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2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悲士不遇赋》2.《楚辞补注》3.方回4.《饮冰室诗话》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和实践。3.王夫之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练习苏轼作品做出评价。4.以《四声猿》为例,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三、古诗词赏析(二选一,共30分)1.李颀的《古从军行》。古从军行李颀在赏析前先解释:交河、刁斗、公主琵琶、遮、轻车。2.姜夔的《疏影》。疏影姜夔在赏析前先解释:篱角黄昏、胡沙、盈盈、金屋、玉龙哀曲。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悲士不遇赋》答:《悲士不遇赋》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抒情赋。作者晚年因李陵事被祸受宫刑,身心极为痛苦,因作此赋,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悲哀,又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节操。一方面以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格言勉励自己,另一方面又用道家“逆顺还周”、“委之自然”的思想来求得解脱。《悲士不遇赋》全文思绪明澈而沉静,语言质朴而深刻,与汉大赋“体物”异趣,为抒情“写志”之作。上承董仲舒《士不遇赋》之格调,下开东汉小赋之先声。梁刘勰评此赋云:“丽缛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2.《楚辞补注》答:《楚辞补注》是宋代学者洪兴祖为《楚辞》所著的注本,共十七卷。洪兴祖慕屈子之忠节、痛朝政之不修、感己身之遭贬,写成该书,旨在补王逸《章句》之所未备。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在有的词句王逸无注的情况下,洪兴祖或说明“王逸无注”,然后加以补注,或不说明而直接作补,在王注与补注间用“补曰”隔开。如《九章·惜往日》“闻百里之为虏兮”句,王逸无注,而洪兴祖较详细地叙述了百里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引述《孟子》与《庄子》的有关记载相佐证。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故此书行世之后,《楚辞章句》的单行本逐渐稀少。3.方回答: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瀛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
派”之殿军。所著《瀛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4.《饮冰室诗话》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答:《左传》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左传》的叙事特征①《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②《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例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
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叙述颇具戏剧性《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④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②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a.有完整的情节《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b.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顺叙是《左传》战争描写常用的叙事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这些叙述方法常用一个“初”字领起。如“僖公三十三年的齐晋崤之战”中,蹇叔在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预叙),战争的结果:“(晋)败秦师于崤”。此点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c.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如“僖公十五年”写的秦晋之战,秦国在与晋国作战前进行占卜:“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军’”。作战的实际结果“秦获晋侯而归”。类似的这样事件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但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③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a.褒贬分明的道德和伦理倾向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对人物道德和伦理的评价,这种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是通过战场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的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这就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小说重视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是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这种写法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b.对人物描写的双重手法《左传》战争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同时对古代小说也有影响。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而较少大段的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因此,《左传》战争中对人物的刻画为古代小说奠定了写作模式。④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词约义丰、简括有力在叙事上体现了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特点。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了晋师溃败时的狼狈情景:“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为争船逃命,先上船者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简练的一句话写尽了晋师溃败后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混乱场面。b.战争中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外交辞令描写对战争中外交辞令的描写,体现了言词或锋利或不卑不亢或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特点。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将及滑泉而止。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添两君,臣辱戎士,敢吉不敏,摄官承乏’。”这体现了
韩厥外交辞令的谦虚、不卑不亢、似柔实刚的特点。《左传》词约义丰的特点使其能长久的流传;其外交辞令上的特点也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之处。综上所述,《左传》无论是情节的完整性、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战争描写的高超性都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语言特点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2.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和实践。答: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风,经过众多诗论家的复古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才渐渐改变了这个局面,具体表现为:(1)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理论①陈子昂陈子昂登上文坛后,大力倡导革,《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编序》是其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性文献。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a.提出“兴寄”说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为此陈子昂提出“兴寄”说,要求诗歌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b.提出“风骨”说要求诗歌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以及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
声”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也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②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他们提倡刚健骨气,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绮错婉媚,成为初唐诗歌的一股新生力量。a.题材内容的扩大。江山大漠,市井农村都被写入他们的诗歌中,并且始终表现出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b.对诗歌格律形式做了有益的探索。五言八句的律诗初步定型。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2)初盛唐的复古诗学的实践①陈子昂复古诗学的实践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这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②初唐四杰复古诗学的实践初唐四杰的创作个性有所不同,其中,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卢照邻和
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综上所述,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以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和高昂的激情提出复古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创作实践,一扫初唐时期以上官体为代表的骈俪的馆阁诗风,初步展现了大唐气象,是中唐韩柳复古运动的先声,影响深远。3.王夫之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结合苏轼作品做出评价。答:王夫之的“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批判的是苏轼的诗歌有掉书袋嫌疑。但是王夫之的评价有失偏颇,苏轼确实“以文为诗”,但他有自己的才情和独创性。具体表现在:(1)以文为诗和以才情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在如《题西林壁》这类诗中,将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丰富的比喻,奇妙的想象,展示了引人入胜的魅力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珠。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哪怕仅是平凡的事物,一经其手写出,就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中“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显
示出诗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4)丰富的才情和卓绝的胆识勤奋创作,展示多种诗体得心应手,能够自由的驾驭。如《南园》“春畦雨过罗纨腻”,脍炙人口。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如《游金山寺》。总体而言,苏轼虽以文为诗,但他超然的精神境界和卓越的创作才情是不容置疑的,这也使其成为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的缺点,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4.以《四声猿》为例,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答:《四声猿》是指明代徐渭创作的一组杂剧,即《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翠乡梦》。“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四声更属断肠之歌,故“四声猿”之名奠定了全剧的基调。《四声猿》中,《渔阳弄》成就最高,是典型的单折短剧。《四声猿》中有徐渭才华难展的悲哀,其表情酣畅淋漓,艺术上有独创之处,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元代杂剧相对减少和蜕化,但在形式上却有了一定的演进,下面以《四声猿》为例,试论明杂剧对元杂剧体制上的突破,具体表现在:(1)在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四声猿》中只有《女状元》为五折,其余均为一二折。相
对元杂剧而言,程式简单,结构精巧,剧本篇幅也大大缩减。(2)在曲调上,元杂剧全用北曲,而明杂剧则兼用南北曲,还有专用南曲的南杂剧。徐渭的《四声猿》就突破了南北曲的界限,将南曲运用于杂剧创作当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3)在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个角色演唱到底的模式,有时对唱,有时轮唱,有时合唱,显得比较自由。《四声猿》中没有旦本末本之称,即剧中没有限制由某一固定的角色进行演唱。由于剧本短小紧凑,戏剧冲突强烈,对唱,合唱的模式较多。(4)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在一剧之末,明杂剧有的将其提前到第一折前,也有的采用南戏中“副末开场”的形式介绍剧情。《四声猿》将题目放在第一折的前面。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便于读者和观众及时了解剧情。总之,以《四声猿》为代表的明杂剧在难以企及元杂剧艺术成就的情况下,转而在形式上进行突破,将南曲吸收进杂剧的创作中,在结构,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元杂剧呈现出明显不同。可以说,明杂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影响深远。三、古诗词赏析(二选一,共30分)1.李颀的《古从军行》。古从军行李颀在赏析前先解释:交河、刁斗、公主琵琶、遮、轻车。答:(1)词语解释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遮:遮断。轻车:指将领“轻车将军”。(2)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诗开始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
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域,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葡萄、苜宿等西域植物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2.姜夔的《疏影》。疏影姜夔在赏析前先解释:篱角黄昏、胡沙、盈盈、金屋、玉龙哀曲。答:(1)词语解释篱角黄昏:指环境寂寞、凄清。胡沙:指沙漠。盈盈:形容仪态美好貌,《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之句。金屋:《汉武故事》记武帝幼时对姑母说,“若得阿娇(武帝表妹)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玉龙哀曲:玉龙,即玉笛;哀曲,指笛曲《梅花落》。(2)赏析“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开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幽雅清丽的“双栖图”。苔枝与翠禽色相近,都是充满生机的“绿”,其间点缀着美玉般的梅花,就更显得光彩照人。字里行间不露半个梅字,而梅的形象却浮雕般突现出来了。面对这翠禽双栖于玉梅间的美景,能不勾引起多情的词人浮想联翩!──触景伤情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接着推出第二个画面,是“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完全是用写人的手法来写梅,大概出自杜甫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梅花就是佳人的幻化。相逢在“客里”,又是“篱角黄昏”这么一个典型环境,更突出了寂寞的氛围。在这么寂寞的氛围里,“佳人”“无言自倚修竹”。“无言”这神态,“自倚”这动作,突出了这位孤高的佳人形象;另一面,也折射了词人在“客里”怀念情人的孤寂心情。在这种孤寂情绪的支配下,词人想到对方也一定会同自己一样孤寂难熬。下句就借昭君出塞、远嫁番邦的典故来抒发这种情感。“不惯”“暗忆”这两个貌似平常的词,在这典型的语言环境里,就传达出了不寻常的深沉感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就明写出人花幻化的艺术意境。放在“月夜”归来,就更突出“幽独”的气质。“月夜”与“黄昏”照应,“花”与“玉”照应,“幽独”与“无言自倚”照应,文字针线细密,情感脉络分明。而“幽独”一词又是总撮了上片的精髓而成为全词的基调。过片开头的“犹记深宫旧事”与上片的“暗忆江南江北”遥相呼应,这是词人想象自己心上人在远方孤寂中一定会时时想起美好的往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是借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宫女争相仿效,称为“梅花妆”的故事,喻往事之美好令人难忘。这美好的时光多么值得珍惜!千万不要像无情的东风一样,“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但到底往事已成空,如今只留下一片美好的追忆而已!这就正如梅花终于被东风吹落,而且“随波去”了,怎能不怨恨那“玉龙哀曲”呢!玉龙,笛名。笛曲《梅花落》是古代流行的乐曲,听了使人悲伤。唐皮日休《夜会问答》说听《梅花落》曲“三奏未终头已白”,可见一斑。故曰“玉龙哀曲”。到了唱“梅花落”悲歌的时候,才“重觅幽香”,为时晚矣!到那时,花落了,香残了,只剩下空秃的疏影,美丽的梅花则“已入小窗横幅”。就正如美好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而今双方远隔千里,两地相思,只能像梅花一样孤寂地“暗忆”往事了!末句的“幽香”与上片末的“幽独”遥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梅的动人形象。全词浑然一体。以赞梅的幽静孤高为主线,紧串密缝;又以寂寞氛围突出“花人合一”的艺术形象,令人神往。运笔空灵含蓄,意境优美;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不愧为姜夔力作。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淮南鸿烈》2.《咏怀八十二首》3.《元曲选》4.《子弟规》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结合具体诗人诗作,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2.略谈“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3.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的历史地位。4.刘熙载评:“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简述对这评价的看法。三、古诗词赏析(共30分)1.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江临眺王维2.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淮南鸿烈》答:《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是由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且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来明事说理,风格铺张扬厉,极具浪漫色彩。《淮南鸿烈》保存了大量神话资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咏怀八十二首》答:《咏怀八十二首》是三国魏文学家阮籍的代表作。这八十二首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阮籍政治感慨的记录。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写游仙与隐居,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诗歌尤其是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元曲选》答:《元曲选》是明代臧懋循编辑的一部杂剧选集,其中收录元代杂剧九十四种,明代杂剧六种,总计一百种,故又称《元人百种曲》。《元曲选》中所收元代作品,占现存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集中收录了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等众多作家的名剧,故影响很大,对元代杂剧的传播以及后世对元杂剧的研究都有重要作用。4.《弟子规》答:《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儿童启蒙读本,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
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具有重要的经典教育意义。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结合具体诗人诗作,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答: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两座并立的高峰,对后代诗歌尤其是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杜两人都在诗歌的开拓创新意识方面对后代诗人有重要影响,但具体来看,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1)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对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等影响深远。尤其是“韩孟诗派”,可以说继承发扬了李白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延续了雄放浪漫的诗歌风格,突破了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重新开创了唐诗新风尚。①“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深受李白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影响。李白的抒情,似暴风急雨,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这是对李白抒情方式的继承与发扬。②“韩孟诗派”“雄奇豪放”的风格特色深受李白歌行的影响。如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其酣畅淋漓,气象阔大,雄奇浪漫与李白歌行极为相近。③李贺诗歌创作深受李白诗歌影响。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李白的想象,往往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贺的想象同样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
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前四句借助奇特的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进入扑朔迷离的月宫,在广袤的空间里遨游;后四句又陡作转折,从仙界折返尘世,注目人世的千载沧桑。④晚唐诗人杜牧的豪放诗风也深受李白影响。杜牧具有与李白相似的政治抱负和开阔的心胸,从而形成了他豪迈、爽快、明朗、劲健的诗歌风格,这在晚唐绮靡艳弱的风气中独树一帜,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抹亮色。(2)杜甫与李白相比,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更加系统具体。如果说李白主要在精神气质与浪漫风格上感染后人,那么杜甫则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等各方面都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式。整个中晚唐诗坛,几乎无不受杜甫诗歌的影响。①“元白诗派”继承了杜甫重写实、尚通俗的倾向以及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杜甫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朴实真切、浅显通俗。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回响。元稹、白居易等人极力推崇杜甫写实通俗的诗歌,并依此大力创作“新乐府”,借以补察时政。可以说,“元白诗派”的创作风尚深受杜甫影响,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更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直接继承。②韩愈、孟郊、李贺等深受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杜甫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显出“奇崛”的特点。杜诗还精于用字,刻画细微。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这些特点都为韩孟等人所继承,“韩孟诗派”主张“笔补造化”即是对杜甫诗歌创作态度的继承。如孟郊组诗《秋怀十五首》中“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淡,秋露为滴沥。”(其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其二)等句,以“孤”、“冰”、“单”、“冷”等字眼突出表现了诗中的凄冷寒寂、幽僻萧索氛围。③杜甫的“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晚唐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发扬了杜甫的“炼字”精神,形成了苦吟的创作风格。晚唐苦吟一派在音律、对偶、字句上见功夫,澄心静气地推敲锤炼,确实创造了不少佳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动静相衬,使境界更
见幽迥。④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达到了杜诗的“浑融”境界。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在艺术上可以和杜甫诗歌的浑成境界遥相呼应。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李商隐之通于杜甫,不仅得力于多方面学习,更在于其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施补华《岘佣说诗》)。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总之,李白与杜甫都对中晚唐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两人不同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发扬导致了不同诗歌流派的产生,中晚唐的“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之别,杜牧与李商隐之别在某些方面正可以体现李杜二人对后世诗歌发展的不同影响。2.略谈“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答:“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大量商人形象,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而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和大量商人形象的塑造,突出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在“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客商凭着金钱的力量,已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②“二拍”中的重商思想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中写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人生的价值就以得利的多少来衡量。这篇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程宰与海神女结良缘、发大财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生气勃勃的商人正在取代读书仕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2)“三言二拍”的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以往传统的观念不同,对商
人活动的描写多从正面、肯定的角度进行。①“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等,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有时候,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凭经商的智慧,掌握行情,灵活应变而获得厚利,如《徐老仆义愤成家》;有时候也透露出商业竞争的火药味和雇工剥削的血腥气,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但这一切都被作者“好人致富”的思想冲淡了。新兴商人所获之“利”都被蒙上了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和天经地义。②“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而不是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一个破产商人出海经商而终致巨富;《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程宰经海神指点经商之道后,以囤积居奇而暴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杨氏,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侄子“大胆天下去得”,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不断冒险,这些人和事都得到了作者的赞美。这种不是从道义的角度而是直接从经商获利的角度去描写商人,去赞美他们的囤积居奇、投机冒险、积极进取的商业活动,更贴近经商活动的本质特点,更准确地反映了晚明商人势力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3.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答: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天子游猎赋成为为汉大赋的体制规范,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成熟,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这两篇赋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体严谨,可作完整的一篇来看。下面就以此为代表来看司马相如赋的特点:内容方面:①帝国形象的塑造。赋中塑造了一个幅员极为辽阔,物质极大丰富,国势极其强大,国泰民安,崇德尚义,天下大治的盛世帝国形象。
②一统观念的弘扬。强大帝国形象的塑造正是对天下一统的颂歌。司马相如在作品中千方百计想凸显的,就是中央王朝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并由此实现了对大一统观念的阐释和宣扬。③时代精神的体现。这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即一种国民精神。司马相如在赋中从多侧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处于蓬勃上升期的那种昂扬奋进、激励张扬、气势充溢、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艺术成就方面: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子虚上林赋》总体上按时空顺序进行推移,先是写楚、齐两个诸侯王,然后重点表现天子的游猎。这中间既遵循时间推移的顺序,又有空间的依次拓展。在描写上林苑的时候,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展示各方景观,显得有条不紊。这篇作品还按照以类相缀的方式,把属于同类的事物连缀在一起。作者在对上林苑各种生物进行铺陈时,都是按照类别进行划分和排列。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子虚、乌有和亡是公的对话,实际上是以辩难的方式进行夸张艺术的表演和比赛,总的趋势是夸张的强度越来越大,都是后者超越前者,后来者踵事增华、变本加厉,最后把夸张推到极致,使作品呈现逐步盘升的走势。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司马相如用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的狩猎活动,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三言句式比较短,再加上以排比的方式出现,很容易收到紧迫、急促的效果,使作品具有奔腾跳跃的气势。赋中所用的三言句,犹如刀剑之类的短兵器,轻便灵活,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出击,营造出紧张而充满动感的气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作品篇幅过长而带来的沉闷感。(2)司马相如赋作在汉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子虚赋》、《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司马相如的赋作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确立了汉大赋的体制,既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成熟,同时又达到了汉赋创作的顶峰。司马相如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楷模。司马相如的赋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同为汉代文学辉煌的标志,在汉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刘熙载评:“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简述对这评价的看法。答:刘熙载评:“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这几句话比较恰当地点出了陆游诗平易晓畅又内涵深厚的特点。(1)陆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寄寓深情陆游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陆游多以浅白如话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以质朴平易的笔法描绘日常生活,寄寓自己的深情。如临终绝笔《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金错刀行》的“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等等语言平实,却都真切地表达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而《游山西村》则借描绘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表达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赞美;《沈园》二首则表达了对前妻的深情怀念,其中“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两句切切深情溢于言表,令人为之动容。(2)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充满雄心壮志豪迈奔放的纪梦诗神似李白,而苦闷的社会现实又让他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兼熔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但陆诗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赵翼评陆诗是“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卷六),正是指此而言。(3)陆诗对仗工整新奇而又平易近人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乎易近人的倾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等。
总之,陆诗语言浅近而内蕴丰富,内容平实而章法严谨,正是“浅中有深,平中有奇”。三、古诗词赏析(二选一,共30分)1.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江临眺王维答:此诗又作《汉江临泛》,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途经襄阳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此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风格。“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湖北、湖南等地旧属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整个画面气韵生动。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则是作者将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这首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人王世贞评此诗颔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可谓得之。2.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答:此词是辛弃疾在被劾去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丑奴儿近》,又名《丑奴儿慢》、《采桑子慢》《愁春未醒》。此词辛弃疾自题曰“效李易安体”,是模仿李清照词风的作品。此词上下阕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得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幽默。上阕头两句,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阵雨过后,斜阳复出,山水林木经过了一番滋润,愈加显得清新秀美。“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既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又表达了风景美到无以言表的赞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几句,点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处,既与下阕“午醉醒时”相呼应,同时又点出作者闲居生活的无聊,尤其是“无事过这一夏”一句,百无聊赖又无可奈何之感溢于言表。下阕写午醉醒来之后看到的酒家周围的环境。“午醉”一句,同上阕“青旗”相呼应,“松窗竹户”当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这首词的上下阕在时间上有个跳跃,由“午醉”加以过渡,从而增强了上下两阕的紧密联系。“野鸟”二句,运用传统的动中取静的写法。唯其动而愈见静。辛弃疾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把酒家的环境写得十分幽静,但正是通过这“静”来反衬出他心中的不平静。“又是一般闲暇”,一个“又”字意味深长。词人以“午醉”来“无事过这一夏”本已无比闲暇,而看到悠闲飞来的野鸟,更让人平添闲暇之感,这般闲暇,倒是当喜当忧?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鸥盟即是隐居者与鸥为伴侣。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与鸥鹭为伴。“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觑着词人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因而最后三句接着问,莫非是新来变了旧约?这三句向白鸥提问,显得十分幽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襟怀,流露出他孤独寂寞的况味。此外,这三句笔势奇矫,语极新异,令人玩味不已。词人自谓“效李易安体”,他的“效李易安体”之作,着重是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的特色。词中“一瞬儿价”、“怎生”、“觑着”、“说话”等等口语的运用深得易安特色。然而,词中的诙谐幽默则是稼轩独有。词人借轻松幽默的语气、平白如话的语言,来描述淡然闲适的生活,然而词中却流露出浓浓的无可奈何与自我解嘲意味,实则是以淡景写浓愁,表达了作者被迫闲居的苦闷之情。
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两都赋》2.文章四友3.吴江派4.《新中国未来记》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试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2.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理解。3.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点。4.试论《水浒传》“替天行道”思想。三、古诗词赏析(共30分)白帝城最高楼杜甫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两都赋》答:《两都赋》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上下两篇。赋意在表明东汉定都洛阳的正确性。《西都赋》由假想人物西都宾叙述长安形势险要、物产富蔗、宫廷华丽等情况,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东都赋》则由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美化和歌颂,意谓洛阳当日的盛况,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受其影响。2.文章四友答: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其中杜审言成就最高。他们的诗歌多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内容上多为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但在诗律和诗艺研练方面为唐代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的定型起到推动作用。3.吴江派答:吴江派是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则导致了不少弊病。4.《新中国未来记》答:《新中国未来记》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政治小说。该小说开文“话表孔子降生后2513年,即西历1962年”,中国维新成
功,诸友邦均遣使前来庆贺,预言其后六十年后“新中国”的壮盛繁荣,仅撰成5回。其中一位主人公名叫黄克强,主张君主立宪;另一位李去病主张法兰西式革命,双方展开激烈辩论。《新中国未来记》在形式上很明显的受到英国小说《百年一觉》和日本小说《雪中梅》的影响。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试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答:《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时的踌躇满志,“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都是典型的例子。《战国策》的描写有时相当精细。苏秦刺股(《秦策一》),触龙入朝(《赵策四》),邹忌窥镜(《齐策一》)等,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总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2.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理解。答:白居易在《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一诗中说:“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其“诗到元和体变新”指的当是中唐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体改革。中唐时期,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提倡重写实、尚通俗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其近源则是杜甫的创作。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同时向民歌学习。此期诗人已形成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而当这种自觉追求与他们对杜诗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一途,并受到尚俗时风的强烈鼓荡时,自然而然便会迅猛发展,在诗坛形成轩然大波。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之说正是谓此。张籍、王建等的重写实、尚通俗的乐府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元稹也创作了大量新题与古题乐府,而在新体乐府诗创作中成就最大的还是白居易。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既要真实可信,又要浅显易懂,还要便于入乐歌唱,而写诗的目的则是补察时政,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由重写实、
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观刈麦》、《新乐府》中的《卖炭翁》、《秦吉了》等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批判社会现实,干预时政。自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在后世则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值得钦敬的。总之,中唐元和年间以元白等人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对诗歌进行的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改革,开创了“新乐府”这一新诗体,推动了诗歌创作的世俗化倾向,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3.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点。答: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从而为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辞严,充满着政治激情。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2)注重抒情,情文并至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例如《释秘演诗集序》中的一段,寥寥数笔,释秘演、石曼卿两位奇士豪宕磊落
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际已跃然纸上,而作者对两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3)体裁多样,各得其宜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其名作《秋声赋》即文赋的代表。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为四六注入新的活力。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4)语言简洁,平易自然欧文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总之,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4.试论《水浒传》“替天行道”思想。答:“替天行道”是《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高举的旗号,也是他们的自我定位。“替天行道”是奸逼民反的产物,同时又被作为“忠义”的代名词而标举,是《水浒传》全力颂扬的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替天行道”是奸逼民反的产物《水浒传》中描述的许多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比如宋江。宋江作为“忠义”的化身,一直坚持尽忠为国,直到江州劫法场之后,实在不能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他才被迫上梁山,并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而之所以要“替天行道”,就是因为“天道不行”。《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
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把整个社会弄得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不反抗就没有别的出路。正所谓“奸逼民反”。一心要为国尽忠,却没有出路,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替天行道”,以达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的目的。所以,“替天行道”是“奸逼民反”的无奈之举,是尽忠保国的另类出路。(2)“替天行道”的实质是“忠义”《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忠义”乃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水浒传》的第一主角宋江就是“忠义”的化身。宋江上梁山之后,遵从九天玄女“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确立了梁山队伍“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本路线,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在旦夕,还表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由此可见,《水浒传》中所宣扬的“替天行道”实质就是“忠义”。(3)“忠义”的内涵“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因“忠义”而使宋江的聚义梁山有别于一般的造反起义。“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同时“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对于那些离开土地的市民、商人等“三教九流”的人来说,维护异姓关系的基本规范“义”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小说着力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水浒传》所极力歌颂的“忠义”是为当时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总之,《水浒传》中宣扬的以“忠义”为核心的“替天行道”思想反映了“奸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民众对忠义英雄的推崇,对正义的渴望。《水浒传》的“替天行道”作为一种被广泛推崇的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古诗词赏析(共30分)
白帝城最高楼杜甫答:本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春未夏初,杜甫从云安迁居夔州,在白帝城登楼眺望时所作。“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首联写的是白帝城既高又险的地势。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以“尖”字来形容城,突出了城的险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灵活现。此联采用了由实转虚的艺术手法。虚实相间,将当时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潜伏的危机隐隐约约地表现了出来。“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畔。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王逸2.《乐府古题要解》3.慢词4.《熊龙峰小说四种》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论述《庄子》中的"三言"及其表达特征2.论述晚唐诗风的新变及其代表作家3.论述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论4.论述《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并给出评价。三、古诗词赏析(共30分)说明:题目缺失。
201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王逸答: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曾参加编修《东观汉纪》,尤擅长文学,著有诗、赋、诔、书、论、杂文等多篇,后人辑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辞章句》流传下来。其《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该书保存了屈宋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其中包括王逸自己哀悼屈原之作《九思》。《楚辞章句》对于《楚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在通行的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是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补注而成。2.《乐府古题要解》答:《乐府古题要解》为唐代吴兢撰,分上下二卷。有明毛晋汲古阁据元刻所刊《学津讨原》本。吴兢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内容考证翔实。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征引吴兢对乐府古题的诠释,内容全同于今传本《乐府古题要解》,却都标明是录自《乐府解题》。故或郭茂倩将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书名误记为《乐府解题》,或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又称《乐府解题》,两者原本就是同一部书。《乐府古题要解》对研究汉魏六朝乐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慢词答: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柳永是唐五代以来第一位大力创作慢词的词人,对慢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周邦彦、姜夔等人也多创作慢词。
4.《熊龙峰小说四种》答:《熊龙峰小说四种》是明人熊龙峰编刊的话本小说集。熊龙峰曾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四种,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王古鲁校注本,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该书收录四篇小说,分别为《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坠传》。其中《张生彩鸾灯传》卷首标有“熊龙峰刊行”字样,其他三种则是从版式行款书型大小完全相同等情况来判定它们为熊氏所刊。《熊龙峰小说四种》保留了较早的话本小说刊本,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论述《庄子》中的“三言”及其表达特征。答:《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三言”有时相互融合,难以分清,“三言”的运用形成了《庄子》独特的艺术魅力。(1)《庄子》中的“三言”《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2)“三言”的表达特征《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
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库房安全生产上墙制度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某企业与租赁公司就购买办公设备签订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地方特色小吃保护区域合同
- 2024年度滤袋生产废水处理环保合同
- 考场应急预案
- 中介公司手房买卖合同打印版完整版
- 2024年度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合同
- 2024版航拍摄影包机运输合同
- 防浪堤拆除及修复方案、工程防汛预案
- 2024年度软件定制开发合同标的:企业级财务管理系统研发
- 电场中电势电场强度随位移的变化
-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征集活动申报表
- 道亨送电线路三维设计平台使用培训ppt模板
- 扫黄打非教育活动台账
-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 餐饮空间设计课件ppt
- 封样管理规定
- 口腔生物学:第三章 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1
- 民族式摔跤竞赛规则
- 无纬带在电机绑扎中的应用研究
- PDCA降低采集血标本不合格率【最新版 直接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