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_第1页
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_第2页
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_第3页
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_第4页
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论王昌龄送别诗的特色摘要: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边塞诗写得好,而且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出色。选取恰当的意象抒发情感,是他送别诗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他诗歌中的意象,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继承,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善于把多种意象组合在一首诗中,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还善于创设出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用比喻抒怀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离情别绪,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作为边塞诗人,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豪迈、旷达的风格。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特色

目录前言 1一、王昌龄生平 2二、王昌龄送别诗概述 3(一)送别诗概述 3(二)送别诗的特点 41、从选用意象的角度看 4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 5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 5三、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6(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61、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裁 62、情真意切,自然深厚 6(二)诗歌意象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71、对传统意象的继承 72、创设新的意象 8(三)诗风豪迈豁达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PAGE12前言王昌龄现存的诗作为180余首,其中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有50多首,这样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上在历代诗人中较为鲜见,不仅数量居多,且佳作迭出。王昌龄以边塞诗闻名于世。我国送别诗历史悠儿《诗经》里的《邶风,燕燕》和《秦风·渭阳》是我国最早的送别诗。《秦风·渭阳》用第一人称外甥的口吻描述了送舅舅的情景,语言朴实,感情深厚。《邶风·燕燕》写卫君送娣远嫁,情意深厚,感人至深,清人王士祯《分甘余话》称其为“万古送别诗之祖”。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只一次写到送别的内容,如《九歌.河伯》中就写过送别的名句:“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汉代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可以说是一组送别诗。到了魏晋时期,送别诗又进一步地发展,文人所创作的送别诗,明显地增多起来。如魏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送应氏二首》,王粟的《赠蔡子笃》《赠士孙文始》,晋孙楚的《征西官属送于险阳侯作诗》。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饯”或“送”的字样。如南朝宋刘骏的《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齐王融的《饯谢文学离夜诗》、梁虞羲的《送友人上湘诗》、陈阴铿的((,巨津送刘光禄不及诗》。其中,在南朝诗人中,送别诗写得比较突出的有谢眺和范云。谢眺有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园诗》《新亭诸别范零陵云诗》。范云比较有名的送别诗是《送沈记室夜别诗》。隋代比较有名的是无名氏写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未归。”这首诗语言清新明畅,从实际的内容角度上看,由于受题材的限制,边塞诗无论借物抒情,还是表现对当时战争的思考,都并没有直接表现出诗人的身世之感;而众多的送别诗则是而对友人倾叶的诗人真正的心声,是其生活经历的写照和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因此,研究王昌龄的送别诗对探究诗人的思想与生平,从而更贴切解读诗歌有积极意义。一、王昌龄生平关于王昌龄的籍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山西太原人,一种则认为是京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的王昌龄籍贯是京兆(即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其根据也许是因其在《别李浦之京》诗中有云:“故园今在霸陵西”,除此之外还有《霸上闲居》作品可以进一步推测。但是在唐人殷播所编著的唐人诗集《河岳英灵集》中则记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在《唐才子传》中也将王昌龄的籍贯定为太原人丁功谊.丁功谊.论中古送别诗写实成分的弱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2):24-25王昌龄年少时期家境贫寒,指导开元十五年中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官沮水尉校书郎),在后来又被贬为龙标尉。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被改任县尉的官职,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归于北方,游走于襄阳,在此期间拜访著名诗人孟浩然。这一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著名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除此之外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对于孟浩然来说,能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著名诗人相见,自是人生一大乐事,只可惜与孟浩然相见之后由于其旧病复发而亡,仅此一见,竞成永诀,同时与李白相见也是在贬途。当时李白正被流放在夜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去往江'j’压任,此时已与著名诗人岑参相识,在此期间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诗,同时王昌龄也做了留别诗。在途经洛阳时,又与李顺、纂毋潜等诗人同游作诗。王昌龄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而且多为流传无法佐证。除了贬岭南外,还曾遭贬,而其具体的时间及原因均不讯《詹才子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而在《河岳英灵集》重则记述,说他“再历遐荒”,在《旧唐书》本传中也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的记载,被贬为龙标尉高少传.高少传.李益送别诗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198-199二、王昌龄送别诗概述(一)送别诗概述王昌龄现存的180余首诗中,送别诗有50多首,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不多见的,且佳作迭出。然而王昌龄却是以边塞诗闻名的。实际上因为受题材的限制,边塞诗无论写边地风光的感受,还是表现对战争的思考,都不是直接表现诗人的身世之感;而送别诗是面对友人倾吐心声,是诗人生活经历的直接写照和内心感受的坦诚流露。因此研究送别诗对探究诗人生平与思想,从而更贴切解读王昌龄的诗歌有积极意义。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写在贬滴生涯中。屡遭贬斥、东奔西走、交游广泛是他送别诗,大量产生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一生委屈不伸,内心的痛苦渴望向人诉说,借诗抒怀。王昌龄的送别诗多因仕宦迁滴所致,所以诗中不仅吟咏真挚的友情,更抒写了作者痛苦的内心。王昌龄用不同的构思和表现手法写诚挚深厚的友情。如《送狄宗亨》:秋在水青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渡凉风天。开头点明秋日暮色苍茫,诗人与友人在薄雾中依依惜别。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正面抒发自己因友人离去而悲愁不已,接下来这草木摇落的萧瑟季节可怎样渡过啊。如《送万大归长沙》: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时当桂阳(今郴州)的秋天,饯行宴上的乐声也因这情景变得哀伤起来,目送朋友乘坐的船环绕青山愈来愈小,与后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可谓异曲同工,刻画了诗人翘首伫立的形象,对友人的牵挂不言而喻。末句写却见白鹤双飞进入视线,动物尚且有同类为伴,作者与友人却天各一方,相形之下怎能不令人悲戚。另外,王昌龄还通过想象友人别后的生活情景,体贴地劝慰朋友,更见出友情的诚挚。如《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这首诗写在卢溪(湖南沉陵)送友人入蜀,字面所写全是想象。武陵(今湖南常德)荆门山(今湖北宜都境内)三峡都是朋友必经之地。据《水经注》卷三十四说“(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劝朋友切勿月下听猿,不要哀伤,可谓体贴入微,如画家常感人至深。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己精辟的表明生离本是人情难堪,况且诗人仕途命运多舛,以在别离时与无辜遭贬的伤与恨一并发而为声诗。除去抒发身世之痛外,王昌龄也在这类诗中表明自身忠贞的积极用世的坚定信念,所以他能从容安慰同是天涯沦落的友人。如:“沉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骚路长。远滴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沉陵》,据《周易·屯卦》“雷宇之动满盈。”孔颖达疏:“万物盈满则亨通也,皆刚柔始交之所为者。”诗中以雷雨比喻朝廷赦免。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留别司马太守》,仍期望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严羽《沧浪诗话》:“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激发人意。”王昌龄的边塞、闺怨、送别诗正是如此。他曾说:“皆须身在意中,若诗中无身,即诗从何来?(二)送别诗的特点1、从选用意象的角度看王昌龄的送别诗多以云意象和月意象来增强其表现力。如其在“送朱越”诗中写道:送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在该诗中作者写秋天的傍晚送别朱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蓟门秋月隐黄云,并期盼好友能够今早的货到金陵,到时再一起开怀畅饮。在诗中作者将“云”的颜色描写为“黄云”这与“秋月”联系在一起,着重的点缀了别离时的较为凄清的画面赵云长.谈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5):98-99。又王昌龄在“送柴侍御”的诗中写道:沉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采用极为独特的抒情手法,曲折而且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因为有人的离别而倍感伤怀之情。此处诗人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种表达似是“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在此种也重点借用了“云”、赵云长.谈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5):98-99秦元.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J].山东社会科学.2003(02):89-90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王昌龄在其送别诗中常采用衬托兴喻的方式来寄托情感。其送别诗含蓄隽永,如在其的诗作“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写这首诗时,正逢作者被贬,可想而知诗人的心情比较失落,而又遇友人欲回洛阳,使其愈感孤独。但是在整首诗中作者没有直言内心的孤独感受,而是借用楚山之孤反衬自己的内心感受。言辞含蓄,以“玉壶”与“冰”来比喻自己的高贵的品格,语言含蓄隽永,成为佳句。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王昌龄的送别诗更为偏重于清婉含蓄的表达。如在其诗作“巴陵送李十二诗”中写道:摇曳巴陵洲诸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兼霞空水云。该诗的主要独特之处是,诗中没有提及任何“送”或“别”宇,却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冷伤感的感觉,衬托出对友人浓浓的离别之情。在含蓄的表达中包含清婉的语言。三、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1、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裁(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2)不局限于古人诗歌中的意象。他从生活中挖掘了许多可用意象,其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这里江为寒江,夜为寒夜,水为流水,松为幽松,蝉为寒蝉,云为秋云为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舟为孤舟,寺为古寺,溪为石溪,日是暮日,雨是寒雨,酒为广陵酒,虫为悲鸣虫,烟是暮烟。每一种物象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成为流露情感的工具万志.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78-79(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作者善于组合物象,把十分平常的物象或者是两个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例如“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衬托“海净”,这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织的景象,又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转换的意味。2、情真意切,自然深厚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语言平直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洁,作者借玉壶表明自己的情结,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1)抒情真挚朴实,不矫揉造作。王昌龄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诸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2)借送别以明志。代表作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两句绘景点题,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境界凄迷而开阔。后两句抒情言志,嘱托朋友,语重心长;回答亲友,肝胆相照。话语之问有志行高洁的傲岸不屈,有君子相交的坦荡无私。一个“冰心玉壶”的比喻写尽了真挚不渝的友谊,写绝了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二)诗歌意象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意象是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个形象即是写入诗歌中的物象,它附着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把这种具有主观情感的物象称之为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往往选取具有一定意义的物象作为意象,以此来抒发情感,表达的志向,简单说就是借物抒情,借物明志。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在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和选择上,具有以下特点:1、对传统意象的继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中,诗人多用“柳”“月”等作为送别诗中的意象。尤其是“杨柳”,在送别诗中,永远都是一个璀璨的话题。古人对离别即敏感又悲伤,因“柳”与“留”字谐音,折柳送人,借写杨柳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是古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因此,“柳”蕴含在其中的寓意是惜别之意,这是杨柳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本质。如《诗经》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又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折柳相送最初为一种民间习俗,后来进入古典诗词,又因古典诗词,它变成了一种流传久远的习俗。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便是沿用了古诗词中“柳”的意象。大路上的柳色是春天最最常见景色,诗歌用了“忽见”二字,写出来思妇登楼的所见和所感。这首诗虽然不是一首送别诗,但“柳”字的出现,便与送别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陌头杨柳色”,思妇登楼远望,满目皆柳色。这柳色使她产生了联想与感触,勾起了她与丈夫当年分别折柳赠别的依依不舍的清景,由于相思之苦,使她产生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触,从侧面抒发了思妇与丈夫离别的痛苦和感伤张志全.张志全.盛、晚唐送别诗情感差异探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98-99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事物,而是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包含了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月”是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王昌龄的五十多首送别诗中,月的意象运用的是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有三十六首选取了“月”这个意象,而且“月”的意象的表达含义和抒发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王昌龄送别诗中“月”的意象,有的是写自己身世之悲,有的是写与友人离别之悲。写身世之悲的有《送魏二》:“醉别江楼橘袖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龙标尉时期,前两句既写景又叙事,在一个充满橘袖清香的高楼上,诗人设宴送别友人,一场江风、江雨之后,诗人送友人上了船,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后两句诗人借“月”的意象,虚构了与友人分别后的场景:朋友夜泊在潇湘的江面上,一轮孤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在愁绪之中仿佛听到了凄厉的猿叫声而难以入眠。这是一幅典型的旅夜孤寂图,是月夜泊舟时的虚景,舟中听到的猿啼更是诗人的幻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写友人的孤寂,实际上是写自己被贬的哀伤,抒发了他作为贬滴之人的惆怅与悲哀。2、创设新的意象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创设了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如江、山、水、春潮、松、蝉、百、海、烟等,这些都是十分平常的物象,但在王昌龄的笔下,它们却有了灵气,有了情感。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两首诗都选取了“江”这个意象,这里的“江”不是一般的江,而是寒雨中的“寒江”,诗的一开头便设置了一个与友人分别时的凄凉的场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寒冷的江水。在苍苍茫茫的江雨中,诗人通过写孤独而立的楚山,来烘托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孤独寂寞之情。如《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诗人在“月”的意象的基础上,创设了“月影”这个意象,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把月的清冷和人的心境自然融为了一体。一般诗人喜用月亮的意象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而王昌龄在此却别有创新。普天之下人们共享一个月亮,在这里,月亮拉近了离人间的心理距离,也因此减少了离人别离的苦痛。苍弯下的月亮上是他和朋友最好的朋友,也是他们共同的寄托。这类创新意象的诗歌还有很多《送薛大赴安陆》中的“百”“雨”、《送魏二》中的“橘”、“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清晨”、“客舍”《送人归江夏》中的“寒江”、“绿水等。这些意象出现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仅使得他诗歌明自易懂,而且使得他的诗歌情真意浓。通过这些意象的选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三)诗风豪迈豁达王昌龄的边塞诗写得十分出色,他的很多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旷达豪迈的风格,格调高昂,爽朗大气。在这些诗中,与友分别没有丝毫的悲戚与伤感,也没有缠绵徘恻,有的只是豪迈和旷达,充分了表现了一个边塞诗人的豪爽与慷慨。另外,盛唐景象使得唐朝诗人的诗歌有着一种明朗乐观的情调和清新洗练的风格,这些也体现在了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如《送柴侍御》,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的开头“玩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笔调轻松愉快,与友人分别没有丝毫的感伤。后两句“青山一道同百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际,把离别的感伤化作了对友人的激励:我们今后仍然会在风雨中共同前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它仍然会照耀着我们的前方。在分别之际,诗人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充满激励与鼓舞的字里行间,抒发了虽遭贬滴但却积极乐观的情调,使得诗歌既不失抒情的韵味,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又如“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在分别之际,诗人把自己的宝刀赠给友人,鼓励他树一立信心,定当会取得“万户侯”的功名。这类送别诗还有《送任五之桂林》等。王昌龄的这些诗歌没有凄风苦雨,没有悲伤惆怅,有的只是高洁的品格与旷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在赞美纯洁友谊的同应原则。但只有主体颜色和其相互的呼应关系而没有其它丰富的颜色作点缀,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接下来的布局中又完美地设释了这一点。作者在“红自”的大色调里,恰到好处地点缀了若有若无的蓝天—蓝色;“翠微”—绿色;片片迎风招展的斑竹—墨绿色;艳丽夺目的芙蓉花—红。这多种颜色,又被一片金色的朝阳统一在一个整体的色调里,节奏分明,积位置错落有致,明度、纯度把握得当,统一中又有变化,色彩丰富而蕴含层次艺术本身是没有界限的,只有专业方向之分。不同的专业,其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都可称之为艺术,而最终的结果,都可称之为艺术作品,但不论何种艺术作品,最终的审美法则和标准却是统一的。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纵览毛泽东诗词作品,无一不是其对生活强烈感悟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