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_第1页
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_第2页
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_第3页
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_第4页
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后蜀历史的再考察

关于古代和后蜀的历史,有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换句话说,古代和后蜀的政治没有足够的理由,但其经济和文化在当时处于中国的先进地位。论者或因其政治腐败,而贬低其历史地位;或因其经济、文化繁荣,而美化其政绩。要之皆失于偏颇。本文将前、后蜀置于唐后期到北宋初约二百年之历史运动中加以考察,具体分析其国情和国运,希望有助于前、后蜀历史研究之深入。蜀地多为国之试验通常都说五代十国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第一,不只是延续而已,而且是由唐末分裂进向全国统一的过渡。明乎此,才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第二,有关南方九国政权与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具体关系,似尚少深入考察之者。鉴于此,我感到有必要从唐后期蜀地政局出发,说明五代时期蜀地割据政权的历史命运。安史乱后,唐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上升。蜀地因“王政微缺”,遂“跋扈先起”(《通典》卷176《州郡·风俗》)。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765年,西川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兵马使崔旰(后改名崔宁)互相攻战,蜀地局势动荡不安。而在承平时候,蜀地藩镇亦颇专擅。《旧唐书》卷117《严武传》载:严武“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同卷《郭英乂传》载:郭为剑南节度使,“肆行不轨,无所忌惮”,“玄宗幸蜀时旧宫,置为道士观,内有玄宗铸金真容及乘舆侍卫图画。先是,节度使每至,皆先拜而后视事。英乂以观地形胜,乃入居之。其真容图画,悉遭毁坏。”同卷《崔宁传》载:自大历二年至十四年,崔宁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恃地险人富,乃厚敛财货”,“肆侈穷欲”,“朝廷患之而不能诘”。德宗时宰相杨炎说:“蜀川天下奥壤,自宁擅置其中,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自大历元年崔宁任成都尹、西川节度行军司马算起)。”唐代,蜀地在全国的地位十分重要。《旧唐书》卷190中《陈子昂传》称:“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又,《全唐文》卷359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议巴蜀安危表》云:“河南、河北贡赋未入;江淮转输异于时。惟独剑南,自用兵以来,税敛则殷,部领不绝,琼林诸库,仰给最多。是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以供王命也。”故蜀地对于唐朝,既是国之宝库,又是关中朝廷可靠的后方。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朝皇帝皆避入蜀中。所以,蜀地藩镇专擅,为朝廷之大忌。朝廷的对策,是分而治之。《旧唐书》卷41《地理四》载:“(天宝)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按:唐初,蜀地分属于剑南道和山南道(西部)。开元二十一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南道分为东、西川后,时人习惯上将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包括汉中)合称为“。唐后期的蜀地即“三川”之地。依经济发展程度排列,西川第,东川第一,山南西道第三。蜀地的重心,在据有成都平原的西川。蜀地分属三川,主要是西川、东川分治。观《地理志》所载,朝廷这样做时,中间有过反复,即分而又合,合而又分。其所以然,是因为蜀地担负着抗御吐蕃和抚绥西南诸少数族的重任,分则势弱。《新唐书》卷143《高适传》载:至德二年(757)玄宗还长安,分剑南为两节度,高适上疏说:“剑南虽名东、西川,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以抵南蛮,由茂而西,经羌中、平戎等城,界吐蕃。濒边诸城,皆仰给剑南。异时以全蜀之饶,而山南佐之,犹不能举;今裂梓、遂等八州专为一节度,岁月之计,西川不得参也。……愿罢东川,以一剑南并力从事。”然而朝廷不许。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陷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形势危急,乃合东、西川为一道,以严武为剑南节度使。可是接着就发生严武、郭英乂的专恣,故复分为两川。朝廷的用意,是以东川制约西川;而西川方镇则力图总领两川甚至三川。《旧唐书》卷140《韦皋传》载:韦皋自德宗贞元元年以来,一直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永贞革新期间,韦皋遣支度副使刘辟使于京师,私谒王叔文曰:“太尉(韦加检校太尉)使致诚于足下,若能致某都领剑南三川,必有以相酬;如不留意,亦有以奉报。”遭到王叔文拒绝后,韦皋即公开反对永贞改革。韦皋死后,刘辟继任,同样要求总领三川,并悍然发兵进攻梓州(东川节度使治所),企图以武装叛乱实现割据蜀地的目的。元和元年,宪宗出兵平定了刘辟之乱。据《新唐书》卷146《李栖筠附吉甫传》载:当时,朝廷采李吉甫建议,从西川分出资、简等六州,以益东川,“使两川得以相制”。此后,朝廷多以重臣出镇西川,西川成为著名的宰相回翔之地,朝廷对西川的控制得到了切实的加强。从此,蜀中局势方才稳定下来。但到唐末黄巢起义以后,唐中央政府实已无力控制地方。蜀中局势又复动荡。此次动荡,发生在中原板荡之日,故不可能由中原朝廷加以安定。当此之时,王建以武力兼并三川,据蜀立国。就全国形势而言,不但是唐朝廷自安史之乱以来逐渐衰落的结果,而且是唐中央政府瓦解以后各地藩镇擅命自专及互相兼并的结果。就蜀地局势而言,则不但使蜀地得免于卷入中原战乱,而且使蜀地得免于内部纷争。盖自安史之乱以来,蜀地方镇即屡有对朝廷跋扈者,亦屡有互相攻伐者。王建称帝割据,虽是长期以来方镇跋扈的发展,但在唐王朝解体的情况下,却起到了安定蜀中局势的有益作用。后来孟知祥建立后蜀,乃是王建事业的继续。盖就全国局势而言,前蜀本不当亡。前蜀之亡,由于王建晚年失政及王衍淫昏。《十国春秋》卷37《前蜀三·后主本纪》史臣论曰:“予作《前蜀后主纪》,而深有感于兴亡之际焉。夫庄宗非司马文王之比,继岌、崇韬非会、艾俦也。且是时(后)唐仅得天下之半,强藩割据,经略未遑。假后主勤修政事,辑睦邻封,啗以货财,结以情好,尚可迁延国祚,更待真主。奈何阉人秉钧于外朝,母后司晨于内。嬉游山川,宣淫郡国。秦川之变,骤罹非辜。自古蜀亡未有如王氏祸之烈者也。可不哀哉!”按:925年11月,后唐灭前蜀。跟着即发生平蜀诸将互相争夺,以及由于缺乏安抚善策,“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通鉴》卷274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而到次年四月,后唐庄宗即在兵变中被杀。此后,后唐政权实已无力控制蜀地。当后唐伐蜀时,自出师至灭蜀,仅七十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说明前蜀政权上下离心,为蜀中民众所厌弃。只是由于中原尚在多事之秋,而后唐又无善策抚蜀,以致蜀中局势恶化。孟知祥当此之时,安定西川,平定东川,包举山南,重新据有三川之地。故后蜀割据乃是前蜀割据的继续,而孟知祥安定蜀中局势的功绩亦与王建相类似。《十国春秋》卷48《后蜀一·高祖本纪》史臣论曰:“同光之末,庄宗祸,明宗入立,中原非复沙陀氏有也。高祖雄据西蜀,肇造丕基,庶几乘时之英杰。”“乘时”二字,说明孟蜀立国,亦犹王蜀立国,基本上是时势造成。待到北宋建立以后,后蜀灭亡已不可免。宋军自出师至灭后蜀,仅六十六日。说明后蜀政权不得人心,亦同于前蜀。当时,北宋平蜀诸军侵侮蜀人,而北宋朝廷在蜀地采取了掠夺财富的政策。《宋史纪事本末》卷4《平蜀》载:宋将王全斌等“在蜀,昼夜宴饮,不恤军务,纵部下掠子女,夺财务,蜀人苦之。”以致发生蜀兵变乱。其后,在北宋苛政下,又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不过由于全国大局趋向稳定,故北宋朝廷有力量控制蜀中,并逐渐改善治蜀政策。故后蜀国运与前蜀同,而结果有别。前蜀不当亡而亡,故孟知祥能建立后蜀。后蜀当亡而亡,故蜀中割据结束。总之,两蜀的兴亡,系由安史之乱以来,直至北宋建国,二百年间的全国历史发展情况所决定。故王建、孟知祥乘时割据,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两蜀在乱世安定蜀中,特别是两蜀治下,蜀中局势比较唐后期更为安定,则是两蜀对于历史的贡献。孟家庭之前后蜀人,提升了文章,规范了也非“不忘”两蜀国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两蜀政情,初年较好,但很快趋于腐化,基本政情不好。此为治史者所熟知,不赘。兹欲论者,乃此种政情实源于两蜀政府之割据思想。盖欲据蜀立国,故采取若干措施以改善军纪并安定社会,此所以初年较好也。然亦因仅欲割据蜀中,故缺乏进取精神,不能励精图治。王建逼走韦昭度以后,即以兵扼守剑门,表现了强烈的割据意识。盖蜀中天府之地,而又四塞险阻,且距中原遥远。当中原战乱时,蜀地波及不大。关上蜀门,易于自守自足。故当乱世,野心家即乘时割据。而割据者大抵满足于做“天府”的土皇帝。苟且一隅之地,故志意容易骄盈,而欲望无限放纵,以此上层多争夺,而临下多残刻。前蜀之时,皇帝屡加尊号,屡有龙、凤、龟、麟甚至驺虞等祥瑞出现,表现出上骄下谄、矫伪虚饰的不良风气。《新五代史》卷64《后蜀世家·孟知祥附子昶》载:“幸晋、汉之际,中国多故,而据险一方,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故当中原纷扰之世,两蜀君臣皆在苟安中纵情享受,残民以逞。王建创业之主,尚能罗致人才。然后期荒纵,猜忌臣下并信用佞人,甚至委政宦官。因为志在割据一方,故即使在前期,所用文武臣僚中,亦未见有经邦济世之才。文士多尚词华,而不谙治国。既不闻建一策以抚宁蜀地,更不闻献一议以经略中原。《十国春秋》卷36《前蜀二·高祖本纪》载:第一任宰相张格,“迎合主意,胜己者必以计排去之。”同书卷41《前蜀七·王锴传》载:先为翰林学士、后为宰相的王锴,“无所匡救,依违而巳。”著名诗人韦庄,在前蜀仕至宰相,亦于政事无所助益。韦庄初到成都,作《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及《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什》。前一诗谓:“今日尚追巫峡梦,少年应遇洛川神。”后一诗谓:“惟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如此心境,焉能济世安民?至后主时,则宠用狎客,陪侍游宴,艳歌唱和。此种用人影响到政风。《蜀祷杌》卷之上载:“衣朱紫者皆盗跖之辈,在郡县者皆虎狼之人。奸谀满朝,贪淫如市。”前蜀君臣,皆亲历唐末政衰国亡的悲剧,然而竟不能知所转变,有所振作,不但不如改革东汉弊政之蜀汉君臣,而且不如西晋亡后之东晋君臣,盖南渡名士尚能垂泪于新亭也。《十国春秋》卷49《后蜀二·后主本纪》史臣论曰:“史言后主朝宋时,自二江至眉州万民拥道,痛哭恸绝者凡数百人,后主亦掩面而泣。藉非慈惠素著,亦何以深入人心如此哉?迹其生平行事,劝农恤刑,肇兴文教,孜孜求治,与民休息,要未必如王衍荒淫之甚也。”这是说后蜀孟昶优于王衍,政情较好,故灭亡之后,蜀人怀思。实则蜀人的此种感情,根源于宋军的侵夺。若孟昶果真能得蜀地人心,何以宋军入蜀,竟势如破竹呢?孟昶沉湎声色,与王衍同,而昏暴不如王衍之甚,二人实大同小异,要之皆不足守成,乃亡国之暗主。孟确曾有过劝农、恤民之举,然实际施行则是另一回事。《十国春秋·后蜀后主纪》载:广政四年,后主颁《官箴》于郡县,曰:“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然而就在广政六年,他“大选良家子以备后宫,限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州县骚然,民多立嫁其女,谓之‘惊婚’。新津县令陈及之疏谏,帝嘉其言,赐白金百两。然采择卒不止。”看来他是明白是非的,故嘉奖直谏之臣,然而决不改过。他一面说恤民的好话,一面干虐民的坏事。正因为孟昶恤民是表面文章,所以后蜀“卿相争尚奢靡”(《十国春秋》卷52《欧阳回传》)。“位隆使相”的王处回,“专权贪纵,卖官鬻狱,……子德筠亦倚势骄横,多为不法。……家资巨万,积镪比内藏三之二”(同上,《王处回传》)。宰相李昊“秉利权,资货岁入无算”(同上,《李昊传》)。眉州刺史申贵,“聚敛贪恣”,以监狱为“吾家钱穴”,公然害人以谋财(见同书《后蜀后主纪》)。倒是宋太祖有眼光,他认为孟昶以七宝装饰溺器,“所为如此,不亡何待!”(同上)总之,两蜀当乱世立国,满足于割据自守,不务进取,以此朝中充斥苟且之辈。唐后期诸多弊政,两蜀竟无所改革,此所以政情基本不好也。关于两蜀经济。据史籍所所载,其时蜀中繁富。通常以此肯定两蜀政权在乱世安定蜀中局势和发展蜀中经济。这是对的。不过,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两蜀经济盛况,乃是历史上蜀地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自战国后期秦灭巴蜀,进行以修筑都江堰为中心的多方面开发蜀地的工作以来,蜀地开始成为著名的天府。从此直到五代,蜀地经济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的势态。唐代,蜀地经济的发展引人瞩目。隋末至唐末三次大乱,蜀地经济发展均未中断。隋末大乱时,蜀地安定,中原及关中人民大量涌入蜀地。当时,全国民户减少约三分之二,蜀地民户却增加颇多。贞观十三年,益州领户十一万余,领口七十四万余,仅次于雍州和洛州(《旧唐书·地理志》)。唐前期,如陈子昂所说,蜀地是“国家之宝库”。安史之乱时,又有大量人口入蜀。唐后期,蜀地经济发展由西川向东川推进,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推进,由平原向山地及边地推进。《文苑英华》卷453《授韦有翼剑南东川节度使制》称:“东蜀之舆赋殷繁。”可见经济扩展的结果,东川已是唐朝廷的一个重要税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广泛开发全蜀经济的时期,结果出现著名的“扬一益二”的经济新格局。宣宗大中七年(853),白敏中任西川节度使时,据卢求《成都记序》云:西川“领州十四,县七十一,户百万,兵士五万。”据《旧唐书·地理四》,天宝间,此十四州有户五十七万余。而据《元和郡县志》,此十四州元和时有户十八万余。按:唐后期户口隐漏甚多。不但百姓隐逃严重,地方官亦大量隐瞒户口。韦皋镇蜀时,就有三分之一户口不申报朝廷。故元和户数远离实际。安史乱后,蜀中户口有增无减,卢求所云虽系估计数字,然比较近真。《序》又云:成都府“伎巧百工之富”,“扬(州)不足以侔其半”。黄巢起义以后,唐末及五代初年,又出现大批人口入蜀的浪潮。当时,中原战乱,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地区亦遭摧残,而蜀地经济仍稳定发展。昭宗乾宁四年(897),韦庄应两川宣谕使李洵之辟,随李入蜀。他从华州启程,路经长安,作《长安旧里》诗云:“满目墙垣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可是进入蜀地,景观大变。《汉州》诗云:“北侬初到汉州城,郭邑楼台触目惊,松桂影中旌旆色,芰荷风里管弦声。人心不似经离乱,时运还应却太平。十日醉眠金雁驿,临歧无限眼波横。”所以,两蜀承继的,是一个经济繁荣的蜀地。两蜀经济乃是历史上蜀地经济发展的继续。二是如何估价两蜀政权的经济作用。由于两蜀在乱世割据立国,蜀地经济得以在和平环境里继续发展。这是两蜀政权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然而,两蜀政权不曾采取过积极发展经济的措施。两蜀都曾下过劝农诏书。封建时代,劝农乃是立国为政的基本原则之一。问题不在是否下诏劝农,而在是否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农民处境,关键是实行轻徭薄赋的宽惠政治,以及惩治贪污的廉洁政治。盖唯宽政与廉政,方能改善民生并促进经济。两蜀吏治污秽,已见前述。至于赋役,《十国春秋》卷40《冯涓传》载:“天复中,两川赋重,人多嚅嗫不敢发。涓因献《生日颂》,先述功德,继言生民重征之苦。高祖愧谢曰:‘如君忠谏,功业何忧!’赍金帛加等。”按:王建于897年并有两川之地。所谓“天复中两川赋重”,乃王建所为。他虽然肯定冯涓“忠谏”,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改善。同书《前蜀高祖纪》载:王建病中昏睡,见无数百姓列床前诟詈:“重赋厚敛,以至伤害而死,今已得诉于帝矣。”这虽是精神错乱所致,却曲折地反映了前蜀重赋虐民之酷。又,同书《后蜀后主纪》载:后蜀地方官吏,“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注引左编《陈恕传》云:“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阆州税钱千八百为一绢,果州六百为一绢。”赋政紊乱而残刻,劝农有何实际意义!所以两蜀政权对于蜀地经济,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没有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至于史载两蜀繁华,虽属事实,但那是富贵人奢侈纵欲。就歌舞宴游而言,不过表现了两蜀君臣苟且偷安、粉饰升平;就挥霍铺张而言,则反映了骇人的剥削和惊人的浪费。此种不正常的奢侈性高消费,必然要以民生困悴为代价,对蜀地经济有害无益。关于两蜀文化。五代时期,两蜀与长江下游的南唐,为全国文化的两个重心。两蜀文学、艺术、宗教、科技,均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不过,第一,两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原和关中文化的转移。此种转移过程,始于安史之乱玄宗入蜀,迄于唐末五代之时,而以唐二帝入蜀之时为高潮。《益州名画录·序》云:“唐二帝播越及诸侯作镇之秋,是时画艺之杰者,游从而来。”画艺如此,别的文化种类也是如此。著名文士韦庄、牛峤、毛文锡、卢延让、王仁裕等,都是唐末五代入蜀的。故蜀中之为文化重镇,乃是一个半世纪里中原和关中文化逐渐转移的结果。第二,两蜀君主优遇文士,有助于两蜀文化的繁荣。《十国春秋·前蜀高祖纪》曰:“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礼而用焉,使修举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这是说前蜀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成绩,在于保存和继承唐代文化。不过,“修举政事”不确,因为郑使在王建时候,政事亦未修举。至于“唐之遗风”,乃唐末遗风。说明前蜀于唐末,有因袭,无改革。后蜀亦然。可见,两蜀文化是唐末文化的继续,是两蜀苟安政治在文化上的反映。第三,两蜀风尚,是晚唐风尚的继续和发展。《十国春秋》卷52《李昊传》载:李昊历仕前、后蜀五十年,“资货岁入无算,奢侈尤甚,后堂伎妾曳罗绮数百人。常以名花散给僚友,副以兴平酥,曰:‘俟花凋谢,以牛酥煎食之,谓之花酥。’其风流雅韵皆此类。”李昊以宰相尊位,贪赃成巨富,其奢侈性享受竟在官场上传为美谈,认作“风流雅韵”!其时民间富人亦是管弦歌舞,昼夜相接。成都富贵人,有年至三十尚不辨米麦之苗者。俗尚如此颠倒,反映了政风和世风的堕落。第四,两蜀文风承袭晚唐文风而又有所发展,集中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后蜀赵崇祚“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编《花间集》10卷。作者十八人中,有十四个是两蜀词人,欧阳炯作序,谓为“裁花剪叶”之作,所写皆“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以“清绝之辞”,“助娇娆之态”,乃“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所谓秀而不实”者也(《十国春秋》卷56《《欧阳炯传》)。此种情形决非偶然。韦庄初至汉州(今广汉),即迷恋“管弦声”、“眼波横”;既至成都,更醉心于“锦江风”、“花市香”,“只愿陶陶不愿醒”,忘记了中原的战乱和世上的疮痍。入蜀文士,心境大抵如此。他们是为着避乱偷安入蜀的。蜀地的繁华,四塞的险固,助长了自足及享乐的心理,而两蜀政权的割据自守政策,更使苟安及奢靡成为风习。士风及文风安得不衰!虽然,两蜀文艺在文艺史上有其特色和贡献,然此类享乐的、淫靡的文艺,评价是不能过高的,其对当时世风的影响,基本上也是消极的。陆游《跋花间集》云:“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是士林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总之,两蜀经济文化主要由历史及时势造成。就历史而言,乃蜀地长时期发展所致。就时势而言,乃战乱之世全国经济文化重心之转移。两蜀政权的安定作用,是重要的但却是第二位的原因。而两蜀政治之腐败,则使蜀地经济显得畸形,即以奢侈浪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