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德康支路排水设计说明_第1页
新田园德康支路排水设计说明_第2页
新田园德康支路排水设计说明_第3页
新田园德康支路排水设计说明_第4页
新田园德康支路排水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经开区新田园德康支路施工图设计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3)管道接口形式:雨水口联络管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参见06MS201-1。HDPE双壁波纹管采用电热熔丝承插连接,详见厂家使用说明。8检查井、跌水井及其它构筑物8.1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雨水井标准段按约40m,污水井标准段按约35m)设置检查井。(2)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砼检查井,按国家标准图集06MS201-3选型。爬梯均采用新型复合材料。(3)检查井井盖、盖座车行道采用球磨铸铁井盖井座,人行道采用球磨铸铁井盖井座。位于车行道的井盖应满足D400等级要求,位于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的井盖应满足B125等级的要求。井盖、座荷载等级与道路设计荷载等级一致,新建项目的检查井盖必须采用“六防”井盖。检查井盖采用φ700,井盖面应分别有"雨"、"污"标志,施工时不得错盖。设于车行道和人行道下的检查井井盖顶面与路面齐平,设于绿化带下的检查井井盖顶面可高于地面0.3m。(4)设在车行道下的检查井,井圈周围应进行加固(详见井圈加固大样图),周围0.8米宽范围用8%的石灰土回填,并分层夯实。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回填材料压实后应与井壁紧贴。(5)检查井均须设防坠网等防坠落措施。8.2跌水井当跌落水头大于1.2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材料及附件技术要求同检查井。8.3雨水口(1)本工程道路上采用混凝土双篦雨水口,雨水篦为高分子复合材料。(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0.01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以保证有效收水。8.4排水预留管及检查井雨水支管:一般按80~120m间距设置支管,管径为d500,坡度为0.5%,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用地控制红线外1.5米处。污水支管:一般按80~120m间距设置支管,管径为d400,坡度为0.5%,支管检查井位于道路用地控制红线外1.5米处。道路用地控制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低于道路设计标高1.5m以上,可暂不设置支管检查井,仅将支管伸出路肩墙0.5m,用页岩实心砖将管口封死其余支管及检查井视地块开发情况适时砌筑;道路用地控制红线外现状地面标高高于道路设计标高1.0m以上,则将支管埋至路堑墙脚,其余支管及检查井视地块开发情况适时砌筑。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做好地面标记和施工记录,以便今后查找。9管线综合设计该区域市政管线包括: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沟(排管),通讯排管、燃气管。(1)布置原则1)为避免营运商各自为政,重复开挖,管线应在道路施工同期统一设计与施工,并在绿化带施工前埋设完毕。2)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应在道路施工同期埋设过街横管。3)雨、污水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其他管线布置在道路两侧人行道下。4)管线布置时应尽量紧凑,便于今后管理维护。5)各种管线、构筑物、树木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应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保持必要的间距,符合规范和规划部门的要求。6)尽可能使管线布置于主车道外,以利于维修,不影响交通。7)埋设地下管线产生交叉矛盾时,各管线建设单位应根据以下原则协商解决.8)永久性管线优先于临时性管线。9)主要管线优先于次要管线。10)不易弯曲管线优先于易弯曲管线。11)重力管优先于压力管。12)大口径管优先于小口径管。13)已建管线优先于拟建管线。14)技术要求高的管线优先于技术要求低的管线。15)刚性结构管线优先于柔性结构管线。16)市政公用管线优先于部门管线。(2)管线平面布置管道平面位置根据各条街道的现状情况,灵活布置,总体布置原则如下:工程管线在道路下位置,除通信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外,其余管线均布置在人行道下。各种管线的检查井、人孔井、阀门井应尽量靠近交叉路口集中设置,既便于维护管理,也便于绿化带的建设。(3)排列顺序及高程控制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一般如下:a)路灯管(+监控管);b)电力电缆管;c)电讯管;d)燃气管;e)给水管;f)雨水管;g)污水管。具体高程控制一般如下:路灯电缆高程:路面下0.7m;电力、电讯管顶覆土控制在:路面下1.0~1.2m以内;燃气管顶覆土控制在:1.5m左右;给水管顶覆土控制在:1.6m左右;雨水管管顶覆土控制在:2m左右;污水管管顶覆土控制在:2.5m左右。(4)管线建设时序城市道路上的管线建设时序一般按如下顺序建设:a)污水管道b)雨水管道c)车行道下面过街管线d)车行道下面(平行)管线——电讯、给水、燃气e)人行道下面管线——电讯、给水、电力、燃气、路灯+监控(5)过街横管设置原则1)各种管线的过街横管应尽量集中布置在交叉路口附近,以便于统一管理。2)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各管线建设单位应提出过街横管的建设需求,以便在道路施工的同时同步埋设管线过街横管。若在道路施工时,尚未提出过街横管的建设需求,则应在道路交叉口附近埋设管线过街预埋套管。套管采用管径d600(mm)的钢筋砼管,每组并排2根敷设。10问题与建议1.根据排水规划,本次设计中雨、污水管道排入下游疏港大道的规划管网系统,在下阶段设计中请业主提供疏港大道的雨、污水管的设计平面及高程资料,以便复核雨污水排入下游的可靠性,建议加快下游雨、污水系统的建设工作,以解决本道路雨、污水排放问题。11海绵城市设计11.1概述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暴雨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包括场地开发设计的管理体系。LID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处理等方式,达到雨水在降雨源区促渗减排、削减暴雨洪峰流量、控制径流污染等目的。LID主要提倡模拟自然条件,通过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其设计理念融合于整块目标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主要目标有:保护水质、减少径流量、削减洪峰、补充地下水、减小土地侵蚀等,最终目标仍是修复由于土地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尽可能将其恢复到开发前的水平,进而实现降低降雨频率、保护水体和补充河流基流的目标。同时LID提倡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绿色屋顶、浅草沟、下凹绿地、缓冲带、透水铺装等一系列措施对降雨径流进行生态化和低能耗处理,整体效果上尽量模拟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LID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渗入地下的雨水还可为河湖提供一定的地下水补给,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些升级改造项目也可用LID技术设计,将其作为改进性措施,可降低改造区域的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污染物负荷以及改造区域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目前该方法已被美国、瑞典、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有较久城市雨水管理传统的发达国家采用。位于美国西北部的波特兰市的SW12th和NESiskiyou绿色街道,是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设计的道路降雨径流控制技术应用的典范。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优势,LID措施能有效地从源头上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病原体、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等,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削弱土地开发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LID还有节省施工、运行、管理等费用的优势。LID与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的比较类别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LID技术主要目标降低开发区域雨水径流的峰流流量保护受纳水体生态完整性水量控制降低径流的峰值流量,但径流总量增加,河流基流无法得到补充通过渗滤等措施可降低峰流流量和径流总量,补给河流基流水质控制主要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高可通过沉淀、过滤、吸收等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低建设费用高低运行管理复杂简单升级改造复杂简单目前国内城市多采用合流制或分流制排水系统,直接将雨水收集后以雨污合流的形式排入污水厂,或者直接分流排入天然水体。较少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利用或者以源区促渗方式来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传统交通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车伍、李俊奇等人做了关于新型暴雨径流控制措施利用技术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国外先进雨洪管理措施,提出了新的道路排水设计综合性理念模式。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是光明新区重点开发的片区,其中23条市政道路均进行了低影响开发设计,控制目标包括控制洪峰径流系数、面源污染、雨水入渗及回收利用,进而实现全面控制降雨带来的冲击。11.2设计依据1设计规范(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5)《城市水系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16)(6)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10)2设计基础资料(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2)实测地形图(3)《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院、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11.3控制目标根据《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院、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设计道路位于万州新田园片区,范围所在管控单元YSG-42。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2.18%,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54.14%。11.4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计划对新建道路采用LID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下沉式绿地(也叫下沉式绿地)、渗水路面(人行道)。在道路的设计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相关理念。根据LID雨水设计管理理念,针对道路红线范围内汇水面积的雨水,优先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径流汇集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综合处置。通过设施对雨水的储存、过滤、蒸发、抑制降雨径流,使汇流时间延长,峰流减小,发挥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削减等方面的作用。道路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均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道路范围外的雨水径流进入道路内雨水综合利用设施,以免对设计的综合利用设施造成冲击破坏。地块内雨水应通过地块开发建设中配套实施的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进行综合利用。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保护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据。由于本次设计道路红线宽度有限,单侧人行道宽度仅为3m,无植草沟或下凹绿地的设置条件,因此人行道仅设置透水铺装,超标部分雨水通过周围地块进行指标分解。渗水人行道的工作原理:人行道路面上的雨水透过50mm厚的透水步道砖,由孔隙率较大的各种滤料进行重力式过滤,再用孔隙率较小的级配碎石进行泥沙过滤,防止泥沙堵塞透水软管,提高雨水的净化率,通过DN110的透水软管收集人行道下渗的雨水,将汇集的雨水用DN110的排空管转输到雨水口,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透水人行道的结构组成,如下图所示:表3-2各类用地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