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17页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设计规范、标准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8)3)《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10)《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图集号06MS201)1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13)《城镇给水排水构筑物及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8-2010)14)《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6)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7)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第一号至第八号)18)《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19)《低影响开发雨水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20)《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DJBT50-121)1.2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渝江路二期工程中标通知书及合同文件;2)《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江路二期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涵》渝规两江新区方案函【2016】0116号;3)《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江路二期(石龙沟大桥)方案审查意见涵》渝规两江新区方案复函【2019】0010号;4)《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5)《两江新区龙盛片区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重庆市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龙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业主提供的渝江路二期(一标段)工程施工图;8)业主提供片区内1:500地形图(2018.10);9)现行国家、建设部、重庆市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程。10)渝江路二期石龙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2019.52初设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初设无排水专业意见。3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属丘陵斜坡地貌区,为原始斜坡沟槽地形,沟槽位于场地中部,由南西—北东方向发育,南北两侧为自然斜坡与人工填土边坡,沟槽沿两斜坡坡底发育,西高东低,勘察期间石龙沟水量较少。两侧斜坡地形坡度总体不大,一般6°~16°,局部斜坡较陡,倾角15~35°。沟底最低高程约172m,沟两侧坡顶地形均较平缓,南侧高程约215m,北侧坡顶高程约225m。场地北侧斜坡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原地斜坡地貌被改变,北侧斜坡中部形成一平台。3.2气象、水文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重庆主城区气象资料,沿线气象资料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4℃,出现日期:1977年1月30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93.9mm。最大年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61年),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历史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1986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且多大雨、暴雨。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用地红线范围内有一溪沟(石龙沟)发育,石龙沟南西高北东低,纵坡降3-5°,冲沟现状水位较低,高程172.09-174.40m,根据调查访问,石龙沟内百年一遇洪水位约194.220m,常年水位约176.041m,地表水主要通过场地内斜坡朝石龙沟向东侧排出场地外,石龙沟内常年积水,本次勘察钻孔施工期间场地内冲沟内水深0.3-0.5m。3.3地质构造勘察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近轴部,岩层倾角较缓,呈单斜产出,无断层发育。经现场踏勘,在拟建桥梁基岩露头处测得岩层产状及构造裂隙:岩层产状114~130°∠14~19°(优势产状:128°∠17°),岩层间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J1:产状21057,裂隙间距1.5~8.0m,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多为黑色氧化物充填,局部泥质充填,结合差,延伸3~10米,为硬性结构面。裂隙J2:产状15465,裂隙间距1.5~5.0m,平直,多呈闭合状,见白色方解石充填,局部泥质充填,结合差,延伸数米,为硬性结构面。3.4地层岩性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下伏岩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1)素填土(Q4ml):黄褐色、褐色,稍湿,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碎块石块径一般在2~13cm,大者可达50cm,硬杂质含量40~60%。该层主要为平场机械堆积而成,堆填时间1~4年,场地大部分填土结构松散,南岸部分填土结构稍密-中密。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桥梁处以及边坡局部地段。本次钻探揭露填土层最大厚度17.6m(ZK41)。(2)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为主,多呈可塑状,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残坡积成因。该层厚度0.5m~4.5m(ZY11),主要分布于坡间沟谷、丘陵斜坡脚地段。2、侏罗系中、下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紫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粘土矿物,局部夹钙质绿色团块,部分含砂质重,质软,易风化崩解。揭露厚度1.10(ZK34)~35.7m(ZK024)。勘察场地均有分布。据勘探资料,泥岩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基岩主要岩性,与砂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2)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暗色矿物次之。钙泥质胶结,部分含泥质重。揭露厚度1.1m(ZK15)~25.1m(ZK7)。据勘探资料,分布于整个场区,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为场区基岩次要岩性,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3、基岩面及强风化层特征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基岩面主要随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总体来说,场地内的基岩面向冲沟内倾斜,其埋深在拟建线路上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填方平场)密切相关,在原始斜坡、岸坡地带,基岩面埋深较浅,一般2.8~18.1m。场地中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0.8m(ZK36)~3.1m(ZK42),经钻探揭露,其岩芯相对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石强度低。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土界面倾角一般2-15°,局部原始斜坡坡度较陡处可达35°。3.5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属丘陵斜坡地貌区,拟建场地位于斜坡、沟谷地带,总体地势纵向上呈北高南低、横向上西高东低,沟谷较发育,坡降小,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来自大气降雨补给,并自含水层向沟谷呈渗流或细流状态排泄,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流量影响较大,一般丰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人工堆填、建筑物的修建等,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受到极大改变,这无疑对含水层及地下水补、迳、排特征都有极大影响。按含水层和地下水特征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1)基岩裂隙水这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岩性为砂岩、泥岩,地貌上呈陡崖或缓坡,主要分布在场地内冲沟两侧的丘坡地带。该含水层按受大气降雨及人工排水补给,迳流途径短,排泄条件好,多以渗流或细流形式流出地表或补给其它含水层,故富水性较差。(2)第四系孔隙水根据堆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①残坡积中的地下水,多属季节性含水,即丰水期地下水较丰富,枯水期几乎无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及人工排水,部分地段接受基岩裂隙水补给,以渗流、片流排出地表或补给其它含水层。②人工填土中的地下水该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沿线的填土中,场地内填土层主要分布于拟建桥梁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人工填土碎块石含量较大,透水性较好,储水条件较差,但不排除雨季时上层滞水较丰富,地下水主要沿原始地面排泄;拟建道路右侧填土层为渝广高速路基填方,该段有统一的地表水体排泄通道,综上,场地内该层地下水多以渗流方式沿原始冲沟或人工地下沟道排泄。3.6不良地质现象据区域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整个拟建线路沿线的人工填方边坡、自然斜(边)坡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3.7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0.1,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拟建桥梁修建后,可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修正。按《渝江路二期石龙大桥(K0+061-K0+339段)工程地质勘察波速测试报告》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1,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表3.1.1和表3.3.3,本桥梁抗震设防分类属丙类,6度区内丙类桥梁抗震措施设防烈度取7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选用C类。3.8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拟建桥梁区属构造侵蚀、剥蚀斜坡沟谷地貌,第四系土层厚度变化大,中风化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附近无断层通过,地震活动一般。场地范围内及其周边的人工填方边坡、自然斜(边)坡、等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地下水和地表粉质黏土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呈微腐蚀性。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的整体稳定性较好。经钻探和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稳定。勘察钻探过程中在基岩内未发现掉钻、空洞或软弱夹层等不良现象。综上,本场地适宜拟建桥梁的工程建设。3.9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属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形为斜坡、沟谷地形,现场区受人工改造,地形已发生较大变化,形成多处填、挖边坡及道路。经现场调查,拟建桥梁及边坡沿线范围及其周边的人工填方边坡、自然斜(边)坡、岸坡等未见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的整体稳定性较好。经钻探和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稳定。勘察过程中在基岩内未发现掉钻、空洞或软弱夹层等现象。本场地适宜拟建道路的工程建设。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拟建道路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3、拟建桥位于冲沟一带,地下水丰富,整个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本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4、拟建桥梁工程地质评价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详见4.4节。5、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见表3.2.15。6、建议做好场地内排水措施。7、桥梁处存在多处电力管线,桥梁修建过程中将会对电力管线进行破坏,建议对该段管线做好迁改和保护工作。8、场地内素填土结构松散,基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岩,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9、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与实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验槽及采样检测工作。报告中提供的结构面产状为优势产状,局部可能存在变化,施工时加强层面、裂隙面的量测和观察分析工作,及时反馈,作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合理调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理和验槽工作。4工程概况4.1工程基本情况渝江路二期工程起于渝江路一期,止于寨子路,设计桩号范围K0+000~K3+872.008,道路全长3.872km,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40m。根据业主的建设计划安排,渝江路二期工程分三标段实施,其中一标段桩号范围为K0+380~K2+160,全长1780m;二标段桩号范围为K2+160~K3+872.008,全长1712.008m,三标段桩号范围为K0+000.000~K0+380.00。目前一、二标段已完成施工。本次设计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桩号范围K0+000.000~K0+380.00,道路全长380m,其中桥梁长278m,为城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4.2设计内容范围渝江路二期工程石龙沟大桥K0+000~K0+061和K0+339~K0+380为路基段,K0+061~K0+339为桥梁段,本次设计内容为道路桩号K0+000~K0+061和K0+339~K0+380路基段的排水工程,包括沿线雨、污水管道设计及设计范围内排水管道的出口改造,桥梁段排水设计详见桥梁章节。5排水系统概况5.1片区排水现状(1)现状雨水管道根据物探资料及现场踏勘,本次设计起点为现状渝江路(一期)。现状渝江路(一期)路幅宽度为40m,雨水管双侧布置在人行道下,管径均为DN800mm,管中心距路缘石3.0m。这两根现状雨水管在本次设计道路桩号K0+060处接入现状DN800mm截污干管,本次设计将对这两根现状雨水管进行改造。本次设计道路终点为现状渝江路(二期)。现状渝江路(二期)路幅宽度为40m,雨水管双侧布置在人行道下,管径分别为DN1800mm和DN800mm,管中心距路缘石1.5m。这两根现状雨水管在本次设计道路桩号K0+380处合为一根DN1800mm雨水管后在道路桩号K0+360处沿现状边坡散排,且其直接冲入地块,占据了综合管网管位,本次设计将对该雨水出口进行改造。(2)现状污水管道本次设计道路起点为现状渝江路(一期),现状渝江路(一期)污水管双侧布置在人行道下,管径均为DN400mm,管中心距路缘石4.0m。这两根现状污水管转输上游污水并在本次设计道路桩号K0+060处接入现状DN800mm截污干管,该现状DN800mm截污干管与本次设计桥梁桥台冲突,本次设计将对该截污干管进行改造。本次设计道路终点为现状渝江路(二期),现状渝江路(二期)污水管布置在东侧人行道下,管径为DN400mm,管中心距路缘石3.5m。该现状污水管转输上游污水进入本次设计范围内,由于规划DN2000截污干管未实施,现状污水管暂无污水出口,暂接入现状DN1800雨水管中,本次设计将对该污水管进行改造。5.2片区排水规划(1)本次设计石龙沟大桥北侧根据道路所在片区排水管网规划资料,本次设计石龙沟大桥北侧规划雨水管双侧布置于道路人行道下,在石龙沟大桥前合为一根雨水管后沿边坡排至石龙沟。规划污水管单侧布置于西侧人行道下,并在本次设计道路桩号K0+380处接入规划DN2000mm截污干管。该规划截污干管沿道路中线由北向南收集转输污水后在石龙沟大桥段下地敷设,在穿越石龙沟后接入下游污水处理厂。(2)本次设计石龙沟大桥南侧根据道路所在片区排水管网规划资料,本次设计石龙沟大桥南侧规划雨水管双侧布置于道路人行道下,在石龙沟大桥前汇合为一根雨水管后沿边坡排至石龙沟。规划污水管双侧布置于道路人行道下,转输上游污水并分别在本次设计道路桩号K0+060处接入御临河截污干管。5.3排水设计概况在道路桩号K0+060处对现状污水管进行改造,将其线位调整至与桥墩不冲突处。在道路桩号K0+060处对现状雨水管出口进行改造,将其合为一根雨水管后通过急流槽最终排入石龙沟。本次设计在道路桩号K0+380处对现状污水管出口进行改造,将其接入规划截污干管。在道路桩号K0+360处对现状雨水管出口进行改造,通过急流槽延长最终排入石龙沟。雨水管道管径为DN500~DN1800mm,管道总长约405m。污水管道管径为DN500~DN800mm,污水管道长约87m。5.4设计原则1)满足需求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排水需求规模设计,即排水设计流量按设计范围内城市建设完成,人员及企业全部入驻后最大流量考虑。2)满足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道路排水设计不能单纯地从一条道路出发来考虑,应从整个流域、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着手,根据其在排水系统中的位置来考虑排水设计,既要满足转输上游流量要求又要保证下游排水接口可靠。3)满足技术经济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和设计标准的要求下,尽量利用或者改造现有的排水设施,将其整合发挥其工程效益。4)满足现行政策的原则。认真执行和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现行政策和规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产品。6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6.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6.2基本设计参数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规定: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Vmax=10.0m/s塑料管:Vmax=8.0m/s(雨水排放);Vmax=6.0m/s(污水排放)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6.3雨水系统设计参数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市渝北区暴雨强度公式:561.0)713.9561.0)713.9()lg945.01(1111tPq·设计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临时排水管P=1年立交、下穿道系统P=50年,内涝重现期P=5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道路段ψ=0.7,下穿道ψ=0.9。·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雨水管沟断面的计算(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计算)其断面计算如下:Q=V*AV=(1/n)×R(2/3)×I0.5Q:雨水设计流量(m3/s); V:雨水设计流速(m/s);A:过水断面面积(m2);n:粗糙系数,对钢筋砼圆管取n=0.014;对塑料管取n=0.011;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6.4污水系统设计参数本次设计人口密度参照其它类似片区暂按25000人/Km2考虑。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第97页表6中所示,一区特大城市的平均日用水量值取435~615L/Cap·d,本工程中取550L/Cap·d。根据规范要求,污水量取用水量的80%~90%,本工程取85%的给水量为污水量。另外,在污水量中计入10%的地下水渗入;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L/Cap·d)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32.01.81.71.61.51.41.37雨水系统设计7.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雨水管道双侧布置在道路人行道下,管道中心距离路缘石为1.5m,收集转输周边地块以及道路雨水。具体雨水管道情况如下:1)K0+000~K0+040段为两根现状DN800mm雨水管道接入现状DN800mm污水管,本次设计对其进行改造,废除其接入DN800mm污水管的管段,并在K0+040处新建一根DN1200雨水管道转输这两根现状雨水管道的雨水,通过急流槽最终排入石龙沟水系;2)K0+060~K0+340段为桥梁段;3)K0+340~K0+380段设计DN500mm雨水管道收集道路雨水后接入现状DN1800mm雨水管道。道路桩号K0+360处现状雨水出口为临时出口,其出水会直接冲入地块,且标高较高,占据其他综合管网管位,故本次设计对该雨水出口进行改造,废除现状雨水出口并新建一根与现状雨水管管径相同的DN1800mm雨水管作为排出口,通过急流槽最终排入石龙沟水系。4)预留接口:本设计上下游管道均已为周边地块及道路设置预留接口,故本次设计不再预留接口。5)在下游雨水管道系统未形成前,需要采取临时排水出口措施,在填方段,排水出口伸出边坡,在挖方段,排水出口布置到地势低洼地方,并对出口进行防冲刷处理。7.2纵断面设计雨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3,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并小于8m/s。为保证雨水管道能有效避让其它管线,在本次设计中,雨水管道覆土深度根据上下游管道高程确定。7.3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其中Y-1~Y-8段水力计算使用渝江路二期施工图中相应管段的水力计算成果。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流速重现期径流数(hm2)(L/s)(mm)(‰)(L/s)(m/s)(a)本次设计管段1Y-1-1~Y-1-20.377DN50031481.1850.72Y-1~Y-834.28715DN180010149435.8750.73Y-9~Y-1410.22599DN1200535843.9750.7经计算,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雨水均能满足雨水排放要求。8污水系统设计8.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污水管道单侧布置在西侧道路人行道下,距离路缘石为3.5m。具体污水管道情况如下:1)K0+000~K0+061段为现状污水管道,在K0+061处现状DN800mm污水管道与本次设计桥梁桥墩冲突,故将该段管道拆除后还建,接入下游DN800mm污水管;2)K0+061~K0+339段为桥梁段;3)K0+339~K0+380段现状d400污水管道接入现状DN1800雨水管道,本次设计对其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将其接入DN1800mm雨水管的管段废除并新建DN500mm污水管道接入规划DN2000截污干管,该规划截污干管沿现状地形敷设在地面下,标高较低,本次设计污水管能接入,建议该段规划截污干管与本次设计道路及桥梁同步实施以便于施工及本次设计污水管的排水顺畅,在规划截污干管未实施前该段DN500mm污水管道需进行封堵。4)在下游污水管道未投入使用前,本污水管道不得投入使用。8.2纵断面设计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纵坡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3,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并小于6m/s,为保证污水管道能接入现状污水系统,污水管道覆土根据上下游管道高程确定。8.3水力计算本次设计污水管道均为现状污水管道废除后原管径还建,且还建管道坡度均不小于原管道坡度,其过流能力能满足其所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排放要求。8.4石龙沟大桥终点处污水管过河方案石龙沟大桥设计终点处有一现状d400污水管道,现状接入DN1800mm雨水管道,根据《重庆两江新区龙兴片区渝江路二期道路管网综合规划》,按照远期考虑本次设计对该管进行改造后接入规划DN2000mm截污干管,该设计已通过施工图审查,但在施工图内审会上龙兴公司市政部提出该DN2000mm截污干管暂不实施,这导致了该污水管道无出口。为解决该污水管道出口问题,本次设计提出五个方案并进行了汇报,分别是:①在渝江路上设置一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道沿现状地面敷设后提升接入同岸架空污水箱涵;②在渝江路上设置一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道从石龙沟底穿越后提升接入对岸截污干管;③污水管道通过管桥形式接入同岸架空污水箱涵;④污水管道通过管桥形式跨石龙沟后接入对岸截污干管;⑤在石龙沟河边修建一座EMBR污水处理设备,污水近期处理达标后排入石龙沟。根据业主及专家意见,确定采用方案一管道沿现状地面敷设后提升接入同岸架空污水箱涵。基于上述情况,本次设计采用方案一,即污水管道沿现状地面敷设后提升接入同岸架空污水箱涵。8.5一体化提升泵站设计在渝江路现状d400污水管道末端近期设置提升泵站,泵站地面标高为218.20m。泵站为紧凑型地埋式全自动无人值守泵站,力求最大限度节约用地,垃圾与杂质设计为自动处理,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能耗,最大限度节约运行劳动力和维修成本,发生故障时最大限度由控制程序自动处理,控制程序自动处理不能完成时,将通过移动通讯报警给运行单位管理人员。远期渝江路上规划DN2000截污干管实施后渝江路现状d400污水管接入该截污干管。(1)泵站设计参数及相关说明1)设计流量:Q=20L/S。2)泵站采用潜污泵2台,一用一备,单台泵流量Q=80m3/h,H=10m,N=5.5KW。3)设计扬程:Hp=Ho+hs+hj+hz=3.735m注:Hp——水泵杨程Ho——净杨程hs——沿程损失hj——局部损失hz——自由水头,取2m4)泵站的专变配电要求为:5.5×2+3.7KW。5)控制部分采用污水提升专用的全自动带移动通信模块控制。(2)泵站功能要求①一体化泵站成套设备应由有资质的生产厂商提供,具体做法可根据厂商设备需求,结构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在满足工艺使用条件下,可以做出合理的更改,但需设计人员复核。②出水管道:泵站出水管道做法参照给水管道施工方式进行实施,其沟槽开挖方式以图纸中“管道沟槽开挖及回填大样图”中本部分内容为准,管道埋深按1.0m进行控制。在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应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管道增设固定措施。管道穿越河道段应在溪沟枯水时期实施,实施前应先采用适当的引流措施。待开挖至管道底标高下1.0~2.0m处(可根据现场实际确定),后再采用抛石挤淤,使管道地基承载力满足0.2MPa的要求,当达到设计管道底标高下0.2m时,再于卵石层上整平至设计管道底标高。③通风:如需进入一体化泵站,应先强制通风,达到下井要求后方能下井。工作人员下井检修时应配置相关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毒面具、气体检测仪等。泵站内部应加装硫化氢气体检测传感器和轴流风机,以避免长时间泵站不运行时,内部产生有毒气体,影响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通风装置设计及具体安装方式应以泵站生产厂商供应为准,环境如有要求配置除臭装置。④监测:为保证泵站污水排水系统正常无故障运行,泵站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运行性能控制、能耗最佳化、总线通讯、运行向导、泵自动并联控制、自动切换功能(确保各泵运行时间相同)、手动操作:测量值得最大、最小限制;进、出水流量体积估算,预防堵塞并短信提醒,排空泡沫及浮渣;LCD中文语音显示屏,背景光设计,水系统结构图形直观显示各泵运行故障情况、转速和液位值,计算流量、功率损耗,运行和故障信号自动切换接触器,配备移动H2S检测仪。⑤控制:一体化预制泵站智能控制柜置于泵井顶部,控制柜为不锈钢防雨柜。通过智能化操作,泵站要在长期运行时能实现安全可靠的无人值守,具体做法为:一、现场控制柜设置应具有中文菜单的液晶显示系统,背景光设计,水系统结构图形直观显示、各泵运行故障情况、转速和液位值,计算流量、功率损耗;二、控制系统应具有GPRS/GSM无线远程通讯功能,能够及时将泵站的运行及故障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指定人员的手机上;三、控制系统应建立有专业的SCADA远程监控平台(置于龙兴公司市政管理部门特定地方),管理人员可随时登录平台对泵站运行情况进行监控。⑥基础及回填:一体化预制泵站主体为定制成套设备,泵站土建基槽开挖应根据泵站位置地勘资料或土质实际情况决定,本泵站基础为中风化岩石层,建议采用水钻取土石方,周围无需再进行加固处理,回填以后能满足泵体沉降要求。泵体回填工艺要求:采用细砂砾按50cm一层进行夯实回填,切忌大石块回填以免损坏筒体。一体化泵站设备生产公司在安装设备前,应先对安装区域周边地质情况进行复核,并提出相应的基础及回填处理措施至土建施工单位,以保证泵站安装能满足设计要求。⑦风险控制:泵站安装调试时应充分考虑备用情况,降低故障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污水不会发生溢流。若确实发生事故,应及时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告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立即根据一体化预制泵站风险响应预案与维修使用说明(由泵站生产厂商随设备附送)进行相应的操作。确实发生事故时,泵站污水通过溢流口进入溢流管道排入附近泵站事故池中储存,待事故检修完成后,事故检修池污水通过人工收集运输至指定地方排放。⑧泵站检修:泵站检修时应先将泵停运后,再打开管道底部排泥阀,并将压力管道污水放空至事故检修池中,待检修完成后,事故检修池污水通过人工收集运输至指定地方排放。⑨安全措施:泵站顶盖采用GRP材质,井盖采用铝合金制成,带安全格栅、通风排气管和扶手,并加装防盗安全锁和防盗报警装置,当无关人员破坏性打开时,可立即进行声光报警和短信方式通知管理人员。(3)泵站技术要求1)泵站供电应按二级负荷设计。2)泵站设备由厂家提供,结构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在满足工艺条件下,可以作出合理更改,但需设计人员复核。出水管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3)泵站设备如有部分暴露于地面,由厂家考虑防腐措施。4)一体化预制泵站由厂家负责提供。井壁应有足够的强度满足土建地基各项指标要求。设备基础以原状未扰动的稍密卵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其基坑、基础、腹壁及回填工作由土建单位承担施工。5)泵站智能控制柜置于泵井顶部,控制柜为不锈钢防雨柜。6)泵站控制系统具备以下功能:运行性能控制、能耗最佳化、总线通讯、运行向导、泵自动并联控制、自动切换功能(确保各泵运行时间相同)、手动操作;测量值的最大、最小限制;进、出水流量体积估算,预防堵塞并短信提醒,排空泡沫及浮渣等。7)考虑泵站长期运行成本节约化,一体化泵站必须实现安全可靠的无人值守。8)泵站土建开挖根据泵站位置地勘资料或者土质实际情况决定,如土质为松软土或者回填土,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工艺,如为坚石或者岩石,建议采用水钻取土石方,周围无需再加固处理,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挖掘。不建议采用大量开挖工艺,以免回填以后后期出现大量下沉。9)泵站需设计通风及送排风设施。泵站内设置有气体检测仪,在需要人员下井检修时,先通过控制系统查看井内有毒有害气体(甲烷、硫化氢)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方可下井;如果气体浓度不在安全范围内,需用移动式轴流风机对井内送风,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安全范围内,方可下井。10)回填工艺要求:采用细砂砾按50cm一层进行夯实回填,切忌大石块回填以免损坏筒体。11)其余未尽事宜按照《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CECS407-2015)执行。(4)压力管道附属构筑物设计1)排气阀:在管道沿线有隆起处,及长距离缓坡处需要装设排气阀。2)排泥阀:在管道沿线有低凹处需要装设排泥阀。3)阀门井:管道上阀门井的做法均参照标准图集07MS101《市政给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9现状管网改造在道路桩号K0+060处现状DN800mm污水管与本次设计桥梁桥墩冲突,故本次设计将其拆除后还建。在道路桩号K0+060处两根现状DN800mm雨水管接入现状DN800mm污水管,本次设计将其进行改造。在道路桩号K0+360处现状雨水出口为临时出口,其出水会直接冲入地块,且标高较高,占据其他综合管网管位,故本次设计对该雨水出口进行改造。在道路桩号K0+380处现状污水管接入现状DN1800mm雨水管,本次设计将其进行改造。在道路桩号K0+050处现状路灯及通信管线在路面改造实施时覆土不满足要求,需拆除后还建。10管材、基础、接口及附属构筑物10.1管材及断面形式(1)按照《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内工程项目设计的若干标准》(渝两件投发【2019】17号),本工程中排水管材采用以下管材,具体管道材质及型号如下:eq\o\ac(○,1)管径300mm≤d≤1000mm,排水管材采用PVC-U双层轴向中空壁管,管道埋深小于等于6m,环刚度SN=8000N/㎡;管道埋深大于6m小于等于9m,环刚度SN=10000N/㎡;管道埋深大于9m小于等于12m,环刚度SN=12000N/㎡,管道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结构壁管道系统》(GB/T18477.3-2009)第三部分: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材中的相关规定及要求。eq\o\ac(○,2)管径1200mm≤d≤1500mm,排水管材采用新型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管道埋深小于等于6m,环刚度SN=8000N/㎡;管道埋深大于6m小于等于9m,环刚度SN=10000N/㎡;管道埋深大于9m小于等于12m,环刚度SN=12000N/㎡。管道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GB/T225-2011)中的相关规定及要求。eq\o\ac(○,3)管径1600mm≤d≤DN2000mm,管道埋深小于等于6m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管,管道埋深大于6m采用III级钢筋混凝土管。管道制造及安装应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209)中的相关规定及要求。eq\o\ac(○,4)斜管跌落段采用球墨铸铁管,出厂前完成内外防腐。环柔性:试样圆滑、无反向弯曲、无破裂、两壁无脱开。烘箱试验:无分裂,无开裂;纵向回缩率:≤5%;二氯甲烷浸渍试验:表面无变化;耐久性:使用年限不小于50年;冲击性能(TIR)/%:≤10;外观:管材内壁和外壁不应有气泡、砂眼、明显的杂质和其它影响产品性能的表面缺陷。两段应平整并与轴线垂直。内、外壁与中间连接筋不应出现脱开现象。内、外表面的颜色应均匀一致。2)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管,并采用混凝土满包基础,临时排水管道采用III级钢筋砼管。3)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4)非金属管道竖向变形小于0.05Do。10.2接口1)PVC-U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柔性承插密封圈连接,新型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采用承插式电熔连接;管径1600mm≤d≤DN2000mmII、III级钢筋混凝土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具体做法参照06MS201-1,页28/29。2)雨水连接管接口形式采用采用承插接口,做法参照06MS201-1,页21。10.3基础1)塑料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基础;钢筋混凝土管管道基础采用混凝土带状基。2)混凝土枕基:当管顶覆土厚度在0.7~5.0m时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做法参考06MS201-1,页17;当管顶覆土厚度在5.0~7.5m时采用180°混凝土基础,做法参照06MS201-1,页19;当管顶覆土厚度在小于0.7m或大于7.5m时,采用360°混凝土包封加固,做法详见S-15《满包混凝土加固大样图》。10.4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检查井统一采用防盗防沉降球墨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C250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井盖盖座内空应与检查井砌块收口尺寸一致(700mm)。爬梯采用球墨铸铁成品。3)根据最新规范要求,检查井需设置防坠落设施。4)本工程中,排水检查井无特殊说明外,应优先采用装配式检查井,若不能采用装配式检查井则采用混凝土现浇检查井,禁止使用混凝土砌块及砖砌检查井。eq\o\ac(○,1)装配式检查井:管径d≤800mm且井深小于等于5.5m的检查井均采用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具体情况如下:a直径1000mm圆形预制混凝土检查井(管径D=400~500mm),参照DJBT50-121,页15;b直径1200mm圆形预制混凝土检查井(管径D=600mm),参照DJBT50-121,页20;c直径1500mm圆形预制混凝土检查井(管径D=700~800mm),参照DJBT50-121,页25;eq\o\ac(○,2)钢筋混凝土检查井,管径d>800mm且井深小于等于5.5m的检查井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具体情况如下:a矩形直线混凝土雨水检查井(D=1000~2000mm)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页32;b矩形90°三通混凝土雨水检查井(D=1000~2000mm)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页34;c矩形90°四通混凝土雨水检查井(D=900~2000mm)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页36;d扇形135°混凝土雨水检查井(D=1000~2000mm)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页61;e扇形150°混凝土雨水检查井(D=1000~2000mm)参照国标图集06MS201-3,页62;以上检查井做法参照06MS201-3,但需将该图集中的HPB235级钢改为HPB300级钢,HRB335级钢改为HRB400级钢,其余做法参照06MS201-3相关图集。eq\o\ac(○,3)深型检查井本工程中,井深大于5.5m的检查井均采用深型检查井,具体做法详见深型检查井大样图。5)检查井井盖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井盖应有标识。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不低于地面。人行道上井盖外观宜与人行道铺装相一致。在车行道下井盖基座与井体分离。10.5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5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方式采用矩形竖槽。跌水井大样及深型检查井大样中增设有防人员跌落的措施。10.6沉砂井部分道路截、排水沟雨水需接入道路雨水系统,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要设置沉砂井。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该段水沟最低点。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沉砂井连接管若未特殊说明,则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管,若位于车行道下采用360°混凝土满包加固处理。10.7雨水口1)本工程采用C30砼砌块双箅雨水口,雨水箅为铸铁材料成品。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25L/s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道路坡度特别平缓、道路陡坡变缓坡处、立交及道路变坡凹点处需要加密设置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4)雨水连接管均采用360°混凝土满包加固处理。10.8结构采用材料要求本工程所有现浇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钢材采用普通热轧钢筋(I级钢筋为HPB300;II级钢筋为HRB400);石料采用微风化的砂岩,强度等级不下于Mu30。11沟槽开挖及回填(1)管渠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地勘报告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沟槽开挖建议采用人工开挖,沟槽开挖应控制超挖。对于填方地段,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2)地基处理1)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路基范围内,地基处理按道路路基处理执行。2)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3)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1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应采用细粒土回填。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大样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a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b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c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d井室及井筒周围0.5m范围内应采用砂卵石或碎石回填。5)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2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同时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先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排查,确定现状管线位置高程,及时告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得到明确处置方案后方可施工。(2)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3)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业主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4)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5)过街预留管管端用砖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于支路的管道接入。过街预埋共用管沟处也应作好隐蔽记录,便于远期的穿管和接线。(6)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求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7)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8)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业主、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