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八一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北京市八一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理性的,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它将外在的、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心理欲求,力求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个人的诉求。道家提出的“逍遥游”力求自然无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儒家强调实践理性,提出以道德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游”,提出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自然无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了约束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鲜明对比。然而,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二者的互补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从理性到超理性的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的最高境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核心要求是“仁”,孔子给“仁”下了定义,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仁"的出现使得旧制度更具人性化和人道化,它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奋发图强,力求进步,事在人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以天下立心,积极进取。儒家将强烈的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为的高贵品格。道家追求“圣人不仁”,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的生息运转只在一个自然之中,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强调一切顺应自然,顺应“道”,超然物外。道家的“自然无为”观点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呈现,他将政治生活看作是“牢笼”,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这是典型的道家文人的心态,通过恬静的生活来自娱,泰然处之.对理想人格的不同追求,使得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主张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以此来担当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重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反之,强调放弃社会责任,推崇“游”的人生态度,放弃功名、放弃利益、乃至放弃一切,只为追求人的理想而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理想,一种“事在人为",一种“无为而治”,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给迷途中的人们提出了选择,指明了道路,像是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士人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点.(取材于张子玉《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材料二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论语》强调的“立功,立德,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思想。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统治的现象.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围绕“言志"和“缘情"两方面发展,儒家主张的言志要求文学作品应有所寄托,道家主张的缘情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如出一辙。(取材于朱哿的相关文章)1。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援木求鱼踌躇满志沂水弦(xuán)歌讷(nè)言敏行B.世外桃源春秋笔法见(xiàn)素抱朴音声相和(hè)C.截然不同游刀有余曲肱(hóng)而枕仁者乐(yào)山D.攻成弗居淋漓尽致挟山超海(xiá)靡(mǐ)不有初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生态度方面,儒家重理性,道家强调逍遥游B.儒家理想人格是圣人,强调事在人为C.道家追求“圣人不仁",主张“道法自然"D。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既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有道家思想的存在。B.儒道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C。“言志"侧重形式的华美,“缘情”侧重内容的实用性。D.无论是文人,还是一个朝代的文学,抑或是文论的发展都存在儒道互补思想。4.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下列诗句体现的儒道思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B.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家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儒家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5.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唐代出现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现象的原因。6。《红楼梦》也渗透着儒道等思想,请分别写出一个具有儒家、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并结合情节简要说明理由.(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答案】1.B2.D3。C4。A5。(1)材料一:儒道思想各有特色,都存在片面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2)材料二:唐代国力强盛,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条件.6.(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薛宝钗理由: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贞淑娴静,品格端方,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儒家人格理想.居所——朴素理念:宝钗衣着和居所的素朴与儒家主张的“节用而爱人”一致,正体现了她对节俭和朴素的推崇.功名——积极进取,求取功名她曾劝谏过贾宝玉,要么就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要么就多与官宦人士谈讲些“仕途经济”;薛宝钗在大观园咏柳絮词时,“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了高远的志向。这种积极入世、求取功名事业的志向,正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平儿:仁者爱人,行事规范奉行“中庸之道",待人友善,心有仁爱.贾政、探春等人身上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子。(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贾宝玉、林黛玉等,理由:宝玉和黛玉厌恶功名,渴望自由生活;热爱怜惜自然之物;黛玉率性自然,任情任性等;宝玉陷入湘云与黛玉争吵的两难境地,深感疲惫,阅读《南华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字形题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A项,援木求鱼——缘木求鱼;弦(xuán)歌—-xián;C项,游刀有余-—游刃有余;肱(hóng)——肱gōng;D项,攻成弗居——功成弗居;挟山超海(xiá)——挟xié。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说反了,应是“儒家思想压抑个人诉求,道家消极避世".故乡D。【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C项,言志和缘情说反了,应为“‘缘情’侧重形式的华美,‘言志’侧重内容的实用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的句子。需要学生首先根据已学知识理解诗句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对“儒道思想”的态度进行分析判断。A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该句体现了佛教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材料一前三段介绍儒家的人生态度,第四段介绍道家的追求,结合文本内容和材料一标题“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可知,材料一阐述儒道思想各有特色,都存在片面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材料二首先指出“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然后分析了唐代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的原因: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并言之成理。本题只需选择《红楼梦》中能够体现儒道思想的人物,并阐述理由即可.如宝钗宽容待人体现了儒家的“忠恕”之道;黛玉率性自然,渴望自由,体现了道家的向往自由等。【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而确定答案。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②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有删减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②疾首蹙頞(cùè):疾首,头痛;蹙頞,愁貌病容。7.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不夺不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B。今王田猎于此田:打猎乐乐乐:喜欢,欣赏C。及寡人之身及:等到入以事其父兄事:侍奉D.坚甲利兵甲:甲兵之士谁与王敌敌:匹敌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南辱于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B.王之好乐甚王之不王C。臣请为王言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D.何以利吾国臣以神遇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了治国看重仁义而轻视利益的观点,这与《论语》所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思想是一致的。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过多谈论利益会导致身死国亡,因为不讲究仁义单纯追求最大利益会刺激大夫、士庶人等交相争利、抛弃仁义。C。孟子以王好乐问,王却说不喜好先王之乐只喜欢当今的俗乐,表现出了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抵触。孟子却说无妨,因为古今之乐的本质都是要与民同乐.D。兵败丧地的梁惠王要报仇雪耻,孟子建议国内兴兵革之利去征伐那些无道之君,则无人能敌.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乘之国被千乘之家夺取,千乘之国被百乘之家夺取,(这种情况)不是不多啊。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他们侵夺了人民耕种的时节,使得来百姓不能耕种供养他们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及夫妻分离。C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寡人认为这是很羞耻的,愿意为这些牺牲的人报仇雪耻,应该怎么办才好?D.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齐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11.根据文章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答案】7.D8。A9。D10.B11。仁政思想(1)先仁义后利益(2)与民同乐(3)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使民以时,行孝悌忠信的教化思想.【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D项,句意为: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坚甲利兵中的“甲”是铠甲.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项,于:介词,被;介词,比。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为:介词,替,给。D项,以:介词,用。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文章观点主张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D项,“孟子建议国内兴兵革之利去征伐那些无道之君”错误,最后一段“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意思是“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可知不是建议国内兴兵革之利去征伐那些无道之君,而是施仁政.故选D。【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B项,“兄弟及夫妻分离”错误,“妻子”,古今异义词,应翻译为“妻子儿女”.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思是“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即先仁义后利益;“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意思是“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今君王与民同乐就可以称王了”,即与民同乐;“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意思是“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即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使民以时,行孝悌忠信的教化思想.【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今君王与民同乐就可以称王了。”……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二)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2。用自己的话解说这则语录体现的治国之道。13。“节用而爱人”句,杨伯峻注释说:“古代‘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是狭义”。敦煌本《论语》此句是“节用而爱民”。你认可哪个版本并说明理由。【答案】12。(1)敬业讲诚信(2)节约用度爱护民众(3)驱遣民众不违背农时13。第一种认为通行本“节用而爱人”更好。(1)因为“节用而爱人”指是节约用度爱护士大夫以上的这些治国理政的百官。(2)语言形式上,后文已经有“民”,如果本句再用“民”会形成文意重复,用“人”能够形成对文关系.思想内容上,千乘之国的人君实施仁爱的对象是士大夫以上的人,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一般的庶人民众是不参与国家管理的,所以对士大夫以上的国家管理者实行仁爱之心,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论语》“仁者爱人"也是讲的“爱人”不是“爱民”也可以为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答其一即可)第二种观点认为敦煌本“节用而爱民”更好。(1)因为“借用而爱民”,指的是节约用度,爱护一般民众。(2)思想内容上,这种对民众实施仁爱的思想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就直接使用的是“民",而不是“人”。可见儒家思想非常看重君主对民众的态度。使用“民”更加符合儒家思想本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敬事而信"说明统治者要敬业讲诚信;“节用而爱人”说明应当节约用度爱护民众;“使民以时”说明统治者驱遣民众不违背农时。【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二者解读的关键是“人"的含义,可以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人”如指士大夫以上的这些治国理政的百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一般的庶人民众是不参与国家管理的,所以对士大夫以上的国家管理者实行仁爱之心,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如果理解为“民”,则可以从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进行分析,体现儒家看重君主对民众的态度。言之成理即可。三、默写。(每空1分,共6分)14。(1)浴乎沂,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魂魄毅兮为鬼雄”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敬意.(屈原《国殇》)(3)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5)李煜的《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效果相似。【答案】(1)。风乎舞雩(2).身既死兮神以灵(3)。熊咆龙吟殷岩泉(4).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5)。问君能有几多愁(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考查了两种默写类型。注意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舞、雩、殷、岩。【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上善若水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⑧好在都江堰有.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取材于张笑天的同名散文)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精髓(2)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负荷着黎庶的厚望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连用三个问句,目的是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B.作者将都江堰和杜甫、岑参、陆游等人的诗文作对比,目的是为了说明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C.本文和余秋雨的《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表明修造都江堰所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智慧。D.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表达对都江堰及其建造者的思索,是一篇文化散文。17。结合原文和下面的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善"体现在哪些方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道德经》18。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丰富主旨。【答案】15.精髓:suǐ;黎庶:百姓;民众16.C17.①对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生态环保②对百姓:造福百姓,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③建造者和继任者勤于政务,不求名利。18.①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建造者及其继任者勤于政事,淡泊名利的赞扬;②表达对以上善若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思索;③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索.【解析】【15题详解】(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精髓,读作“suǐ”,可以根据形近字“隋"进行推测,最好能够认真识记.(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词语意思的能力。这类考题是中考必考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因为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黎庶:百姓;民众。可以根据“黎民百姓”或者读过的句子推测,如“上报国家,下安黎庶”。【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都用较大篇幅描述了都江堰的特点和建造过程"错误,两篇文章都没有大篇幅描述建造过程。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根据材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文中“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可以概括出“顺应自然,生态环保”;根据材料中“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和文中“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可知,水“造福百姓,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根据“正善治,事善能”“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知,建造者和继任者勤于政务,不求名利。【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把握主旨的能力。文本主旨需要通过理解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分析文中描述对象的特点,进而分析概括出文本的丰富主旨。“丰富主旨”意味着本体答案最少2点.根据“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知,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建造者及其继任者勤于政事,淡泊名利的赞扬,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由“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可知,表达对以上善若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思索;由“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可知,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点睛】散文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审题干。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第二,审材料。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生语文素质的基本体现。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五、名著阅读,共11分.19.下面是《红楼梦》和《呐喊》中的插图,请按要求作答。图1图2(1)图1的主人公是《红楼梦》中的,插图表现的情节是。(2)图2选自《呐喊》中的(作品名称),插图中的主人公是。【答案】(1)薛宝钗宝钗扑蝶(2)《白光》陈士成【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然后结合图片内容作答。(1)图中,一女子手拿团扇,前面有一只蝴蝶,她小心翼翼举起扇子,准备扑向蝴蝶,可知,这幅图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2)图中是一个人,手提灯笼,面前有一把锄头和几块烂了的砖,他双眼紧盯着手中的砖石,可知,这是《白光》中的陈士成。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满脑子只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训,因而直到头发花白,仍然幻想着踏着科举考试的阶梯往上爬。结果他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这次落第给陈士成一沉重打击,他过去的美梦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样,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然而陈士成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曾听他的祖母说过,陈氏的祖宗曾经是巨富,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在这里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这时,陈士成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接着就在眼前出现了一个白光的幻觉。于是他摸起锄头就挖,结果一无所获,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终于掉在闪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20。《红楼梦》或《呐喊》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不少于150字。【答案】林黛玉:她保持着纯真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色,学生可以写黛玉对爱情的执着,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探春的精明能干,晴雯毫无媚骨.《呐喊》中,狂人是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形象等。【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六、作文,4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面子",聊天办事时,经常说“看我面子”“给点面子”;交朋会友时,穿衣用餐力求体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可以撑足面子;请人吃饭,宁愿剩下倒掉也要多点几个菜,这样才有面子;人们指责那些贪婪无耻或丧失人格的人,往往会说:这种人什么都要,就是不要面子!你如何看待“面子"或“面子现象”?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合理,不得套作和抄袭。【答案】范文】不要让面子左右你常言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很明显,中国人大都是十分爱面子的,有时候也许会因为脸面而倾尽所有。不过,脸面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我看不一定吧!一身名牌衣服可能会让你顿时觉得在朋友中很有“面子”,但这种面子,却可能需要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一个美丽的彩妆,可能会让你觉得漂亮有“面子",但也许会让你的皮肤承受太多的化学物质。一辆名牌跑车可能会让你觉得有“面子”,却可能需要你背上几年的贷款。其实,这类所谓的“面子”本质上就是虚荣心罢了.因此,我们绝不能被这类的“面子”左右,背上沉重的负担。居里夫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她,在成名后依然朴素简约。一次有位记者去采访她。那位记者来到居里夫人的住所,看到一个头发随意扎着,衣服穿着如同农家妇人的女人坐在门口,就上前询问居里夫人是否住在这里。没想到,她说:“我就是.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吗?”那位记者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她怎么都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居然是这样一身打扮.那么,居里夫人是否因此就丢了“面子”呢?没有。恰恰相反,当人们得知这一信息后,更加敬佩居里夫人了。因为,人们都知道真正使人有“面子"的不是容貌的美丽,衣着的华彩,而是内在的崇高的品质.出名之后的居里夫人,仍能保持自我,淡然处世,她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面子”,却为自己赢得了最大的“面子”.莫言,一位从小就被人说“长得丑"的人,但是,现在的莫言,你能说他没有“面子”吗?不能。相反,现在的他,应该是很有“面子"。因为,面子不是摆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来的。无独有偶,互联网电商大佬马云,其貌不扬,可是,他却是当今世界的风云人物。靠什么?靠的是他在电子商务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歌坛实力唱将韩红,其容貌身材甚至可以说是“丑陋”,可是,她却是家喻户晓的慈善明星。靠什么?靠的是她数年来在慈善方面所做的爱心奉献。不要认为漂亮就是“有面子”,名牌就是“有面子”,豪车就是“有面子”,别人对你赞叹不已就是“有面子”。不要刻意去追求那虚无的“面子”,不要让“面子”左右了你,而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努力,当有一天,你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你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面子”。【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