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_第1页
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_第2页
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_第3页
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_第4页
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生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分

1气候地域分布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最南纬度最高的省份。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全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三江兴凯平原构成全省最基本的地形轮廓,其中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4.7%,台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8%,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37.0%,水域约占全省面积的2.5%。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黑龙江省水系发达,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松花江(包括嫩江)为本省最大水系,流域面积26.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4%,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黑龙江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个植被区,这三大植被类型构成了我省的地带性植被,形成了我省独特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景观,其特点和优势是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2般原则的一般原则(1)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2)发生学原则(3)相似性原则(4)区域共扼性原则(5)行政区单元相对完整原则(6)相关成果继承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3.1侵蚀面积及强度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由重力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全省土壤侵蚀情况为轻度侵蚀775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69.2%;中度300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26.8%;强度侵蚀44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3.9%;极强度侵蚀0.07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0.1%。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12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扩展速率为1.21%,全省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3.2沙化厚度区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及其支流两岸的河湖漫滩和低阶地,绝大部分为沙化轻度区,少部分为沙化中度地区。本区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8.3万公顷,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88.6万公顷,从本区沙漠化发展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为活动是土地沙化得以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而这种诱发因素恰恰是造成大面积沙化土地的主导因素。3.3江平原耕地分布全省土壤盐渍化面积为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5%,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安达、肇东、肇源、大庆、富裕、杜蒙等十七个县(市),三江平原的集贤、友谊、富锦、宝清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17.3万公顷,草地盐渍化面积34.6万公顷。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年扩展速率为2.62%。3.4地表水污染严重2004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1.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50亿吨,生活污水6.91亿吨。总体来看,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11个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地面水的使用功能多不能保证。黑龙江省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水期仅有部分湖库达不到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主要污染因子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3.5植被现状评价3.5.1森林覆盖率低黑龙江省森林的85%分布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6%,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森林资源消耗过大,造成天然林可采资源枯竭,林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森林的生态调节和防护效能,也降低了森林的经济效能。3.5.2草场面积减少黑龙江省草地类型多,草原、草山、草坡面积43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从1986年到2000年十四年间共减少120.7万公顷,平均年减少8.6万公顷,平均年减少速率为2%。松嫩草原的齐齐哈尔地区“三化”近14年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草地沙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草地盐渍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0.6%,草地退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4%。3.5.3垦湿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从50年代起,黑龙江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质量降低,湿地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地方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4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4.1松嫩平原西部土壤侵蚀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三小片,即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如明水、克山、克东、拜泉、海伦、五大连池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东南部、张广才岭,西缘及小兴安岭南缘的丘陵区,如巴彦、木兰、宾县、阿城、尚志、延寿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最西部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高度敏感区所占面积较小,且分散分布。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的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区,分部面积最大,而集中连片。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西部松嫩平原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区。黑龙江省没有土壤侵蚀的极敏感区和一般地区。4.2地下水位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从盐渍化单因子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平原区土地盐渍化皆为轻度敏感。4.3中性敏感区的分布特点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市以西(全省最西部)的甘南、龙江、泰来等县的三角形地区;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广大农耕区;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4.4生物多样性高度敏感区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其一为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兽类紫貂、貂熊等;其二为三江平原沼泽区,其三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裕一带平原沼泽区,平原沼泽区主要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生物多样性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及松嫩平原的草甸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分散分布于全省各地。生物多样性一般地区集中分布于全省的农耕区。4.5敏感区的分布特点黑龙江省土壤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尤其大兴安岭为集中分布区,中度敏感区集中成片分布于黑龙江省南部山区,轻度敏感区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和东部平原区。无极度敏感区和一般地区分布。4.6松嫩平原西部的农业生产区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水污染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与东南部山区的交界的农耕区及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农耕区;不敏感地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南部、大庆市城内的草甸草原区;高度敏感区在本省南部有三处点状分布;无极敏感区;其余全部为轻度敏感区,其面积约占全省70%左右。5生态服务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重要性5.1物种多样性分析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地区分布于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林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大庆一带的草原区;以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平原沼泽区等广大地区。极重要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集中连片。生物多样性中等重要地区分散分布于山区边缘灌木林区、河谷平原的草甸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草甸区,面积较小。生物多样性比较重要地区分散于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中的人工林所在地区,面积小。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松嫩平原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农耕区面积仅次于极重要地区并且连片分布5.2水源保护的重要性5.2.1洪水调蓄河流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该地区对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调蓄极其重要。小兴安岭中部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呼兰河和汤旺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河对下游的洪水调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最南部山地区。这里是拉林河、牡丹江和绥芬河的源头,对下游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洪水调蓄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2.2张广才岭、江阴岭、完达山中部地区大兴安岭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小兴安岭北部大部分山地及过渡带和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北部地区和完达山中部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我省中等河流的源头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少,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起到较重要作用。5.2.3水土保持的能力不大,洪水调蓄能力较大松嫩平原地区。该区降雨量少,比较干旱,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和草原,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大。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作用很小。三江平原地区。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分布有农田、草原和湿地,森林分布较少,该地区处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影响不大。5.3关于农业、土地黑龙江土壤保持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额木尔河、呼玛河、嫩江上游、汤旺河、牡丹江、松花江上游和中游、绥芬河等主要河流的两岸地区。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俄界河的水土流失问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国土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主航道逐渐向我国侧移动,因此,界河沿岸为土壤保持重要性极重要区。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壤保持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农业区和小兴安岭北部地区。土壤保持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极少部分地区。5.4沙漠化控制作用主要地区黑龙江省沙漠化控制作用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沙漠化控制作用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是牡丹江市、鸡西市、佳木斯市和阿城市、双城市、呼兰市、安达市、肇洲县、肇源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沙漠化控制作用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是松嫩平原东部冲积、洪积台地农业区,三江平原西部农垦区和东部山地的北部极少部分地区。沙漠化控制作用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的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5.5防洪蓄洪功能的重要性5.5.1重要生境繁殖地湿地黑龙江省共划定两个重要的洪泛功能区。一个是位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中间地带的松嫩平原,该地区有大面积的湿地,也是水禽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东亚候鸟南北迁徙主干线上的重要停歇中转站。该平原上的湿地在调节嫩江水源、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护水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是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之间的三江平原。三江平原由近200万公顷的湿地组成,是东亚最大的连续湿地,能够发挥蓄水、防洪、防涝的作用,也是东亚最重要的水禽繁殖和迁徙地。5.5.2最大蓄洪量降4.5细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嫩江、松花江干流左岸,总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为57亿立方米。胖头泡蓄滞洪区是松花江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蓄滞洪区承担松花江干流城市哈尔滨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的防洪任务。5.5.3防洪和防洪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这些城市是黑龙江省发展经济的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6生态功能的划分6.1生态功能区的划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即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来划分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基础上,再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来划分生态功能区。6.2生态环境质量调整对策黑龙江省一级区划分是以《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的三级区为基础,并根据黑龙江省管理的要求和黑龙江省地貌、气候的空间变化特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二级区的划分是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为依据。并将主要城市及城市郊区作为二级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三级区的划分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为依据。6.3空间分布影响分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区划界,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图件空间叠加,并以各区划等级的主要指标空间分布特征确定分区边界。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便于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确定边界时适当考虑到山脉,河流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和行政边界。6.3.1生态功能区划分根据区划的原则和依据,首先将黑龙江省地貌与气候要素方面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并注意区域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并利用植被区划图进行修正,同时考虑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地区级行政边界线,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一级区界线。6.3.2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在一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分布和生态功能特征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按照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划出二级生态功能区初步界线,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区、县级行政边界等因素。6.3.3研究评价体系的建立二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等情况,重点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图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性评价图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与流域界线和县级界线进行适当的衔接,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三级区界线。6.3.4区域结果黑龙江省共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