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材料二:“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B.西方有“罪感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无所不知先生(英)毛姆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给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滔滔不绝,但不久,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拉姆齐怂恿道。“可以。”“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递给了凯兰达。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凯兰达的手在发抖。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达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而凯兰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见证者D.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3)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4)“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对独当帝意,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桧意愈恨。桧尝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尽公考阅,以革旧弊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朕于蜀士未见其比。”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故帝语及之。卒年四十一。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故称为“小东坡”,未及用而逵死(节选自《宋史》)【注】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言A路B久C不D通E乞F广G赐H开I纳J勿K以L微M贱N为O间P庶Q几R养S成T敢U言V之W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桧意”中,“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含义不同。B.“礼部”负责祭祀、典礼、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与藩属和外国往来事务,主持乡试。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始于宋代D.“入谢”中“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逵在对策考试中论及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时真挚诚恳且对答适合帝意而独占鳌头,因此得罪秦桧。B.秦桧碍于高宗器重赵逵,虽对赵逵心存芥蒂甚至恼恨,但不敢造次C.宋高宗非常赏识赵逵,不但屡次提拔他,并且和他倾心交谈D.秦桧专权后,极力压制蜀中贤士,致使许多精通文献经典、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蜀人没被任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欲挤之,未及而死。②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5)《宋史》评价赵逵“皆一时之良”。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3)《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缓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犬吠,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②就淡了,虚了,散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登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在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几乎”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会认为“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其实,①,更不适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胃部食物需要4~6个小时排空一次,②,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至少18个小时处于空虚状态,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采用“过午不食”进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不推荐“过午不食”③,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将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早吃并且要清淡。(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B.在无数人的执着坚守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C.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D.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留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材料二:“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B.西方有“罪感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B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入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需要理解题干中的材料,再联系原文相关信息,进而概分析作答。【解答】(1)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由原文“‘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并非是所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故选C。(2)C.“……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C。(3)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的人性追寻。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体现“乐生”的生命精神。ACD三项所谈均与“乐感文化”无关。故选B。(4)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乐感文化”的特点。由原文“‘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此世间”即现实社会,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由原文“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由原文“‘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由原文“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乐群”的生存智慧。(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由第一则材料“1938年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意思是民众认为,中华不死,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对人际和谐的强调”。第二则材料“疫情暴发之时……呼喊‘武汉加油!’”,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故可概括为体现了“乐观”的态度。第三则材料中“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是说人要有一种精神,这与文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可见第三则材料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答案:(1)C(2)C(3)B(4)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③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乐群”的生存智慧。(5)①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体现出的是群体的力量,这是“乐群”的生存智慧,“从千千万万的窗户,这是疫情威胁下的乐观生活态度,对未来抱有希望;③“劲头上来了,面对疫情,不屈不挠。【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无所不知先生(英)毛姆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给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滔滔不绝,但不久,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拉姆齐怂恿道。“可以。”“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递给了凯兰达。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凯兰达的手在发抖。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达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而凯兰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见证者D.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3)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4)“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和艺术手法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人物的结合,看手法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解答】(1)A.“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错误,更大的可能是知道。(2)C.“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我”是人物形象、仲裁者。(3)①结合“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可知。②结合“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紧张;结合“‘不,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哀求地看着凯兰达,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4)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①结合“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在他讲话时,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喜欢与人争论高低、爱炫耀、自以为是等特点;②结合“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不一会。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凯兰达半张着嘴。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可知,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忍受嘲笑和屈辱、理解他人的一面。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①结合“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可知,“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①结合“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隐瞒;②结合“但是,据说她有点头痛”“第二天早上,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可知,她感到羞愧和自责,还回100美元。答案:(1)A(2)C(3)①拉姆齐夫人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价值)。②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紧张;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她害怕。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4)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①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争强好胜,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忍受嘲笑和屈辱、理解他人的一面。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①“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②“珍珠”事件后,改变了对他的偏见。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①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对丈夫撒谎,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她感到羞愧和自责,还回100美元。【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对独当帝意,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桧意愈恨。桧尝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尽公考阅,以革旧弊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朕于蜀士未见其比。”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故帝语及之。卒年四十一。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故称为“小东坡”,未及用而逵死(节选自《宋史》)【注】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言A路B久C不D通E乞F广G赐H开I纳J勿K以L微M贱N为O间P庶Q几R养S成T敢U言V之W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希桧意”中,“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含义不同。B.“礼部”负责祭祀、典礼、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与藩属和外国往来事务,主持乡试。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始于宋代D.“入谢”中“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赵逵在对策考试中论及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时真挚诚恳且对答适合帝意而独占鳌头,因此得罪秦桧。B.秦桧碍于高宗器重赵逵,虽对赵逵心存芥蒂甚至恼恨,但不敢造次C.宋高宗非常赏识赵逵,不但屡次提拔他,并且和他倾心交谈D.秦桧专权后,极力压制蜀中贤士,致使许多精通文献经典、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蜀人没被任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欲挤之,未及而死。②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5)《宋史》评价赵逵“皆一时之良”。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言路久不通”为完整的主谓结构,“通”的后面断句,“纳”的后面断句,表示希望语气。故在EJP三处断句,请求您恩准广泛采纳意见,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2)B.“主持乡试”错。应是主持会试。故选:B。(3)B.“威迫”于文无据。原文为“又遣所亲申前言,意思是“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文中没有秦桧对赵逵进行威迫。故选:B。(4)①讽:劝告;谢:感谢;挤:排挤,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秦桧更加愤怒,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②擢:提拔;为: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你知道吗。自从你中进士后,我很久见不到你。(5)根据原文“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可知:赵逵不阿附秦桧。根据原文“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遂得王十朋。根据原文“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时称“小东坡”。答案:(1)EJP(2)B(3)B(4)①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秦桧更加愤怒,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②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在提拔你,被大臣阻挠。(5)①不阿附秦桧(不附权贵);②革旧弊并公正选拔人才,时称“小东坡”。参考译文:赵逵,他的祖先是秦人。(赵逵)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秦桧不高兴,授赵逵左承事郎。高宗曾经询问秦桧?秦桧如实相告,高宗又问(赵逵在哪里)。赵逵只乘一辆车赴朝廷任职,搜查赵逵的行囊发现里边全是书籍。赵逵就职以后,秦桧内心更加怨恨,能把家迁来吗。”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来资助你。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赵逵没有答复,想要陷害(排挤)他。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皇帝去景灵宫。皇帝对他说:“你知道吗。自从你中进士后,我很久见不到你,不曾有一句话提到你,你真是天子的门生啊。赵逵上奏:“言路很久不通了,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低微卑贱而形成障碍。”皇帝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绍兴二十六年,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皇帝又说:“秦桧权势显赫。”赵逵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完全公正地考核考生,选到了王十朋。不久。考中进士第六年就担任外制官。高宗对王伦说:“赵逵淳朴正直可以重任。”皇上说:“蜀人道路遥远、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人,我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不能都到朝廷中(任用)。”自从秦桧把持朝政以后,所以皇帝言谈中提到这个问题。当秦桧权势正盛时,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所以他被称为“小东坡”,可惜他的许多议论。(节选自《宋史》)【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要抓住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1)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错。“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属于动景。(2)《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充满了劳动的欢欣。全诗三章,全是重章叠句,其余一概不变,以鲜明轻快的节奏,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绿”,“白”。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答案:(1)C(2)《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和谐优美的音韵,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芣苢》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芣苢。赏析:《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应该还是“采而又采”,“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第三句重复第一句,只改动一个字,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这还罢了、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在不断重叠中、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一个人单独地唱。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均非后人所当效法,极力赞叹,薄言点之,薄言剪之。”(《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但他所取的例子。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采而又采,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还唱着“剪剪蜡烛,除了精神病。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又一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这还罢了,《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尤其觉得不对劲。所以应该给《周南•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用开水烫过,味极鲜美,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这种习俗渐渐衰退,但在朝鲜族中。以此释《芣苢》诗。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桃李羞繁华,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想必很多年前。如清人方玉润之说,就有成群的妇女,风和日丽之中,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乡村四月》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人闲着。赏析:“绿”,写树木葱郁,写水光映天,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间原野。白,指水。川。子规,又名“布谷鸟”,声如“快快布谷”。雨如烟,轻如烟雾,江南的山间原野,满河的流水,白茫茫一片,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这两句写自然风光,有山原有河水,色彩明丽,有子规的鸣叫,情意绵绵,暗示出农事正忙,草木葱茏,河水涨满,恰是插秧的好时机,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采桑养蚕和插稻秧,现在正是忙季。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有人运苗;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这首诗语言明快,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3)《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重点字:慎)(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甸)【点评】《<论语>十二章》名句辑录: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缓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犬吠,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②就淡了,虚了,散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登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在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几乎”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意义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逗号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逗号的作用,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意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解答】(1)句子“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则像国画大师,“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互相覆盖,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句子“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故“娇娇俏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句子“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中,不够刚强的女生。故“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令人怜惜的特点,这才是更让人心动。(2)①处,由句子“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散开在各个山洼中”来看,“而是三三两两”独立成句,凸显了湘大人家的居住分散。②处,由句子“就淡了,散了,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缥缈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故三个动词分割开来起强调作用。(3)①“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中“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可知,这种行为与“伪科学”相差无几。②“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由“心魂甫定,一边与狗对吼,咆哮着追出来。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可知,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主人的及时出现等。答案:(1)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数量更多。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令人怜惜的特点,这才是更让人心动。(2)①处的两个逗号将“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独立,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缥缈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突出了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3)①“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中“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这种行为与“伪科学”相差无几。②“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主人的及时出现等。【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会认为“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其实,①“过午不食”并不健康,更不适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胃部食物需要4~6个小时排空一次,②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至少18个小时处于空虚状态,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采用“过午不食”进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不推荐“过午不食”③如果人们盲目采用“过午不食”,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将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早吃并且要清淡。(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B.在无数人的执着坚守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C.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D.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留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标点符号。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常用的标点符号,明确基本的用法。(2)本题考查句子连贯。解答时注意六个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陈述逻辑一致、陈述句式一致、语言风格一致、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债务共同承担离婚合同案例版B版
- 2024内蒙古自治区肉牛买卖合同
- 2024年再婚离婚配偶赡养费合同版B版
- 2024年专项供应链融资中介服务协议范本版
- 2024事业单位正式劳动合同书范文
- 2024年人身损害事故致伤赔偿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动物医院兽医师岗位协议版B版
- 2024年定制式月子护理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定制系统接入服务与支持合同一
- 2024年度农田粮食作物种植承包合同2篇
- 化学类专业英语词汇
-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 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总流程图
- 扫频仪使用指南
- 落地脚手架方案(高度>24m)(共29页)
- 特采申请单模板
- 电解水制氢项目建议书范文
- 追索抚养费起诉状范本新整理版
- (施工方案)基础承台预制板模施工方案
- 常用汉字笔画名称表
- 各型号叉车,汽车,货车,卡车发动机机油滤清器型号参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