆测科考作弊时文人对类书的青睐。《初学记》也兼有唐代文人童蒙类书的性质。《大唐新语》卷九记载了当初编纂的原因:“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查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帧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以进上,以《初学记》为名。”这里唐玄宗名义上是为儿子编纂写诗作文的类书,实为广大官僚文人的创作提供方便。司马光《续诗话》:“明皇以诸王从学,命集贤院学士徐坚等,讨论故事,兼前世文辞,撰《初学记》。”又《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曰:“欧阳询撰《艺文类聚》;魏征上《群书政要》;徐坚上《初学记》,诸王各赐一本。”可见,这些类书宫廷文人是可以人手一册的,这就成为他们最便利的“图书资料”来源。《旧五代史·梁书》卷一七《成汭传》可证:“淮南杨行密遣使致礼币之外,仍赐《初学记》一部,淮忿然以为不可,谓汭曰:夫《初学记》,盖训童之书尔,今敌国交聘,以此书为赐,得非相轻之甚耶?宜书责让。”可见,时人很重视幼年时童蒙类书的教育。并且把这些类书作为学校教学的教材,学校的教材与科举考试内容又惊人的一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私学得到很大发展,而乡学对儿童教育影响尤巨。宋人王明清《玉昭新志》卷3《说〈太公家教〉》曰:“《太公家教》当是有唐村落间老校书为之。……余乃生逢乱世……辕以讨其坟典,简择诗书,依注傍史,约礼时宜,为书卷,助幼童儿,用传于后。”可见中晚唐私人所撰启蒙类书甚多,流传甚广。而这些蒙童类书除了对唐代科举中童子科有直接影响外(唐童子科设于唐初武德七年,《艺文类聚》编成是年,《册府元龟》卷97《帝王命·奖善》),还对文人以后写诗作文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说明唐代诗歌创作和类书之间的密切关系,探寻类书作为唐诗写作的“数据库”是如何为诗人选择词汇、典故服务的,笔者以唐代影响较大的诗人唐太宗、虞世南及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相应类书为例,寻找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初唐最兴盛的咏物诗大多是从类书中寻来的语言材料经过诗人们的简单构思而成,如唐太宗《咏烛二首》: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畏是为思人。这两首诗显然参照了《艺文类聚》卷八十梁孝元帝《古意咏烛诗》:“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来见人影,回光持向空。”无论诗歌意象“烛”、“焰”、“花”、“人”、“空(月)”,还是诗中动词的安排“动”、“照”、“生”、“持”,还是诗歌中的“思人”主题,都可谓是一脉相承、“无一字无来处”。由此,我们不难了解唐代诗人写作中语言材料的最初依据,从而为还原唐诗创作情形提供一个有效方法。陈寅恪曾说:“凡诠释诗句,要在确能举出作者所依据以构思之古书,并须说明其所以依据此书,而不依掘他书之故。若仅泛泛标举,则纵能指出最初之出处,或同时之史事,其实无当于第一义谛也。”然而,今人注释诗句多征引易见之书,而非考虑作者写作的当时情状,往往出现非前推即后引的注释现象。例如,在注释白居易的《缭绫》“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诗句时,基本上所有的注本都引用宋初《太平寰宇记·天台县》:“瀑布山,亦天台之别山由也。西南瀑布悬流,千丈飞泻,远望如布”来笺释。其实作者当初并非如此构思。若检《六帖》卷二“布”部,就会发现,其中“泉”下有“天台山有瀑布泉”这一重要材料来源,白居易当时参考这条材料写作此诗确定无疑。因此,我们在考查唐代诗人“构思之古书”时,一方面要考虑时间上的前后推移;另一方面要顾及到当时尚无印刷、古籍散失亡佚之时代背景,“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卷言篇籍,皆为煨烬”(唐高祖《令诸州举送明经诏》),尤其是中晚唐,散失更是严重,“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黄巢之乱,存者盖少”(《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七)。而除宫廷诗人及少数上层文人能积藏见到足够的写抄本古籍外,大多数唐代文人写作的材料来源是类书,则较为符合当时历史。类书之作,本为便利属文,乐天尤喜编篡类书,如《策林》之类。盖其原初为供一己之使用,其后乃兼利他人也。唐世应进士科之举子,固须玩习类书,以为决科射策之需,而文学侍从之臣,亦必翻检类书,以供起草代言之用。观《元氏长庆集》卷22《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