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专家讲座课件资料-第一单元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人民版_第1页
河北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专家讲座课件资料-第一单元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人民版_第2页
河北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专家讲座课件资料-第一单元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人民版_第3页
河北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专家讲座课件资料-第一单元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人民版_第4页
河北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专家讲座课件资料-第一单元古代的中国政治制度-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2.夏商王权的神秘色彩

3.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和分封对象

2.分封制下的政治权力关系①诸侯对周天子的权利和义务②层层分封的政治格局

3.分封制的作用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作用

2.宗法制的主要内涵

尧舜禹禅让?《论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

前316年,燕王哙禅让相国子之,引起动乱。太子等攻子之,兵败被杀,后齐宣王出兵,擒子之而醢之。

王莽开“禅让”先例。魏晋南北朝同族政权嬗替,皆用“禅让”,魏、晋、宋、齐、梁、陈,及北朝魏、齐、周、隋皆是。《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既服九州,乃收天下之铜,铸九鼎,以象九州之物。……禹致〔召集〕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商王武丁早期征讨方国的卜辞〔龟腹甲〕※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尚书·酒诰》)※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同姓诸侯〔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旧族等〕分封对象西周的封国商周区域比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平民诸侯卿大夫嫡长子嫡系余子、庶子诸侯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大宗)小宗(大宗)小宗(大宗)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根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根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分封制:治理国家的根本方式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根本方式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及其实质2.战国纷争、改革和秦统一①各诸侯国的称“王〞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的变法③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至高无上的皇权2.中央政府的构成和权力运行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制的全面推行2.地方行政体系及其作用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楚春秋时即称王:前879;前704◆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前334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25年◆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前323年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社会关系:世袭→流动●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各国的变法运动●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变化:世卿世禄——俸禄※世卿世禄制度: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俸禄制度:《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之道。〞《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来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边地,县的设置那么很普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封邑。变化:分封→郡县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战国:“士、农、工、商〞四民社会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史记·平准书》社会:世袭→流动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领主平民之有军功者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不可流动流动流动孔子兴办私学变法目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官僚制度1.采用科层形式分配权力、责任和资源2.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文书档案3.择优录用具备专门训练者,支付俸禄,根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或罢免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①②③④⑤⑥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九卿与列卿名义上归丞相管辖,实际在多数情景下独立行使职权。奉常(汉称太常):管祭祀,乐、祝、史、卜、医诸官均属之郎中令(汉称光禄勋):皇帝侍卫的首领卫尉:皇宫卫戍司令太仆:掌皇帝的舆服车马廷尉:掌刑狱,为国家最高司法官典客(汉称大鸿胪):掌宾客朝觐之事宗正:管理王族事务治粟内史(汉称大司农):掌赋税征收与管理少府:掌山泽租税,主要是供给皇家度用秦朝的郡●初设郡●后置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依

据血缘地域政治经济关系授土授民权力世袭相对独立无封邑,给予俸禄朝廷任命,不可世袭严格服从上级和中央政治影响

行政关系松散容易形成割据

紧密的行政隶属关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县

尉县令(长)县

丞游徼亭长

三老里正啬夫郡

尉郡

监御史郡县乡里秦朝的地方行政区体系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封邦建国〔分封宗法〕→中央集权世卿世禄→职业官僚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开展1.西汉初的诸侯王问题2.唐朝的藩镇割据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4.元朝的行省制度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3.宋朝中央机构的权力设置4.元朝的中书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3.隋唐科举制的形成叛乱的七国行政财政军事任命官吏自行选择继承人控制本地税收统帅军队自行征募调动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后梁:朱

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

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的起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稍夺其权:控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剥夺军权禁军将领地方节度使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统领权指挥权:临时委任削弱地方军队军事措施■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更戍法掌控军权的措施

(1)中央:分割宰相权力

(2)地方:废节度使,文臣知州,设通判。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行政军事财政二府计相削实权的措施北宋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那么·地方机构1.虚三级制:路┉┉州县2.宋朝“路〞的特点:(1)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2)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漕司帅司宪司仓司转运司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秦(二级)郡、县两汉(二级到三级)〔州〕郡、县魏晋南北朝(三级制破坏)州、郡、县唐朝(算不上虚三级)〔道〕州、县宋朝(虚三级)〔路〕州、县元朝(四级)省、路、州、县历代最混乱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那么,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大将军(相当于丞相)亲卫武将重号将军(相当于三公)

杂号将军(相当于九卿)尚书台尚书令或中书令侍从近臣侍中、议郎、中大夫等中朝官(决策)外朝官(执行)三公九卿等皇帝皇

帝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封勋考户度金仓礼祠主膳兵职驾库刑都比门工屯虞水北宋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那么·中央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机构名称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职权范围行政军事财政通称二府计相

前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达,寻至大乱,深可为戒。—余汝楫《礼部志稿》。。

军功制:马上得天下能否马上治天下?察举制:解决问题的方式春秋以前(贵族制):世卿世禄战国至汉(官僚化):军功和养士(战国)

军功和事功(秦)

察举和征辟(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魏晋南北朝:贵族制的暂时回潮●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标准:家世和行状。

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春秋以前(贵族制):世卿世禄战国至汉(官僚化):军功和养士(战国)

军功和事功(秦)

察举和征辟(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以后(贵族制剩余肃清和官僚化完成):科举制有其才者,靡捐于甕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王定保《唐摭言》〕

缙绅家非弈叶科第,富贵难以长守。〔王士性《广志绎》〕科举考试·殿试三代无任何功名者三代获一个以上生员(秀才)者三代获一个以上更高功名者明47.5%2.5%50%清19.1%18.1%62.8%合计30.2%12.1%57.7%据何炳棣《中华帝国的进身之阶》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官僚政治士族政治官僚政治西周春秋世卿世禄战国秦汉才能道德魏晋南北门阀地位唐宋明清文化文章血缘贵族文吏儒生世家子弟士人学子贵族政治选官的标准、对象和古代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4课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制度的形成

2.内阁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时的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3.军机处的设立其影响

元中书省权大,“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其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明初中书省“综理机务〞,诸司奏事,必“先关白中书省〞,皇帝诏旨亦须经由中书省下达。太祖亦明示:“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可见明初移植元代制度,宰相机构权力巨大。不仅如此,明初由于制度上的简约和立国之初治繁理剧的需要,宰相权力更胜于元朝。元代中书省设中书令,以太子兼领,以弹压丞相,明初那么不设,丞相权力少受限制。元代中书省设员较多,有左右丞相各一,平章政事二,左右丞各一,参知政事二,号称“八府宰相〞,太祖于洪武九年撤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仅留左右丞相、左右丞后,丞相权力反更为集中。且明初丞相大都由元勋宿将担任,如李善长、徐达、胡惟庸等,更使丞相之权重上加重。—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左右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内阁明代以前洪武时期仁宣以后皇帝皇帝皇帝(司礼监内阁)宰相六部等机构六部六部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处理文案的侍从〕——奠定根底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开展完成

宰相内阁首辅官阶高低下属机构系统、完备,隶属关系明确无法定的下属机构权力来源王朝的官僚制度所赋予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地位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曾经在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参谋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叶向高《纶扉奏稿》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局部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局部皇权。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明朝长期宦官专权的原因清朝内阁的权力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前后有所变化,总的趋势是愈来愈低。清朝初年,在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大臣组成,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拟,而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筹划方案,最后由皇帝裁决。同时,康熙时又有南书房,处以翰林文学之士,凡一切特颁诏旨,皆由南书房翰林撰拟,内阁之权更分。到雍正年间,清廷又普遍推行奏折制度,凡属密办之事,皆令内外官员先用奏折径达皇帝,由皇帝亲自批答,发还具奏人付诸执行,然后再由具奏人用题本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