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点总结及2022各地模拟题)_第1页
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点总结及2022各地模拟题)_第2页
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点总结及2022各地模拟题)_第3页
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点总结及2022各地模拟题)_第4页
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点总结及2022各地模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专题剖析】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未能实行。

(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科举制。乡

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为“提

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

设立。

(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

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

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钱叙局负责。但其具有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的局限性。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3.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⑴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其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来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

度。

(3)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

(5)历史作用:1931〜1948年,录取人员近300万人;弊端是任用私人现象

比较严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

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是,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搞“政

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高考模拟】

1.(202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模•5)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

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

高下。这些做法()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

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

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改变传统选拔人才的

方式,将自然科学、经济思想等纳入考试范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

教育近代化,故选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开始清末新政,与材料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A项;“彻底否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选拔

人才的方式有所改变,“颠覆了”言过其词,排除D项。

2.(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7)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

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这一法令的颁行()

A.废止了传统的科举制度B.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C.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浪D.开启了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可知百日维新阻断了传统知

识分子的晋升通道,直接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废除科

举是在1905年,排除A项;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由于阶级局限性最终失败了,排除D项。

3.(2021•贵州毕节二模・29)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

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

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答案】D

【解析】“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

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说明多数人己经接受科举制落后这一事实,开始正视教育形

式的改革,故选D项;“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在这♦年,中国历史上

并没有兴起办新学的高潮,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观目的是维护

清朝统治为前提的,不会以人民利益为重,排除B项;“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

“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与大众利益相关,却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

4.(2022♦广东省汕头市一模•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孝悌,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雍睦:三、和乡党,以息争讼;四、重农系,

以足衣食;五、尚可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端士习;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

讲法律,以傲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弟,以禁

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良善;十三、戒高逃,以免林连;十四、完钱粮,以省催科;十

五、联保甲,以弭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材料二

“江楚会奏”27条: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变科举);停罢武科;奖劝游

学;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胥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变

选官之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广派游历;练外国操(西

法练兵);广军实(兴办军事工业);修农政;劝工艺(讲求工商、造机器等);

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

译东西各国书。

一据张之洞、刘坤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1905年清政府主要根

据其基本精神开展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所体现的治

国思想,并据此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康熙帝的治国思想相比,

“江楚会奏”的治国思想有何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14分)评分标准

(1)治国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治国(或以儒学为官方哲学);礼法兼施(或

外儒内法),稳定社会秩序;以农为本,提倡节俭等。(每点2分,任答2点,共4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促使清朝出现“康乾盛世”;维护了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推

动农耕经济的繁荣;维护了儒学正统地位等。(每点2分,任答1点,共2分;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变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向西方学习);(2分,考生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洋务运

动的早期近代化探索;维新思想的传播;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

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治国思想,据材料一“敦孝悌,以重人伦”可得以儒

家伦理道德治国(或以儒学为官方哲学);据材料一“和乡党,以息争讼”、“讲

法律,以儆愚顽”可得礼法兼施(或外儒内法),稳定社会秩序;据材料一“重

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可得以农为本,提倡节俭。第二小问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可以概

括为:促使清朝出现“康乾盛世”;维护了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农

耕经济的繁荣;维护了儒学正统地位。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变科举);停罢武

科”、“练外国操(西法练兵);广军实(兴办军事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变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向西方学习)。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据

张之洞、刘坤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1905年清政府主要根据其基本精

神开展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

府统治危机加深;据材料二“设文武学堂”、“广军实(兴办军事工业)”、“劝工

艺(讲求工商、造机器等”'可得洋务运动的早期近代化探索;据材料二“改选

法(变选官之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广派游历”可得维

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还可以

得出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2019•河南新乡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

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

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

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

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

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

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

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

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

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

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

的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

义。(6分)

【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

从血缘趋向才能。(每点1分,共3分)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高了政府行政效率。(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

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每点2分,共,10分)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

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

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的变化来回答。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

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

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到了北洋政府

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

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可以从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

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

6.(2021•福建泉州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

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

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

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

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

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

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

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

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

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

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

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

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

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

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

系与区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

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

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

【答案】(1)特点:分级取士(形成层级考试体系);考试内容单一(或以

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或重考查儒家经典);选拔程式化和规范化,体现公平公

正;八股取士(或格式化),逐渐走向僵化:科举考试与授官相结合;强化专制

制度;重视区域平衡。(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或巩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或加强思

想控制;)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或经济重心在南方。封建制度日趋走向衰落。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在不同时期发挥

了不同作用;废除科举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涉及范围广而影响复杂多

样;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客观形势和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人们看待废除科举

这一问题的立场不同、侧重点不同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若从不同学

者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民族危机严重,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西方文官制度的

借鉴与反思等,最多给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得出分级取士;由材料一“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

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得出考试内容单一;由材料-“举人可直接赴吏

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

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得出选拔程式化和规范化,体现公平公正;由材料

一“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

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

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得出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由材料一“进士

大部分直接授官”得出科举考试与授官相结合;由材料一“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

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得出强化专制制度;

由材料-“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得出重视区域平衡。第二小

问因素,由材料一的时间信息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或巩固统治的需要;由材料一

“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

得出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或加强思想控制;由材料一“洪武三十年(1397年)

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得出南北经济文化发展

不平衡或经济重心在南方;由材料-“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

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得出封建制度日趋走向衰落。

(2)由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

废封建,开阡陌”得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耍制度,在不同时期

发挥了不同作用;由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

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得出废除科举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

件,其涉及范围广而影响复杂多样;由材料二“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

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

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得出受主观因素、客观形

势和自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人们看待废除科举这一问题的立场不同、侧重点不

同等。

7.(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

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

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

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

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

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

党派政治活动。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一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

改革》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

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

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