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经济学说史课件_第1页
MBA经济学说史课件_第2页
MBA经济学说史课件_第3页
MBA经济学说史课件_第4页
MBA经济学说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西方最早流行的經濟思潮——重商主義MainTopics重商主義基本情況重商主義的產生及其經濟學說重商主義的政策主張總結與評論1.1重商主義基本情況1.1.1

重商主義產生的時期

15世紀產生16、17世紀盛行17世紀下半葉瓦解1.1.2思想來源

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地理大發現和價格革命;經濟學家卓越的商人1.1.3名稱的出現

亞當·

斯密《國富論》(1776年)1.1.4性質

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商業資本的思想體系和政策措施早期古典經濟思想的先導和理論準備1.1.5發展的階段

早期重商主義:15世紀至16世紀中葉,亦稱“貨幣主義”

(Monetarism)或重金主義(Bullionism);

晚期重商主義: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中葉,亦稱“重工主義”。1.2重商主義經濟學說(一)1.2.1重商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⑴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原始積累的產生⑵商人合作組織和商業革命商業的發展對舊的生產方式有一種自發的分解作用商業的發展促使社會分工和市場的擴大商業資本的革命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⑶封建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建立1.2.2重商主義的基本思想與特徵

⑴社會財富觀⑵財富源泉觀⑶國家干預主義⑷獎勵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價格⑸強調生產勞動的重要性⑹民窮國富論1.2重商主義經濟學說(二)1.2.3重商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經濟思想

⑴義大利重商主義

●伽斯巴羅·斯卡盧菲(Scaruffi,1519-1584年)早期重商主義者,銀行家,《貨幣討論》(1582年)●安東尼·塞拉(Antonio,1580-?)晚期重商主義者,《略論可以使無礦之國金銀充裕的成因》(1613年)

⑵英國重商主義●托馬斯·史密斯(ThomasSmith,1513-1577年)早期重商主義者,《對近來我國同胞常有的一些抱怨的簡單考察》(1581年)●馬林斯(GerarddeMalynes,1586-1641年)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論英國公共福利衰敗的禍根》(1601年)●托馬斯·曼(ThomasMun,1571-1641年)晚期重商主義最傑出的代表,《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1664年)

⑶法國重商主義●讓·博丹(JeanBodin,1530-1596年)早期重商主義者,因貨幣理論著稱●安東尼·蒙克萊田(AnthonyMontchrétien,大約1575-1621年)早期重商主義者《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1615年)●讓·巴蒂斯特·柯爾培爾(JeanBaptisteColbert,1619-1683年)晚期重商主義典型代表,重商主義實踐家。

⑷德國和奧地利重商主義官房學派

1.3重商主義的政策主張1.3.1早期的“貨幣平衡論”和擴大貨幣財富的政策嚴格管制金銀,防止貨幣外流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稅建立貿易中心城市加強外匯管制1.3.2晚期的“貿易平衡論”和保護關稅的政策提高進口稅,限制商品進口鼓勵工廠手工業的發展採取各種保護主義政策措施1.3.3重商主義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重出口產業的產業結構政策低消費政策低工資政策壟斷政策1.4總結與評論“發財致富的科學”(恩格斯)“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學體系”(亞當·斯密)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制度所作的最初的理論探討邏輯體系: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積累財富;財富的主要形式——貴金屬;獲取金銀的最好辦法——對外貿易;衡量經濟政策好壞或成敗——對外貿易差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突破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按照新的方式考察經濟現象促進了西方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帶有濃厚的經驗主義和地域性的民族主義色彩對貨幣的起源和性質缺乏深刻認識片面誇大了貨幣的作用,如“貨幣即財富”的觀點對財富的真正源泉缺乏正確的理解Assignments

Readings:MarkBlaug,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pp10-18.RobertB.Ekelund,Jr.RobertF.Hebert,AHistoryofEconomicTheory,Chapter3.晏智傑著,《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學》,第2-4章。

ProblemSets:重商主義經濟學說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試析托馬斯·曼的經濟思想。談談你對柯爾培爾主義的看法。比較英法重商主義與德奧重商主義的異同。如何理解重商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談談你對重商主義學說的認識和評價。第二章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MainTopics概述——學說體系的出現配第、洛克、休謨、斯圖亞特與英國的早期古典經濟學布阿吉爾貝爾、坎蒂隆與法國的早期古典經濟學數學方法的興起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出現2.1概述2.1.1時代背景

17世紀初到18世紀70年代,即從威廉·配第到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發表2.1.2社會經濟政治狀況

英國:工廠手工業占主導,勞動分工專門化,技術革新和機器發明,

“圈地運動”,農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迅速發展法國:封建小農經濟占主導,農業資本主義生產薄弱,極端的重商主義政策致使農業更加衰弱,影響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2.1.3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家

英國——配第、洛克、諾斯、馬西、休謨、範德林特、孟德維爾、斯圖亞特法國——布阿吉爾貝爾、坎蒂隆2.2英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

2.2.1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生平、著作與貢獻

WilliamPetty(1623-1687年)英國工廠手工業和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經濟學家《賦稅論》(1662年),《獻給英明人士》(1691年),《愛爾蘭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術》(1690年),《貨幣略論》(1695年)對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做出重大的貢獻,把經濟研究的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探討社會生產關係的內部聯繫,在經濟分析上取得開創性的歷史成就研究方法

經驗歸納法、數量與統計方法、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理論特點

沒有形成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大部分觀點沒有擺脫重商主義的影響

經濟理論

勞動價值論:“勞動是財富之源”

区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职能及流通中货币量的问题

分配理论:工资学说

地租学说

利息理論

關於國家的經濟職能

財政理論: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

徵稅原則

2.2英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2.2.2超越重商主義的經濟學家——洛克和諾斯洛克的利息理論和貨幣思想

JohnLocke(1632-1704年)

《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1692年)在利息理論方面的觀點:(1)高利率阻礙商業的發展(2)法定的利率應接近於自然利率(3)利息是貨幣的價格在貨幣思想方面的觀點:(1)貨幣具有“計數器”和“約定”兩種功能(2)一國的貿易需有一定比例的貨幣諾斯的自由貿易和自由放任理論

DudleyNorth(1641-1691年)

《貿易論》(1691年)觀點一:國際貿易與地區貿易無差別觀點二:不加管制的貿易運行效果最佳觀點三:市場機制和供求機制為國家提供的金銀財富多於其貿易之所需觀點四:“人們荒唐的欲望”刺激發明創造和工商業的發展

2.2英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2.2.3對利息理論做出重要貢獻的經濟學家——馬西與休謨馬西的利息論

JosephMassie(?-1784年)

《論決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1750年)利息取決於利潤,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觀點自然利息率由商業利潤決定;利息率的高低和利潤率的高低成正比。

休謨的貨幣數量論和利息論

DavidHume(1711-1776年)

《人性論》(三卷本,1739-1740年)《政治論文集》(1752年)關於貨幣數量論觀點一:國內現存的貨幣量決定一國商品的價格;觀點二:一國流通著的貨幣代表國內現有的所有商品;觀點三:如果商品增加,其價格就降低,貨幣的價值就提高。關於利息利息取決於利潤,利潤是利息的基礎,利息是利潤的派生形式;高利息歸因於:①借貸需求大;②滿足該需求的財富少:③經商利潤高

2.2英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2.2.4為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創立做出貢獻的其他經濟學家範德林特與《貨幣萬能》

JacobVanderlint(?-1740年)

《貨幣萬能》(1734年)宗旨和主題在於闡述“世界貿易”的基礎,指出“擴大英國貿易、使其臻於完善的途徑”。孟德維爾與《蜜蜂的寓言》

BernardManderville(1670?-1733年)

《蜜蜂的寓言,或個人劣行即公共利益》(1714年)《關於宗教、教會和天然的福利的暢想》(1720年)反映在他著作中的主要經濟觀點:①奢侈並非壞事;②提倡追求個人私利;③主張經濟自由和實行勞動分工,減少政府干預。2.2英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斯圖亞特與《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

JamesStuart(1712-1780年)探討經濟學體系的第一個英國人

《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或自由國家內政學概論》(1767年)旨在探討資本主義條件下增進財富和福利的途徑與條件主要觀點:①關於價值

“實際價值”和讓渡利潤;價格的決定因素②關於貿易

初始貿易階段對外貿易階段國內貿易或自給自足階段國家應在三個不同階段對工商業發展採取不同的政策③貨幣與利息

貨幣是“一切可讓渡物的最適當的等價物”;貨幣的五大職能;商品價格決定流通中的貨幣量利息是借者為其所取得的價值所支付的貨幣;利息由“雙方競爭”決定④財政理論

公債公共開支稅收2.3法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2.3.1法國重農學派的先驅——布阿吉爾貝爾

PierrelePesant,SieurdeBoisguillebert(1646-1714年)《法國祥情》(1695年)、《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1705年)、《穀物論》(1706年)、《法國祥情補篇》(1707年)、《法國的辯護書》(1707年)主要觀點:重視農業的思想“自然的迴圈”觀念2.3.2約翰·羅體系的興起和破滅

JohnLaw(1671-1729年)

《論貨幣和貿易,並附向國家提供貨幣的建議》(1705年)《關於貨幣的考察》、《論數字和商業》2.3法國古典經濟學產生時期的經濟學說2.3.3坎蒂隆——經濟理論系統化者

RichardCantillon(1680-1734年)《商業性質概論》(1755年)

主要觀點:土地是一切財富的“實質”,勞動是生產財富的“方式”;生產要素“會根據對它們的雇傭和需求來調節自己的數量”,它們“總是能夠同雇傭數量保持比例而這足以維持它們的價格”;要素收益因不同行當的技術、風險、能力要求及周圍環境不同而不同;區分“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土地所有者、企業家和雇傭勞動者為社會三大階級;收入與人口正相關。2.4數學方法的興起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出現在托馬斯·曼為重商主義思想奠定基礎之後,經濟討論或經濟研究中出現的兩種傾向:①經濟思想的逐步解放;②數學方法的使用。2.4.1數學方法的興起1202年,比薩的列奧納多發明複式計帳法;大約1500年,地圖繪製學的復興刺激對數量數據的收集;17世紀,牛頓和萊布尼茲發現微分,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年)把數學用於人的心靈或者人的關係;配第提出“政治算術”方法,用重量、數字和尺度進行統計分析和歸納;格朗特(JohnGraunt,1620-1674年)、哈雷(EdmundHalley,1656-1742年)、格裏戈裏·金(GregoryKing,1648-1712年)、達維南特(CharlesDavenant,1656-1714年)將配第的方法發揚光大。2.4.2自由主義思想的出現配第、達維南特、洛克、諾斯、範德林特、孟德維爾、布阿吉爾貝爾AssignmentsReadings:LionelRobbins,AHistoryofEconomicThought,55-94RobertB.Ekelund,Jr.RobertF.Hebert,AHistoryofEconomicTheory,Chapter4.EarlJ.Hamilton,“PricesandWagesatParisunderJohnLaw’sSystem”,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ume51,Issue1(Nov.,1936),40-70.晏智傑著《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學》,第91-337頁。

ProblemSets:配第在經濟理論方面主要有哪些貢獻?如何評價他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布阿吉爾貝爾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坎蒂隆的經濟理論有何特點?談談你對這一時期出現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看法。第三章

法國重農學派MainTopics重農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重農主義學說的性質與特點魁奈的“純產品”學說與《經濟表》杜爾閣對重農主義學說的發展重農學派的影響3.1重農學派的產生及其學說特點3.1.1歷史背景

重農學派(Physiocracy)18世紀50-70年代,一個有嚴密組織、有綱領和刊物(《農業雜誌》和《公民曆書》)的政治學術團體一方面,極端的重商主義政策使法國社會經濟生活陷入悲慘境地;另一方面,約翰·

羅理論和體系的破產加劇法國財政經濟危機。3.1.2性質

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先導法國大革命準備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路易十四時期重商主義政策的反映3.1.3

學說特點

具有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帶有封建色彩;“自然秩序”觀;重視農業。3.1.4重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朗斯瓦·

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年)重農學派的

創始人和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者之一

《經濟表》(1758年)

《經濟表的分析》(1766年)

②米拉波(Mirabeau,VictorRiquet,Marquisde,1715-1789年)侯爵,

重農學派的主要組織者,魁奈思想的積極宣傳者和解釋者

《人類之友,論人口》(1756年)

《論賦稅》(1760年),《農業哲學》(1767年)

③杜爾閣(AnneRobertJacquesTurgot,1727-1781年)魁奈之後

“令人記憶最深”的重農主義者

《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

④杜邦(DupontdeNemours,1739-1817年)曾任重農學派刊物《農

業雜誌》和《公民曆書》的主編

《一門新科學的起源及發展》(1768年)

⑤利維埃(MerierdelaRiviere,1720-1793年)

《自然秩序和政治社會的原理》(1767年)3.2魁奈的“純產品”學說與《經濟表》3.2.1魁奈的生平與著作

弗朗斯瓦·

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年)醫學博士,宮廷御醫,60歲進入經濟學界醫學論文:“放血效果觀察”(1730年)“動物經濟論”(1736年)經濟學論文與著作:“租地農場主”(1756年)、“穀物論”(1757年)

《經濟表》(1758年)《農業國經濟統治的一般準則》(1758年)《經濟表的分析》(1766年)《人口論》、《賦稅論》

3.2.2“純產品”學說

⑴純產品——農產品中扣除生產資料和工資後剩下的部分,即:

農業總產品=生產資料+工資+“純產品”;

實際上,純產品=剩餘或淨收入,即彌補生產成本後的剩餘;

⑵純產品少農業生產率低農業落後整個法國

经济发展水平低;

⑶农业部门生产纯产品,农业生产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⑷根據“純產品”學說,把社會成員劃分為:

生产阶级(ProductiveClass)

土地所有者階級(Landlords)

不生產階級(SterileClass)

⑸農業——

唯一的生產部門,農業部門的資本投入——生產性

資本(財富)

⑹农业资本

“原预付”(originaladvances)

“年預付”(annualadvances)

3.2.3魁奈理論的主要部分——《經濟表》

《經濟表》TableauEconomique(1758年)——

魁奈對經濟學所做的重要貢獻——

重農學派的最大成就(crowningachievement)

⑴版本與模式

《經濟表》初版(第一版)1758年12月,1759年第二、三版;

《經濟表》的基本模式:1760年簡化的“略表”即“經濟表的算學範式”;

Z字型模式概要式算術圖式

⑵分析的前提和假定條件

前提:經濟自由、實行自由竟爭的“自然秩序”

假定:

①社会存在三个阶级;

②普遍实行大农业经营;

③商品的價格保持不變;

④只考察简单再生产;

⑤只考虑三大阶级之间的商品流通;

⑥封閉經濟,沒有對外貿易。

⑶分析的目的

《經濟表》旨在說明:

①全部農產品在三大階級中如何分配才能使再生產正常進行;

②在产品分配中,各经济部门如何相互联系并构成有机整体;

③农业如何因“纯产品”而成为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⑷流通開始前社會各階級的情況

a.生產階級50億年產品

實物構成:40億糧食和10億原料

固定資本消耗10億

價值構成流動資本消耗20億

純產品20億

生產條件:原預付100億,每年消耗10億,折舊率10%,每年

補償20億年預付。

b.土地所有者階級20億貨幣

c.不生產階級20億工業品

⑸流通過程

①土地所有者10億貨幣生產階級10億農產品

②土地所有者10億貨幣不生產階級10億工業品

③不生產階級10億貨幣(第一次交換所得)生產階級糧

食和生活資料

④生产阶级10億貨幣不生產階級的工業品

⑤不生產階級10億貨幣(事先準備的)生產階級的原料

⑹流通結果

①土地所有者得到10億農產品和10億工業品

②生產階級擁有20億貨幣和10億工業品,形態發生變化

③不生產階級10億貨幣、10農產品和10億原料,形態發生變化

⑺對《經濟表》的評論

A.有價值的創見

B.歷史的局限性

C.缺陷

3.3杜爾閣的經濟學說3.3.1杜爾閣的生平與著作

AnneRobertJacquesTurgot(1727-1781年)獲神學學士學位,重農主義後期最偉大的代表者,“法國革命的直接先導之一”經濟論文:“基金”、“交易”、“交易與市場”(1757年)“關於賦稅文稿的寫作計畫”(1763年)“論借貸利息”(1770年)經濟著作:

《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價值與貨幣》(1769年)3.3.2杜爾閣的經濟觀點和經濟改革主張

⑴價值與價格理論

價值——使用價值或效用

價值估價是主觀且相對的,“估計價值”(esteemvalue)反映商

品的效用和稀缺,“估計價值”的均值構成“價值共識”並由

此决定价格

“估计价值”的决定因素:①个人的欲望和需求

②物品本身的適用性

③稀缺性

市场价格——“不同的供給價格與不同需求價格之間的中位”

⑵收益遞減原理

⑶主張穀物自由貿易

⑷取消行會組織以加速工商業的發展

3.3.3杜爾閣對魁奈經濟理論的發展

⑴修正併發展了魁奈的社會階級結構學說

生產階級農業工人(一無所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農業資本家(租地農場主)

不生产阶级工业工人

企业家(制造业主、资本家)

⑵對“純產品”學說的發展

純產品——勞動與自然力相結合的結果,勞動利用自然力的產

物,源於農業剩餘勞動

⑶對資本理論的發展

以資本替代“預付”;

S=Y-C(S

包括可動產財物、商品存貨和貨幣);

商業儲蓄或留存的商業收入可“迅速地”轉化為真實資本或用

于投资;

购买土地庄园

農業投資

资本的使用方式制造业

商业

放貸取息

Assignments

Readings:LionelRobbins,AHistoryofEconomicThought,95-103MarkBlaug,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24-35.亨利·威廉·斯皮格爾著《經濟思想的成長》,第147-173頁。晏智傑著《亞當·斯密以前的經濟學》,第337-451頁。

ProblemSets:分析重農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談談你對重農學派“自然秩序觀”的看法。評述“純產品”學說在重農學派以及魁奈經濟思想中的地位。試論魁奈《經濟表》的主要內容、成就與缺陷。試評魁奈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為什麼說在杜爾閣那裏“重農主義體系發展到最高峰”?第四章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奠基者——亞當·斯密MainTopics18世紀中葉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國富論》的研究主題與論述方法“經濟人”假設與“看不見的手”原理斯密的經濟理論體系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張斯密在經濟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4.0古典經濟學概述範圍

17世紀中葉產生,19世紀初完成;(馬克思)

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即從亞當·

斯密到約翰·

穆勒;(西方學者)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1800-1850年為黃金時代。(晏智傑)時代背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發展;

“圈地運動”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逐漸自由化;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基本特點

信奉經濟自由主義關注經濟增長採用抽象演繹和經驗歸納的研究方法

·主要貢獻

⑴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提出並建立了勞動價值學說;

⑵研究並論述了剩餘價值的具體形態(利潤、利息、地租)

⑶初步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⑷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

易等理論做了重要論述;

⑸提出“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張。

·代表人物

亞當·

斯密(1723-1790年)公認的奠基人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最偉大的代表者

馬爾薩斯(1766-1834年)

薩伊(1767-1823年)

詹姆斯·

穆勒(1773-1836年)

麥克庫洛赫(1789-1864年)

西尼爾(1790-1864年)

約翰·

穆勒(1806-1873年)

凱爾恩斯(1823-1875年)最後一位古典派理論家

4.1亞當·斯密的時代及其生平與著作4.1.1生平

AdamSmith(1723-1790年)

14歲進入格拉斯哥大學——17歲進入牛津大學——25歲在愛丁堡大學作講座——28歲主持格拉斯哥大學講席(邏輯學、道德哲學)——41歲遊曆歐洲大陸——53歲寫成《國富論》——64歲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67歲病逝(1790.7.17)4.1.2著作

《道德情操論》(1759年)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簡稱《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1776年3月9日出版)

《哲學論文集》(1795年)

《亞當·

斯密關於法律、員警、歲入及軍備的演講》(1896年)4.1.3成功的原因良好的素質和訓練時代的造就4.2《國富論》的主題、結構與方法4.2.1主題(或中心思想)

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即闡明財富的起源及其產生和增長條件。國民財富——供給一國國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4.2.2結構

⑴理論——第一、二篇⑵歷史——第三、四篇,包括經濟發展史和學說史⑶國家的經濟職能和公共財政——第五篇,分析最重要的宏觀問題4.2.3研究方法抽象演繹法(主要方法)經驗歸納法(作為輔助和補充)4.3經濟人的假設和“看不見的手”原理關於人性論的分析

道德的人——具有利他之心、同情心、憐憫心經濟人(economicman)——自私自利,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自我發展對經濟人的論述

“經濟人”:是指在各種限制條件下追求目標為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單位;人是理性的,總為自己打算,並受利益驅使;每個人是他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斷者,自然應有自行其事的自由;假如不加干預,他不僅會達到自身最高的目標,而且有利於推進公共利益。“看不見的手”原理

“看不見的手”(theInvisibleHand)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達到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促進社會利益

4.4斯密的經濟理論(一)4.4.1根本原理

“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4.4.2分工學說

增加國民財富的途徑:1)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

2)增加資本的積累分工的意義

1)可以增進生產者的技巧和熟練程度;

2)節省工種、工序轉換的時間;

3)有利於工具和機器的發明。分工的原因和限制

1)由交換引起

2)受市場大小的限制4.4.3貨幣學說貨幣的起源貨幣的形式貨幣的職能

4.4斯密的經濟理論(二)4.4.4價值與價格理論第一次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指物品的效用交換價值:指由於佔有某物而具有的對其他物品的購買力交換價值由交換來的(購買來的)勞動決定

交換價值取決於勞動,而不是使用價值如何交換和購買別人的勞動?

1)原始未開化階段——勞動決定交換的比例

2)進入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階段以後——勞動、利潤和地租決定交換的比例勞動價值論與收入價值論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

自然價格:是依照自然報酬率所出賣的價格,市場價格變動的中心價格市場價格:是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4.4斯密的經濟理論(三)4.4.5分配學說分配的前提

雇傭勞動者工資①三個階級資本家②三種收入利潤土地所有者地租工資理論

①工資的定義:“勞動的報酬”、“勞動的產物”②工資水準的決定③工資同國富的關係

利潤理論

①定義②利潤的變動趨勢地租理論

①性質②地租的來源

4.4斯密的經濟理論(四)4.4.6資本理論資本的性質與作用資本的構成

固定資本流動資本資本的用途

①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劃分及其依據②資本的使用效率4.4.7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理論

①關於“優勢”的概念②提出絕對優勢原理③根據優勢進行分工,在國際間開展自由貿易④國際分工的好處4.5斯密的經濟政策主張4.5.1經濟自由主義哲學基礎

①人性論②自然秩序

基本內容

①國內——自由競爭,自由經營②國外——自由貿易,取消限制國家的經濟職能

①司法行政②維持治安、市場秩序③舉辦公共事業4.5.2賦稅原則

①公平②確定③便利④經濟

4.6斯密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地位

“經濟科學之父”(西方經濟學界)

“近代經濟學說的創始人”(西方經濟學說史家)偉大的經濟思想家、哲學家、修辭學家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奠基人貢獻與影響

①論證了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巨大優越性,批判了重商主義,克服了重農主義的局限性,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經濟理論基礎;②《國富論》(“經濟學百科全書”)成為近百年經濟學的綱領著作,

開闢了古典經濟學的新時代,為西方經濟學提供了基本框架;③提出的許多觀點和政策主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路徑;④以絕對優勢原理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為相對優勢原理提供了思想基礎,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理論學術淵源之一。AssignmentsReadings:LionelRobbins,AHistoryofEconomicThought,125-163.ToddG.Buchholz,NewIdeasfromDeadEconomists,10-41.GaryM.Anderson,“Mr.SmithandthePreachers:TheEconomicsofReligionintheWealthofNations”,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96,Issue5(Oct.,1998),1066-1088.亨利·威廉·斯皮格爾著《經濟思想的成長》,第191-223頁。晏智傑著《古典經濟學》,第21-56頁。

ProblemSets:分析斯密分工學說的基本觀點。談談你對斯密財富觀點的看法。斯密是怎樣區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如何評價他的價值理論?試論斯密的資本理論。如何理解“看不見的手”的含義?如何認識斯密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的實質?你是否同意斯密的國家職能觀?說明理由。你對斯密的賦稅原則有何看法?評述斯密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及其影響。第五章古典經濟學的偉大代表者——大衛·李嘉圖MainTopics李嘉圖所處的時代關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在價值理論上的貢獻分配理論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國際自由貿易理論DavidRicardo’sPhoto5.1李嘉圖所處的時代、著作與方法論(一)5.1.1時代特點第一次產業革命

始於18世紀下半葉,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廠手工業

社會階級結構明朗化和簡單化

工人

三大階級資本家地主資產階級同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⑴議會選舉的問題⑵穀物法存廢的爭論貨幣改革

5.1李嘉圖所處的時代、著作與方法論(二5.1.2生平與著作

DavidRicardo(1772-1823年),猶太人家庭出生,自幼受到經商的薰陶,14歲結束正規教育,21歲被逐出家庭,25歲成為百萬富翁,26歲開始致力於學術研究,45歲《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問世,47歲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51歲去世。5.1.3論文與著作“黃金價格”(1809年)“黃金的高價是銀行紙幣貶值的明證”(1810年)“關於一種經濟而穩定的通貨的建議”(1816年)“論對農業的保護”(1822年)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簡稱《原理》)5.1.4研究對象與方法研究分配問題,確立分配法則抽象演繹法

5.2價值理論5.2.1關於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前提(物質載體)“效用對於交換價值說來雖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卻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5.2.2

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價值的源泉:(1)稀少性(2)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價值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價值的勞動:(1)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2)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價值量同勞動量成正比,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5.2.3

對斯密價值理論的批評認為財富不能按照它所能買到的勞動量來衡量反對價值決定於商品能買到和支配的勞動量的觀點批評收入價值論的錯誤觀點5.3分配理論5.3.1地租理論性質和定義“地租是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產品”地租是因佔有土地而得到的收入級差地租:“地租總是由於使用兩份等量資本和勞動而獲得的產品之間的差額”地租產生的條件(1)土地數量的有限性(2)土地投資效力遞減地租的變動趨勢資本積累和人口增加農產品的需求擴大土地耕種面積擴大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地租上升利潤下降5.3.2工資理論工資的定義雇傭工人的勞動收入,總產品價值中劃歸工人的那一部分工資量的確定勞動的自然價格勞動的市場價格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用貨幣表示的工資實際工資——生活資料所包含的勞動量工資變動的趨勢

5.3.3利潤和利息理論利潤的定義:雇主階級的收入影響利潤量的因素:(1)同資本成正比;

(2)產品中扣除的生產費用;(3)工資與利潤成反比。利潤的發展趨勢(1)利潤率平均化的規律(2)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取決於利潤率

5.4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5.4.1關於貨幣的價值決定由生產貨幣所花費的勞動量決定貨幣價值的高低決定於貨幣數量的多少5.4.2關於貨幣的職能流通手段——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5.4.3貨幣數量論貨幣貶值由於紙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取決於貨幣的價值5.4.4貨幣制度和政策改革貨幣制度實行穩定、健全的貨幣制度:(1)建立金本位貨幣制度(2)用紙幣替代金屬幣(3)發行銀行券要有十足的黃金儲備,以便自由兌換5.5國際貿易與分工學說5.5.1國際間自由貿易的優點“對增加商品數量因而對增加享受的數量做出非常大的貢獻”有助於資本和勞動最有效的利用自動調節貴金屬在國際間的分配和平衡對利潤的提高產生間接的影響5.5.2比較優勢原理由個人分工和專業化引出國際分工和專業化優中擇優,劣中取其輕“兩個國家——兩種產品”的簡單國際貿易模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交換,可以達到的結果:國內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格下降工資下降有利於資本積累5.6稅收理論5.6.1主張實行“完全自由的商業制度”5.6.2稅收學說稅收合理的標準:斯密的賦稅四原則關注稅收的原因稅收的源泉賦稅的危害稅收的轉嫁和負擔(1)地租稅(2)工資稅(3)利潤稅AssignmentsReadings:ToddG.Buchholz,NewIdeasfromDeadEconomists,68-90.JacobH.Hollander,“TheWorkandInfluenceofRicardo”,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1,Issue2(Apr.,1911),71-84.MarkBlaug,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91-152.亨利·威廉·斯皮格爾著《經濟思想的成長》,第267-292頁。晏智傑著《古典經濟學》,第74-104頁。

ProblemSets:李嘉圖在價值理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缺陷?評析李嘉圖的貨幣理論。李嘉圖的分配學說有何合理因素?你是否同意李嘉圖提出的穩定通貨的方案?請說明理由。分析比較斯密和李嘉圖的國際分工與貿易學說。第七章古典學派的其他代表人物MainTopics李嘉圖學派解體的原因和結果西尼爾的主觀價值論和分配論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學說和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約翰·穆勒學說產生的背景穆勒的“工資基金說”及其改良主義經濟思想7.1李嘉圖學派的解體7.1.1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缺陷及其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價值規律和資本與勞動相交換的矛盾價值規律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矛盾7.1.2反對者的論點馬爾薩斯、賽米爾·貝利(SamuelBailey,1791-1870)、托倫斯(RobertTorrens,1780-1864)攻擊的論點:(1)關於商品價值的性質(2)勞動價值論無法解釋勞動的價值和土地的價值(3)關於價值與價格的關係7.1.3擁護派的論點詹姆斯·穆勒(JamesMill,1773-1836)、麥克庫洛赫(JohnRamsayMaCulloch,1789-1864))辯護的論點:(1)勞動包括直接勞動和蓄積勞動(2)關於價值規律和勞動與資本交換的矛盾問題(3)窖藏葡萄酒的價值 7.1.4雙方論戰的結果7.2打破李嘉圖傳統的創新者——西尼爾7.2.1西尼爾簡介

NassauWilliamSenior,1790-1864年,非專職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政治經濟學大綱》(1836年)7.2.2

經濟學的基本命題(BasicPostulates)人們都希望以盡可能小的付出獲得盡可能多的財富人口增加受到“精神或物質缺陷”以及對財富不足的顧慮的限制資本的生產力可以無限提高農業報酬遞減7.2.3主觀價值倫財富=價值財富和價值的要素:效用、供給有定限、可轉移性財富和價值的源泉:勞動、節制和自然力7.2.4分配論參與分配者的分類

三個階級:勞動者、資本家和地主關於“交換的總規律”

價值論——生產成本論

“所謂生產成本,是生產所必要的勞動與節制的總和”成本:賣者的生產成本=“最低價格”買者的生產成本=“最高價格”分配份額及其比例關係

工資和利潤是對某種犧牲所付出的報酬,地租是對沒有做出任何犧牲的報酬;

“價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乃是地租”利潤是“節制的報酬”7.2.6“最後一小時論”

問題的提出

“論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1837年)中心思想

論證工廠主的利潤是在11.5小時的最後一個小時生產出來的;如果工作日減少1小時,純利潤就會消失;如果縮短1.5小時,總利潤將會消失。目的

(1)反對“10小時工作日運動”(2)反對1833年的工廠立法例證

全日生產物總價值£115,000固定資本£80,000(11.5小時生產)流動資本£20,000總利潤£15000機器補償£5,000純利潤£10,000

總資本100,000(10小時生產)

用於機器補償的5,000(0.5小時生產)純利潤10,000(最後1小時生產)7.3經濟和諧論者——巴師夏7.3.1巴師夏簡介

FrédéricBastiat,1801-1850,自由貿易論者、“經濟利益和諧論”的提出者、“經濟自由主義旗手”《經濟詭辯》(1847年)、《經濟和諧》(1850年)7.3.2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任務“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是從需要及滿足需要的手段這個角度來考慮的人”任務——展示社會的自然規律及其和諧,並揭示干擾它不能自由發揮作用的原因7.3.3經濟和諧論中心意圖:旨在論證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自然規律和諧一致,人為干預只能干擾和破壞自然規律,因此經濟自由主義是最好的選擇中心思想:在財產私有和經濟自由的情況下,各種經濟個人、經濟單位、各階層間的經濟利益協調一致理論基礎:(1)“服務交換論”和(2)“服務價值論”7.4經濟浪漫主義——西斯蒙第7.4.1西斯蒙第的著作

SimondedeSismondi,1773-1842,法國思想家、歷史學家、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古典學派的批判者《論商業財富》(1803年)《政治經濟學新原理》(1819年初版,1826年再版)《政治經濟學研究》(1837-1838年)《自由人民之憲制的研究》(1836年)7.4.2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政治學:(1)政治經濟學,物質領域(2)高級政治學,精神文化領域“從政府的事業來看,人們的物質福利是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反對古典學派抽象空洞、脫離實際的研究方法,主張將經濟學視為“實驗科學”7.4.3財富的定義與財富生產和交換的法則財富——積累起來不予消費的勞動果實,由勞動所創造生產財富的目的——消費和享受財富交換的依據——“除了效用之外,就是生產那件物品花去多少時間”7.4.4關於財富增長的極限薩伊:無,因為生產決定消費,供給自動創造需求

西斯蒙第:有,因為消費決定生產,收入的下降使生產受限危機的根源:消費不足(收入不足)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地租國民收入構成消費基礎:生產取決於國民收入

7.4.5關於人口過剩的學說人口有自然規律,並由收入調節現代社會組織的缺陷導致人口過剩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排擠工人7.4.6經濟改革的模式

實現自由小生產者的宗法式農業和自由城市小手工業者相結合

7.5古典經濟學體系的綜合者——約翰·穆勒7.5.1穆勒的著作

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哲學家、邏輯學家、經濟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社會改良主義者《略論政治經濟學中某些有待解決的問題》(1848年)《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年)

7.5.2穆勒學說的特點和產生的背景綜合與協調產生的背景(1)19世紀中葉英國的經濟處在繁榮發展時期;(2)國內階級矛盾和鬥爭日益尖銳化和表面化,學說上反映為空想社會主義、李嘉圖社會主義、勞動價值學說(3)作為當時主流思想的資產階級思想必須考慮各階級的思想和內部的各種爭吵,需要對各種對立或矛盾的學說進行調和與綜合:(4)在經濟比較繁榮、危機尚未出現,而各階級的利益又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調和、綜合的學說。7.5.3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研究對象——“財富的性質及其生產與分配的規律”生產規律不會改變:(1)三要素(2)生產的規模和效率受一定條件的限制(3)土地收益遞減規律(4)個人支出方式影響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分配規律可以改變,因為它純粹是社會制度的問題

分配規律生產物的分配(收入的分配)所有權的分配(土地、資本…)抽象演繹法和經驗歸納法相結合

7.5.4“工資基金說”(Wagefunddoctrine)工資——使用勞動的代價,勞動的報酬工資水準的決定

a.

短期內,決定於勞動的供求,即被雇傭的工人人數和用於購買勞動的那部分資本的比例

b.在長期,決定於工人的人數“工資基金說”的撤回

7.5.5利潤理論資本家從總收入中扣除各種支出的餘額,亦純收入利潤來源於(1)勞動生產物的扣除(2)忍欲的結果(3)資本家服務的合理報酬總利潤:利息、保險費和管理工資利潤理論——“扣除說”、“忍欲說”、“服務報酬說”的綜合

7.5.6改良主義思想承認現有資本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並非一個完美的世界確認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分配不均、兩極分化;男女在經濟生活方面的不平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主張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改良,而不是革命提出改良的建議:①限制人口②在未實現大生產的地方維持小生產③限制財產繼承權④徵收土地增值稅,減少地租⑤改善勞工和雇主之間的關係

AssignmentsReadings:ToddG.Buchholz,NewIdeasfromDeadEconomists,91-114.MarkBlaug,EconomicTheoryinRetrospect,153-186.RobertB.Ekelund,Jr.RobertF.Hebert,AHistoryofEconomicTheory,Chapter7-Chapter9.晏智傑著《古典經濟學》,第122-178、202-231、252-263頁。晏智傑主編《西方經濟學說史教程》,164-212。

ProblemSets:詹姆斯·穆勒是如何解決李嘉圖理論體系的矛盾的?簡評西尼爾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命題。你是否贊同西尼爾的“最後一小時論?說明理由。如何評價巴師夏有關經濟和諧的觀點?比較馬爾薩斯和西斯蒙第的人口學說。簡述約翰·穆勒的生產理論和分配理論。第八章

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學派MainTopics歷史學派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特點新歷史學派的社會改良主義政策歷史學派解體的原因和影響制度學派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制度學派經濟學說的一般特點制度學派的影響及其發展8.1德國歷史學派8.1.1產生的歷史背景

德國歷史學派(GermanHistoricalSchool)開始於1843年,與浪漫主義和德國民族主義緊密相聯,是對英國啟蒙運動和古典經濟學的反應19世紀中葉,德國主要經濟基礎是莊園經濟,農業人口占62%以上,商品經濟很不發達;城鄉分割,各自為政,行會制度嚴重阻礙產業資本的發展;英國廉價商品大量流入德國,對德國的民族工業造成致命打擊;社會歷史變動(如,美國獨立運動、德國大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觀,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社會觀8.1.2學說特點強調各民族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否認經濟規律的普遍性強調國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經濟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反對古典派的抽象演繹法,主張採用歷史歸納法強調具體研究中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8.1.3發展時期和代表人物

(1)

舊曆史學派時期——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之間

威廉·羅雪爾(WilhelmRoscher,1817-1894年)歷史

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歷史方法觀的國民經濟學綱要》

(1843)

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BrunoHildebrand,1812-1878

年),《現在和未來的國民經濟學》(1848年)

卡爾·克尼思(KarlKnies,1821-1898年)歷史學派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歷史方法觀的政治經濟學》

(1853年)

(2)新歷史學派時期——19世紀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

大戰

古斯塔夫·施穆勒

(GustavSchmoller,1839-1917年),

新歷史學派領袖,《一般國民經濟學大綱》(1900-

1904年)

魯維格·布倫坦諾(LudwigBrentana,1844-1931年)

192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現代勞動組合論》

(1881年)

阿爾伯特·謝夫勒(AlbertSchaffle,1831-1904年,

《社會主義要義》(1874年)

阿道夫·瓦格納(AdolfWagner,1835-1917年),

《政治經濟學原理》(1876年)

卡爾·比歇爾

(KarlBiicher,1847-1930年),《國家經濟

學的起源》(1893年)

8.1.4新歷史學派的“社會經濟政策”

新歷史學派經濟觀點的基本特徵

(1)比舊曆史學派更強調倫理、道德因素的作用

(2)比舊曆史學派更強調國家法律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歷史學派的政策主張

(1)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要求國家干預經濟生活

(2)主張制定法令和採取行政措施實行社會改良

8.1.5歷史學派解體的原因和影響

從1890年開始歷史學派進入衰退和解體過程理論方面的原因:(1)施穆勒和奧地利學派的門格爾(CarlMenger,1840-1921年)展開了一場關於經濟研究方法的大辯論,門格爾為演繹法辯護,並反對歷史學派的歷史研究方法(2)韋伯(MaxWeber,1864-1920年)提出“價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各種對立的“價值判斷”是階級對立的利害表現實踐方面的原因:面對“一戰”後出現的惡性通貨膨脹,歷史學派束手無策,提不出救治方案對美國和日本的影響最大8.2美國制度學派8.2.1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美國制度學派(AmericanInstitutionalSchool)——在19世紀末以與當時的英法正統派相對立的異端出現的美國經濟思想流派,盛行於20世紀20、30年代,當代新制度經濟學的先驅19世紀末,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壟斷組織佔據支配地位,掌握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國內階級矛盾和對立鬥爭的出現以及工人運動的興起對資產階級的統治構成威脅未經曆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階段,以輸入英法的古典經濟理論為主,沒有自己的經濟學流派19世紀末,才出現以凡勃倫為代表的“制度學派”和以克拉克為首的“理論學派”

8.2.2發展時期和代表人物

(1)創立時期——1890年代至1920年代,凡勃倫(ThorsteinBundeVeblen,1857-1929),康芒斯(JohnRogersCommons,1862-1945),米契爾(WesleyClairMitchell,1874-1948)

(2)“過渡”時期——1930年代至40年代,米恩斯(GardinerCoitMeans,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