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_第1页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_第2页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_第3页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_第4页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施工图设计说明【内环改道】1概述1.1项目概况重庆西客站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现状为重庆货运东站,位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确定的十二个主城组团之一的沙坪坝组团,项目所在位置目前是重庆市物流、仓储的重要集散地,有大量的物流仓储企业汇集于此。重庆市西客站属于渝黔铁路的配套工程,是承担兰渝、川黔、渝昆等多条铁路的特级客运站,未来重庆铁路三大客运站之一。根据规划,重庆西站将会被打造成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枢纽内部规划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集散系统,满足城市需要和保证枢纽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周边区域城市更新。实现重庆西站的“枢纽化、人性化、公交化、便捷化”。重庆西站综合体的建设必将对上桥和周边地区的交通、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利用性质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随着重庆西站建设,现状道路无法满足这一西部第一大站的交通需求,其周边配套市政路网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新凤中路属于重庆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市政道路项目,项目实施对现状凤中路和内环快速路交通有影响,对片区交通影响也比较大。由于新凤中路在K1+780~K1+920段下穿既有内环快速路,而内环快速路此段为填方路基,施工期间需将内环临时改道,并将填方路基改为上跨桥,同时将内环拓宽一并实施。内环改道作为本项目的一部分,将施工期间对现状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1.2道路区位内环临时改道位于重庆西客站东侧,内环快速路西环立交南侧,凤中立交附近。1.3工程简况内环改道属于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的一部分。由于新凤中路在K1+780~K1+920段下穿既有内环快速路,而内环快速路此段为填方路基,施工期间需将内环临时改道,并将填方路基改为上跨桥,同时将内环拓宽一并实施。本次设计范围内内环快速路拓宽还建段长度约201.5m,设计车速80km/h,双向十车道。为确保内环拓宽正常施工,拟修建内环临时便道,从而确保施工期间不中断内环交通。内环临时便道实施范围全长651.519m,标准路幅宽度28m,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项目总平面图1.4设计依据详见《第一册道路》。1.5上阶段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内环改道主要由交警大队及业主进行审查,本次设计已根据相关会议意见进行调整修改。1.6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设部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地方标准及其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1.7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本项目坐标系统为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按照专业共分为六册。本册为临时交通。第一册为道路;第二册为下穿道及支挡结构;第三册为桥梁;第四册为框架结构;第五册为道路排水、电照、交通工程、绿化;第六册为临时交通。2建设条件2.1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1)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1951年~2007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项目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8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7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2)水文拟建场地位于现有主城区,生产厂区与居民区密布,场地地表封闭较好,排水设施较完善,无地表水体。2.2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摘自新凤中路地勘报告)内环临时改道参照新凤中路地勘资料进行设计。以下内容均摘自新凤中路详勘报告。2.2.1地形地貌项目区所处位置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域以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拟建工程主要沿既有凤中路改造,沿线及周边多为居民房、学校、临街商业门面、工业厂房、市政道路以及建设形成的边坡、挡墙等人工地貌,极少部分原始地貌出露。地表覆盖有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部分边坡未混凝土防护可见基岩出露。现状现地面高程298.38~321.46m,相对高差23.1m,地形坡角一般3º~8º,总体相对平坦,局部斜边坡坡度可达15º~40º。2.2.2地层岩性根据地勘资料,线路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基岩,其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1\*GB3①素填土(Q4ml):杂色,以灰色、灰白色、灰黑色为主,干至湿,结构松散至密实。主要由砂泥岩、灰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500mm,土石比9:1~1:9,在既有凤中路路面范围以碎石含粉质粘土为主,粒径经过筛选及机械压实,多为密实状态,其余地段填土组成较为复杂,在不同地段差别大,人行道多含有碎砖块、混凝土块等,压实度较差,多为中密状,有局部架空现象,现状人行道也多见沉降变形、开裂。工业厂房地坪多含有工业垃圾等,密实度差异较大,以稍密至中密为主,局部密实,均匀性差。区内填土堆填时间多为8年以上,少部分新填土少于3年。=2\*GB3②粉质粘土(Q4el+dl)灰色、褐色、黄色、紫红色,局部地带含水量大,呈软塑~硬塑状态,压缩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断面稍有光泽,由上而下块碎石含量渐增,残坡积,与下伏基岩强风化带呈渐变过渡。场地分布不连续,间断分布,局部可见,最大厚度可达5.1m。根据室内试验报告,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3\*GB3③淤泥粉质粘土(Q4el+dl)灰色、灰黑色,根据连续动力触探试验,N63.5=2.3-3.2击,平均值2.8击,为软塑状,局部流塑,含腐殖质,有臭味,压缩性较高,力学性质差,主要分布在原为鱼塘、冲沟、水渠或地势低洼地段,为长期饱水淤积形成,后期建设未挖除直接堆填覆盖。部分人工填土与下伏土层界面因长期积水,亦逐渐形成0.2-0.5m不等的淤泥质土,与填土渐变过渡,混杂随块石等,强度较一般淤泥质土稍高。该地层地表未出露,皆分布于人工填土之下。现场钻孔揭露主要分布在下穿道出口段、入口及内环交叉段加油站及长风机械配件厂附近,厚度0.5~2.8m。2侏罗系③沙溪庙组(J2s)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J2s-Ms):暗红色、红褐色、紫褐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大多含粉砂质较重,含青灰色泥质、砂质条带、团块,局部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质软。整个场地皆有揭露,为本场地主要岩层。砂岩(J2s-Ss):黄色、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巨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质较硬。部分钻孔有揭露。局部含泥岩角砾。泥质粉砂岩(J2s-As):黄色、浅灰色,细粒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质极软~较软。遇水易软化、脱水易崩解。部分钻孔有揭露。位于钢材锻造厂附近至道路终点钻孔多有揭露,局部钻孔缺失。2.2.3地质构造项目区位于中梁山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95~12036~43,倾角由西至东变逐渐减小,层间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内未见断层及次级褶皱。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实测岩芯、及露头测量,大致分为三个不同产状,线路起点至下穿道入口产状为110°∠36°,下穿道产状为90°∠38°,下穿道出口至线路终点产状为90°∠40°。据地勘,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J1:290~305∠42~75,优势产状310∠65,J1延伸3~5m,间距2~4m,微张1~3mm,舒缓波状,间距1.0~2.0m,偶见钙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J2:200~210∠70~80,优势产状200∠75,J2延伸5~8m,间距3~5m,一般闭合~微张,面平直,偶见倒转现象,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2.2.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基岩面特征根据地勘资料,场地基岩面与现状地形起伏相近,局部陡坎段基岩面坡度较大,最大约90°,一般地段0-30°。2基岩风化带特征A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质极软。砂质泥岩风化带厚度总体较均匀,厚度变化不大,局部较厚。砂岩风化带厚度受地形影响变化较大,在既有道路边坡段,风化层较厚,在未经开挖的的地段,厚度一般。泥质粉砂岩风化层总体较厚。强风化层厚0.3-9.8m,平均厚度2.3m。B中等风化带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砂质泥岩及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砂质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锤击易碎;砂岩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质总体较软,局部软。泥质粉砂岩岩芯呈柱状,岩质软~极软。2.2.5水文地质(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地勘资料,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岩裂隙水。A第四系孔隙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松散土层中,大气降水、沟渠和地下管网渗漏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管网泄露有可能形成临时较高地下水位。该类地下水主要基岩面分布。B基岩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基岩裂隙中,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好,中风化基岩主要为泥岩夹砂岩,较完整~完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富水性一般,总体渗透性较差,含水性较弱。(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项目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自高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排泄路径、周期短的特点。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多进入市政管网,部分进入地势低洼一带,形成潜水或向更低点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既有市政管网及地形控制;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市政排水管网径流,其次为大气蒸发。2.2.6土和水的腐蚀性土的腐蚀性,根据Ⅱ类环境判定: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水的腐蚀性,依据Ⅱ类环境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2.2.6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根据地勘资料,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1)岩石风化项目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强度高砂岩,风化速度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泥质粉砂岩胶结较差,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人工填土根据地勘资料,全线分布大量人工填土,堆填时间不等,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路基、结构物经过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应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3)软土根据地勘资料,新凤中路沿线分布有暗塘、冲沟、藕田(新凤中路K2+170~K2+260、K1+760~K1+820、K1+940~K1+980)等,被人工填土覆盖,分布有约0.5-2.8m厚软土,呈流塑至软塑状,局部含腐殖质,呈灰黑色。区内基岩面呈“U”型或“V”型地段,等局部低洼地段,由于排水不良,亦易形成软土。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等工程问题。建议根据具体结构物及设计要求,采用穿过、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等方式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2.2.7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覆盖土层为中软土,Vse等效剪切波速<150m/s。由于本工程较重要,可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拟建路基按一般工程考虑,场地为无明显抗震有利及不利地段,设防标准为在E1地震作用下经一般整修或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可按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采取抗震措施。2.3工程地质评价拟建道路及相邻范围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构造简单,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总体稳定。该段道路下穿内环快速,交叉点里程凤中路K1+838.578,根据设计方案,内环采用桥梁的形式上跨凤中路,凤中路在该段采用双层下穿道的结构形式,凤中路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再实施内环快速。该段凤中路中心设计高程Hs=302.293~298.493,地面高程208.66~309.15m,中心挖方高度最大约9m,填方高度为2-3m。沿线覆盖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该段人工填土厚1.5-4.5m,主要由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含碎砖块、混凝土块等,房屋墙角、挡墙周边堆填有生活垃圾等。密实度为稍密至中密状。回填时间大于8年。粉质粘土厚0.4-3.5m,呈可塑至硬塑状,为中压缩性土层,该土层主要分布于人工填土之下。根据钻探揭露及调查,淤泥质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新凤中路K1+760~K1+840及新凤中路K1+940~K1+980段,最大厚度约1.5m,该地段地势低,原为鱼塘及水田,周边建设时未清淤处理,呈软塑至可塑状,压缩性高,为不良土层。该段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及砂岩,岩体较完整至完整,为极软至较软岩,力学性质较好。2.4内环改道与内环快速路的关系内环快速路在重庆市锻材厂斜对面以桥梁架空方式上跨老凤中路,方案研究阶段为满足西站总体规划,改善了新凤中路线形,将下穿内环位置调整到加油站附近。由于内环快速路上跨新凤中路段现状为路基,新凤中路施工会对内环快速路产生严重影响。在初设阶段,我院技术专委会就此节点进行过多次研究分析,同时与建设方、交警部门及市政委等相关部委进行了多次沟通探讨,在不中断内环快速路交通的前提下,考虑了多种方案开挖新凤中路及下穿道。综合安全、投资、工期、施工难易等因素,最终选定内环快速路临时改道方案,新凤中路地面层及下穿道与内环快速路拓宽还建桥同步施工。新凤中路及下穿道在K1+780~K1+920段下穿内环快速路拓宽还建桥,最不利交叉处新凤中路与内环快速路高差约为8.243m。该处形成内环内快速路、新凤中路及下穿道三层立体交通。4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4.1设计原则本次设计充分考虑了初步设计及审查意见,结合本项目具体特点,确定了如下设计原则:(1)统筹考虑项目施工时序,降低便道对施工干扰。(2)确保安全条件下,优先使用最经济方案,降低临时工程造价。4.2主要技术标准本着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结合施工期间交通需求预测和分析,确定内环改道的技术标准。内环改道采用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单位规范标准值设计采用值设计速度km/h50、40、3040标准路幅宽度m28最小平曲线半径m7090最短缓和曲线长度m3535最大纵坡%76.0最小坡长m110129.72最小凸曲线半径(一般值)m6001200最小凹曲线半径(一般值)m7001300停车视距m40≥40荷载标准路面:标准轴载BZZ-100KN设计年限路面设计年限15年基本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构造7度设防5道路工程设计5.4平面设计5.4.1平面控制因素分析(1)1号地块轨道12号线下沉广场8号地块新凤中路重庆西站5号地块1号地块2号地块轨道12号线下沉广场8号地块新凤中路重庆西站5号地块1号地块2号地块新凤中路与重庆西站地块关系图新凤中路K0+840~K1+940段,经过重庆西站1、2、5、8号地块,根据前期研究成果,1号地块已同步开展设计工作,2、5、8号地块暂未开展设计。由于本项目作为重庆西站综合体的市政配套工程,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道路与地块的结合,同时又不能影响重庆西客站综合开发格局。因此,重庆西客站总体布局是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2)既有内环桥梁凤中路位于旧城区,两侧地块已有建筑较多,项目南侧主要是一些物流企业、仓储企业以及在建居住用地,项目北侧主要有重庆上桥中学、铁路运输技工学校以及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另有一些小型商铺(部分已废弃),根据重庆市西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征迁红线范围,道路沿线拆迁多,用地受限主要为内环快速路东侧现状安置房、现状加油站及道路南北端旧路改建段西侧既有建筑等。环境关系图(3)安置房内环快速路在重庆市锻材厂斜对面以桥梁架空方式上跨老凤中路,老凤中路下穿内环段为S形组合曲线,方案研究阶段为满足西站总体规划,改善了新凤中路线形,将下穿内环位置调整到加油站附近。由于内环快速路上跨新凤中路段现状为路基,新凤中路施工会对内环快速路产生严重影响。在初设前期研究阶段,我院技术专委会就此节点进行过多次研究分析,同时与建设方、交警部门及市政委等相关部委进行了多次沟通探讨,在不中断内环快速路的条件下,考虑了多种方案开挖新凤中路及下穿道,综合安全、投资、工期、施工难易等因素,最终选定内环快速路临时改道方案,首先实施内环临时转换道保证凤中路施工期间内环交通畅通,然后将新凤中路下穿道及地面层与内环快速路拓宽还建桥同步施工。安置房与内环关系照片5.4.2平面设计内环快速路临时改道位于重庆西客站1号地块东北角,重庆火车东站货场东侧。起点位于现状凤中立交连接道附近,终点位于现状凤中路下穿内环快速路节点附近与现状内环快速路接顺,实施范围全长651.519m。内环快速路临时转换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90m,最小缓和曲线长度为35m。全线最大超高横坡度为2%,超高方式为绕中线旋转。加宽时按照三次抛物线渐变加宽,渐变率满足规范要求。内环临时改道平面示意图5.5纵断面设计内环快速路临时改道共设置三处变坡点,起点与现状内环快速路接顺,终点与现状内环快速路接顺。全线最大纵坡6.0%,最短坡长129.72m。最小凸曲线半径1200m,最小凹曲线半径1300m。5.6横断面设计内环改道横断面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两侧紧急停车带,具体横断面布置如下:28m=0.5m(土路肩)+2.5m(紧急停车带)+10.5m(车行道)+0.25m(路缘带)+0.5m(中分带护栏)+0.25m(路缘带)+10.5m(车行道)+2.5m(紧急停车带)+0.5m(土路肩)。内环快速路临时转换道最小圆曲线半径为90m,小于规范规定的不设超高和加宽最小曲线半径。因此,根据规范设置超高与加宽。加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其过渡公式如下:(其中ZHx为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加宽设置在缓和曲线段,并在分隔带两侧道路分别加宽。道路R=143.619m、R=90m、R=120m、R=172.305m处分别加宽1.8m、1.95m、1.8m、1.75m。路拱采用2%双向路拱横坡,超高设置在缓和曲线段,最大超高为2%。其中与内环快速路连接段应当与内环现状超高一致,确保两者接顺,超高平稳过渡。5.8路基设计5.8.1路基概况内环快速路临时改道全线基本为填方边坡,中心最大填高约8.2m。5.8.2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设计1)路基填筑与压实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合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零填及挖方0~3061030~80410填方路基路床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64321010151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填筑要求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25cm,土石路堤不大于30cm。人工夯实时应小于20㎝。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等均应首先填筑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开挖,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其压实度应不小于94%,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不得采用压路机压实。填土材料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具体填料及压实标准详见《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压实要求为保证路面结构稳定,路基压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次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拟建项目路基压实度必须符合下表要求:土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路堤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92零填及挖方0~30≥9530~80≥95注:压实度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规定取值2)填方边坡坡率填方边坡上部8m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边坡,坡率为1:1.75;每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坡面防护采取三维网植草护坡,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填方路基边坡放坡填方边坡分级距路基顶面距离H边坡坡度第一级H≤8m1:1.5第二级8<H≤161:1.75③基底处理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应清除地表腐植土及树皮草根等,清表厚度不小于50cm;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必须首先向下清除表面覆土不小于50cm直至密实老地基面,必要时进行夯实处理。然后在斜坡表面上开挖2米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2)挖方路基内环临时改道挖方边坡高度均小于8m,且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右侧现状内环快速路填方边坡段。根据地勘资料,结合实际地形进行挖方边坡设计。对于一般土质边坡或土石混合边坡,土层及强风化基岩按照1:1.5进行放坡,中等风化基岩按照1:0.75进行放坡。边坡每级高度为8米,每级边坡间设置2米宽碎落台。(3)零填路基零填挖路基,应清除表层耕植土,超挖不小于80cm。当土质满足路床填料要求时,采用翻挖压实处理措施,压实度不小于95%;当土质不满足路床填料要求时,换填砂砾土或砾石土后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5%。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等措施将水引离填方区,并可适当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砂砾石料或块片石。5.8.3路基防护设计考虑到拟建项目为临时道路,待内环拓宽还建施工完成后需拆除。为节省工程投资,本项目边坡均按照临时边坡(存在年限不超过2年)进行设计。为确保路堤边坡稳定,本次设计采取三维网植草方式进行边坡防护。5.8.4特殊路基设计(1)软基分布概况新凤中路的地勘资料显示,新凤中路桩号范围K1+760~K1+840段分布有部分软基。软基最大厚度约1.5m,该地段地势低,原为鱼塘及水田,周边建设时未清淤处理,呈软塑至可塑状,压缩性高,为不良土层。内环临时改道部分路段位于该区域,需对软基进行特殊处理后方可填筑路基。内环临时改道附近软土分布(参照新凤中路详勘资料)里程基本地质情况处理措施建议新凤中路K1+760~K1+840K1+760~K1+840段最大厚度约1.5m,该地段地势低,原为鱼塘及水田,周边建设时未清淤处理,呈软塑至可塑状,压缩性高,为不良土层。建议路基通过该地段时对其换填处理,建议换填深度为2m,其下采用抛石挤淤处理。(2)处理措施软基处理采用抛石挤淤和清淤换填两种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当淤泥深度>2m时,采用抛片块石挤淤,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饱水抗压强度应不小于20MPa。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片、块石层上满铺30厘米厚砂砾,再进行分层碾压。当淤泥深度≤2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溪沟及鱼塘里积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溪沟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换填挖方中碎石土或采用填石方处理。清除的淤泥或软土应当按照规定弃置于弃土场,严禁随意堆弃。5.8.5路基排水设计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顺地势接入周边自然水系。排水沟采用M7.5砂浆MU30块片石砌成。要求沟槽土基夯实,砌缝饱满,沟槽外露面扁光。沟底纵坡不小于0.5%,转折处应以曲线连接。5.8.6取、弃土设计本工程的取土场和弃土场应根据道路全线填挖和周边地块开发平场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取土场土源应满足填料技术要求,且运距经济;弃土场应保证环境污染小,景观影响小。本次设计取、弃土场将由业主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5.8.7道路用地内环改道为临时道路,待本项目范围内的内环拓宽还建完成后即拆除。因此,内环改道用地为临时用地。在填方坡脚(或坡脚排水沟外边缘)外侧2米以及挖方坡顶(截水沟外边缘)外侧2米以内为道路用地范围。本次设计内环临时改道施工需要临时占地约41.4亩。5.9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量分析,结合当地筑路材料,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路面结构做如下设计: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交通等级:重级本次设计路面结构利用HPDS2006软件进行路面结构设计。以路面设计弯沉值Ls:30.8(0.01mm)及允许拉应力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沥青面层上层厚度50mm满足设计要求,其他路面层厚度均参照进行验算。具体路面结构组合如下:细粒式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0mm厚(AC-13)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中粒式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70mm厚(AC-20)乳化沥青稀浆封层6mm厚0.7~1.5L/m2透层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0mm厚(水泥含量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50mm厚(水泥含量4%)级配碎石垫层1500mm厚路基压实5.11道路附属设施5.11.1波形护栏波形护栏主要布置在道路中分带及填方边坡的土路肩外侧,具体形式和设置位置详见临时交通部分图纸。5.11.2抗滑薄层为确保行车安全,本次设计在纵坡大于5%路段设置了抗滑薄层,具体形式和设置位置详见临时交通部分图纸。5.11.2土路肩硬化内环临时改道土路肩进行了硬化处理。土路肩硬化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8cmC25预制砼块、2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培土。6施工技术要求6.1路基施工要点6.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型深度范围(cm)压实度(%)主线、匝道填方0-80≥9580-150≥94>150≥92零填方或挖方0-30≥9530-80≥95注:压实度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规定取值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5mm~10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且不反坡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按下表处理:路基回弹模量及弯沉标准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25MPa≤310≤265石质路基≥35MPa≤2406.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6.1.3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当边坡为石方时,采用机械破岩开挖方法。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1.4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6432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填筑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结构物周边压实标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砂、砂砾93>80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管顶上30cm砂、砂砾90管顶上30cm砂、砂砾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1.5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等,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应在斜坡表面上开挖2米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坡。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6.2路面施工要点6.2.1级配碎石垫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垫层。1)质量标准干密度:≥2.1t/m3平整度:≤20mm中线高程:+5mm,-20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弯沉值:≤220(0.01mm)2)材料要求a、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岩石除外)、圆石或矿渣。圆石的粒径应是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矿渣应是已崩解稳定的,其干密度和质量应比较均匀,干密度不小于960kg/m3。b、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20%。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c、石屑或其他细集料可以使用一般碎石场的细筛余料,也可以利用轧制沥青表面处治和贯人式用石料时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石屑。天然砂砾的颗粒尺寸应该合适,必要时应筛除其中的超尺寸颗粒。天然砂砾或粗砂应有较好的级配。d、级配碎石垫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级配碎石垫层颗粒级配组成表项次筛孔尺寸(方孔mm)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153100————237.585~100小于28小于6331.569~8841940~6559.519~4364.7510~3072.368~2580.66~1890.0750~10注: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规定取值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按4%进行试配,以达到技术指标的水泥掺量值控制施工。1)质量标准压实度:≥96%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20mm~+横坡度:±0.3%且不反坡厚度容许偏差:-2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2.0Mpa弯沉值:≤81.6(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普通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级配组成如下表:碎石级配要求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40<12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3)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25cm底基层采用25~50t轮胎压路机碾压,20cm底基层碾压采用18~20t压路机碾压,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6.2.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基层,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按5.5%进行试配,以达到技术指标的水泥掺量值控制施工,厚度为20cm。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12mm厚度容许偏差:-15mm中线高程:-15mm~+5mm横坡度:±0.3%且不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3Mpa弯沉值:≤42.4(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碎石级配要求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1.5100<28<9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2.4稀浆封层1)材料①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

(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40~100T0604延度5℃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②石料需满足《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中有关技术要求。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N·m≥1.2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2.0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3)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12~18T三轮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后方可铺筑沥青路面。6.2.5粘层和透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粘层沥青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0.3~0.6L/m2。应用于本工程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的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5中所提技术要求。粘层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方法PCRB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103-30T0622标准粘度计C25.3(s)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60T0651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软化点,不小于(℃)5053T0606针入度25℃(0.1mm)40-120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应用于本工程基层之间的透层油应达到以下技术标准:透层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方法PC-2PC-3破乳速度慢裂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1-6T0622标准粘度计C25.3(s)8-20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45-150T0604延度(15℃)(cm)≥40T0604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2/3T0654与粗、细粒式集料拌和试验——T0659水泥拌和试验的筛上剩余不大于——T0657常温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施工时,粘层、透层的施工技术要求应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进行控制。6.2.6路面面层面层设计为密集配沥青混合料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密集配沥青混合料面层:压实度≥95%平整度:σ不大于2.0mm,IRI不大于3.3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5mm中线高程:±20mm横坡度:±0.5%宽度:0,+20mm中线平面偏位: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弯沉值:≤30.8(0.01mm)(内环临时转换道)2)材料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内环便道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70号A级和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试验项目AH-70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延度(5cm/min,15℃)cm≥100软化点(R&B)℃45~46闪点℃≥260含蜡量(蒸馏法)%≤2.2密度g/cm3实测记录溶解度%≥99.5薄膜加热试验163℃×5h质量损失%≤0.8针入度比%≥61延度10℃cm≥6应用于路面上面层的沥青混合料的SBS改性沥青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的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材料采用4%SBS改性沥青(96%70号石油沥青+4%SBS改性剂)。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

(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0.1mm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8.1.7-6对其它道路等级石料的分级要求,以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表4.8.5和表4.8.7中对其它等级公路等级石料的分级要求。如下表所示:粗集料技术性能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2)细集料本次道路沥青路面用细集料需满足下表的技术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5T0333砂当量,≥%50T0334亚甲蓝值,≤g/kg-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s-T0345(3)矿粉采用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表8.1.7-1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本项目所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土和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8含水量,不大于%-T0340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T0334亲水系数<1T0349塑性指数<4T0345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注: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规定取值(4)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5)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性能,在路面5cm上面层沥青混凝土AC-13和7cm下面层沥青混凝土AC-20中加入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为保证工程质量,所选用抗车辙剂须取得《重庆市建设领域新技术认定证书》,并在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为了提高添加抗车辙剂的精确度以及避免因人工添加产生的安全事故,添加抗车辙时应使用带电子称重功能和随机打印功能的添加设备添加。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0~15秒。掺加抗车辙剂后,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和初压温度比同等气温下普通沥青料提高10~20℃。(2)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适用于内环临时改道的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混合料类型AC-13AC-20筛孔(mm)通过率%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09.568~8550~724.7538~6826~562.3624~5016~441.1815~3812~330.610~288~240.37~205~170.155~154~130.0754~83~7建议油石比%1004.0~6.0纤维用量%合料性能要求内环临时转换道上面层AC-13,下面层AC-2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实验方法马歇尔试件尺寸mmф101.6mm×63.5mmT0702马歇尔稳定度(KN)≥8T0709流值FL(mm)2~4T0709空隙率VV%深约90mm以内3~5T0708深约90mm以下3~6T0708矿料间隙率VMA%设计孔隙率(%)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T07081913.22≥11≥123≥12≥134≥13≥145≥14≥156≥15≥16沥青饱和度VFA%65~7565~75T070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T0702(3)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②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7~1.5L/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并应尽快洒布稀浆封层,待稀浆封层满足相关要求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