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原郡县羁縻(边疆)朝贡(藩属国)化外(远交,不征)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资治通鉴》何以中国:多元一体的天下观;中华世界秩序:华夷观念下的朝贡体系民族国家世界华夷观:血缘;地缘;文化;以华夏为中心、贵华夏、贱夷狄;礼乐文化区别、包容开放;夷夏一体、四海一家为主流;多元一体:独立性、统一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一、各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2.汉朝:战和并用;大鸿胪及边疆屯戍政策西北:“西域都护府”河西走廊:“河西四郡”边疆:屯戍政策;设置田官,戍卒屯田东北:设护乌桓校尉促进边疆开发和稳定;减轻人民负担;抵御匈奴侵扰;促进民族交融;3.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球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冼夫人为“谯国夫人”4.唐朝—礼部、鸿胪寺

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南方: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特点:①因俗而治②以夷制夷③中央间接管理“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5.宋辽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交融沿袭唐宋制度南北面官、四时捺钵猛安谋克榷场、互市贸易澶渊之盟1005庆历和议1044绍兴和议11416.元:一方面“行汉法”,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势;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经略台湾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7.明朝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袭扰;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士司;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可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新疆: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满蒙联姻,控制漠南蒙古;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设台湾府;册封达赖和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西南:改土归流8.清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1.管理手段多样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加强边防建设4.加强对边疆开发P68【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1)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3)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4)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和亲: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7)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8)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和非侵略之分,只有正义非正义、进步性落后性之分

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历史悠久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2.秦汉时期:打通陆海两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海陆可到印度;汉委(倭)奴印;(1)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朝与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2)海路:交流活跃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②唐朝: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隋唐4.宋朝背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1)海路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专司机构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③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科技: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5.元朝市舶司于沿海行省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概况: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这种转型是缓慢的。6.明清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系的特点以中华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包括对内和对外两层次。维护友好关系;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实质性西方表面平等,实质是丛林法则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概念解析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③政府垄断、控制;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⑥崇尚睦邻友好(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⑦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维系千年;朝贡体系形成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和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政治上,专制集权加强和长期统一;政治正统性需要;政策上,朝贡贸易和海禁;

思想上,儒家天下观、华夷观。思考: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1895年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原因:1.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2.体系内在的缺陷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3.清朝国力的衰落;4.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