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17.0分)材料一:
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心部》阐明:“惠(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古人还把德的价值与国家施政联系起来,宣扬德教和德化的重要性。关于德教,《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对此,郑玄注曰:“德谓善教。”关于德化,更多的是与重民,爱民联系在一起,如《尚书•盘庚》说:“施实德于民。”《左传•襄公七年》曰:“恤民为德。”《管子•正》曰:“爱民无私曰德。”
古人对于德之所以不吝笔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解释,不是偶然的,是和中华民族的特质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在严酷的生存斗争、生产斗争中需要借助于“群”的力量抵御外侮和抗拒自然灾害,以维持存在和发展,因而养成了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正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了这种民族心态,使之易为中华民族所接受。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才有可能演化成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的方略。(摘编自张晋藩《德法共治: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材料二: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德主刑辅。道德法律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其二,道德法律各有分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方式不同,实施功能有异,分别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道德注重家庭、家族及私人社会的亲情友情,法律则强调权利义务的一体对待。其三,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律基于其目标的共同性,保持其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支撑。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某些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直接纳入法典之中;另一方面,在规范实施上,通过道德评价,提倡守法、息讼观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
中华文化在设计调整社会关系、规制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时,既坚持道德治理,强调端正人心,导民向善;又坚持法律治理,加强对犯罪及重大失德行为的刑事处罚。一方面,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启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管理智慧》)材料三: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秦汉时期,律的形式日臻完备。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以个人道德修养为起点,扩展到天下治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由专职部门负责核心价值确定、经典注疏正义、官吏选拔考试、税赋标准与征收、学校教育等重大事务。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华民族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的重要内容。
B.孔子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治理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就会替代刑罚的作用,取得理想成效。
C.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体现德治之“则”,而法律条文、司法成案等是法治之“则”。
D.由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增强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完善了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实施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把国家的治乱兴衰与百姓的道德素养建立密切联系,是道德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
B.虽然道德与法律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但案件审理离不开对道德因素的充分考虑。
C.古代儒家对个体正心诚意的强调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道德治理。
D.中国古代的大典大政由国家专职部门负责,能为地方自治的实施提供引导和依据。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B.《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C.《春秋繁露•基义》:“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D.《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4.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共4小题,18分)桃
园废
名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喝完了我就不喝。”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阿毛,到床上去睡。”“我睡不着。”“你想橘子吃吗?”“不。”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摘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更锣响了。“爸爸,这是打更吗?”“是。”爸爸是信口答着。“我要喝茶。”阿毛说。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是的。”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师父你吃桃子吗?”“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睡不着的是王老大。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王老大又是一句:“你这是桃子吗!?”“拿瓶子来换。”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这桃子又吃不得哩。”“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1927年9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20分)
材料一: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乡聚A皆依山B为坞C而山惟黄山D为大E大F鄣山G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②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共2小题,9分)《读书堂》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15.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16.《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三)名句默写17.根据所给语境填写名句。(6分)(1)杜甫《客至》中采用互文修辞,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3)“落木”这一意象拓宽了诗的意境,疏朗、开阔,诗词中不乏名句,如“,。”三、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天看到一个热搜的话题,“安徽一算命网红3年非法盈利200多万”,这不禁让我想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
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人们①_______,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等,甚至它会高调宣布②_______,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对的是,①让科学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难也。②即使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④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出明确的确定性,⑤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种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⑥如果科学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确定性,⑦人们就会往往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缓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很多还是独门独户。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的一声犬吠,就会吓得你一跳。心魂甫定,你一边后退,一边与狗对吼,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主人这时会恰到好处地出来,喝住黄狗,然后笑着跟你打招呼。
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是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则像国画大师,醉酒后随意洒上去的笔墨。山坳里袅娜着升起的炊烟,像几根新发芽的昂藤。不过得以青翠的山色为背景,一旦高出山脊,②就淡了,虚了,散了,飘渺了,与云天一色,再也看不见了。
山洼的荒塘里,白水的中央,则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在音乐响起之前摆出的一种造型。动心之处,似乎比柔柔弱弱的花更胜二三分。最奇的是,每口池塘的水面都俏立着这么一群精灵,难怪湘潭被人称作莲城。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重重叠叠、娇娇俏俏、柔柔弱弱”,说说它们和“重叠、娇俏、柔弱”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几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①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
②狗愈发来劲了,咆哮着追出来,几乎被咬到。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
ㅤㅤ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ㅤㅤ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7.0分)
材料一:
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心部》阐明:“惠(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古人还把德的价值与国家施政联系起来,宣扬德教和德化的重要性。关于德教,《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对此,郑玄注曰:“德谓善教。”关于德化,更多的是与重民,爱民联系在一起,如《尚书•盘庚》说:“施实德于民。”《左传•襄公七年》曰:“恤民为德。”《管子•正》曰:“爱民无私曰德。”
古人对于德之所以不吝笔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解释,不是偶然的,是和中华民族的特质分不开的。中华民族在严酷的生存斗争、生产斗争中需要借助于“群”的力量抵御外侮和抗拒自然灾害,以维持存在和发展,因而养成了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正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了这种民族心态,使之易为中华民族所接受。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才有可能演化成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的方略。(摘编自张晋藩《德法共治: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材料二: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德主刑辅。道德法律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其二,道德法律各有分工。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方式不同,实施功能有异,分别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道德注重家庭、家族及私人社会的亲情友情,法律则强调权利义务的一体对待。其三,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道德与法律基于其目标的共同性,保持其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支撑。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某些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直接纳入法典之中;另一方面,在规范实施上,通过道德评价,提倡守法、息讼观念,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
中华文化在设计调整社会关系、规制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时,既坚持道德治理,强调端正人心,导民向善;又坚持法律治理,加强对犯罪及重大失德行为的刑事处罚。一方面,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启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管理智慧》)材料三: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秦汉时期,律的形式日臻完备。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以个人道德修养为起点,扩展到天下治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由专职部门负责核心价值确定、经典注疏正义、官吏选拔考试、税赋标准与征收、学校教育等重大事务。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华民族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的重要内容。
B.孔子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治理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就会替代刑罚的作用,取得理想成效。
C.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体现德治之“则”,而法律条文、司法成案等是法治之“则”。
D.由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增强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完善了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实施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把国家的治乱兴衰与百姓的道德素养建立密切联系,是道德政治文化的重要表现。
B.虽然道德与法律各有自己的作用领域,但案件审理离不开对道德因素的充分考虑。
C.古代儒家对个体正心诚意的强调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道德治理。
D.中国古代的大典大政由国家专职部门负责,能为地方自治的实施提供引导和依据。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B.《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C.《春秋繁露•基义》:“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D.《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4.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答案】D、B、D、【解析】(1)A.“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的重要内容”错误。由原文“养成了以直相待、宽容为怀、团结互助的民族心态。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正是有针对性地体现了这种民族心态”错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有针对性地体现这种思想,而不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德之说的重要内容。
B.“就会替代刑罚的作用,取得理想成效”错误,由原文“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治理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就会使百姓免于不知羞耻,而不是替代刑罚的作用。
C.“而法律条文、司法成案等是法治之‘则’”错误。由原文“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秦汉时期,律的形式日臻完备。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可知,法律条文是法治之“典”。
D.正确。故选D。
(2)B.“但案件审理离不开对道德因素的充分考虑”错误。由原文“同时,在各级官员审断案件时,也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可知,原文说的是“对案件涉及的道德因素及地方习俗加以考虑”。故选B。
(3)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在规范体系上的融通和在实施体系上的完备。
A.说的是德治所起到的作用。
B.说的是治理国家,只有一教化和刑罚一起抓,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C.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D.古代德法共治在规范体系上的融通和在实施体系上的完备。故选D。
(4)由原文“经过漫长的生生不息的演进过程,德由善教逐渐趋向于善治,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把国家的兴衰与道德的弘扬、人心的向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德治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最终才有可能演化成为德法互补互用、共同治国的方略”可知,材料一侧重说明从德教走向德治的道德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德法共治方略的重要前提。
由原文“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可知,材料二第一段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主要理论内容。由原文“一方面,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启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可知,材料二第二段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基本实施方式。
由原文“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可知,材料三侧重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在规范体系上的融通和在实施体系上的完备。
(5)由原文“古代关于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德主刑辅。道德法律共治天下,道德占据主导地位。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唐律疏议》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自古以来,道德和法律共治天下的理论中,道德居主导地位,所以在现代社会,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由原文“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可知,在现代社会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原文“通过立法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关系,规制人们行为,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民族需求的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治国之道”可知,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奖励与惩戒机制,加大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惩戒力度。
答案:
(1)D
(2)B
(3)D
(4)①材料一侧重说明从德教走向德治的道德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德法共治方略的重要前提。②材料二侧重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主要理论内容和基本实施方式。③材料三侧重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在规范体系上的融通和在实施体系上的完备。(2点即可满分)
(5)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奖励与惩戒机制,加大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惩戒力度。(2点即可满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16分)桃
园废
名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喝完了我就不喝。”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阿毛,到床上去睡。”“我睡不着。”“你想橘子吃吗?”“不。”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摘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更锣响了。“爸爸,这是打更吗?”“是。”爸爸是信口答着。“我要喝茶。”阿毛说。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是的。”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师父你吃桃子吗?”“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睡不着的是王老大。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王老大又是一句:“你这是桃子吗!?”“拿瓶子来换。”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这桃子又吃不得哩。”“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1927年9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解析】6.
【解答】D.“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错误。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应该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来耽于喝酒,疏于照顾女儿的深深愧疚。故选D。
7.
【解答】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错误。《桃园》是一篇情节弱化的小说,没有背景介绍,更没有有始有终的人物命运交待,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故选D。
8、①王老大妻子已死,奄奄一息的阿毛寄希望于庙中菩萨,梦中用酒瓶换来安慰阿毛的“玻璃桃”遭孩童撞碎,都给人一种苦涩沉重的感觉。②但文中阿毛爱桃树,栽花招女孩子们来玩,不在乎游人们摘她家的桃子,甚至还慷慨相送的纯真善良品性,以及阿毛生命后期父女相依为命,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9、①开头先呈现阿毛生病半月的画面,接着跳跃到王老大在临近杀场的桃园种桃为生。
②画面间的省略、空白让人想象:小女孩的妈妈是怎么死的?生病半月的阿毛是如何治疗的?王老大是如何和妻子相识并生下阿毛的?王老大白天出去做什么了?
③丰富了小说意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州邑乡聚A皆依山B为坞C而山惟黄山D为大E大F鄣山G次之二、古诗文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材料一:
越山西南高而下倾于海,故天目于浙江之山最高,然仅与新安之平地等。自浙望之,新安盖出万山之上云。故新安,山郡也。州邑乡聚皆依山为坞而山惟黄山为大大鄣山次之。秦初置鄣郡以此。
唐广明之乱,都使程沄集众为保,营于其外,子孙遂居之。新安之程,蔓衍诸邑,皆祖梁忠壮公。而都使实始居汊口。其显者,为宋端明殿学士珌。而若庸师事饶仲元,其后吴幼清、程钜夫皆出其门,学者称之为徽庵先生。其他名德,代有其人。
程君元成汝玉,都使之后也。故为《汊口志》,志其方物地俗与丘陵坟墓。汝玉之所存,可谓厚矣。盖君子之不忘乎乡,而后能及于天下也。噫!今名都大邑,尚犹恨纪载之轶,汊口一乡,汝玉之能为其山水增重也如此,则文献之于世,其可少乎哉?(归有光《汊口志序》节选,选自《古文辞类纂》)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卷上。
州邑乡聚A皆依山B为坞C而山惟黄山D为大E大F鄣山G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鄣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的“桂林”“象郡”一样,均指秦设置的郡县。
B.学者,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
C.阳,向日为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文中“太行之阳”指的就是太行山的南面。
D.黜陟,罢免官职。文中“理乱不知,黜陟不闻”指李愿不关心社会和官场,安于隐居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新安地势高峻,山势蜿蜒延伸,环绕多个邑镇。唐代时,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宋朝时程珌地位显赫。
B.程汝玉是程沄的后人,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记录地方特产及人世风俗,并作序勉励晚生后学不忘家乡。
C.苏轼认为记录见闻的详略、有无探访实地的勇气和撰文记录的能力,是石钟山得名原因流传受到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此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适合隐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②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14.三则材料的写作内容都涉及自然山水,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解析】(1)句意: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
“州邑乡聚”,主谓句,其后应断开;“皆依山为坞”省略主语“州邑乡”,其前C处应断开;
“坞”作“为”的宾语,其后H处应断开;
“大鄣山次”,“大鄣山”为主语,其前L处应断开。
故在ACE三处断开。
(2)D.“黜陟,罢免官职”错误。文中“黜陟”,是指官吏降免或升迁,与前文“理乱”同为反义联用。
故选D。
(3)A.“新安……环绕多个邑镇……程沄为避战乱率子孙在新安定居”错。原文“新安之程,蔓衍诸邑”,可见环绕邑镇的是新安程氏;程沄率子孙“始居汊口”而非新安,“新安之程……皆祖梁忠壮公”。
B.“归有光编写了《汊口志》”错。程汝玉写《汊口志》,归有光为该书作序。
C.正确。
D.“李愿居住之地盘谷,因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错。原文两个“或曰”,可见得名原因有二。故选C。
答案:
(1)ACE
(2)D
(3)C
(4)①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乃”竟然、却,1分;“以为”认为,1分;“其实”古今异义,1分;句意1分)
②与其当面(或生前)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或死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或不如)心中没有忧虑。(“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1分;“有誉于前”“无毁于其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前有誉”“于其后无毁”,“有乐于身”“无忧于其心”,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身有乐”“于其心无忧”,1分;句意2分)
(5)材料一,(勉励)表彰程汝玉写作《汊口志》,不忘家乡的可贵品质;
材料二,(说理)评价前人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误解,说明求真求实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言志)抒发隐居自洁的高尚情操。(摈弃官场、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山的西南方向高耸,其下倾向大海,所以天目山在浙江是最高的山峰,但也仅仅是与新安的平地是相等的。从浙江望去,新安就像在万山的上面。所以新安,是山郡。都邑、乡镇聚在一起,依山而建,把山当做防护,那些山中以黄山为最大,大鄣山次之。秦初在这里设置鄣郡。
唐代广明之乱时,都使程沄聚集众人以求自保,在其外扎营,子孙于是就居住在这里。新安程氏,环绕邑镇,都以梁忠壮公为祖。而都使程沄才开始在汊口居住。程氏中名声显扬的,是宋端明殿学士程珌。而像庸师侍奉饶仲元,之后的吴幼清、程钜这些人都出自其门下,求学的人称他为徽庵先生。其他有名望德行的人,每代都有。
程元成,字汝玉,都使程沄的后人。所以他写作《汊口志》,记录这个地方的风物地理风俗以及山川丘陵坟墓。程汝玉所保存的,可以说是很多的了。君子能够不忘故里,之后还能够使它在天下闻名。唉!现在的名都大邑,尚且还遗憾记载的缺失,汊口不过是一个乡邑,汝玉能够这样为家乡的山水增加名声,那么文献记录在世的,大概很少吧!
材料二: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材料三: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读书堂》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15.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16.《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答案】A、【解析】(1)A.“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错。“三年不游目”意思是为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可看出并不是为了表达“艰辛”,而是表达专心致志。
故选A。
(2)①“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写作者欣赏董仲舒耐得住寂寞钻研经典的做法;“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写董仲舒专心一念做学问,三年时间都没有去到花园中游览。
据此可分析出,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
②“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作者认为扶着拐杖,也要时常去花园中走走,在品花赏草中,其实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有些其实根本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得到的。“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运用典故,是说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作者觉得像董生那样,整日沉迷于一部公羊作品,竟然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三年不入花园一步,其实并不可取。
据此可分析出,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
答案:
(1)A
(2)①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②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名句默写17.根据所给语境填写名句。(1)杜甫《客至》中采用互文修辞,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3)“落木”这一意象拓宽了诗的意境,疏朗、开阔,诗词中不乏名句,如“,。”三、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天看到一个热搜的话题,“安徽一算命网红3年非法盈利200多万”,这不禁让我想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个话题。
相较于不确定性来说,人们①_______,因为确定性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内心恐惧不确定性,这也就给某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师”提供了存在的空间,毕竟他们声称可以提供绝对“确定”且简单的答案。他们用某种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现实,而这几乎是一种伪科学。它用科学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说法来适应人们强烈的情感需求,提供给人们的是我们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对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称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渴求、医治疾病等,甚至它会高调宣布②_______,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对的是,①让科学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难也。②即使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③但是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不确定性,④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出明确的确定性,⑤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种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⑥如果科学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确定性,⑦人们就会往往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①更愿意相信确定性②科学并不“科学”
(2)语句①修改为:而且往往会要求科学家提供明确的确定性。语句②修改为:虽然说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语句⑦修改为:人们往往就会去寻找替代的说法和主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湘大的四周没有高山,一眼望去的是些低矮而平缓的丘陵。这里的人家,①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而是三三两两,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很多还是独门独户。房子基本都掩映在青林间,跟人捉迷藏似的。有时你在林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人家的屋前,还不知道。突然间爆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夫妻双方离婚协议书
- 土地租赁合同双方协议书七篇
- 2025无财产离婚协议书
- 面神经炎病因介绍
- 错构瘤病因介绍
- 荨麻疹病因介绍
- 11化学中考真题汇编《氧气的性质》及答案
- (2024)乳制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真题 专题01 单项选择(安徽专用)
- 2023年耐磨剂项目融资计划书
- 立式储罐课课程设计
-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DB11T 1194-2015 高处悬吊作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11.5 歌曲《卖报歌》课件(14张)
- 学校微课制作校本培训方案
- Lesson 6 I can see with my ey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接力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S515 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
- 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
- 岗前安全培训试题及参考答案【夺分金卷】
- 【课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课文原文及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