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为了将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云南省第五界党代会提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使命。这是云南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显著提升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培育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规划城乡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为深入贯彻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市场更广阔、效益更显著和优势更明显,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与体会。一、具有自然和生态双重优势长期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在广袤的红土高原上探索形成了依托坝区和平缓山地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饲草饲料和草甸及灌木林、稀疏林发展畜牧业,依托林地、陡坡地发展林产业,依托丰富水源和适宜气候发展水产养殖等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一个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奇迹,在优势资源的发挥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迈出了可喜步伐,云南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正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是地理优势独特。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缘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山地高原面积占全境的94%,土壤类型丰富,有18个土类、288个土种,适农土地类型多、面积广,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有集水面积覆盖全省的6大水系和40多个天然湖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二是气候优势突出。云南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有寒、温、热3个气候带和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全省年均温差10~14℃,无霜期较长,尤其是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冬暖夏凉,许多区域农产品可常年种植,四季飘香,利用自然气候实施多季生产潜力很大,农业气候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三是物种优势明显。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和独特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等美誉,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具有优良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物种基因,产业拓展延伸的基础较好、潜力极大。四是生态优势公认。云南是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塔”、“碳库”、“绿色银行”等功能十分明显,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8万亿元/年,居全国首位。省内大部分区域植被良好,污染较少,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区域性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中国无公害、有机、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云系”、“滇牌”等农产品日益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云南农产品的形象标签。五是开放优势巨大。云南地处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拥有国家口岸20个,是中国连接内地、南亚、东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具有走向东南亚、南亚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且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国家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为云南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云南联通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地区国家的重要区位优势正逐步转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开放优势。六是发展优势强劲。当前,云南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优势经济作物和特色经济林面积已突破1.1亿亩,烟草、花卉、橡胶、茶叶、蔬菜等主要优势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云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省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这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厚积薄发的发展优势,必将为云南在国际国内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后来居上、跨越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出台重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原料基地保障,致力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高原种植”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高原制造”实力和规模迈上新的台阶,“高原出品”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高原品牌”打造提升取得新的进展,走出了一条发展云南特色农业的成功之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由2002年的738亿元和47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01亿元和1408亿元,增幅分别达212%、200%;主要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面积分别由2002年的2479万亩、2430万亩增加到4170万亩、6610万亩,增幅分别达到68.3%、172%。这段时期成为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为云南省在新的起点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成功经验。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落后薄弱到加快建设、大为改善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省水利投资由2002年的27.67亿元预计增加到2012年的250亿元左右,预计增长8倍多。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建成328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23亿立方米,水库总数达到5590座;建成“五小水利”230多万件、增加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若将目前全省在建项目和今年开工新建的180件左右重点项目计算在内,工程竣工后还可新增库容27亿立方米,使云南省的水利工程总库容由2002年前的94.1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10余年时间新增库容5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2年前总库容的53%,届时人均供水能力将由316立方米提高到400立方米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地973万亩,全省高稳产农田总量达3973万亩,农民人均达1亩以上。2.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品种杂乱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优质原料。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九年连增”,由2002年的1424.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55.6万吨,增长23.2%,居全国第14位,继2004年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后,2011年又突破350亿斤,2012年有望跃上360亿斤新台阶。到2011年底,全省以蔬菜、甘蔗、烟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2479万亩增加到4170万亩,增长68.2%;以核桃、水果、茶叶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面积由2430万亩增加到6610万亩,增长172%;畜牧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808亿元,增长了近4倍,平均不到两年就跃上一个百亿元的台阶;肉类总产量由235万吨增加到521.8万吨,增长122%,居全国第12位;其中生猪出栏由2259万头增加到4860万头,排位由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9位。特色产业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势头强劲,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目前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7个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5个产品的产量分别居全国首位。3.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构建了引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由2002年的1559个增加到2011年的4613个,其中全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926户增加到2410户。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以产业、专业和技术为纽带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8497个增加到30814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已达252户,资产超亿元的有62户,带动农户300多万户,产值达270多亿元。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值由254亿元增加到1123亿元,增长342%。到云南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海外企业达300多家,省外企业达400多家。4.农产品质量实现了由问题隐患多、基础制约大向监测体系健全、监管全面有力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2003年以来,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100项,位居西部省区第二,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近3000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476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10个、绿色食品747个、有机农产品205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235个,示范面积近100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是全国多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4个省份之一。5.农产品市场开拓实现了由粗放无序、省内为主的低层次经营向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健全完善的营销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持续快速提升。蔬菜已占重庆、香港当地市场的1/3,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昆明海关2011年出口额就达6.48亿美元,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茶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花卉行业总产值已突破300亿元;食用菌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全面开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农产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出口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从昆明海关报关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就由2002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亿美元,增长650%,加上转口贸易等,云南农产品出口额已超过50亿美元。6.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了由品名杂乱、认知度低、影响力弱向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索出了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云南农产品已有10件中国驰名商标、45件地理标志商标、500件云南省著名商标;有12户林业龙头企业获得17个省级名牌产品认定。大益、龙润、昌泰、滇红、帝泊尔、下关沱茶等茶叶品牌在资源整合、企业重构中崛起,宣威火腿、大河乌猪等畜牧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锦苑、丽都、斗南等花卉品牌享誉国内外,蒙自石榴及枇杷、弥勒东风葡萄、开远鹰嘴桃、宾川红黑提等果类品牌亮点纷呈,晨农、好宝、元谋、通海等蔬菜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同时,云南白药、文山三七、德宏咖啡、版纳橡胶、昭通天麻、漾濞核桃等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7.林业发展实现了由重资源利用、轻生态保护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坚实的生态屏障。2003年以来,投资300多亿元,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中低产林改造、陡坡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53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00多万亩,封山育林1000多万亩,退耕还林1300多万亩;完成退牧还草555万亩。全省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3.4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3.7亿亩,增长8.8%;活立木蓄积量由14亿立方米增加到15.48亿立方米,增长10.6%,居全国第二位;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由2002年的900万亩增加到3560万亩,为全国之最;林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89亿元,增长6.4倍;森林覆盖率由44.3%提高到52.9%,提高了8个百分点,云南正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8.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了由单项试验示范、单一成果转化、科研与生产脱节向创新服务体系、集成组装配套、加快示范推广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农科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达935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2011年的57个,科技贡献率由20%提高到50%,增长了30个百分点。基本建成覆盖省、州(市)的农科研发体系和覆盖省、州、县、乡的农技推广网络。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良种化率分别由78%、73%、39%、70%提高到89%、85%、55%、100%,种植业良种推广面积达5410万亩,省内部分杂交玉米、水稻的百亩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了700多公斤和近千公斤,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为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指明了方向;猪、牛、羊良种化率分别由15%、5%、8%提高到86%、30%、25%;林业良种化率提高到12%,科技贡献率达27%。农业机械增加到402万台(套),机械化水平达31%。9.农业农村改革实现了由单一行业、局部领域到综合配套、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构建了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除了世代延续的“皇粮国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和省对农民的各类财政直接补贴到2011年已达150亿元左右,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快速推进,仅2012年到现在为止就有200多万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突破100亿元,余额达70亿元,居全国第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为强化基层农技体系、充实基层农技队伍提供了保障;农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场属地化管理全面完成,垦区整体呈现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产业发展、职工增收的良好局面;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水价改革、水务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取得新的进展。10.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由增收乏力、增速缓慢到渠道拓宽、增长迅速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随着优势农产品量增价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国家补贴稳步提高,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逐步盘活,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全面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609元增加至2011年的4722元,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连续跨越了2000元、3000元、4000元大关,预计2012年末将突破5000元,接近6000元左右,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对农业的投资能力及积极性持续增强。在近年发展条件变数较多、外部环境严峻、市场波动严重、竞争压力加大、水旱灾害频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云南省仍能取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把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投入保障,切实巩固和加强产业发展在农业农村中的基础地位;得益于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业遵循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基本途径向二、三产业延伸,千方百计地拉长、加宽、增厚产业链条;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省情农情民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抓住以畜牧、烟叶、蔬菜、核桃、茶叶、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突破,走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重点打造一批叫响国内、面向世界的云南名牌农产品,不断巩固和提升云南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把维护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要出发点,切实做到执政为民、产业富民;得益于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大胆探索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三、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影响度、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发展动力,增强了竞争优势。但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云南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实现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和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农产品出口需求和规模的萎缩,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和剧烈波动的市场价格对农业生产效益的严重影响,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和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自然风险,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提高给质量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营养、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发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安全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做到依靠“丰富多样”显特色,依靠“生态环保”出效益,依靠“安全优质”作保障,依靠“四季飘香”强竞争,做大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坚持质量标准,突破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继续按照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思路,在建基地、上规模、重质量、深加工、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和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打造成辐射东南亚、南亚及中东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4000亿元和2400亿元以上,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300亿元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强化栽管队伍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继续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增粮行动和云南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思路,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加大以粮食谷物为主的现代种业建设,努力提高各类作物的良种覆盖率;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品种和优势产区为重点,强化高产创建示范、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良种良法推广等增产关键措施,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以上;发挥气候优势和物种优势,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对冬早玉米、冬马铃薯等反季粮食作物实施突破,力争到2015年冬早玉米、冬马铃薯等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0万亩,使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00亿斤以上,努力实现云南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总体目标,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和粮食主产省份之一。2.合作发展产业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种植、面向市场、提质增效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产业和突出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聚集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区域战略发展格局。滇中重点发展粮食、烟草、果类、蔬菜、蚕桑、花卉园艺、林下经济、生物制药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粮食、畜牧、烟草、淡水渔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烟草、畜牧、果蔬、林下经济、生物制药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粮食、蔗糖、咖啡、木本油料等产业;滇西南重点发展茶叶、橡胶、蔗糖、淡水渔业、林下经济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畜牧、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为途径,建成以烟、糖、茶、薯、菜、花、果等为重点的优质高产原料基地,使全省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5000万亩以上,其中,蔬菜1300万亩,马铃薯1200万亩,烤烟700万亩,甘蔗600万亩,油菜600万亩,中药材300万亩,鲜切花100万亩。3.养殖业综合产出规模充分发挥云南省气候温和及饲草饲料丰富的优势,统筹推进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以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原生态牧场,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分别超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猪牛羊出栏达到720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突破800万吨,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把云南建成全国著名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云南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跨越。利用资源优势,在发展淡水渔业上搞突破,科学、合理地利用高原湖泊和电站库区可利用的600多万亩水面,积极发展以罗非鱼、鳟鱼、鲟鱼为重点的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淡水渔业发展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点和亮点,力争到2015年全省水产总量达到100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努力将云南打造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淡水鱼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4.以核桃为主的林分产业,进一步发展林分密度及碳汇能力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创新,认真实施天保、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以核桃、油茶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和以林下种养业、采集业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和林业综合效能。力争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特色经济林发展突破1亿亩,其中: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6000万亩,竹子1000万亩,水果800万亩,橡胶800万亩,茶叶600万亩,油茶500万亩,蚕桑300万亩,咖啡100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3000万亩,新造林3000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林200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左右,使云南成为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基地、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举世闻名的生物多样性宝库。5.提升高原特色农业整体效益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标,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开发链条长、精深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高原特色农业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强化技术开发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的突破和超越,使好东西真正赢得大市场、卖出好价钱,全面提升高原特色农业整体效益。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果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以品牌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绿色、生态、营养、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及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重点的出口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障鲜活农产品品质。力争到2015年,全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创建涉农云南著名商标30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5件以上、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0个以上,努力把云南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6.坚持以实水保质量为目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全面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代表的水源工程建设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区“五小水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设,尽力做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水利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使各类优势特色产业得水增产增效,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加快“五小水利”建设速度,深入开展“爱心水窖”建设,力争到2015年再新建200万件以小水窖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水源支持。切实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再新增蓄水库容28亿立方米,新增总供水能力32亿立方米,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达到144亿立方米以上,年供水能力达到200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9%,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造中低产田地10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使云南省高稳产农田达5000万亩左右。7.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构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体系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构筑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科技进步、装备条件、人才队伍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大支柱。着力实施种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商品化供种率提高到55%,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种质资源研发基地和面向西南开放的现代种业高地。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基地备案步伐,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着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力争到2015年,全省50%以上的农产品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0%以上的“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力争201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促进农业生产主要由人畜劳作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8.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持续增加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主要特色产业、外销蔬菜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薄弱环节的扶持。有效整合各级用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切实加大政银合作力度,重点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扶持。切实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努力通过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平台融资、直接融资、资源换资、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 2024年垃圾焚烧发电设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4年期货船租赁协议条款汇编
- 2024年医生招聘协议样本下载
- 学习先进教师心得体会
- 2024年车辆信用担保服务正式协议
- 2024专项水稳层铺设项目协议样本
- 2024采购部常用商品买卖协议模板
- 2024年商铺租赁协议模板范例
- 慢阻肺患者随访记录表(参考样表)
-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智慧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2024年招录考试-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超声医学科-提高超声医学科危急值上报率PDCA
- 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浓缩300题)
- 化验室岗位培训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作业设计
- 2024-2029年中国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4年)学校传染病预防课件
- 饼干新品上市推广方案
- (高清版)DZT 0303-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